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3 11:3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1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文明起源的要素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文字、国家要素说;文字、城市、礼仪中心要素说;文字、城市、青铜礼器要素说;文字、城市、复杂的礼仪中心、青铜铸造要素说;金属器、文字、脱离社会的公共权力以及城市要素说;其它要素说。
——赵剑峰、苏峰、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 中国古代史》
何以文明?
文字、金属、城市
何尊,西周早期周成王时青铜器,
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
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中心,
“宅兹中国”即居住在天下中央,
这是“中国”一词最早实物见证
“中国”
图上的青铜器是什么?
两个古文字对应的现代汉字是?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课程标准
约前170万年
约前1万年
约前5000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木石为主,少量青铜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三皇五帝时代
炎黄部落
尧舜时代


西周
东周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的产生
中华文明的发展
(一)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
图1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纲要上》第2页
观察此图请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1.星罗棋布,分布广
2.大多分布在黄河、长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
旧石器时代
典型遗址 云南省元谋县元谋人遗址、
北京周口山顶洞人遗址
社会形态 晚期进入母系社会
生产生活 群居、渔猎、采集、用火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生产工具:打制石器(生产力较低)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
有何特点?
(二)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发展趋势
多元性: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图2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纲要上》第3页
生产工具:磨制石器(生产力较高)
仰韶文化彩绘陶器
大汶口文化红陶
河姆渡文化干栏式房屋复原图
红山文化玉龙
龙山文化蛋壳陶
良渚文化玉琮
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
【知识拓展】
新石器时代有代表性文化遗存的文明成就
9
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有什么进步性?
这说明: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 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唯物史观)
比较 形状 用途 制作方法
旧石器 简单、粗糙 剥去动植物的毛皮、果皮 砸打
新石器 光滑、钻孔、有造型 种植农作物的农具 打磨结合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仰韶文化)
良渚遗址出土墓葬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
墓葬差别不大
墓葬差别大
贫富分化出现
原始社会
为什么?
史料研读
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分别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又叫做最初的中国。
—— 摘编自张清俐《探索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进程》
三皇:三皇一般认为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
五帝:黄帝(轩辕)、颛顼(zhuān xū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帝喾(kù颛顼之子,尧之父)、帝尧、帝舜(出自《史记》
《假如历史是一群喵·三皇五帝》 https://www./bangumi/play/ep248719 spm_id_from=333.999.0.0
(一)三皇五帝
二、从部落到国家
二、从部落到国家
图5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复原图(新石器早期仰韶文化)
图6 陕西襄汾陶寺遗址图(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
(二)社会组织的变化——万邦时代
聚落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未产生贫富分化
氏族公共墓地
部族
私有制
阶层分化明显
墓葬存在等级
出现宫殿、礼器、天文台具备国家初始形态;尧都?
母系社会
父系社会
材料二:私有观念、私有制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一旦出现在氏族内部,就产生巨大的离心作用,病灾产品交换、部落之间的战争不断扩大,从而加速原始公有制的崩溃。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从考古学的角度分析,此间各地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群体,明显地分化为中心部落、此中心聚落和一般性聚落,其社会集团内部自然需要一个管理体系,需要不同级别、不同职能的管理机构,而各地出现的以城市为代表的中心聚落,应属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邦国林立的早期古国时代已经到来。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早期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材料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人类由此进入奴隶社会。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页
何为文明?
文明的标志: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
补充拓展
文明探源的工具:考古发现、文献资料、神话传说
三、早期国家的进程:夏商西周
(一)夏:聚族而居
材料六:益(禹晚年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材料七: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说法?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夏史直接资料较少,其创建方式尚存疑;
不同时代特征各异史书叙述角度不同;
政权的更替和社会形态的演进并非一帆风顺。
“公天下”到“家天下”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禅让制

世袭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礼记·礼运》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史记·夏本记》
国家形成的标志应修正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
阶级分化的表现:
社会分层(墓葬规模与居住规格等差异)
公共权力的表现:
强制机关出现(政府、军队、监狱等)
二里头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华夏青铜文明之肇始)、最早的青铜近战兵器、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二里头也是公元前二千纪前半叶最大的中心性城市、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许宏《二里头的“中国之最”》
▲可能夏朝文化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商 朝 的 建 立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都城:公元前1300盘庚迁殷,都城从亳(今河南商丘)至殷(河南安阳)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龟甲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诗经 商颂 玄鸟》
(相关记载)
(实 证)
二重证据法
材料八:乙卯卜,争,贞沚爯册,王比伐土方,受有佑
——《甲骨文合集6087正》
材料九:癸巳卜彀,贞旬亡祸。王占曰:有祟,其有来艰?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戡告曰:土方征于我东鄙,灾二邑,邛方亦侵我西鄙田。
——《甲骨文合集》6057
材料十: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殷本纪》
三、早期国家的进程:夏商西周
(二)殷商
癸巳日,占卜官问:十天之内有没有灾祸降临?王占卜的结果显示:鬼神要降祸,恐怕祸患就要来临。自占卜后第五天,果真西边发生祸事。沚侯报告说:“土方征伐我邦东部边境,使两个村子受损;邛方也来侵犯我邦西边的农田。
乙卯日占卜,(遇到了)战事,王想任命沚侯为大将,作为商王先锋去征伐土方,会受上天保佑吗?
当商朝衰落的时候,方国就不来归顺了;当商朝变得强大的时候,方国又前来归顺了。
阅读材料请思考商朝政治有哪些特点?
武力维系的松散联盟;神权色彩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内外服制度
“大邑商”内 服
鬼 方
莱 夷
犬 戎


