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十三章 内能
第3节 比热容
第3节 比热容
本节内容由“比热容”、 “热量的计算” 两部分内容构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及热量计算;教学的难点是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教学中,应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物体温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然后从分析物理事实到抽象出比热容的概念,再提升到理解这个概念,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做好实验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很重要。
一、比热容
第3节 比热容
从生活现象中生成物理问题,并提出科学猜想。
(1)烧开初温相同的一壶水和半壶水,谁吸收热量多?
(2)烧开和烧热同一壶水,谁吸收热量多?
(3)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温一样,吸收
的热量一样多吗?
同一热源的加热时间的长短
转换法
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因素:
物体的质量
物体变化的温度
物质的种类
控制变量
一、比热容
第3节 比热容
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物理量
水、食用油
天平
温度计
相同加热器、停表
实验器材
升高的温度
吸收热量
质量
物质种类
自变量
因变量
(加热时间)
转换法
强调:
相同热源,加热时间相同,表示物体吸收热量相等,加热时间越长,表示物体吸收热量越多。
通过相同热源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一、比热容
第3节 比热容
实验方法(一)
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称取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并记录水和食用油的初温。
2.同时接通两个电加热器的电源,使水和食用油都升高20℃,
记录各自需要的时间。
物质种类 初温T0/oC 末温T/oC 升高的温度ΔT/oC 所需时间t/min
水
食用油
一、比热容
第3节 比热容
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实验结论1:
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温度,水比食用油吸收的热量多(水需要加热更长的时间)。
实验结论2:
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加热时间相同),水比食用油升高的温度少。
一、比热容
第3节 比热容
实验方法(二)
用温度传感器取代温度计进行实验。
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一、比热容
第3节 比热容
类比速度的定义方式,采用比值定义法建立比热容的概念。
定义速度的方法:
采用控制变法的思想,比较单位时间(1s)通过的路程,
即:
v=
s
t
定义比热容的方法:
采用控制变法的思想,比较单位质量(1kg)、温度升高1oC,所吸收的热量,即:
c=
Q
mΔt
一、比热容
第3节 比热容
需给学生强调的问题。
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它的大小由物质本身决定,与物体的质量,吸放热的多少和温度变化大小无关。
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为最大。
一、比热容
第3节 比热容
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一、比热容
第3节 比热容
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不考虑经济成本,谈一谈暖气用水好,还是用油好?
为什么汽车发动机用水来做冷却剂?
一、比热容
第3节 比热容
为什么沿海地区早晚温差小,沙漠地区温差大?
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钢筋水泥都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诸多不便,比如,炎炎夏季,都市气温往往比郊外要高3 ℃ ~ 5 ℃,这就是热岛效应,应该如何应对呢?(可以做为跨学科实践教学的素材)
一、比热容
第3节 比热容
能发现日常生活中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修建人工湖,利用水的吸热本领强,来调节气温。
种草种树,增加水蒸气蒸腾
二、热量的计算
第3节 比热容
关注教材中“想想议议”的内容,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式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教材P14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Q吸=cm(t –t0)
Q放=cm(t0–t )
二、热量的计算
第3节 比热容
关注教材课后练习题,做到精讲精练。
教材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