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一、定义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非化学研究内容
杂交水稻、培育新品种——生物
人类发展史——历史
核反应、飞船飞行轨迹、超(次)声波、质子、中子、电子 原子弹爆炸
软件开发、跨境电子商务——信息技术
60s
课前背诵
三、化学发展史
1.古代:火的发现和使用
制造了陶器、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等
2.近代:
道尔顿———原子论
阿伏加德罗—分子学说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编制元素周期表
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标志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四大发明与化学有关:
火药、造纸术
90s
3.现代: 信息科学 生命过程的探索都是与化学有关
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型化学、资源节约型化学)
(1)特点: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不是先污染后治理)
(2)措施:开发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沼气、地热能、氢能源)、生产可降解塑料等
70s
常考点:开发海底石油不属于开发新能源
(石油、煤炭、天然气不是新能源)
纯天然物质不含任何化学成分。(×)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反应前
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
反应时
反应时,观察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是否需要加热或其他附加条件);发生的现象(有无沉淀、气体生成,是否有发光、发热或颜色变化等现象发生)。
反应后
有几种物质生成;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
实验1-1水的沸腾
一
实验步骤: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如图)。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或盛有冷水的小烧杯)移近试管口,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试管
玻璃片
铁架台
酒精灯
斜夹在距试管口1/3处
实验1-1水的沸腾
一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验仪器:铁架台、酒精灯、试管、玻璃片
①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外焰温度最高)
②试管中的水不能超过1/3
③用洁净、干燥的玻璃片
作用:检验是否有水生成
液态水沸腾,产生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玻璃片又凝结成液态的水。
注意事项:
实验现象:
实验1-2胆矾的研碎
一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验仪器:研钵和研杵
实验现象:蓝色块状固体被研碎为蓝色粉末
研杵
研钵
实验步骤:取少量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或蓝矾)放在研钵内,用研杵把胆矾研碎。观察并记录胆矾发生的变化
实验1-3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一
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验仪器:试管和胶头滴管
实验现象:蓝色固体逐渐消失,得到蓝色溶液;
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
实验步骤:在2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研碎前、后的胆矾,并加少量水,振荡得到澄清的硫酸铜溶液。再向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
实验1-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一
实验步骤:如图,在盛有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试管里加入适量稀盐酸。注意观察并记录试管和烧杯中发生的变化。
导管
铁架台
烧杯
试管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1-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一
有其他物质生成
1.实验仪器:铁架台、试管、导管、烧杯
2.实验现象: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
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
澄清石灰水变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
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有无物质生成
1-1 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
1-2 蓝色块状的胆矾 蓝色粉末的胆矾
1-3 蓝色的胆矾溶液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1-4 颗粒状石灰石(或大理石) 二氧化碳气体等
有水蒸气放出遇冷玻璃片变液体
由块状变粉末
溶液有蓝色逐渐变为无色;有蓝色沉淀生成
石灰石表面有气泡放出;石灰水变浑浊
有
有
无
无
想一想:
一、实验1和实验2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实验3和实验4有什么共同特征?
