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自然情怀——文学阅读与写作(三)
[单元学习主题]
自然情怀
自然是万物的母亲,她给予了人类生命;自然是美的化身,显得那样神秘;自然是无言的智者,带给人类智慧。亲近自然、感悟自然的思想感情,就是自然情怀。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都属于写景抒情散文,描写了文人眼中的大自然。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描写自然景物,并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融入这自然美景中。在情感表达上,或表现喜悦或哀愁的心情,或表明自己对自然景物的人生感悟,或抒发一种向往、眷念之情,或反映一种勇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旷达情怀。
通过学习这些文章,我们将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感情更加丰富。
[单元素养目标]
1.学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写景抒情散文,感受文人笔下的美景,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还要进一步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2.分析和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艺术手法。学习散文作品,要重点关注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点,表现景物的独特之美的。好的写景散文往往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
3.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本单元文章文辞优美,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要引导学生多加诵读,品味散文独特的语言美。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入手,对一些精彩语段加以分析、品味。
4.在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写法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借鉴本单元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散文,力争做到情景交融。
第14课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专题图.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专题图.TIF" \* MERGEFORMAT 故都的秋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预习任务.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预习任务.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作者简介.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作者简介.TIF" \* MERGEFORMAT
生平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并筹备编辑《创造季刊》;1926年3月,郁达夫、成仿吾、冯乃超等一群年轻的创造社作家发起创刊了自己的刊物《创造》,用以发表他们自己的文学主张;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为发起人之一;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他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作品 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迷羊》,小说集《沉沦》。
评价 前中国文联副主席夏衍评价:“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背景解读.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背景解读.TIF" \* MERGEFORMAT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在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适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也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常识梳理.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常识梳理.TIF" \* MERGEFORMAT
1.创造社
