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上图书馆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上图书馆 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0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2 11: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专题图.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专题图.TIF" \* MERGEFORMAT *上图书馆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预习任务.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预习任务.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作者简介.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作者简介.TIF" \* MERGEFORMAT
生平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1929—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作品 代表作有《他》《巴黎码头边》《1948年圣诞》。翻译著作有《英国文学论文集》、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评价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在英国文学、比较文学、文体学及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跻身国际最著名英语文学专家之列,代表了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高峰。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背景解读.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背景解读.TIF" \* MERGEFORMAT
王佐良是一位翻译家,他走过许多地方的图书馆,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他非常怀念读书的美丽时光,十分享受在各地图书馆读书的乐趣。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作者身在异乡也不忘到各地图书馆读书。为了怀念旧日的时光,作者写了这篇文章。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语言积累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语言积累3.TIF" \* MERGEFORMAT
1.音形识记
(1)读准字音
①里胥力欧(  ) ②宽敞(  ) ③白炽灯(  )
④苍穹(  ) ⑤吟啸(  )
(2)辨明字形
① ②
答案 (1)①xū ②chɑnɡ ③chì ④qiónɡ ⑤xiào
(2)①讯 迅 汛 ②缀 辍 掇
2.词语辨析
(1)消磨·消耗
[辨词] 消磨:指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也指消遣、打发时光,虚度时光。消耗:指(精神、东西、力量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逐渐减少。
[选词] ①我有更多的时间留在那个坟墓一般的房间里,拿一些破书来    光阴。
②一夜晚的烟酒和激动﹍﹍﹍﹍﹍﹍了她不少的精神。
(2)钟情·衷情
[辨词] 钟情:动词,指感情专注(多指爱情)。衷情:名词,指内心的情感。
[选词] ①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②究竟是什么鸟在那树林里,唱着,唱着,唱着,好像在叫唤什么,好像在诉说什么,下雨了也不停,对山野倾诉﹍﹍﹍﹍﹍﹍。
(3)优雅·幽雅
[辨词] 二者都有“雅致”的意思,都可以指环境,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优雅:指优美雅致或优美高雅,可以指旋律、姿态、环境、气质等。幽雅:指幽静而雅致,除了雅致以外,特别强调幽静。“幽雅”主要是指环境和景致。
[选词] 现代化简易装配式住宅,不只是处所环境十分﹍﹍﹍﹍﹍﹍,更多的是内部布局风格高贵﹍﹍﹍﹍﹍﹍。
答案 (1)①消磨 ②消耗 (2)①钟情 ②衷情 (3)幽雅 优雅
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经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专家的精心疏导,一年来心情沉郁的他豁然开朗,终于走出心理的误区,过上了健康的生活。(  )
解释:﹍﹍﹍﹍﹍﹍﹍﹍﹍﹍﹍﹍﹍﹍﹍﹍﹍﹍﹍﹍﹍﹍﹍﹍﹍﹍﹍﹍﹍﹍﹍﹍﹍﹍﹍﹍﹍﹍﹍﹍﹍﹍﹍﹍﹍﹍﹍﹍﹍﹍﹍﹍﹍﹍﹍﹍﹍﹍﹍﹍﹍﹍﹍﹍﹍
(2)考据、验证都是必要的工作,为的就是避免牵强附会地推论。(  )
解释:﹍﹍﹍﹍﹍﹍﹍﹍﹍﹍﹍﹍﹍﹍﹍﹍﹍﹍﹍﹍﹍﹍﹍﹍﹍﹍﹍﹍﹍﹍﹍﹍﹍﹍﹍﹍﹍﹍﹍﹍﹍﹍﹍﹍﹍﹍﹍﹍﹍﹍﹍﹍﹍﹍﹍﹍﹍﹍﹍﹍﹍﹍﹍﹍﹍
(3)他以前住在山区,那儿的天气变幻得快,常常是前一刻晴空万里,后一刻倾盆大雨,真可谓气象万千。(  )
解释:﹍﹍﹍﹍﹍﹍﹍﹍﹍﹍﹍﹍﹍﹍﹍﹍﹍﹍﹍﹍﹍﹍﹍﹍﹍﹍﹍﹍﹍﹍﹍﹍﹍﹍﹍﹍﹍﹍﹍﹍﹍﹍﹍﹍﹍﹍﹍﹍﹍﹍﹍﹍﹍﹍﹍﹍﹍﹍﹍﹍﹍﹍﹍﹍﹍
(4)一灯如豆的夜晚,挡头山周围的一切都已隐没,只有土屋的窗前透着一点灯光,油灯下看书恍惚觉得在享受文人生活。(  )
解释:﹍﹍﹍﹍﹍﹍﹍﹍﹍﹍﹍﹍﹍﹍﹍﹍﹍﹍﹍﹍﹍﹍﹍﹍﹍﹍﹍﹍﹍﹍﹍﹍﹍﹍﹍﹍﹍﹍﹍﹍﹍﹍﹍﹍﹍﹍﹍﹍﹍﹍﹍﹍﹍﹍﹍﹍﹍﹍﹍﹍﹍﹍﹍﹍﹍
答案 (1)× 豁然开朗:原指从黑暗狭窄突然变得宽敞明亮,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本句将形容明了道理的成语用于心情愉快,望文生义。
(2)√ 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勉强比附。使用正确。
(3)×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把形容景色壮观美丽的成语理解成了天气多变,应用“瞬息万变”。