三、实验1、2与实验3、4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都没有新物质生成;
都有新物质生成;
一.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3. 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4.联系:
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现象: 挥发、状态改变、形状改变
现象: (能量)发光、放热、吸热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没有发生变化。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但它是物理变化。
注意
物理变化
1、三态的变化(固液气)
冰雪消融、干冰升华、樟脑球消失、海水晒盐、石蜡熔化
汽油挥发、酒精挥发、湿衣服晾干、咸菜表面出现白色固体
2、少部分爆炸
气球爆炸、轮胎爆炸、蒸汽锅炉爆炸
3、位置或形状改变
烟消雾散 纸张破碎 花香四溢 量体裁衣 矿石粉碎
打制金饰 白玉为床,金作马。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将金属熔铸成合金
4、部分能量形式的改变
电灯通电发光、霓虹灯闪烁、导电、导热
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
5、其他:
活性炭吸附异味、石油分馏、蔗糖溶解 工业制氧 炭黑制墨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化学变化
1、所有的燃烧(带“火”字的)都是化学变化 石蜡燃烧、烟花燃放、玉石俱焚、火力发电、死灰复燃、
高炉炼铁 发射航天飞机(需要点火发射)
2、大部分爆炸瓦斯/天然气/液化石油气/面粉/粉尘的爆炸
3、生锈/除锈铜生成铜绿 钢铁生锈 用食醋除水垢
4、带“腐”“发酵”“酿”“消化”的词食物腐败、苹果腐烂、农家肥腐熟、面团发酵、葡萄酿酒、
食物消化、牛奶变酸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5、其他: A反应生成B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煤的干馏、杀菌消毒
蔗糖受热变黑 海水制碱、饭被烧焦、皮蛋腌制、蓄电池充放电、
手机充放电 、生石灰干燥食品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例1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水晒盐 B.纸张燃烧 C.西瓜榨汁 D.气球爆炸
有新物质生成
×
×
×
√
课堂教学展示
典例剖析
B
例2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铁钉生锈 B.冰雪消融 C.蜡烛融化 D.电灯发光
例3 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铜生锈,蒸汽锅炉爆炸
B.高粱酿酒,白磷自燃
C.胆矾破碎,液化石油气燃烧
D.金属导电,食物腐烂变质
A
CD
有新物质生成
没有新物质生成
例4 著名诗句中隐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
隐含着物理变化的是( )
A.白玉做床,金做马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E.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F.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G.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EFG
ABD
例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B.物质通过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C.物质从液态变为该物质的气态一定是物理变化
D.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不一定
×
×
√
C
×
不一定
不一定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常伴随放热、发光等现象;
B.化学变化一定有其它物质生成;
C.化学变化一定比物理变化剧烈。
D.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光照条件下,以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为原料合成淀粉、葡萄糖等有机物;动物的呼吸作用是在氧气的作用下,分解有机物,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由此可见,植物的光合作用是 _______变化,动物的呼吸作用是 变化。
C
化学
化学
练一练:
1、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 ( )
A、蒸发 B、变形
C、水变成冰 D、物质燃烧
2、判断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产生红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无色气体二氧化碳 D、木炭消失
练一练:
D
C
3、最能说明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现象是( )
A.发出白光 B.产生白烟
C.放出热量 D.生成白色固体
4、下列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石油分馏
C.铁水铸锅 D·麦磨成面
5、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包含化学变化是( )
A.在甲骨上刻文学 B.指南针指引航海
C.用泥土烧制降瓷 D·用石块修筑长城
A
C
D
6、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制作叶脉书签 B.紫花变红花
C.比较硬度 D·木条遇浓硫酸变黑
7、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下列古代工艺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B.冶炼生铁C.烧制陶器 D.棉纱织布
C
D
8.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粮食酿成酒
②石油分馏
③用活性炭除去有毒气体
④植物的光合作用
⑤霓虹灯光闪烁
⑥煤的焦化
A.①②④ B.①④⑥C.②③⑤ D.③⑤⑥
B
9.下列对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认识正确的是
A.有能量变化 B.发光放热
C.物质的颜色发生改变 D.有其他物质生成
10、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果腐烂,食盐溶解 B.鲜肉冷冻,玻璃破碎
C.葡萄酿酒,蜡烛燃烧 D.汽车爆胎,钢铁生锈
D
D
1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有变色或生成沉淀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态物质受热后变成气态物质一定属于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D.物理变化中没有能量的变化
12.有关物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D.发光发热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C
C
海水晒盐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蒸汽锅炉爆炸
白磷自燃
金属导电
液化石油气爆炸
轮胎爆炸,胆矾破碎
瓦斯爆炸,石蜡燃烧
烟花爆炸,石蜡熔化
糖加水变为糖水
汽油挥发,灯泡发光
酒精挥发,汽油燃烧
牛奶变质 干冰升华
粉尘爆炸,气球爆炸
纸张燃烧,西瓜榨汁
花香四溢
粮食酿酒
食品腐败
海市蜃楼
大浪淘沙
木已成舟
百炼成钢
台风 山体滑坡 森林火灾
