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0 21:0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状况。 (2)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4)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1)应用多媒体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直观感受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2)闻名世界的都江堰,充分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都江堰的构造及功能。
【教学过程】
  一、战国七雄
教师:我们在对春秋争霸战争进行评价时提到“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实现了局部统一”。到战国时期,大的诸侯国只剩下七个,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你能在地图上指出七雄的位置吗
展示《战国形势图》,学生在地图上指出七雄的位置。
1.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教师:“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表明新兴势力在晋、齐两国取得胜利,也表明战国七雄并存局面的形成。
2.七雄争战的特点
比较《春秋争霸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教师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①找出两幅图的不同。②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相比,战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③有哪些新的特点 ④著名战役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不再以“尊王攘夷”为口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主要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教师讲解: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不仅过程不同,而且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春秋时期的政治,就是各大国争夺霸权的政治,是大国靠武力胁迫弱小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强权政治;体现在战争中,就是以逼迫对方在政治上臣服于自己为主(也曾把若干小国吞并)。战国时期的政治,就是富国强兵,兼并其他国家,进而统一全国的政治。因此,春秋政治是“争霸”为主,战国政治是“兼并”为主。历史在争霸与兼并过程中,逐渐走向统一。
3.七雄争战的发展趋势
教师: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从中你发现七雄争战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由学生看书后回答。
教师过渡:由七雄的此消彼长和秦国的崛起,引导学生分析秦国崛起的原因,导入下一个主题——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
教师: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了多场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影响最深远的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司马迁评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商鞅是不是“刻薄”的人呢 他在秦国遭受恶名是不是应该呢 让我们进入“商鞅变法”的学习。首先,商鞅变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呢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它们反映了什么
学生:铁器和牛耕得到推广。
教师: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又处于怎样的地位呢 刚才说过,秦国处于最西边,在七个大国中,相对落后,东方各国都看不起秦国,连会盟都很少让它参加。
总结一下商鞅变法的背景,分别是牛耕的推广、铁器的普遍使用、秦国国力相对较弱。当时,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社会进行变革,较弱的国力也迫使秦国必须变法图强。于是,秦国国君秦孝公广发求贤令。商鞅就在这种背景下到了秦国。 商鞅是谁 商鞅是卫国人,也叫卫鞅,后封为商君,故称为商鞅。
教师: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个秦孝公时期的奴隶主老李,请大家帮助他解决烦恼。
  烦恼一:老李的私田面积越来越大,日夜担心私田会被国家没收,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教师:如何解决老李的私田问题
学生:直接给老李。
教师:但是这样做国家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国家可以收税。
教师:反过来说,如果国家向私田征了税,是否意味着国家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这样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老李的私田又保住了,是不是一举两得呢 总结起来,就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烦恼二:老李到了魏国,魏国人一听说他是秦国人,纷纷表示出鄙视和不屑,都说秦人是野蛮人,秦国是落后、边远地区,没资格与东方六国为伍。老李有种深深的挫败感,真希望秦国能成为一个国富兵强的国家。
教师:这里涉及“国富”和“兵强”两个问题。如何让秦国富起来
学生: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教师:如何让秦国军队强起来
学生:奖励军功,有军功者可获得田宅和爵位。
教师:但是当时秦国还有一部分人不需要生产和军功一样能继承爵位,这样很不公平,怎么办
  学生: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烦恼三:老李要到秦国边远地区看望亲戚,到了当地想买两尺布作为礼物送给亲戚,可是买回来发现短了许多,老板却很真诚地说绝对没有缺少尺寸,老李很纳闷。回程时遭遇一群恶霸,钱被抢光了,老李气不过,报了官,可是官员不得力。据说边远地区经常发生类似事件,老李吃了回哑巴亏,甚是郁闷。
教师:烦恼三中老李遭遇了哪几个问题呢
学生:买的布短了许多,路上遇到恶霸,官员不得力。
教师: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学生:统一度量衡;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实行户籍制度;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教师:请大家将教材P35商鞅变法的内容齐读一遍。(学生齐声朗读)
教师:大家思考,新法实行后,秦国社会各阶层会有何反应 新法会遭到哪些人的反对 又能得到哪些人的支持
学生:会得到地主、商人、农民、士兵的支持,遭到旧贵族的反对。
教师:由此可知,变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接下来请观看一段视频,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播放视频《大秦帝国》片段)
教师:视频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秦孝公的支持,商鞅的个人才能。
教师: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原因
学生:人民的支持,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
教师:变法成功了,对秦国的影响在哪里呢 大家通过两段材料进行概括。
学生:使秦国国力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教师:现在大家对商鞅是不是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呢 再来看看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你们同意吗 为什么
  学生:略。
教师:每位同学的观点都很不错,这也说明我们一定要从两方面来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片面。
教师: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增,为了解决四川成都附近的防洪、灌溉问题,修建了一个大工程,那就是都江堰。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多媒体课件展示《都江堰示意图》,播放视频,展示都江堰的工程原理,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修建都江堰的原因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2)都江堰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3)你认为李冰治水的思路是什么
(4)李冰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怎么解决的
(5)都江堰的结构是怎样的 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我们了解了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它根据防洪、灌溉、水运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经受了2008年的大地震。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
  教师提问:为什么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都江堰建成以后,一直造福成都平原,使这里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因此,人们把成都平原称作“天府之国”。2000年,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使用,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做到知识前后联系,按“社会变化”这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2.对商鞅变法等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时候,让学生学习客观的历史评价标准。
3.结合相应试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