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专题图.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专题图.TIF" \* MERGEFORMAT *归园田居(其一)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预习任务.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预习任务.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作者简介.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作者简介.TIF" \* MERGEFORMAT
生平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加之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度不满,毅然辞官归隐。长于诗文辞赋,开创了田园诗,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作品 诗歌:《归园田居》5首、《饮酒》20首、《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等。辞赋、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并序》等。
评价 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后世称作“田园诗派之鼻祖”“隐逸诗人之宗”。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背景解读.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背景解读.TIF" \* MERGEFORMAT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才不过八十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陶渊明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乡居生活的恬适,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课文选的是第一首。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常识梳理.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常识梳理.TIF" \* MERGEFORMAT
田园诗派
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纯美的感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此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名家辈出,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此类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文意疏通四.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文意疏通四.TIF" \* MERGEFORMAT
点评:本诗主要描写了自然秀丽的田园风光、恬淡质朴的躬耕生活,抒写了诗人弃官归隐返回自然的愉快心情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语言积累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语言积累5.TIF" \* MERGEFORMAT
1.古今异义
(1)依依墟里烟
古义:
今义: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2)复得返自然
古义:
今义:自然界;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副词,表示理所当然;连词,连接分句或句子,表示语义转折或追加说明。
答案 (1)隐约的样子。一说“轻柔的样子”。(2)这里指田园生活。
2.一词多义
(1)归
(2)去
(3)间
答案 (1)动词,回、返回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 动词,(女子)出嫁 动词,归依 (2)动词,离开 动词,距离 (3)量词,用于房间 动词,夹杂 副词,间或、偶尔 动词,参与 名词,中间 名词,期间 副词,暗暗地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必学任务.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必学任务.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文本构建.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文本构建.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结构图示.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结构图示.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主旨归纳.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主旨归纳.TIF" \* MERGEFORMAT
《归园田居(其一)》主要描写了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官场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以及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问题探究.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问题探究.TIF" \* MERGEFORMAT
1诗中“尘网”“樊笼”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分别比喻什么?表明了什么问题?
答:﹍﹍﹍﹍﹍﹍﹍﹍﹍﹍﹍﹍﹍﹍﹍﹍﹍﹍﹍﹍﹍﹍﹍﹍﹍﹍﹍﹍﹍﹍﹍﹍﹍﹍﹍﹍﹍﹍﹍﹍﹍﹍﹍﹍﹍﹍﹍﹍﹍﹍﹍﹍﹍﹍﹍﹍﹍﹍﹍﹍﹍﹍﹍﹍﹍﹍
答案 (1)“尘网”“樊笼”比喻官场,写出了官场的污浊、肮脏、压抑,以及对人性的束缚。这两个比喻,表明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从而表达了他对官场极大的厌恶。
(2)“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的自比。这两个比喻,意在说明自己误入官场后深受束缚,极不自由,表明了他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田园的心志。
2“守拙归园田”中的“拙”指什么?为什么陶渊明要“守拙”?
答:﹍﹍﹍﹍﹍﹍﹍﹍﹍﹍﹍﹍﹍﹍﹍﹍﹍﹍﹍﹍﹍﹍﹍﹍﹍﹍﹍﹍﹍﹍﹍﹍﹍﹍﹍﹍﹍﹍﹍﹍﹍﹍﹍﹍﹍﹍﹍﹍﹍﹍﹍﹍﹍﹍﹍﹍﹍﹍﹍﹍﹍﹍﹍﹍﹍﹍
答案 (1)“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机巧相对。
(2)陶渊明要“守拙”,即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要坚守自己的纯真本性。
3诗人在描写田园生活情景时选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答案 (1)诗人选用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农村最常见的景物。
(2)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地体味到诗人那淡泊恬静的生活追求。
4诗中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答:﹍﹍﹍﹍﹍﹍﹍﹍﹍﹍﹍﹍﹍﹍﹍﹍﹍﹍﹍﹍﹍﹍﹍﹍﹍﹍﹍﹍﹍﹍﹍﹍﹍﹍﹍﹍﹍﹍﹍﹍﹍﹍﹍﹍﹍﹍﹍﹍﹍﹍﹍﹍﹍﹍﹍﹍﹍﹍﹍﹍﹍﹍﹍﹍﹍﹍
答案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经历了官场生活的不如意之后,更加向往田园生活。正所谓以有情之眼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田园景物经作者之眼,被作者描绘入诗,与作者的情感相互交融,便构成一个美好、恬静的意境,读者通过读诗,感知到这一寄托了作者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之情的意境,自然就会觉得这些景象美了。
