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专题图.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专题图.TIF" \* MERGEFORMAT *琵琶行并序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预习任务.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预习任务.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作者简介.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作者简介.TIF" \* MERGEFORMAT
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被杀一事贬于江州。长庆时,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攀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葬于香山。
作品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并序》等。
评价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背景解读.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背景解读.TIF" \* MERGEFORMAT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读书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疏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州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首著名的长诗。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常识梳理.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常识梳理.TIF" \* MERGEFORMAT
1.关于“歌行”
“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于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行体”,为南朝刘宋时期的鲍照所创作,鲍照模拟和学习汉魏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代表作是《拟行路难》,共十八首。他的歌行体对后世影响极大,很多诗人都从中受到启发,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并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2.左迁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其他表示降低官职的词还有谪、贬、放、左除、左降、左转等。
3.司马
司马:古代官职名称。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到唐朝时,为军事主官的僚属,各州置司马,名义为郡守之佐,实为闲职。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4.青衫
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古书中有对官员品服颜色的详细规定:“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这一规定极其详细,使九品之官服色各异。当时对所有社会成员的等级身份、大小官员的品秩序列都有所规定,从此正式形成由黄、紫、朱、绿、青、黑、白七色构成的颜色序列,成为封建社会结构的等级标志。当时社会上穿紫袍者煊赫,着青衫者寒酸。由“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便知白居易当时是卑微的八九品小官。唐诗中还有许多此类以服色代指人物者,如“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白氏长庆集·秦中吟十首·歌舞》)。
5.《霓裳》
即《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玄宗李隆基酷爱音乐,会吹拉弹奏各种乐器。相传李隆基曾经梦见游月宫,听到天上有仙人奏曲,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李隆基醒来后,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他很想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工演奏,让歌女们舞蹈,可是怎么也谱不全这首曲子,十分苦恼。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驿,他向着远远的女儿山眺望,山峦起伏,烟云缭绕,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他把在梦中听到的仙乐全想起来了,立即在谱子上记录下来。李隆基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在宫廷中专门建立了一个梨园(后泛指唱戏的地方)排练。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白居易称赞此舞精美:“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6.五陵年少
指京城富家豪族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家豪族多聚居在这一带。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文意疏通四.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文意疏通四.TIF" \* MERGEFORMAT
琵琶行并序
段解:小序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本诗的写作动机和成诗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为全诗定下了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段解:浔阳江头夜送客。
段解:江心聆听琵琶声。本段以高超的摹声技法,将虚无缥缈的无形音乐写得真切感人。这一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琵琶女出场;第二层概写琵琶女演奏技巧;第三层是课文重点,具体描写琵琶女演奏《霓裳羽衣曲》和《六幺》。
段解:江上听琵琶女诉身世之苦。写琵琶女自述早年曾风光无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女主人公的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段解:同病相怜感慨多。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段解:重闻琵琶青衫湿。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青衫湿”。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风尘知己,处处惹人怜爱。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语言积累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语言积累5.TIF" \* MERGEFORMAT