(4)√ 一灯如豆:一盏只有豆粒那样大光线的灯,形容灯光暗弱。使用正确。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必学任务.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必学任务.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文本构建.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文本构建.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结构图示.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结构图示.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主旨归纳.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主旨归纳.TIF" \* MERGEFORMAT
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描绘出其中的读书之乐。作者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分中学、大学和出国留学三个阶段来叙写,字里行间表达出对图书馆的喜爱之情,同时也隐喻了深沉的爱国之意。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问题探究.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问题探究.TIF" \* MERGEFORMAT
1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
答:﹍﹍﹍﹍﹍﹍﹍﹍﹍﹍﹍﹍﹍﹍﹍﹍﹍﹍﹍﹍﹍﹍﹍﹍﹍﹍﹍﹍﹍﹍﹍﹍﹍﹍﹍﹍﹍﹍﹍﹍﹍﹍﹍﹍﹍﹍﹍﹍﹍﹍﹍﹍﹍﹍﹍﹍﹍﹍﹍﹍﹍﹍﹍﹍﹍﹍
答案 “铜制的高台灯”体现了清华图书馆第三阅览室的古朴;“温情和宁静的光”既是写灯光,又是在强调清华图书馆带给作者的内心感受;“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突出了这种感受是美好的,是无与伦比的。整句话强调了清华图书馆给作者的印象之深,对作者的影响之大。
2第八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答:﹍﹍﹍﹍﹍﹍﹍﹍﹍﹍﹍﹍﹍﹍﹍﹍﹍﹍﹍﹍﹍﹍﹍﹍﹍﹍﹍﹍﹍﹍﹍﹍﹍﹍﹍﹍﹍﹍﹍﹍﹍﹍﹍﹍﹍﹍﹍﹍﹍﹍﹍﹍﹍﹍﹍﹍﹍﹍﹍﹍﹍﹍﹍﹍﹍﹍
答案 这一句与前面的“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
3文章第九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何作用?
答:﹍﹍﹍﹍﹍﹍﹍﹍﹍﹍﹍﹍﹍﹍﹍﹍﹍﹍﹍﹍﹍﹍﹍﹍﹍﹍﹍﹍﹍﹍﹍﹍﹍﹍﹍﹍﹍﹍﹍﹍﹍﹍﹍﹍﹍﹍﹍﹍﹍﹍﹍﹍﹍﹍﹍﹍﹍﹍﹍﹍﹍﹍﹍﹍﹍﹍
答案 一方面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另一方面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作出的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
4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来写,加之国内战乱、亲人音信全无,作者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答:﹍﹍﹍﹍﹍﹍﹍﹍﹍﹍﹍﹍﹍﹍﹍﹍﹍﹍﹍﹍﹍﹍﹍﹍﹍﹍﹍﹍﹍﹍﹍﹍﹍﹍﹍﹍﹍﹍﹍﹍﹍﹍﹍﹍﹍﹍﹍﹍﹍﹍﹍﹍﹍﹍﹍﹍﹍﹍﹍﹍﹍﹍﹍﹍﹍﹍
答案 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入文,真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但这段在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很是圆满。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段文字,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相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算什么呢?因此,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作者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
5这篇文章写道“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对于这种开放式的图书管理模式你有什么看法?
答:﹍﹍﹍﹍﹍﹍﹍﹍﹍﹍﹍﹍﹍﹍﹍﹍﹍﹍﹍﹍﹍﹍﹍﹍﹍﹍﹍﹍﹍﹍﹍﹍﹍﹍﹍﹍﹍﹍﹍﹍﹍﹍﹍﹍﹍﹍﹍﹍﹍﹍﹍﹍﹍﹍﹍﹍﹍﹍﹍﹍﹍﹍﹍﹍﹍﹍
答案 (示例)知识面前人人平等,要怀有一颗平等之心。不仅是公共图书馆,还有剧场、美术馆等社会公共的文化空间,只有在它们可以提供全面开放的服务、成为名实相符的公共文化设施时社会才会成为孕育文化的广阔土壤,而整体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才不会只是奢谈。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读写能力.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读写能力.TIF" \* MERGEFORMAT 详略得当 主次分明
文章把作者在文华图书馆、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读书的经历写得详尽,而写圆形图书馆时则较简略,详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略写言有尽而意无穷,两者结合,恰到好处,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写文章如何才能做到详略得当呢?
1.弄清楚什么是详写和略写。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2.弄清楚详写和略写的关系。
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详”,就无所谓“略”;没有“略”,就无所谓“详”。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否则文章就会显得啰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二者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一般来说,详写经常用来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则往往概括“面”的情况,反映事物的广度。
3.如何确定详写和略写?
