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跳水
第一课时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跳水是我国体育项目的强项之一,在各种国际赛事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分段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放肆 桅杆 撕咬 吓唬 瞄准
风平浪静 龇牙咧嘴 心惊胆战
再读课文,梳理故事
默读课文,在文中标记出地点和人物,梳理故事的起因、过程、结果。
地点
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
人物
水手们、船长儿子、船长
再读课文,梳理故事
起因
经过
结果
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航行水手们拿船上的猴子取乐,猴子越发放肆起来。
猴子抢走了船长儿子的帽子,逗孩子生气,孩子为了把帽子抢回来爬上桅杆走上了最高的横木,陷入了极端危险的境地。
船长用枪逼孩子跳入大海,让孩子脱离了险境。
再读课文,梳理故事
精简语言,总结短句
水手拿猴子取乐→( )→( )
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遇险
船长逼孩子跳水
根据短句,讲述故事内容。
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熟记生字词。
跳水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放肆
桅杆
撕咬
吓唬
瞄
准
风平浪静
龇牙咧嘴
心惊胆战
再读课文,分层学习
船长的儿子也在甲板上看猴子取乐, 忽然发生了什么事情?
猴子摘掉孩子的帽子并戴到自己头上,爬到桅杆上。
再读课文,分层学习
甲板上的水手是何反应?
孩子的反应又是什么?
水手大笑
孩子
哭笑不得
再读课文,分层学习
孩子为什么会哭笑不得?
水手们哄笑,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再读课文,分层学习
接下来,猴子故意逗孩子生气,孩子吓唬它,猴子反而撕得更凶了。此时水手和孩子的反应分别是什么?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再读课文,分层学习
孩子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水手的哄笑,让孩子觉得下不来台,更加生气。
再读课文,分层学习
孩子在追赶猴子的过程中,心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气极了
再读课文,分层学习
哭笑不得→气得脸红→气极了
生气程度逐渐递增
再读课文,分层学习
探寻孩子心情变化的原因
再读课文,分层学习
孩子一开始很“开心”是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后来孩子变得“哭笑不得”,是因为猴子摘了他的帽子戴在头上,水手们大笑起来,让自己非常羞愧,又羞又气,让孩子不知不觉走上桅杆顶端横木。
水手的“笑”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到乐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水手的“笑”也是导致孩子心情产生变化的原因,从而促使孩子不顾一切去追猴子。
再读课文,分层学习
孩子站在桅杆最上面的横杆上,处境如何?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再读课文,分层学习
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倒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再读课文,分层学习
正在这危急时刻,全文关键人物——船长出场了,他是如何做的?
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
孩子终于得救,脱离危急的处境。
再读课文,分层学习
回看故事,思考第1自然段的作用。
开展活动,表演课本剧
选举角色:船长(1名) 孩子(1名)
水手们(5、6名) 猴子(1名)
生字指导
艘
航
肆
帽
桅
撕
逗
唬
钩
扭
咧
舱
鸥
瞄
生字指导
艘
钩
右上部分笔顺易错,正确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竖。
右边是“勾”不是“勺”。
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拓展阅读《复活》《战争与和平》。
板书设计
跳水
起因:水手拿猴子取乐
经过: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遇险
结果:船长举枪、孩子得救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