1.通假字
曲终收拨当心画(﹍﹍﹍﹍﹍﹍﹍﹍﹍)
答案 同“划”,用拨子划
2.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
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长句
古义:﹍﹍﹍﹍﹍﹍﹍﹍﹍﹍﹍﹍﹍﹍﹍﹍﹍﹍﹍﹍﹍﹍﹍﹍﹍﹍﹍﹍﹍﹍
今义: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
(3)似诉平生不得志
古义:﹍﹍﹍﹍﹍﹍﹍﹍﹍﹍﹍﹍﹍﹍﹍﹍﹍﹍﹍﹍﹍﹍﹍﹍﹍﹍﹍﹍﹍﹍
今义: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4)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
今义:动词,鼓出来;形容词,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5)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6)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
今义:色彩。
(7)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
今义:名词,排行第一的人。
(8)去来江口守空船
古义:﹍﹍﹍﹍﹍﹍﹍﹍﹍﹍﹍﹍﹍﹍﹍﹍﹍﹍﹍﹍﹍﹍﹍﹍﹍﹍﹍﹍﹍﹍
今义:“去”和“来”相对,“去”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来”指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
(9)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
今义:是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一个词,向着前方。
答案 (1)第二年。(2)因,因此;为,创作。(3)称心如意。(4)突,猝然、突然;出,出来。(5)整理。(6)脸色,容貌。(7)年纪大了。(8)走了以后。(9)以前。
3.一词多义
(1)言
(2)命
(3)暂
(4)是
(5)为
答案 (1)名词,话语 名词,字 动词,说 (2)动词,叫、吩咐、命令 动词,命名、题名 (3)副词,暂时 副词,忽然、一下子 (4)指示代词,这、此 动词,表示肯定判断,是 (5)动词,创作 动词,弹奏 介词,替、给
4.词类活用
(1)遂命酒(﹍﹍﹍﹍﹍﹍﹍﹍﹍﹍)
(2)歌以赠之(﹍﹍﹍﹍﹍﹍﹍﹍﹍﹍)
(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4)商人重利轻别离(﹍﹍﹍﹍﹍﹍﹍﹍﹍﹍)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摆酒 (2)名词用作动词,作歌 (3)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4)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必学任务.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必学任务.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文本构建.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文本构建.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结构图示.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结构图示.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主旨归纳.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主旨归纳.TIF" \* MERGEFORMAT
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主要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于月夜送客江边而巧遇琵琶女一事,细致地描绘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交代了她坎坷不幸的身世,表现了她的凄凉愁苦之情,寄寓了诗人深切的同情。诗人还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表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才子之悲。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问题探究.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问题探究.TIF" \* MERGEFORMAT
1诗歌第一段写离别,诗人直抒胸臆,突出一个“惨”字。诗歌是如何烘托这一“惨”字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1)暮色暗淡,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对饮闷酒,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2)这些描写为悲剧人物琵琶女的出场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2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调弦的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这样写对下文描写琵琶女的演奏起到了铺垫和烘托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烘托演奏技艺的高超,调弦已十分动听,正式的弹奏更不用说了;二是烘托所弹奏音乐的感人,“未成曲调先有情”,下文更可想而知了。
3找出诗歌中描写音乐的句子,并概括音乐的特点。
答:﹍﹍﹍﹍﹍﹍﹍﹍﹍﹍﹍﹍﹍﹍﹍﹍﹍﹍﹍﹍﹍﹍﹍﹍﹍﹍﹍﹍﹍﹍﹍﹍﹍﹍﹍﹍﹍﹍﹍﹍﹍﹍﹍﹍﹍﹍﹍﹍﹍﹍﹍﹍﹍﹍﹍﹍﹍﹍﹍﹍﹍﹍﹍﹍﹍﹍
答案 ①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骤;②小弦切切如私语——轻细急促;③嘈嘈切切错杂弹——乱中有序;④大珠小珠落玉盘——圆润清脆;⑤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畅;⑥幽咽泉流冰下难——梗塞不畅;⑦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⑧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4文中精彩而细腻地写出了琵琶乐曲的感人效果。诗人是从哪些角度、用哪些方法进行描写的?
答:﹍﹍﹍﹍﹍﹍﹍﹍﹍﹍﹍﹍﹍﹍﹍﹍﹍﹍﹍﹍﹍﹍﹍﹍﹍﹍﹍﹍﹍﹍﹍﹍﹍﹍﹍﹍﹍﹍﹍﹍﹍﹍﹍﹍﹍﹍﹍﹍﹍﹍﹍﹍﹍﹍﹍﹍﹍﹍﹍﹍﹍﹍﹍﹍﹍﹍
答案 (1)角度:①弹奏的动作。“转轴拨弦三两声”“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些动作娴熟连贯而有节奏,体现技艺之高超。②旋律的变化。“嘈嘈、切切、幽咽、凝绝、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或急或舒,松弛有度。③听众的反应。“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如痴如醉,进入忘我境界。