最能直接地、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地方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完全不写,就会对主要方面有影响——或者使情节不完整,或者使内容显得单薄,或者使详写部分缺少陪衬,属于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就要略写。
『针对练笔』
请你写一个片段,描写自己的故乡,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300字左右。
答:﹍﹍﹍﹍﹍﹍﹍﹍﹍﹍﹍﹍﹍﹍﹍﹍﹍﹍﹍﹍﹍﹍﹍﹍﹍﹍﹍﹍﹍﹍﹍﹍﹍﹍﹍﹍﹍﹍﹍﹍﹍﹍﹍﹍﹍﹍﹍﹍﹍﹍﹍﹍﹍﹍﹍﹍﹍﹍﹍﹍﹍﹍﹍﹍﹍﹍
答案 (示例)故乡,那里有我的亲朋,有我祖先的遗骸,有我童年海浪般的憧憬和云霞般的梦幻……
还有我记忆中多彩的八月。一搭上西去的汽车,我的心就像出笼的鸟,扑扑棱棱飞去了,飞到黄河故道的臂弯里,飞到杨柳叠翠的小河畔,飞到小小四合院,衔去一束缱绻的情愫,早早地给母亲了。汽车奔驰着,我伏在窗口,贪婪地、忘情地阅读着平原的八月——望不尽的莽莽苍苍,涌涌荡荡;望不尽的千顷秋色,万斛秋光——水稻黄了,微风里,金浪迭涌;棉花炸开,雪白银亮,宛如银河的繁星;花生秧儿、红薯蔓儿把地皮都盖严了,碧绿碧绿,如潮似海,如果不是车儿跑得快,说不定还能看到它们根部被饱满的果实顶开的裂隙呢!八月的苍穹,一片碧落,是那样深邃、空阔、高朗,几只大雁横过蓝天,而圆圆的麦秸垛下,三五只母鸡却悠闲地刨着生活的安逸……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选学任务.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选学任务.TIF" \* MERGEFORMAT
群文任务
阅读下面三篇文章,完成后面的探究任务。
材料一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刘梦溪
今天的国际与国内的现实环境、社会与经济与政治与文化的特殊景观,一句话,今天这样的时代,还需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文化垃圾充斥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形式超过内容的时代;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拥挤在一起的时代;或者换一个说法,可以说是过去、现在与未来互相脱节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那么身处如此繁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不用说中国古代的经典,宽泛些说,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我是指文字的文本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们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不读书的“理由”据说可以举出很多,比如因为现代社会节奏快,文本阅读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快节奏要求;也可以说由于工作太忙,腾不出读书的时间;还由于诱惑太多,其他方面已占满了自己的精神空间,不愿意再把时间花费在读书上。尤其电视的影响力大得不得了,传媒视觉形象的冲击远远超过文字阅读的魅力。何必还来读书呢?
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要说现代化,欧洲、北美总比我们更现代化得多吧?我们在那里看到的是良好的读书风气。火车上、飞机上、轮船上,到处都有人安静地阅读。他们的习惯是不说闲话,只读书。我们相反,只说闲话,连闲书也不看。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包括大学、研究机构,也染上了肤浅、浮泛的学风。人文科学已大大贬值。此种情况下,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如果说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的话,读书也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问题是怎样培育读书风气?首先是社会应有所提倡。但比提倡更重要的是,社会应该形成普遍重视学问、重视读书人的风气。如果读书人受不到重视,提倡读书就少有效果了。我们所以长期未能形成读书风气,一个重要原因是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太低,以至于极端的竟有“臭老九”之称。中国传统社会读书人的地位是很高的,士、农、工、商,“士”居四民之首。近百年不断激进地反传统的结果,知识分子的价值被严重弱化。特别在今天,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地位,正在直接受两种势力的挑战:一是“官本位”的挑战,一是社会普遍商业化的挑战。大学、研究机构的建制也套行政级别,教授、研究人员的工资待遇,竟然与行政挂钩,这是“官本位”挑战读书人社会地位的显例。至于全社会商品化的挑战,更是不言而喻的了。官、商对知识分子成钳制、挤压之势,读书人的无力与无奈,随时随处可见。在这种社会与文化的结构中,要想营造普遍的读书风气,不用说自是困难重重。所以,我认为要培育读书风气,前提是要造成全社会普遍重视读书人的风气,使大家都能够珍惜文化、重视学问、尊礼大儒。或者换一个说法,最主要是社会各阶层的官员、国家的指导者,应该有读书的习惯,懂得读书人的价值,奖励读书,优礼读书人。如做到这一层,全社会普遍读书风气的形成必将指日可待。
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呢?难的是要有读书的意愿,如果有了读书的意愿,读什么书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简单地说,读总比不读好,也就是古人说的开卷有益。当然认真地说起来,选择什么书来读,也不是毫无讲究。各个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员,肯定首先要读好本专业的书,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也。就社会的一般情形而言,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的养成而言,无论哪一行业的人,是否也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都来读一读呢?有的,这就是那些属于一个民族文化系统的典范之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特别是那些“文明体国家”,堪称经典的文本格外丰富。而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我是说如果有可能这样做的话,比如掌握相关的语言工具,能够直接读原著,或者阅读翻译文本。不过我这里讲的经典阅读,着重点在中国自己的文化经典,而且侧重人文方面。
我们是世界上主要的“文明体国家”之一,文化发祥早、文化典籍多,人文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历史上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时期,都不乏典范之作。“汗牛充栋”这句成语,如果用来形容中国文本典籍的丰富,也会显得不堪其比。但是,作为一般阅读而不是从事专业研究,需要读、应该读、可能读的经典,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多。哲学,无非是先秦时期的诸子,而且主要是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等,都可以暂时不读。甚至孟子,也不一定必须读。但汉代的《礼记》里有两篇著作,却不能不读:一是《中庸》,一是《大学》。这两篇著作是谁写的?据说《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就是这样讲的。《大学》的作者据说是孔子的好学生曾参,但也有说两篇都是子思所作。不管究竟是谁作的,反正这两篇著作对儒家学说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提纲挈领、最见精要。特别到宋代,朱熹把《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合为“四子书”,并精心注释,成为传统社会流传最广的儒家经典。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随之成为儒门宝典。如果嫌朱熹的注释讲得太麻烦(从研究的角度看,他注释得其实非常好,不仅是注释,还有他自己的思想发挥),也可以读白文(不带注释的)《四书》。读白文、不看注释,一遍一遍地读,甚至背下其中一些段落,即使在今天,也不失为阅读中国经典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史学方面,文史从业人员讲究“前四史”,即《史记》、前后《汉书》和《三国志》。一般阅读,读《史记》就可以。《史记》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文学著作,人物写得好,文字也优美。熟读《史记》,容易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人物、制度这一套东西,真可收一以当十的效果。如嫌篇幅大,可选取其中的《传》和《本纪》阅读。文学方面,《诗经》《楚辞》不可不选择一些来读。《楚辞》可选屈原的《离骚》。另外晋的陶渊明,唐的杜甫、韩愈,宋的苏东坡、黄庭坚、李清照、陆游,元的关汉卿、王实甫,明的汤显祖及《三国》《水浒》,清的《红楼梦》等等,也都是不能不读之书。另外汉代王充写的《论衡》,是一部很特殊的书,读起来会打开你的思想,而不会被传统束缚。还有清末民初以来20世纪文史大家的著作,不少也堪称经典,如严复、章太炎、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陈寅恪、马一浮等人的书,如果不读,未免太可惜。20世纪学术大师的著作,实际上是通向中国古代经典的桥梁,由他们进入古代经典,也许是终南捷径。