1921年1月4日,周作人、沈雁冰(茅盾)、郑振铎、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的文学研究会。作为响应,1921年6月上旬,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于日本东京成立创造社。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表现出浪漫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创造社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的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2.一叶知秋
语出《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唐庚《文录》:“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比喻由细微的迹象看出形势的变化,由现象或部分推知本质或全部。
3.陶然亭
位于北京城南,是清代名亭,现为中国的四大历史名亭(杭州的湖心亭、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之一。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这座小亭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变成了文人墨客“红尘中清净世界也”,在这个文人雅集的地方,有林则徐、翁同龢所写的对联,还留下了很多诗文,秋瑾、龚自珍等人都曾在陶然亭上留诗。陶然亭也曾经是早期革命者高君宇与石评梅爱情的见证者,两人后来合葬于此,“冰雪情谊”流传至今。
4.秋士
出自《淮南子·缪称训》:“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常与“春女”(春天的时候,女子往往会因为看到落花而感到红颜易老,时光飞逝,从而心生伤感)陪伴相出。也指迟暮不遇之士。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语言积累.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语言积累.TIF" \* MERGEFORMAT
1.音形识记
(1)读准字音
①颓废( ) ②落蕊( )
③平仄( ) ④橄榄( )
⑤譬如( ) ⑥驯鸽( )
⑦混沌( ) ⑧潭柘寺( )
(2)辨明字形
① ②
③ ④
答案 (1)①tuí ②ruǐ ③zè ④gǎn lǎn ⑤pì ⑥xùn ⑦hùn dùn ⑧zhè
(2)①凋 惆 ②槐 愧 ③缘 椽 ④歧 岐
2.词语辨析
(1)十足·实足
[辨词] 二者读音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十足:①成色纯,如“十足的黄金”;②十分充足,如“神气十足”。实足:指确实足数的,如“实足年龄”。
[选词] 说到创业感受,汪银富似乎有说不完的想法和创业的点子,话语中也透着﹍﹍﹍﹍的干劲,他带领致富的﹍﹍﹍﹍﹍百人。
(2)萧索·萧条
[辨词] 都有凄凉冷落,没有生机的意思。但二者的侧重点和适用对象不同:“萧索”更突出单调和凄清,“萧条”侧重于形容凄冷、万物凋敝的氛围;“萧索”多用于自然环境,“萧条”多用于政治、经济的不景气。
[选词] 他画中的战后古都枯寒﹍﹍﹍﹍﹍,一派荒凉,也暗示了当时经济的﹍﹍﹍﹍﹍﹍。
(3)姿态·姿势
[辨词] “姿态”侧重指形体显示出来的外在状态,引申为对人对事的风格、态度,可用于人和事,常与“高”“低”组合,可构成“故作姿态”“姿态各异”等固定短语。“姿势”侧重指体姿架势,只与肢体的动作有关,常与“正确”“优美”“雅观”等词语搭配。
[选词] 她昂着头,摆出一副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对方的﹍﹍﹍﹍﹍﹍,对着那人谩骂不休,这样嚣张霸道的﹍﹍﹍﹍﹍﹍﹍,让不少围观者心生厌恶。
答案 (1)十足 实足 (2)萧索 萧条 (3)姿势 姿态
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视频接访能达到与传统的当面接访一样的沟通效果,涉诉信访的群众不需要不远千里来京上访,而是直接在地方法院做个预约就能见到最高法院法官的面。( )
解释:﹍﹍﹍﹍﹍﹍﹍﹍﹍﹍﹍﹍﹍﹍﹍﹍﹍﹍﹍﹍﹍﹍﹍﹍﹍﹍﹍﹍﹍﹍﹍﹍﹍﹍﹍﹍﹍﹍﹍﹍﹍﹍﹍﹍﹍﹍﹍﹍﹍﹍﹍﹍﹍﹍﹍﹍﹍﹍﹍﹍﹍﹍﹍﹍﹍
(2)一叶知秋,透过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从量到质的转变。( )
解释:﹍﹍﹍﹍﹍﹍﹍﹍﹍﹍﹍﹍﹍﹍﹍﹍﹍﹍﹍﹍﹍﹍﹍﹍﹍﹍﹍﹍﹍﹍﹍﹍﹍﹍﹍﹍﹍﹍﹍﹍﹍﹍﹍﹍﹍﹍﹍﹍﹍﹍﹍﹍﹍﹍﹍﹍﹍﹍﹍﹍﹍﹍﹍﹍
(3)越来越多有“闲钱”的人不再满足于把钱存入银行赚取利息这种投资方式,开始涉足股票、期货类高风险投资。然而在面对涨跌输赢的时候,有的人却沉迷其中不能自已,致使血本无归。( )
解释:﹍﹍﹍﹍﹍﹍﹍﹍﹍﹍﹍﹍﹍﹍﹍﹍﹍﹍﹍﹍﹍﹍﹍﹍﹍﹍﹍﹍﹍﹍﹍﹍﹍﹍﹍﹍﹍﹍﹍﹍﹍﹍﹍﹍﹍﹍﹍﹍﹍﹍﹍﹍﹍﹍﹍﹍﹍﹍﹍﹍﹍﹍﹍﹍﹍
(4)园林是艺术,大家乐于接受,理所当然,但对园林是科学这一说法,我们还似是而非,亟须厘清。( )
解释:﹍﹍﹍﹍﹍﹍﹍﹍﹍﹍﹍﹍﹍﹍﹍﹍﹍﹍﹍﹍﹍﹍﹍﹍﹍﹍﹍﹍﹍﹍﹍﹍﹍﹍﹍﹍﹍﹍﹍﹍﹍﹍﹍﹍﹍﹍﹍﹍﹍﹍﹍﹍﹍﹍﹍﹍﹍﹍﹍﹍﹍﹍﹍﹍﹍
答案 (1)√ 不远千里:形容不怕路途遥远。使用正确。
(2)√ 一叶知秋:指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使用正确。