(2)方法:①贴切的比喻。把粗重之声喻为“急雨”,轻细之声喻为“私语”,流利之声喻为“间关莺语”,凝滞之声喻为“冰泉冷涩”等。②环境的点染(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
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领会全诗思想感情的关键诗句,请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理解诗句中“同”的意义,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
答:﹍﹍﹍﹍﹍﹍﹍﹍﹍﹍﹍﹍﹍﹍﹍﹍﹍﹍﹍﹍﹍﹍﹍﹍﹍﹍﹍﹍﹍﹍﹍﹍﹍﹍﹍﹍﹍﹍﹍﹍﹍﹍﹍﹍﹍﹍﹍﹍﹍﹍﹍﹍﹍﹍﹍﹍﹍﹍﹍﹍﹍﹍﹍﹍﹍﹍
答案 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在以下几个方面是相同的:①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②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③两人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④两人均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着深深的忧虑。
由于这几方面的相同,尽管诗人与琵琶女之间的地位相距甚远,诗人仍然把对方引为同道,由此可体会到诗人被贬江州后牢骚困顿、郁郁寡欢的心情,也反映出诗人对被损害、被侮辱女性的同情。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读写能力.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读写能力.TIF" \* MERGEFORMAT 比喻修辞 形象具体
《琵琶行并序》中运用贴切生动的比喻描绘琵琶声,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1.用具体的比喻以声写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把大弦弹奏的“嘈嘈”的声音比作“急雨”,显示乐声的粗重急促。“大珠小珠落玉盘”中一个“落玉盘”显示乐声的清脆圆润。“幽咽泉流冰下难”中一个“冰下难”显示乐声的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中“水浆迸”“刀枪鸣”显示乐声的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如裂帛”以形象比喻突出乐声的凄厉。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表现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也由此把难以欣赏的音乐变得亲切宜人,从而扩大了欣赏此诗的读者群体。
2.用具体的比喻以形写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用“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的视觉形象,写出了乐声的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比喻是将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它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有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的作用。
比喻在诗歌中的作用:
1.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通过江水来表现,具体可感。
2.使具体的形象优美化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天梨花怒放,到处一片白色来比喻“胡天八月即飞雪”,诗人不但把“雪景”描写得如此奇妙、美好,而且通过比喻营造的审美境界,表现出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仍旧积极乐观的态度。
『针对练笔』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耳朵,每天都在聆听着各种各样的声音。请选择生活中让你最受感动的一次聆听,用比喻的手法把它描绘出来,200字左右。
答:﹍﹍﹍﹍﹍﹍﹍﹍﹍﹍﹍﹍﹍﹍﹍﹍﹍﹍﹍﹍﹍﹍﹍﹍﹍﹍﹍﹍﹍﹍﹍﹍﹍﹍﹍﹍﹍﹍﹍﹍﹍﹍﹍﹍﹍﹍﹍﹍﹍﹍﹍﹍﹍﹍﹍﹍﹍﹍﹍﹍﹍﹍﹍﹍﹍﹍
答案 (示例)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贝斯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选学任务.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选学任务.TIF" \* MERGEFORMAT
群文任务
阅读下面三首诗歌,完成后面的探究任务。
第一首: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 此诗写于745年。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离开长安,和杜甫在梁宋间相会,不久就分别。次年春,李白和杜甫在鲁郡再次相逢。分别之时,李白写下此诗。杜二甫即杜甫。
第二首:
赠李白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 此诗大约写于天宝四载(745)杜甫游齐赵时,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幸会于山东。
第三首:
送客归京
白居易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
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①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
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②春。
[注] ①九衢(qú):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②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为京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
探究任务:
1.阅读前两首诗,结合对这两首诗的理解,简要分析李白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
参考答案 ①才气纵横,狂放傲岸:第二首诗第三句是说李白尽日痛饮狂歌,可见其狂放不羁;第四句是说李白飞扬跋扈,心雄万夫,可见其意气豪迈,有济世之才。②怀才不遇,漂泊沦落:第二首诗“飘蓬”句,第一首诗“飞蓬”句,均见李白如蓬飘零;“飞扬跋扈为谁雄”,可见李白不受重用,怀才不遇。③嗜酒如命,热爱山水:由两首诗中写饮酒的词句“醉别”“重有金樽开”“且尽手中杯”“痛饮狂歌”,可见其嗜酒如命;李诗“登临遍池台”“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可见其热爱山水。④重情重义,珍惜友情:携手同游,别时痛饮。
2.第一、三首诗的颈联各自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第一首诗中颈联“明”字运用了比拟手法,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海色主动有意地映照着徂徕山,这就把山色写活了,显得生气勃勃,富有气势。第三首诗中颈联运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有”与“无”形成强烈对比,“有”是为了反衬“无”。这样写,将诗人内心的情感突出地表现了出来。