不过按照传统的说法,所谓中国的经典,主要是指“六艺”之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是孔子教授的六门课程,孔子之前已成书,但经过孔子删定的“六艺”,后来称作《六经》。由于《乐经》不传,于是又变而为《五经》,就是《诗经》《尚书》《周礼》《周易》和《春秋》。《五经》是中国学术和中国文化的源头。按照马一浮的说法,“六艺”可以统摄一切学术。《论语》是唯一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虽经弟子们后来整理成书,但所记应为实录。《论语》就是《六经》意涵的化育之书。朱熹选注的《四书》即为《六经》的经典选本。所以人们常说的《五经》《四书》,就成了中国传统社会识字的人必读的基本经典。
所以五四时期有过“尊孔读经”和反对“尊孔读经”的争论。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哲人,他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学术地位本来是无可怀疑的。但由于自汉代以后孔学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官方哲学,孔子头上的帽子越堆越高,“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等头衔多得不可胜数,其人格和学说难免被神化、填加乃至扭曲。五四前辈痛恨传统的封建制度,为了国家强盛,对传统文化持强烈批评的态度,原无可厚非。但时至今日,社会制度已经发生根本变化,我们对孔子和儒学就不能再采取五四前辈那种激进的态度了。“尊孔”不必,但适当的“读经”,确为承继民族文化传统所必需。那种从根本上否定儒家经典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五经》《四书》也不必全部都读,可以有选择地读,例如《论语》,就可以选其中的一些章节,如《学而》《为政》《里仁》《颜渊》《子路》《卫灵公》诸章,尤适合今天阅读。
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有时称赞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好,会惊叹地说这是古人的文章,这是极高的奖赏。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溶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材料二           读书的“体”与“用”
杨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累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精英阶层。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属,而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义务。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等等围绕“读书”而来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本根、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功用性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功利性的诉求。全球化、经济发展、时代剧变、信息爆炸……人类遇到的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变、复杂,各种困惑烦恼纠缠于心,如何理性地看待社会的人与事,如何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需要我们读书。从实用功利性角度考量,读书有用,且利人利己、利国利民,善莫大焉。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通达更高的社会阶层而改变命运。
然而,实用功利性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这种读书实用论,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肯定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这意味着,读书是一种隶属人的活动或事情,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人们常说“想了解一个人,看他读什么书”,也是此意。实质上也就是在讲读书与做人的道理:读书的根本要义是“人性养成”,读书的“本体”意义是“人文化成”。从这种本体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至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的诉求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形而上“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勤向窗前读六经”,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要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这分明是“学而不思则罔”呀!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有五而志于学,但是到了四十却不惑了。这不是孔子的自夸,而是孔子对于知识和人生宿命的感叹。同时,知天命而后耳顺,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回到随心所欲的领悟人生方面去了。
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不仅“尽信书不如无书”,而且还可能“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前者却是一定斤斤计较如落市井,必然就有“知见障”——带着一片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天心。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本体意义之所在吗?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4月24日
第02版,有删改)
材料三           与书为友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欲知其人,常可观其所读之书,恰如观其所交之友。与书为友如同与人为友,都应与其最佳最善者常相伴依。
好书可引为诤友,一如既往,永不改变,耐心相伴,陶陶其乐。当我们身陷困境或处于危难,好书终不会幡然变脸。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从中汲取乐趣与教诲,到鬓发染霜,则带给我们以亲抚和安慰。
同好一书之人,往往可以发现彼此间习性也有相近,恰如二人同好一友,彼此间也可引以为友。古时有句名谚:“爱我及犬”,若谓为“爱我及书”,则更不失为一智语。人们交往若以书为纽带,则情谊更为真挚高尚。对同一作家之钟爱,使人们的所思所感,欣赏与同情,都能交相融会。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家,也能相知相通。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说:“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少小所读,至老犹记。书中所言他人之事,却使我们如同身历其境。无论何地,好书无须倾尽其囊,便可得之。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了书香之气。”
