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繁 星
4*
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星空?
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巴金爷爷的眼中星空是怎样的吧!
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1927年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主要代表作有《家》《春》《秋》《雾》《雨》《电》等。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上杂记》。1927年1月15日,巴金启程赴法留学。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 怀抱
mèi
zhuì
huái
我会认
你能读正确吗?
半明半昧
mèi
不要读成“wèi”
指朝日。
指树木上部的柔枝嫩叶。
摇摇欲坠
zhuì
翘舌音
落下
怀(huái)抱
杯(bēi)子
昧
坠
怀
如梦的幻境;梦境。
【摇摇欲坠】
【群星密布】
【半明半昧】
【梦幻】
【寂静】
【纳凉】
没有声音;很静。
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摆布着,形容事物很多。
形容极不稳固,就要落下来,或就要垮台。
乘凉。
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
自由读课文,画出表示作者三次看星星的时间和地点的词语。
段落 地点 时间
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家乡的庭院
海上
南京住所的菜园
从前
三年前
如今
再读诗文
作者写了三次看星星的情况,找出他观赏繁星的情景与感受。
第一次
本文中心句:这句话表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下文作了铺垫。
第二次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表达了与星之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第三次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躺在
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作者在三个不同的时期三个不同的地方观看繁星。
第一次是从前在家乡庭院纳凉时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
第二次是三年前在南京住所的菜园看繁星,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第三次是如今在海上看繁星,觉得自己像小孩睡在母亲的怀里。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这部分作者先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星星很低,离自己很近。星星随着船的摇晃也跟着摇晃。
写出了繁星明暗交叠的光亮及摇摇欲坠的姿态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的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看到的实物比作无数的萤火虫。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星星的闪烁当作人在“眨眼、说话”,生动形象,想象奇妙。
虚实结合
思考: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感受有何不同?
作者在不同的境况中三次观看繁星,感受越来越深,越来越细致,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越来越强烈,甚至还融入了对祖国的眷念之情。这不仅是因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作者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细了,还因为他远走他乡特定的心境。
课文按( )顺序,紧紧围绕“( )”展开描写,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 )、( )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时间
繁星
热爱自然
向往美好生活
从前 家乡庭院里 密密麻麻
三年前 南京后门 星群密布
热爱星天
热爱自然
繁星
如今 海上 半明半昧
结构梳理
按照"渐渐的……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这个句式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通过学习课本上《繁星》第三自然段,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小练笔
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都有很多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和美的心灵等等。只要我们学着用巴金眼光去认真观察大胆想象一定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