(3)× 不能自已:指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应用有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之意的成语“不能自拔”。
(4)√ 似是而非:好像对,其实不对。使用正确。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必学任务.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必学任务.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文本构建.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文本构建.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结构图示.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结构图示.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主旨归纳.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主旨归纳.TIF" \* MERGEFORMAT
本文通过对故都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忧郁、孤独、落寞、悲凉的心境。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问题探究.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问题探究.TIF" \* MERGEFORMAT
1为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使文章做到情景交融,作者从多种感觉上来感受故都的秋。请结合下面两段文字作具体赏析。
(1)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答:﹍﹍﹍﹍﹍﹍﹍﹍﹍﹍﹍﹍﹍﹍﹍﹍﹍﹍﹍﹍﹍﹍﹍﹍﹍﹍﹍﹍﹍﹍﹍﹍﹍﹍﹍﹍﹍﹍﹍﹍﹍﹍﹍﹍﹍﹍﹍﹍﹍﹍﹍﹍﹍﹍﹍﹍﹍﹍﹍﹍﹍﹍﹍﹍﹍﹍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答:﹍﹍﹍﹍﹍﹍﹍﹍﹍﹍﹍﹍﹍﹍﹍﹍﹍﹍﹍﹍﹍﹍﹍﹍﹍﹍﹍﹍﹍﹍﹍﹍﹍﹍﹍﹍﹍﹍﹍﹍﹍﹍﹍﹍﹍﹍﹍﹍﹍﹍﹍﹍﹍﹍﹍﹍﹍﹍﹍﹍﹍﹍﹍﹍﹍﹍
答案 (1)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
(2)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落蕊,是触觉感受。写触觉能给读者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之交流,便只有与自然交融,表达了作者既欣喜又寂寞的情感。
2赏析文中写景的五幅图画,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答:﹍﹍﹍﹍﹍﹍﹍﹍﹍﹍﹍﹍﹍﹍﹍﹍﹍﹍﹍﹍﹍﹍﹍﹍﹍﹍﹍﹍﹍﹍﹍﹍﹍﹍﹍﹍﹍﹍﹍﹍﹍﹍﹍﹍﹍﹍﹍﹍﹍﹍﹍﹍﹍﹍﹍﹍﹍﹍﹍﹍﹍﹍﹍﹍﹍﹍
答案
画面 语句品析
秋院 ①“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②“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这是心的宁静。③“一椽破屋”“破壁腰”:这是境的宁静。
秋槐 ①“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②“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秋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秋雨 ①“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这是境的宁静。②都市闲人的互答:这里是心和境的悲凉。
秋果 “淡绿微黄的颜色”:清、静的淡色。
3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什么在课文第十二段中要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
答:﹍﹍﹍﹍﹍﹍﹍﹍﹍﹍﹍﹍﹍﹍﹍﹍﹍﹍﹍﹍﹍﹍﹍﹍﹍﹍﹍﹍﹍﹍﹍﹍﹍﹍﹍﹍﹍﹍﹍﹍﹍﹍﹍﹍﹍﹍﹍﹍﹍﹍﹍﹍﹍﹍﹍﹍﹍﹍﹍﹍﹍﹍﹍﹍﹍﹍
答案 ①从内容上看,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表现“故都”的可爱,插入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给读者全新的感受。②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行文思路的开阔,显示文采的灵秀,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③从情感主旨上看,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但是人们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对此,中国人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达最绝,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标题中的“故都”指的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
