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15 诫子书
第四单元
诸葛亮
2
1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
养。
理解下列掌握词语:君子、行、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志、淫慢、险躁、治性、驰、穷庐、将复何及
3
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新课导入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任蜀汉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追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推为忠君的典型。著有《诸葛亮集》。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作者简介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一生效忠刘氏父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国家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诫子书》,告诫儿子诸葛瞻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写作背景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有道德的人
行:行为,操守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修身: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身养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译文:不淡泊名利就没办法明确方向,不集中精神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广:增长
志:志向。这里指立志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没办法成就学业。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译文:放松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伤地困守在陋室里,(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今义:跟“快”相对)
2.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
3.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古今异义
1.学
夫学须静也
非志无以成学
2.行
夫君子之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动词,学习
名词,学业
名词,行为
动词,行走
一词多义
1.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作动词,明确、坚定)
2.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
词类活用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并要注意珍惜时光,勉励他刻苦学习,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研读课文
2.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从时间观念上讲,就是要趁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抓紧时间学习,淡泊宁静,全身心投入。静,是为了节约学习时间。因为时光一去不复返,记忆力也一天不如一天。
3.作者抓住“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语句看多用什么句式?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语句多用双重否定句、对偶句。
研读课文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1.本文的论点句,并说说论证方法。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反对比论证(险躁——静)。
合作探究
2.《诫子书》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补充一个论据。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而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和“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例句: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3.读完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1)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持久力,做事就会半途而废。学习先要立志,不愿意刻苦学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干。
(2)人在少年时期就应该珍惜时间,发愤读书,因为时光飞逝,意志力也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年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合作探究
本文是一篇家训。诸葛亮通过这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做起,切忌“淫慢”“险躁”,在生活中要珍惜时间,坚定意志。全文字里行间饱含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本文主旨
文短意深
本文仅仅86个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讲得深刻透彻,道出了学与静、才与学、志与学的关系,强调了淡泊宁静的价值。“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已成为广为传诵的修身名言。
文本特色
结构严谨
文章逻辑严密,前后相承。先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接着从正反两方面阐明“静”与“学习”“明志”“成才”的关系;最后殷切叮咛,强调应该珍惜时光,坚定意志。
文本特色
请你根据学习了《诫子书》后的感悟,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写写你内心的真实感受,200字左右。
课后作业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告诉我们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会事半功倍。诸葛亮并非天才,但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反观我们,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自习室,那本应是安静的场所,却总是有少数同学在自习室里大声说话,破坏自习室安静的学习氛围。同时,还有很多同学无视学校的良苦用心,不去自习室自习,整日荒废学业,虚度青春,真是令人痛心扼腕!
答案
谢谢您的观看指导!
BUSINESS PRACTICAL REPORT 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