5诗人是如何描写田园美景的?请从写景顺序和艺术手法上分析。
答:﹍﹍﹍﹍﹍﹍﹍﹍﹍﹍﹍﹍﹍﹍﹍﹍﹍﹍﹍﹍﹍﹍﹍﹍﹍﹍﹍﹍﹍﹍﹍﹍﹍﹍﹍﹍﹍﹍﹍﹍﹍﹍﹍﹍﹍﹍﹍﹍﹍﹍﹍﹍﹍﹍﹍﹍﹍﹍﹍﹍﹍﹍﹍﹍﹍﹍
答案 (1)先写近景,再写远景,远近结合。“方宅十余亩……桃李罗堂前”四句是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是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都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2)动静结合。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等表现出了乡村的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又有动的画面:“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儿在深巷中吠叫,鸡在树的顶端鸣叫,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
(3)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读写能力.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读写能力.TIF" \* MERGEFORMAT 白描手法
作者在诗中几乎完全采用白描手法,以村落、草屋、榆柳、炊烟、鸡鸣、狗吠等农村中最平常的景象,勾画出一幅恬静、平和、质朴的田园风光,其中融入了诗人的高雅情趣,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热爱,营造出宁静淡远的意境,令人神往。
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1.使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使用白描手法勾勒事物时,要求作者用简练笔触,对所描写之物的特征、状貌作真实的勾画。
3.使用白描手法绘景时,要求作者用简笔作粗线勾画,组成生动的画面。
『针对练笔』
请试着运用白描手法写一个描写景物的小片段,50字左右。
答:﹍﹍﹍﹍﹍﹍﹍﹍﹍﹍﹍﹍﹍﹍﹍﹍﹍﹍﹍﹍﹍﹍﹍﹍﹍﹍﹍﹍﹍﹍﹍﹍﹍﹍﹍﹍﹍﹍﹍﹍﹍﹍﹍﹍﹍﹍﹍﹍﹍﹍﹍﹍﹍﹍﹍﹍﹍﹍﹍﹍﹍﹍﹍﹍﹍﹍
答案 (示例)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选学任务.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选学任务.TIF" \* MERGEFORMAT
群文任务
阅读下面三首诗歌,完成后面的探究任务。
第一首: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 本诗写于曹操53岁时。
第二首:
咏怀(其一)
阮籍①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②。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③。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 ①阮籍处在魏晋之交,天下纷纭,权奸与亲贵之间互相交讧,政情异常混乱。②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③北林:《诗经·秦风·晨风》:“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鸟穴K.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鸟穴K.TIF" \* MERGEFORMAT (yù)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第三首:
读《山海经》(其十)
陶渊明
精卫①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②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③可待。
[注] ①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溺亡,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②刑天:神话人物,因和黄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再战黄帝。(《山海经·海外西经》)③讵(jù):岂,怎。
探究任务:
1.有人评价阮籍的《咏怀(其一)》“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思独伤心”的思想情感,你如何理解?
答:﹍﹍﹍﹍﹍﹍﹍﹍﹍﹍﹍﹍﹍﹍﹍﹍﹍﹍﹍﹍﹍﹍﹍﹍﹍﹍﹍﹍﹍﹍﹍﹍﹍﹍﹍﹍﹍﹍﹍﹍﹍﹍﹍﹍﹍﹍﹍﹍﹍﹍﹍﹍﹍﹍﹍﹍﹍﹍﹍﹍﹍﹍﹍﹍﹍﹍
参考答案 诗人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将内心忧愤、悲凉等感情寄托在冷月清风、旷野孤鸿、盘旋的飞鸟上。月明风清,衬托了诗人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而鸿雁哀号、翔鸟徘徊正是诗人看不见希望和出路的忧愤、苦闷的形象写照。
2.三首诗歌分别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说明。
答:﹍﹍﹍﹍﹍﹍﹍﹍﹍﹍﹍﹍﹍﹍﹍﹍﹍﹍﹍﹍﹍﹍﹍﹍﹍﹍﹍﹍﹍﹍﹍﹍﹍﹍﹍﹍﹍﹍﹍﹍﹍﹍﹍﹍﹍﹍﹍﹍﹍﹍﹍﹍﹍﹍﹍﹍﹍﹍﹍﹍﹍﹍﹍﹍﹍﹍
参考答案 ①曹诗塑造了一个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诗人形象。②阮诗采用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忧愤、苦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③陶诗塑造了精卫和刑天胸怀壮志、虽死无悔、猛志常在的英雄形象。
3.鉴赏诗歌讲究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有助于体会作品中寄托的情感。三首诗蕴含着不同的人生态度,请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诗中的人生态度及其背后的原因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态度:曹诗反映了诗人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体现出一种老当益壮、乐观奋发、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阮诗表现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无路可走的忧愤、苦闷之情;陶诗表现了诗人慷慨不平之情和勇于反抗的精神。
(2)原因:曹操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即使已到暮年,却依旧雄心不改,故而壮志在胸;阮籍处在司马氏掌权的时代,政治黑暗,诗人与司马氏多有抵牾,只能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陶渊明对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直击高考.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直击高考.TIF" \* MERGEFORMAT
诗歌阅读——比兴的运用
课内链接 考点解读