一本好书常可视作生命的最佳归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华尽在其中。对大多数人而言,他的一生便是思想的一生,因此好书即为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之总成,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我们相随之伴侣与慰藉。菲力浦·西德尼爵士言:“与高尚思想相伴者永不孤独。”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心灵。高尚行为的愿望随之产生。良言善语常会激发出畅举嘉行。
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惟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了,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新颖如故,熠熠生辉。只要拂动书页,当时所言便历历在目,犹如亲闻。时间的作用淘汰了粗劣制品。就文学而言,只有经典名言方能经久传世。
书籍将我们引入到一个高尚的社会,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心心相印,欢悦与共,悲哀同历,我们仿佛也嗅到他们的气息,成为与他们同时登台的演员,在他们描绘的场景中生活、呼吸。
凡真知灼见决不会消逝于当世,书籍记载其精华而远播天下,永成佳音,至今为有识之士倾耳聆听,古时先贤之影响,仍融入我们生活的氛围,我们仍能时时感受到逝去已久的人杰们一如当年,活力永存。
探究任务:
1.结合对《读书:目的和前提》的学习,阅读《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探究阅读的意义。
答:﹍﹍﹍﹍﹍﹍﹍﹍﹍﹍﹍﹍﹍﹍﹍﹍﹍﹍﹍﹍﹍﹍﹍﹍﹍﹍﹍﹍﹍﹍﹍﹍﹍﹍﹍﹍﹍﹍﹍﹍﹍﹍﹍﹍﹍﹍﹍﹍﹍﹍﹍﹍﹍﹍﹍﹍﹍﹍﹍﹍﹍﹍﹍﹍﹍﹍
参考答案 从个人角度:读书能够增长知识、改变个人气质、提高个人修养;从社会角度:读书能够提高社会整体文化素质,转移浮躁的社会风气,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从文化角度:书籍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阅读能够促进不同文化的传播交流,使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传承和发展。
2.阅读《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和《与书为友》两篇文章,联系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分析说明“经典之籍与世长存”的原因。
答:﹍﹍﹍﹍﹍﹍﹍﹍﹍﹍﹍﹍﹍﹍﹍﹍﹍﹍﹍﹍﹍﹍﹍﹍﹍﹍﹍﹍﹍﹍﹍﹍﹍﹍﹍﹍﹍﹍﹍﹍﹍﹍﹍﹍﹍﹍﹍﹍﹍﹍﹍﹍﹍﹍﹍﹍﹍﹍﹍﹍﹍﹍﹍﹍﹍﹍
参考答案 ①因为经典之籍所蕴含的伟大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②经典之籍能将我们引入一个高尚的文明领域,让我们接受历代圣人贤士的熏陶,与他们欢悦与共,悲哀同历。③经典之籍记载精华,远播天下,源远流长。④阅读经典能够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
3.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到图书馆里借阅的基本上是考试辅导类图书。在图书馆里,看大学相关专业图书的人寥寥无几。大学生功利化的读书目的使得大学图书馆在功能上沦为了“自习教室”。
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结合《上图书馆》《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书为友》《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简要概述。
答:﹍﹍﹍﹍﹍﹍﹍﹍﹍﹍﹍﹍﹍﹍﹍﹍﹍﹍﹍﹍﹍﹍﹍﹍﹍﹍﹍﹍﹍﹍﹍﹍﹍﹍﹍﹍﹍﹍﹍﹍﹍﹍﹍﹍﹍﹍﹍﹍﹍﹍﹍﹍﹍﹍﹍﹍﹍﹍﹍﹍﹍﹍﹍﹍﹍﹍
参考答案 (观点一)我对大学生到图书馆里只借阅考试辅导类图书而不是专业图书感到失望和遗憾。虽说现在考取大学学历变容易了,但学好大学所规定的专业课程是每一位大学生应该做到的。而大学图书馆藏书丰富,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对专业课程扩充学习、加深理解,而不应该只盯着考试辅导类图书。对此,希望大学的相关部门能予以正确的引导。
(观点二)我认为,大学生到图书馆借阅考试辅导类图书无可厚非。现在的大学学历太普遍了,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不能不对将来的就业早做准备。而且,虽然借阅的是考试辅导类图书,但他们能够坐下来学习,也说明他们并没有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因此,对这些大学生的做法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直击高考.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直击高考.TIF" \* MERGEFORMAT
散文阅读——词语的含义
课内链接 考点解读
《上图书馆》一文中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这是王佐良先生叙写自己在清华上图书馆的经历。其中“真实的世界”“暗淡”“灯光全灭”有其特殊的含义。结合“七七事变”的背景可知,“真实的世界”是指日寇侵华,“暗淡”是指民族危亡,“灯光全灭”意味着自己被迫中断上图书馆的爱好。 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有四种考查方式:考查词语的指代内容;考查多义词在文中的含义;考查词语的语境义;考查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散文阅读中需要把握以下三类词: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2.表达功能特别、情感强烈的词语。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解题指津.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解题指津.TIF" \* MERGEFORMAT
1.借助固有含义理解词义。
2.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这个词语的意思,或制约这个词语的含义。解题时要有整体观念,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先确定“重点词语”所在的语句或段落,如果是首句,一般从本段下文(有时要联系上段)寻找答案;如果是中间句,要从本段上下句寻找答案;如果是尾句,要从上文(有时也要联系下段)寻找答案。
3.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本句或前后句所述的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要靠对相关文字的思路作分析来解决。
4.结合修辞手法理解词义。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某种修辞手法赋予一些“重要词语”以特殊含义,因此,理解“重要词语”,就要弄清词语的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语体义、仿词义等。
5.结合文章主旨理解词义。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往往和作者的思想观点、文章主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这类词语的理解还要和文章的思想内容联系起来,尤其是要求联系全文的词语。
6.根据指示代词确定含义。指代词的用法和意义比较复杂,同样的指代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出现,可以指代不同的对象和内容。这时,对指代词的指代义的理解,就不能单从句子结构着手了。一般来说,指代词出现的位置往往在指代的对象或内容之后。因此,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在本句往往是找不到答案的。解题时,必须从上下文找,而且应当采用逆推法或顺推法,由近及远地去找。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针对训练.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针对训练.TIF" \* MERGEFORMAT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冯骥才
你一听到青春少女这几个字,是不是立刻想到纯洁、美丽、天真和朝气?如果是这样你就错了!你对青春的印象只是一种未做深入体验的大略的概念而已。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一个女孩子的十四岁、十六岁、十八岁——无论她外在的给人的感觉,还是内在的自我感觉,都决不相同。就像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你能从自己对春天的记忆里找出三个画面吗?