3.这三首诗都写到了送别,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第一首:诗中表达了送别友人杜甫之后的怀念之情、对重逢的渴盼以及对各自前途飘转不定的忧虑之情;但最后以酒抒怀,一醉而别,感情豪迈。
第二首: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这既是对好友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可见二人惺惺相惜、友谊之诚挚。
第三首:既有对友人归京的担忧、欣羡之情,又有对自己失意落魄的感慨及渴望得到君王重用的期许之情。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直击高考.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直击高考.TIF" \* MERGEFORMAT
诗歌阅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课内链接 考点解读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达情感,写景是外在的手段,而抒发情感才是真正的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不可分割的关系。《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活动强烈地外化到自然景物上。《登高》是触景生情之作,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抒情,而写景也是景中有情。《琵琶行并序》中的景物描写为故事营造了苍凉凄清的氛围,衬托出人物的心情。 鉴赏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是高考常考考点之一。抒情方式主要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类。1.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主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主要通过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特定景物的内涵,才能感悟出诗人隐含在景物背后的情思。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初看这是一首写景诗,实际上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选取“孤帆远影碧空尽”“长江天际流”两幅画面,写出了远望中的船儿消失时的情景,也暗暗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身影。这就是借景抒情,表现出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2.寓情于景也叫融情于景。在这种抒情方式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彩。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前一句写对国家时局危难的感伤,后一句写对家中亲人离散的忧愁。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沉浸在悲痛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3.以景结情就是诗歌在叙事、抒情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并以景作结。这种抒情方式使得诗歌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如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在山上望见的实景,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前两句的悲苦之情,以景结情,耐人寻味。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解题指津.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解题指津.TIF" \* MERGEFORMAT
1.整体感知,梳理诗歌内容,初步把握诗歌情感、主旨,要特别关注诗歌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
2.找出诗歌中的景物(意象、物象)描写部分,分析景物(意象、物象)特点。
3.找准景物(意象、物象)描写与诗歌主旨、情感的对接点,辨析是否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
4.结合景物(意象、物象)的特点,剖析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例如,冷色调的景物一般用来抒发低沉、压抑的情感,而暖色调大都用来表达喜悦、欢乐的情感。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针对训练.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针对训练.TIF" \* MERGEFORMAT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日赴阙①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②。
树色随关③迥,河声入海④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①阙:指长安。此诗作于诗人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③关:一作“山”。④海:一作“塞”。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结合具体诗句赏析首联。
答:﹍﹍﹍﹍﹍﹍﹍﹍﹍﹍﹍﹍﹍﹍﹍﹍﹍﹍﹍﹍﹍﹍﹍﹍﹍﹍﹍﹍﹍﹍﹍﹍﹍﹍﹍﹍﹍﹍﹍﹍﹍﹍﹍﹍﹍﹍﹍﹍﹍﹍﹍﹍﹍﹍﹍﹍﹍﹍﹍﹍﹍﹍﹍﹍﹍﹍
答案 ①首联选取了“红叶”“长亭”“酒”等意象,描绘了深秋的晚风迎面吹来,红叶在风中萧萧作响,诗人坐在十里长亭,举杯而饮的情景,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②“红叶晚萧萧”借写景来抒发诗人一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叙写旅途况味,借酒浇愁。首联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的离愁别苦。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句意为晚风中的红叶萧萧落下,长亭里痛饮别酒一瓢。作者选取了“红叶”“长亭”“酒”等意象,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来抒发诗人一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达旅途况味,借酒浇愁,用笔干净利落。首联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的离愁别苦。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素养分层作业.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素养分层作业.TIF" \* MERGEFORMAT
10分钟基础练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相信
B.弦弦掩抑声声思 思:思念
C.虎鼓瑟兮鸾回车 回:回转