比兴是诗歌中常常连用的两种手法的合称。“比”就是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即通过类比联想引进比喻客体,打比方。“兴”就是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是古代诗歌创作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是类比联想思维的产物。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就合指比兴手法。《短歌行》中多处运用了比兴手法,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表现手法是高考诗歌阅读中考查的重点,而比兴又是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对比兴的考查常体现在比兴手法的辨别及作用上,考生需要对比兴的类别及作用准确把握。1.比兴的分类比兴主要有比+兴、比兴叠用、兴寄(整体比兴)三种形式。(1)“比+兴”格式,即想说某事物,而先说其他事物以起兴,且前后两者之间在某一点上具有可比性,又构成比喻。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说“雨中黄叶树”的目的是引出下句“灯下白头人”,这就是朱熹《诗集传》中所说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的起兴手法;而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又和人的风烛残年相类似,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这又是朱熹《诗集传》中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的比喻修辞。(2)比兴叠用,即比与兴重叠在一起。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表面写“羁鸟恋旧林”和“池鱼思故渊”,目的为引出深层意思“自己身处污浊官场而渴望归隐田园”,这是起兴手法;而这两句诗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又具有类似点,相似点是受束缚渴望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去,因此,又构成了类似于借喻的比喻。通过比兴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回归自然的心情。(3)除了单句的比兴手法外,还有整体比兴,即兴寄手法,兴寄就是用比兴手法来托物言志。字面上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但隐含的意义也是完整的,有的甚至可以一一对应。如陈子昂的《感遇(其二)》,全诗赞美兰若风姿卓然,香色超群,感叹其风霜相逼芳华易逝。诗人巧妙地运用兴寄手法,构成了字面意义和寓意这两个完整的意义层面,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品格高洁,却怀才不遇,以至华年流逝、壮志未酬,最终理想破灭的感慨。2.比兴的作用比兴手法比一般意义上的比喻显得更加隐曲幽深。比兴手法的运用,既大大加强了诗歌的形象性,也丰富了其意蕴,为诗歌增添了一种含蓄委婉之美,使其韵味悠长,让人回味沉思。兴寄的言外之意才是表达的真正目的,作者可以把不便明说的意思(怀才不遇、感时伤世,愤世嫉俗、高洁自守等情感)通过比兴手法委婉含蓄表达出来。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解题指津.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解题指津.TIF" \* MERGEFORMAT
第一步,先指出诗歌中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第三步,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比兴手法的效果。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针对训练.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针对训练.TIF" \* MERGEFORMAT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感遇①(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 ①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②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联系全诗,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答:﹍﹍﹍﹍﹍﹍﹍﹍﹍﹍﹍﹍﹍﹍﹍﹍﹍﹍﹍﹍﹍﹍﹍﹍﹍﹍﹍﹍﹍﹍﹍﹍﹍﹍﹍﹍﹍﹍﹍﹍﹍﹍﹍﹍﹍﹍﹍﹍﹍﹍﹍﹍﹍﹍﹍﹍﹍﹍﹍﹍﹍﹍﹍﹍﹍﹍
答案 诗人采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抒发情感。诗人通过赞誉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以此自喻,从而抒发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求人知、恬淡从容的襟怀,表达坚持政治理想、不求富贵利达的高尚节操。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诗歌运用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生发了爱慕之情。最后,“何求”又做一转折。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素养分层作业.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素养分层作业.TIF" \* MERGEFORMAT
10分钟基础练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故:原因
B.池鱼思故渊 故:从前的
C.一去三十年 去:到、往
D.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去:逝去的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去:离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A项,返回、回来/使……归属、归附。B项,面对、对着。C项,本性。D项,满足。
3.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D.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的能力。B项,古今义相同,指青色。A项,古义,沉思吟味;今义,低声吟咏。C项,古义,光明、明亮;今义,表示显然如此或确实(下文意思往往转折)。D项,古义,有气节有壮志的人;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4.下列句子不含倒装现象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 B.何时可掇
C.开荒南野际 D.狗吠深巷中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A项为宾语前置,“以何解忧”。C、D两项均为状语后置,“(于)南野际开荒”“狗(于)深巷中吠”。
5.下列加点的词语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B.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B项,名词作动词,弹奏。C项,名词作状语,向南。
30分钟提升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 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 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 ,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就在这 ,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药方华丽登场,(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明哲保身 与生俱来 处心积虑 人人自危
B.全身而退 与生俱来 殚精竭虑 人人自危
C.全身而退 天赋异禀 处心积虑 提心吊胆
D.明哲保身 天赋异禀 殚精竭虑 提心吊胆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第一空,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在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全身而退:指为了保全自己,主动地退出曾经与自己有关的事件,并且在离开的时候能够毫无牵挂。语境是指隐士的退出,所以用“全身而退”较为恰当。第二空,与生俱来:表示人一生下来就有;天生。天赋异禀:形容一个人有异于别人的奇特的天赋或特长,用在此处不恰当。语境是指士族逐渐没落,不能再继承祖上得到的财富和地位,所以用“与生俱来”。第三空,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语境指为自己的处境担忧,所以用“殚精竭虑”。第四空,人人自危:指每个人都感到危险、不安全。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这里说的是群体,因此用“人人自危”。故选B。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B.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C.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几乎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D.朝不保夕的苦闷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强烈危机感,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没有辨明逻辑关系,“患病”是“危机感”和“苦闷”使然,缺谓语;C项,副词“几乎”应该修饰限定动词“使”;D项,搭配不当,“朝不保夕”对应“强烈危机感”,“囿于现实”对应“苦闷”。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而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逃避现实和自我麻痹的新风尚