我有这三个画面。它不是来自我的故乡故土,而是在遥远的维也纳三次旅行中的画面定格,它们可绝非一般!在这个用音乐来召唤和描述春天的城市里,春天来得特别充分、特别细致、特别蓬勃,甚至特别震撼。我先说五月,再说三月,最后说四月,它们各有一次叫我的心灵感到过震动,并留下一个永远具有震撼力的画面。
五月的维也纳,到处花团锦簇,春意正浓。我到城市远郊的山顶上游玩,当晚被山上热情的朋友留下,住在一间简朴的乡村木屋里,窗子也是厚厚的木板。睡觉前我故意不关严窗子,好闻到外边森林的气味,这样一整夜就像睡在大森林里。转天醒来时,屋内竟大亮,谁打开的窗子?正诧异着,忽见窗前一束艳红艳红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生的一枝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熟睡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更能如此震动人心?
那么,三月的维也纳呢?
几个姑娘站在岸边,她们正在一齐向着河口那边伸长脖颈,眯缝着眼,撅着芬芳的小嘴,亲吻着从河面上吹来的捎来春天的风!她们做得那么投入、倾心、陶醉、神圣;风把她们的头发、围巾和长长衣裙吹向斜后方,波浪似的飘动着。远看就像一件伟大的雕塑。这简直就是那些为人们带来春天的仙女们啊!谁能想到用心灵的吻去迎接春天?你说,还有哪个春天的画面,比这更迷人、更诗意、更浪漫、更震撼?
我心中的画廊里,已经挂着维也纳三月和五月两幅春天的图画。这次恰好在四月里再次访维也纳,我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属于四月这季节的同样强烈动人的春天杰作。
开头几天,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着车一同外出的留学生小吕说:
“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小吕听了,就把车子停住,叫我下车,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然后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青草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努劲,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
“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
“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儿。”可是,当夜冷风冷雨,接连几天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我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去意大利了,便对小吕说:
“这次看不到草地上那些花儿了,真有点遗憾呢,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怏怏然吧。外边的毛毛雨点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可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对我说:“你看窗外——”隔过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窗上流动。小吕停了车,手伸过来,一推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花!”
迎着细密地、凉凉地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小小的花居然有此气魄!
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两个普通又非凡的字眼,又一次叫我怦然感到心头一震。这一震,便使眼前的景象定格,成为四月春天独有的壮丽的图画,并终于被我找到了。拥有了这三幅画面,我自信拥有了春天,也懂得了春天。
文章结尾,“拥有了这三幅画面,我自信拥有了春天,也懂得了春天”,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春天”的理解。
答:﹍﹍﹍﹍﹍﹍﹍﹍﹍﹍﹍﹍﹍﹍﹍﹍﹍﹍﹍﹍﹍﹍﹍﹍﹍﹍﹍﹍﹍﹍﹍﹍﹍﹍﹍﹍﹍﹍﹍﹍﹍﹍﹍﹍﹍﹍﹍﹍﹍﹍﹍﹍﹍﹍﹍﹍﹍﹍﹍﹍﹍﹍﹍﹍﹍﹍
答案 春天有着震撼人心的生机勃勃的力量和无穷的魅力,作者从中获得了敢于向冷酷与逆境挑战的勇气。
解析 细读原文可知,作者描绘了三幅画面,一束艳红的带露玫瑰夜间悄悄地打开窗子伸进屋来;像伟大的雕塑一样的几个姑娘在河边陶醉地亲吻着春天;大片大片的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冒出草地,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第一幅五月之景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第二幅三月之景突出了春天的迷人、诗意、浪漫,表现了春天的无穷魅力;第三幅四月之景令作者感悟到向逆境挑战的勇气。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素养分层作业.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素养分层作业.TIF" \* MERGEFORMAT
10分钟基础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钟情(zhōnɡ)  血亲(xuè)
华美(huá)     好奇心(hào)
B.宽敞(chanɡ)   优雅(yǎ)
幽静(yōu)     豁然开朗(huō)
C.期刊(kān)   间隙(jiàn)
点缀(zhuì)     白炽灯(zhī)
D.宁静(nínɡ)   音讯(xùn)
苍穹(qiónɡ)    牵强附会(qiánɡ)
答案 A
解析 B项,“豁”读huò;C项,“炽”读chì;D项,“强”读qiǎn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历尽磨难的少年中国如今已经长大成人,然而每一个屋檐下的变革都与国家命运息息相通。
②回顾刚刚过去一年的合肥楼市,各大新城区新盘不断涌现,而老城区也是气象万千,引人注目。
③不少教师在批改学生造句练习的作业时,仅满足于学生掌握了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却对学生造句所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无足轻重。