答:﹍﹍﹍﹍﹍﹍﹍﹍﹍﹍﹍﹍﹍﹍﹍﹍﹍﹍﹍﹍﹍﹍﹍﹍﹍﹍﹍﹍﹍﹍﹍﹍﹍﹍﹍﹍﹍﹍﹍﹍﹍﹍﹍﹍﹍﹍﹍﹍﹍﹍﹍﹍﹍﹍﹍﹍﹍﹍﹍﹍﹍﹍﹍﹍﹍﹍
答案 “故都”的“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念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故都”与描写的内容“秋”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5由于本文写作年代久远,有不少人提出对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悲凉”难以理解。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你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
答:﹍﹍﹍﹍﹍﹍﹍﹍﹍﹍﹍﹍﹍﹍﹍﹍﹍﹍﹍﹍﹍﹍﹍﹍﹍﹍﹍﹍﹍﹍﹍﹍﹍﹍﹍﹍﹍﹍﹍﹍﹍﹍﹍﹍﹍﹍﹍﹍﹍﹍﹍﹍﹍﹍﹍﹍﹍﹍﹍﹍﹍﹍﹍﹍﹍﹍
答案 ①社会环境黑暗。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②与作家的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后来又经过两次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悲观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③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④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读写能力.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读写能力.TIF" \* MERGEFORMAT 反衬手法的运用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除了直接描写故都的“秋”外,还着意以南方的“秋”为参照,对比反衬出故都之秋的浓度与特色。如第二、五、六、十三段,将南北的秋姿、秋色、秋味、秋意进行对比,或以正衬反,或以反显正,或肯定中见出否定,或否定中加强肯定,抑此扬彼,表明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热爱。
反衬,是行文时为了突出某一重要人物或事物,将相反或相对立的人、事、景放在一起对照的一种写作构思方法。它与正衬不同。正衬是烘云托月,是用同类或相近的人、事、景来衬托。而反衬则是用相反或对立的人、事、景来对照。
运用反衬法构思,可以形成鲜明的反差,使主体得到强调与突出。运用反衬法来写人物,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运用反衬手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景物反衬
即在表情达意时,故意将感情与景物的差距拉大,或以美好的景物来写哀情,或以凄凉的景物来写欢乐。
《春在朝鲜》中有这样一段话:
他们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我曾亲眼看见大片大片熟透的稻子被敌人浇上汽油,烧在地里;整棵整棵的苹果树被炸弹炸后,横在半山坡上……但是就在昨天烧毁的稻田里,土翻过来,满畦又插上碧绿的秧苗;就在昨天破坏的果树园里,东风一吹,满园摆动着一片彩云似的花朵。
文段中以被破坏的场景反衬今朝的欣欣向荣,表现了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的决心。
2.人物对照反衬
作品中要塑造人物形象,除了采用正面描写外,还可以描摹对立面的人物来反衬出主人公。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章以官宦、风云人物的讲话没有留下深刻印象来反衬出梁任公先生此番演讲的精妙,留给人们的印象之深刻。
3.内外对照
外,指外表;内,指内心品质。在写主要人物自身时,也常运用到反衬手法。
初中课文《藤野先生》中,有对藤野先生的外表介绍:
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一个外表如此邋遢寒酸的人,对治学却极其严谨: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外表之邋遢,不修边幅,却更加反衬出藤野先生精神之伟大!
『针对练笔』
运用反衬手法描写一个助人为乐的人物形象,150字左右。
答:﹍﹍﹍﹍﹍﹍﹍﹍﹍﹍﹍﹍﹍﹍﹍﹍﹍﹍﹍﹍﹍﹍﹍﹍﹍﹍﹍﹍﹍﹍﹍﹍﹍﹍﹍﹍﹍﹍﹍﹍﹍﹍﹍﹍﹍﹍﹍﹍﹍﹍﹍﹍﹍﹍﹍﹍﹍﹍﹍﹍﹍﹍﹍﹍﹍﹍
答案 (示例)正午的阳光,是点燃的火,炙烤着大地。没有一丝风,世界像被装在升腾着热气的蒸笼里,闷得喘不过气来,热得让人发慌。在一条人来人往的道路上,一位老太太用手艰难地支撑着侧卧的身体,无法动弹,过往的行人行色匆匆,视而不见。这时,一位只有十三四岁的小姑娘,看起来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但她能断定,如果让这位老奶奶一直躺在这样的阳光下,那么老人将有生命危险。尽管她也想找个地方,躲开这难以忍受的燥热,但人性的善良还是支撑着她走向老太太。
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