二氧化碳是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点燃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冒黑烟、 发光生成白色固体
生成了氧化镁和碳
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制冷剂等。
是物理性质;
是化学性质; 是化学变化;
是现象; 结论; 是用途
1
6
2
3
4
5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性、延展性、溶解性
1.化学性质:
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助燃性、可燃性、活泼性、不活泼性(稳定性)、毒性、腐蚀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受热分解
3.由于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性质时往往要注明条件。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意思:
1.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
讨论:
2.需要发生物理变化
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
颜色、状态、气味等
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木炭可以燃烧,糖能溶解与水。
一般描述物质变化的语言中有生成了、变成了等表示过程或结果的字眼。
注意
木材能够燃烧,描述的是 ;木材正在燃烧,描述的是
性质
变化
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E、木棒受力折断。
辨一辨:
二氧化碳(CO2)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化学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氧气(O2)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化学性质:可以供给呼吸,支持燃烧(助燃性)
如何鉴别二氧化碳和氧气
1.燃着的小木条:若燃烧的更加旺盛,则是氧气;若熄灭,则是二氧化碳
2.带火星的小木条:若复燃,则是氧气,若无明显的现象,则是二氧化碳
3.澄清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若无明显的现象,则是氧气
如何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
1.闻气体气味的操作方法(招气入鼻法)
闻气体的气味时要小心,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轻轻扇,慢慢闻
注意
性质与用途
水和二氧化碳能灭火,乙醇(俗称酒精)可作燃料,石墨可用于制铅笔芯
物质的这些用途是由他们的性质决定的。
物质的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但这不是唯一的。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例 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稳定性 B.可燃性
C.还原性 D.溶解性
D
【解析】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例题
选择合适的答案序号
①物理变化 ②化学变化 ③物理性质 ④化学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
2、酒精受热变成了酒精蒸气( )
3、镁带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
4、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
5、冬天向玻璃窗上哈气,出现一层水雾( )
6、硫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 ),把块状的硫粉碎( ),将燃烧匙内的硫加热,硫粉熔化( ),继续加热,硫的蒸气被点燃,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这说明硫具有可燃性( )
①
③
②
④
①
③
①
①
②
④
例 下列各种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了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酒精给发热病人降温
B.钨用于制灯泡中的灯丝
C.石墨用于做电极
D.用液氢和液氧发射火箭
D
挥发性 物理性质
熔点高 物理性质
导电性 物理性质
利用氢气和氧气反应放出的热量作为推动力,氢气燃烧生成水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利用了化学性质
下列物质运用了他们的什么性质
1.铜、锌分别做干电池的电极:
2.食盐做调味品:
3.铁铸成铁锅:
4.氢气填充气球:
5二氧化碳灭火:
物理性质:导电性
物理性质:味道
物理性质:导热性
物理性质:密度
化学性质:导电性
(1)物质燃烧都是化学变化
(2)爆炸不都是化学变化
(3)物质溶解是物理变化,溶解性是物理性质
(4)水、水蒸气、冰、水雾、水珠、雨、雪都是水
(5)电灯通电发光是物理变化
(6)金属导电(热)是物理变化,导电(热)性是物理性质
(7)物质挥发、升华是物理变化,挥发性、易升华是物理性质
1.下列事例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并简要说明判断的理由。
(1)铁生锈。(2)石蜡熔化。(3)纸张燃烧。(4)酒精挥发。(5)水变成水蒸气。(6)潮湿的衣服被晒干了。(7)下雪后天气晴暖,雪融化。(8)在寒冷的冬天向窗玻璃上哈气,会出现一层水雾。(9)以粮食为原料酿酒。(10)石灰石(或大理石)遇到盐酸后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课后反馈总结
课本习题
√
√
√
√
√
√
√
练习与应用(P10)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石墨作电极
活性炭的吸附性 碘酒消毒
金刚石切割玻璃 铜丝作导线
氧气用于急救病人 氮气用作保护气
液氮作冷冻剂 钨丝做白炽灯的灯丝
1.在下列物质的用途中,能体现该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支持燃烧
B. 氮气保存食品
C.稀有气体做霓虹灯通电发光
D.氧气供给呼吸
C
2.如图所示实验中,验证物质的性质时,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物质溶解
B. 鲜花变色
C. 石墨导电
D. 金属刻画
B
化 学
变化
组成
结构
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义、特征、
判断方法
定义、特征、
伴随现象
判断方法
关系
定义、范围
判断方法
定义、范围
判断方法
区别
区别
联 系
小结:
小结:
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五、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巩固练习
P10页 习题
1.
2.
变化时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有:(1)、(4)、(6)、(7)、(8)
因为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
化学变化有:(2)、(3)、(5);
因为变化时有生成新物质
3.
4.
答: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有:(1)、(2)、(5)、(8)因为它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有:(3)、(4)、(6)、(7)因为它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学习了本节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谈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