④放了暑假,终于拥有了休闲度假的时间,我和朋友来到浩瀚的大海边,面对滚滚的海浪,不禁望洋兴叹,激情澎湃。
⑤这首诗既经得起细读,又非由观念敷衍而成篇,可谓在感性与诗意的交织中自动绵延生发,言其臻于佳境,也不为过。
⑥关于诺亚方舟,大家还是当个神话看看就好,没有必要非得牵强附会地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所谓的依据。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①息息相通: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语境强调的是每一次“变革”都与国家命运相关,侧重的是“祸福”,故改成“休戚相关”更恰当。②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壮丽而多变化。使用正确。③无足轻重: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不合语境,应改为“视而不见”。④望洋兴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此处属于望文生义。⑤臻于佳境:达到最佳境界,形容状态极佳或解决问题非常轻松。使用正确。⑥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使用正确。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
B.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C.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
D.通过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
答案 A
解析 A项,成分赘余,应删去“并非”后面的“是”。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首先是一种个人行为,﹍﹍﹍﹍﹍﹍;﹍﹍﹍﹍﹍﹍,﹍﹍﹍﹍﹍﹍,由此阅读可以重塑个人的精神世界。亚里士多德曾经给人做出过最科学经典的定义:理性的动物。﹍﹍﹍﹍﹍﹍。﹍﹍﹍﹍﹍﹍,﹍﹍﹍﹍﹍﹍,而阅读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理性行为。这或许才是阅读的本质,由亚里士多德而来。
①是与个体经验的对接
②其次对于内容的感悟也基本是个体的
③那里面有切实的人生知识与过去年代人类理性智慧的积淀
④你读与不读,读什么书,大多可以由你个人决定
⑤而书本正是人类理性的结晶
⑥尤其是那些杰出的经典之书更是人类奋斗最为经久不衰的成果
A.④②①⑤⑥③ B.①②④⑤⑥③
C.②④①⑥③⑤ D.④①②③⑥⑤
答案 A
解析 解答此题,主要根据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标志性词语来排序。首先综观全段,文本阐述的是阅读的本质,先强调是“个人行为”,第一横线处当选第④句,是具体说明;紧接着选②①,个体感悟和个体经验是相连的,且语言标志“其次”与“首先”呼应;第四处横线,与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理性的动物”衔接最紧的是⑤,这是由内容和标志性词语“而”所决定的;最后是⑥③,这是由标志性词语“尤其”和指代词“那”所决定的。
30分钟提升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同的书,会散发不同的馨香。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观照古今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神秘的幻想;优美的诗歌,是清丽的茉莉,读过之后连鼻尖似乎都带着墨香,仿佛我们的身心都沐浴在清香之中……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每一段闲暇的时光,让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有些书商,为了节省成本,谋得高利润,便会采用盗版的方式印刷书籍,大“捞油水”。那样的书,不仅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也损害了读者的利益。千万不要让这种书进入我们的视野,不要让那一丝丝臭味影响我们的心情,腐蚀我们的心灵。
书香默默入心来,书能提升你的气质。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我想说,你的气质里藏着那一缕缕书香。每一缕书香,都会遍历你全身的经脉,让你的气质散发着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爱读书的人,举手投足之中透出一种优雅感,身上散发着清淡的书卷味,灵魂里沐浴着浓郁的书墨香。有一种气质,会从书韵中获得升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1.文中第一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观照古今的历史书,是……;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观照古今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语段中没有使用夸张、对偶、借代的修辞手法。故选B。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B.只要坚持奋斗,“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终将变成现实。
C.这种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大专家”越少越好。
D.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的这几年,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原文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引用;C.表示反语、讽刺;D.表示特定称谓。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人建议写成:“也有一些错字连篇、粗制滥造的书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就像石楠花一样。”你认为当改不当改?为什么?