B.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就此开启了
C.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
D.六朝名士依靠药物逃避现实和自我麻痹的新风尚因而开启了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语句衔接的能力。联系前文和补出的文字可以看出,“五石散”有“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作用,并且服用“五石散”的风尚是从何晏开始的,因此可以判定句首要用“从而”或“由此”,“由此”相较“从而”,在时间起始点上更明确,所以排除B、D两项;且A项中语序不当,自我麻痹的目的是逃避现实。
二、阅读素养培优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①。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 ①“淮南”句:指袁绍的堂弟袁术于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刻玺”句:指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B.“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期望也能像那八百诸侯一样同心协力,除奸诛恶。
C.“势利”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势利”而争自相残杀,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D.全诗使用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无意于词句的雕琢粉饰,而用明快有力的语言来表达,风格质朴,豪放飘逸,引人慨叹。
答案 D
解析 D项,“豪放飘逸”理解错误,所谓“豪放”即豪迈奔放,就抒情主体而言,表现在诗的风格上往往具有“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等特点;所谓“飘逸”,即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而本诗中有对战乱的憎愤,有对百姓苦难的同情,故整首诗读来应是“沉郁悲壮”的。
5.锺嵘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答:﹍﹍﹍﹍﹍﹍﹍﹍﹍﹍﹍﹍﹍﹍﹍﹍﹍﹍﹍﹍﹍﹍﹍﹍﹍﹍﹍﹍﹍﹍﹍﹍﹍﹍﹍﹍﹍﹍﹍﹍﹍﹍﹍﹍﹍﹍﹍﹍﹍﹍﹍﹍﹍﹍﹍﹍﹍﹍﹍﹍﹍﹍﹍﹍﹍﹍
答案 (1)憎愤。“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用反讽的手法表明诗人对诸将的厌恶,揭露了袁绍兄弟借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的事实,并对由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憎愤。
(2)失望。“力不齐”“自相戕”等说明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诗人对此感到失望。
(3)同情。“白骨露於野”“生民百遗一”“断人肠”等表现诗人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百姓深感同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所谓“悲凉之句”应是说诗歌中包含悲凉之情,而这“悲凉”可以具体表现为伤感、失望、同情、憎恨等。通读全诗,可将诗歌分为三层,前四句为第一层,中间六句为第二层,最后六句为第三层。这三层分别抒发了作者的憎愤之情、失望之情和对百姓的同情。如前四句“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这是说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董卓,但人心不齐,造成混乱,诗人对此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中间六句“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这是说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互相残杀起来,诗人对此表达了失望之情;最后六句“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是写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作者对此表示了同情。
白话诗歌
关东诸将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本来期望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摆开阵形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了诸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③中,披草④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⑤至,零落同草莽。
[注] ①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②轮鞅(yāng):这里指车马。鞅,马拉车时套在马脖子上的皮带。③墟曲:指村落。④披草:拨开野草。⑤霰(xiàn):小雪珠。
6.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B.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
C.“野外罕人事”与“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D.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项,“孤独”错,这四句写的是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共话桑麻,并不孤独。
7.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平静安宁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
答案 ①喜乡间生活宁静,没有俗事俗人打扰。“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表现了乡居的宁静;“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②喜与乡邻关系友好淳厚。“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与乡邻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澄澈明净的,令人喜悦。③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生怕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里的喜忧,并非“尘想”杂念,这单纯的喜忧,正表现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分析情感时抓住关键句“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虚室绝尘想”“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等,然后结合以上诗句分析诗人的“喜忧”之情即可。
白话诗歌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田间桑麻日渐长高,所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