D.使快弹数曲 快:快速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A项,信:确实。B项,思:深长的情思。D项,快:畅快。
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B.浔阳江头夜送客
C.渚清沙白鸟飞回
D.失向来之烟霞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通假字的能力。列:同“裂”。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艰难苦恨繁霜鬓 B.老大嫁作商人妇
C.青冥浩荡不见底 D.失向来之烟霞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A项,苦恨:古义,极恨。今义,苦,痛苦;恨,怨恨。B项,老大:古义,指年纪大了;今义,指排行第一的人。C项,浩荡:形容广阔或浩大。D项,向来:古义,原来;今义,一向、从来。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歌以赠之
A.朝而往,暮而归 B.对此欲倒东南倾
C.浔阳江头夜送客 D.遂命酒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例句中的“歌”是名词用作动词,“作歌”。D项中的“酒”是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其他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均为副词,“有时”。B项,介词,依据/动词,沿袭、接续。C项,副词,暂且、姑且/副词,将近。D项,连词,表并列/介词,按照、根据。
30分钟提升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是语言的大师,将社会现象 成高度概括的诗句,是他的特殊才能,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还能将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取得 之势。李白常用风驰电掣、 的手法,取得雄浑壮阔的效果;杜甫则常用体贴入微、精雕细刻的手法,取得雄浑壮阔的效果。意象密集是杜诗的一大特点,如“(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杜诗的风格向来用“沉郁顿挫”四个字概括,这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的感情有密切的关系,《秋兴》八首便是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如“丛菊两开他日泪”。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杜诗风格的另一面是“萧散自然”,闲适的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形成了这一特色,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和李白一样也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仁爱与忠厚,在后世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方面。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其实与忠君相比,爱民才是他人格的核心,也更为宝贵。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他们同时出现在盛唐的诗坛上,真是中华文明史的一大奇观。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提炼 咫尺天涯 雷厉风行 腾挪跌宕
B.凝练 咫尺天涯 雷厉风行 跌宕起伏
C.凝练 咫尺千里 大刀阔斧 腾挪跌宕
D.提炼 咫尺千里 大刀阔斧 跌宕起伏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提炼:指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从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提取(所要的东西),比喻文艺创作和语言艺术等弃芜求精的过程。凝练:指(文字)紧凑简练。文段中指从社会现象中提取,而不是指文笔,所以用“提炼”。第二空,咫尺天涯:形容距离虽然很近,但很难相见,就像在遥远的天边一样。咫尺千里:比喻距离虽近,却像远隔千里那样难以通行或难以相见,也形容在不大的画幅内展现出辽阔深远的景象,比喻事物的内容丰富或含义深远。文段中指杜甫的诗歌意境深远,故选“咫尺千里”。第三空,雷厉风行: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大刀阔斧:比喻做事情果断而有魄力。文段中用于修饰李白写诗歌的手法果断而有魄力,故选“大刀阔斧”。第四空,腾挪跌宕:表示起伏动作大,气势雄浑。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声忽大忽小和故事情节的曲折。文段中指的是杜甫诗歌情感变化大,故选“跌宕起伏”。故选D。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语句衔接的能力。根据上文“意象密集是杜诗的一大特点”可知,括号处要选具有“意象密集”这一特点的诗句,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联中选用风、天、猿、渚、沙、鸟六个意象,意象密集,故括号内应选该联。故选D。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而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
B.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而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
C.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而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等而下之,并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
D.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而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本题中,杜甫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仁爱与忠厚,所以“忠君”和“爱民”是杜甫的两种非常重要的精神,所以两句话要放在一起,排除B、D两项。A项,“并非不认为”表肯定,意思是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而后文说到“其实与忠君相比,爱民才是他人格的核心,也更为宝贵”,说法矛盾,排除。
二、阅读素养培优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5题。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①。
[注] ①豺狼:比喻安史叛军。冠缨:穿戴上官吏的衣帽。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用游仙体的方式写的古诗,反映了作者身在山林而心系国家和社会现实的思想矛盾。
B.全诗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写游仙;后四句为第二部分,写现实。
C.开首两句先分别交代游仙之地及山高险峻之态,西岳华山的莲花峰上明星闪烁,高耸云端。