淮 夷

外 服
“四 土”
西周的兴亡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周武王
概况:周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灭亡: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三)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1.分封制
封商纣子禄父(武庚)殷之余民。
武王…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
禄父治殷。
殷商遗民
封功臣谋士…封尚父于营丘,曰
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召公奭于燕。
功臣宗亲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
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
各地方国
周武王
武王分封
授 民
授 土
周公
授土授民
规定义务
周公分封
诸侯国主要义务
用周法治理本国
定期觐见周天子汇报工作
提供军队保卫周天子
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元侯作师,卿帅之,以承天子。
昔天子班贡(纳贡)...周之制也。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分封制的评价一样吗?有何不同?
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周代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制,还是造成了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更为集中的王权。
——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
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扛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
——《左转·僖公二十四年》
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
——《尚书 周书 武成》
材料二:
周公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终究因为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一旦崩散。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材料三
西周分封制
积极(前期) :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使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对各诸侯国施行有效的控制;
西周成了疆域广大的国家;
密切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推动西周的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
消极(后期):
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为以后埋下了割据混战的隐患,战国末年分封制解体。
史料研读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庶人
嫡长子
嫡长子
嫡长子
嫡长子
大宗
(宗主)
小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周公
嫡长继承,余子降级
血缘亲疏
尊卑有序
2.宗法制
余子
余子
余子
余子
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大宗
(宗主)
小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周公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分封是宗法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为分封制提供依据,解决统治阶级财产和权力分配问题;政权与族权相结合,奠定家国同构观念
欲治其国
先定齐家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礼记·曲礼》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论语·为政》
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礼记·大传》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补充:如何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维系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
——朱熹《论语集注》
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
▲八侑舞
据《 周礼.地官.质人》记载,商周奴
隶制国家设有专门掌管奴隶和牲畜买卖的官吏,可见当时奴隶买卖的普遍。
商周土地为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即土地经营基
本方式,因土地规整形似“井”而
得名。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主要用于祭祀与军事,少量用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多用木、石、骨等材质的工具
3.商周经济
奴隶制
井田制
青铜时代
01
02
03
商周时期的土地政策: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史料阅读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 滕文公上》
思考:井田制的特点?
一切土地归天子所有,诸侯、卿大夫和士对分封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层层分封,受封者要向天子承担义务,缴纳贡赋。
使用奴隶集体耕作。
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
问题探究
4.商周思想
殷人——事鬼神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礼记·祭义》
西周——敬天保民(民本观念)、祖先崇拜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唯惠之怀。
——《尚书 · 蔡仲之命》
01
02
阅读表格内容,并根据所学分析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
国家 主要内容 考古依据
政治 夏朝 早期国家治理体系雏形出现;聚族而居控制部族间接统治;世袭 河南洛阳二里头文化
殷商 商王垄断王权;内外服制度;王权与神权结合 河南安阳殷墟
西周 分封制 等级森严、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陕西周原早周宗庙遗址
宗法制 血缘纽带、嫡长子继承制、解决贵族权力财产分配问题
礼乐制 维护等级秩序
经济 奴隶制经济繁荣、土地国有——井田制、生产力较低——木骨石制工具、青铜业发达
文化 甲骨文、金文、民本观念、宗法观念、鬼神观念
时代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5世纪
1.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2.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但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家”“国”紧密结合,世袭制下的贵族血缘政治
随着统治疆域的不断扩大,从夏朝、商朝到周朝的国家管理和国家机构也随之发生变革和完善,这反映了早期国家治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
1.旧石器时代:
2.新石器时代:
3.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4.三皇五帝:
5.夏朝:禹建立夏朝、二里头文化、王位世袭制
6.商朝:汤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内外服制度、神权色彩浓厚
7.西周:武王伐纣、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多元一体
炎帝、黄帝;
尧、舜,禅让制;
元谋人
170万年
70-20万年
北京人
1万年
7000-5000年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5000年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三皇五帝
前2070年
古史传说
夏朝
前1600年
商朝
前1046年
西周
东周
前770年
课堂小结
课后思考
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
阅读这段话,查阅相关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考察其分布特点,就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