答:﹍﹍﹍﹍﹍﹍﹍﹍﹍﹍﹍﹍﹍﹍﹍﹍﹍﹍﹍﹍﹍﹍﹍﹍﹍﹍﹍﹍﹍﹍﹍﹍﹍﹍﹍﹍﹍﹍﹍﹍﹍﹍﹍﹍﹍﹍﹍﹍﹍﹍﹍﹍﹍﹍﹍﹍﹍﹍﹍﹍﹍﹍﹍﹍﹍﹍
答案 不当改。原因:①原句“像石楠花一样”在“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之前,与前一段的句子结构一致,表达自然流畅。②原句用短句,语言风格灵动,改句是常式句,比较呆板。③原句“错字连篇,粗制滥造”作谓语,否定意味更强烈,改句意味平淡。
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赏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要表明观点:不当改。然后比较两句话的不同之处,从修辞、句式、语言、表现手法、结构等角度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原句“像石楠花一样”在“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之前,结合上文“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观照古今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可知,结构上,原句与前一段的句子结构一致,表达自然流畅。句式上,原句“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用短句,生动活泼,节奏感强,改句是把原句合成一个长句,句式呆板,不够灵活。原句“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单独成句,作谓语,起突出强调作用,否定意味更强烈,改句意味平淡。
二、阅读素养培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材料一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的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看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
材料二 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现在我们要谈的是另外一些观念。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你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你大可不必担心真的如此,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技巧可以一下子像变魔术一样让你达到目标。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些书是跑在你前面的。事实上,这些书就是你要找的书,因为它们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技巧的读者。
有些读者会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那些书——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结果一般人都相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有科学作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譬如从许多方面来说,荷马的书就比牛顿的书难读——尽管你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对荷马的体会较多。荷马之所以难读,是因为他所处理的主题是很难写好的东西。
(摘编自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如何阅读一本书》)
材料三 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处存疑。换句话说,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些意思就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心中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驾驭运用的才干了。我们读书就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宋朝的陆象山说“‘六经’皆我注脚”,就是这个意思。
再有两件事情,也是应当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见。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史看作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都不发达,就是经史的本身也是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的,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学问的范围何等样大,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就是我们人类,再研究一万年也还是研究不尽。至于应用的范围却何等样小,是根据我们所需要而走的。昨天需要的东西,今天不要了,就丢了。今天需要的东西,明天不要了,也就丢了。若是为了应用的缘故,一意在应用上着力,把大范围忘了,等到时势一变,需要不同,我们岂不是剩了两只手呢!我们不能一味拿有用无用的标准来判定学问的好坏;就是某种像是没有用的学问,只要我们有研究的兴趣,也是可以研究下去为我们所用的。
其二,是应该多赏识。无论哪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与它关联的地方非常之多。我们要研究一种学问,一定要对别种学问有些赏识,使得逢到关联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请求这方面的专家解决,或者把这些材料送给这方面的专家。以前有人说过,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我们要对自己研究的一科极尽精微,又要对别人研究的各科略知一二。这并不是贪多务博,只因为一种学问是不能独立的缘故。
(摘编自顾颉刚《怎样读书》)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就要被恶习惯引诱。
B.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所有的书都会在你的掌握之中,都能被你读懂。
C.材料二提到读者对所读之书的错误的观念,和材料三提到的读者的成见,内容是一样的。
D.材料三提出了读书的一些方法,和材料一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的能力。A项,材料一第二段,“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不能等同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说不定要”也不等同于“就要”,选项把或然变成了必然。B项,材料二第一段,“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掌握”不能等同于“读懂”。C项,材料二提到的“错误观念”是“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而材料三中的“成见”是指“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内容不一样。
5.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光潜先生希望青少年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学会读书。
B.文学作品比科学作品和哲学作品难读,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很难写好的。
C.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研究的价值,不可心存成见;学问也不是孤立的,自己研究的要极尽精微,其他的也应略知一二。
D.读书要善于思考、质疑,对于某种学问,有疑惑就查检,有问题就研究,天长日久,便足以驾驭运用这一门学问了。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的能力。B项,“是因为……主题往往是很难写好的”错,材料二说,“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同时选项还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主题难写好是针对荷马的书而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
6.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时节,便会萎谢。
B.孙中山先生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C.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
D.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补充论据的分析能力。D项,材料一的观点是青少年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学会读书。选项谈的是如何选择有用的书来读。两者所论述的观点并不一致。
7.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 材料围绕怎样读书的话题,有针对性地讲了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每一段都论述一个有关怎样读书的问题,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逻辑严密。文章采用了引用、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在论述做学问要多赏识时,以显微镜和望远镜作比,生动阐明了做学问时精与博的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论证特点的分析能力。本题的材料三,围绕怎样读书的话题,有针对性地讲了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材料开头就提出了“读书的时候要随处存疑”的观点,紧接着又说到读书要注意的两个问题:其一,不可以有成见;其二,是应该多赏识。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逻辑严密。文章为了更好地让读者明了,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比如,在论述做学问要多赏识时,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 以显微镜和望远镜作比,生动阐明了做学问时精与博的关系。在论述“读书的时候要随处存疑”的观点时,引用了陆象山的名言“‘六经’皆我注脚”,形象地说明了批评对读书的重要性。
8.概括三则材料所指出的读书作用分别是什么,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答案 材料一:读书能让人寻出某种人生趣味,提升抵抗引诱的能力。材料二:读书能提升阅读技巧,增进人们对世界与自身的了解。材料三:读书可以求知,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
我的看法:(示例)读书可以增加一个人谈吐的质量和深度,提升整体修养;读书可以保持大脑的活跃;读书可以使人内心更加充实。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以及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中“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等内容可知,读书能让人寻出某种人生趣味,提升抵抗引诱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中“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些书是跑在你前面的。事实上,这些书就是你要找的书,因为它们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技巧的读者”等内容,可以总结出“读书能提升阅读技巧,增进人们对世界与自身的了解”。根据材料三中“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我们读书就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等内容,可以总结出,读书可以求知,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对于此问题的看法,考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对此问题的知识积累来作答,作答时联系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示例:读书可以增加一个人谈吐的质量和深度,提升整体修养;读书可以保持大脑的活跃;读书可以使人内心更加充实。
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