D.“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诗人任想象驰骋,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全方位”地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C项,“山高险峻之态”错,诗中并未描写山势险峻;“明星闪烁”理解错误,从下文“邀我至云台”可以推断出“明星”是指西岳华山仙女。
5.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比较,说说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答案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流露了自己因愤世嫉俗而对超越现实的仙境的追求。这种逃避现实的思想实质上是源于对现实的关怀,所以在《古风(其十九)》中当他目睹安史之乱致生灵涂炭时,又从遗世独立的幻想中回到了严酷的现实,表现出对叛军的切齿痛恨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可以说,《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了诗人对远离现实的“仙境”的向往,而《古风(其十九)》则是向现实的回归。(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把握与比较鉴赏的能力。两首诗虽都有对仙境生活的描写,都写了寻仙访道、追求解脱的幻想,但当诗人面对现实时,思想感情有所不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明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及时行乐的思想;本诗中“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写安史之乱使国家动荡、民不聊生,在诗人的心头掀起了巨大波澜。还能继续消极遁世吗?这首诗,正好反映出诗人此时的思想矛盾,即向现实的回归。
白话诗歌
登上西岳华山的莲花峰,远远地就看见了明星玉女。她手把莲花,在空中轻轻地踩着云朵走来了。身上云霓般的衣裳拖着长长的带子,在天空中飘拂着。她邀我登上云台,拜见了神仙卫叔卿。我觉得恍恍惚惚地与他们一起驾着鸿鹄,升上了天空。当我们飞至洛阳的上空时,俯首向下一看,只见在洛阳川中到处都是胡兵。洛阳附近百姓尸体纵横,鲜血染红了野草,而豺狼们个个都戴着官帽在庆贺胜利。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6.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均出自《庄子·逍遥游》。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寓自己对前途的忧虑。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C.“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寓自己对前途的忧虑”错,诗人以“鲲鹏”自喻,暗示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
7.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对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富有浓重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题目已明确答题角度:情感的异同。分析两首诗的情感,找出异同即可。此诗是诗人晚年因兵荒而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诗歌首联“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以豪景衬托出“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的豪迈基调,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表现诗人的满腔报国之情,临危弥坚,不弃不馁。《登高》则更侧重于对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基调凄凉。
白话诗歌
南国的江河众多,水程超过一千里;岳阳城在巴陵山上,将近百层。
湖岸的风翻起晚浪,舟外的雪飘落灯前。
留滞他乡,有才无用;艰危时局,气节弥坚。
打算乘风破浪,放舟南下,说不定就像扶摇直上的九天鲲鹏一样,大展宏图。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交代了听筝的环境。
B.次句描写弹筝女子的动作神态,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她只顾低头弹筝、自娱自乐的情态。
C.“弦凝指咽声停处”化用了“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两句,引导读者品味奇妙的无声之美。
D.“别有深情一万重”一句写筝声传达出了弹筝女的丰富情感,效果感人,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B项,“自娱自乐”曲解文意,联系全诗看,无论“暗低容”还是“深情一万重”都说明女子的筝音并不欢快。
9.本诗和《琵琶行并序》描写音乐的角度有何异同?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答案 相同点:(1)两首诗都选取了一个无声的时刻,表现乐声的美妙。本诗中的“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和《琵琶行并序》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均通过无声的时刻引导读者去领悟乐声的美妙。
(2)都通过听众的感受或侧面烘托表现音乐的美妙。《琵琶行并序》中,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周围的环境和听众的表现侧面烘托音乐的效果。本诗中“别有深情一万重”也是通过听众的感受,烘托了音乐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不同点:《琵琶行并序》还正面(直接)对乐声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运用连贯优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比如“嘈嘈急雨、切切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底、冰泉冷涩、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声如裂帛”等,无不是新颖贴切的比喻。而本诗中没有直接描写音乐的句子。
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琵琶行并序》是教材所学,其中的音乐声,有直接写的,有间接写的;有直接用比喻以声写声、以形写声的,有用听众感受和环境侧面烘托的。对照看,《夜筝》中的“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写无声的顷刻让人感受到了弹筝女的深情,和《琵琶行并序》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样,都是“以无声写声”,通过听众的感受,写出了音乐的美妙,都蕴含着深厚的感情。不同的是,《夜筝》没有直接描写音乐的内容,都是侧面描写。根据以上分析,按异同点概括作答即可。
白话诗歌
月光下紫色衣袖随着手指在红色的琴弦上拂动,女子低头信手弹着自己的心事。忽然,弦声凝绝、柔指轻顿,那片刻的宁静又诉说出千万重的深情。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