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皆、弃”等5个生字,会写“登、庭”等7个生字。
2.正确地读课文,能读出文言文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正确地读课文,能读出文言文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古代的一位名人,伸出食指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板书“司”:“司”,横折钩,立本刀,横线挨着竖中线,“口”的横线也要贴中线)
谁来跟他打打招呼?(指名:司马光)他姓司,名马光?(生:不是,他姓司马,名光)你真会学习,司马是个复姓,除了司马这个复姓,你们还了解哪些复姓?(欧阳、东方、上官、司徒)(司徒、司马、司空三司)
谁知道《司马光》这篇课文选自什么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是啊,借助注释有助于我们了解课文。(贴学法指导:注释法)《宋史》是一部巨大的史书,其列传部分就为两千多人作传,司马光传记录了司马光的一生。谁来想大家介绍司马光。
(2)了解司马光。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主持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堪称中华美德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3)齐读课题。
司马光是司马家族的大人物,让我们恭恭敬敬地称呼他一声——(生齐读:司马光)
二、文白对比,感知文本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和以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它们在语言上有什么不一样?(生汇报)在篇幅上,有什么不同?语言呢?善于比较,有了重大的发现。今天我们学习的《司马光》是一篇(生:文言文)(师贴板书)文言文是古时候的人们写文章时使用的语言,而《司马光砸缸》是一篇白话文。目前,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大多数都是白话文。题目不一样,一个是砸缸,一个是司马光。
2.借助资料,区别“瓮”与“缸”
是啊,在课文,写得是“瓮”。这个“瓮”,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找出来的?你可以在文中找一找吗?(生汇报,两处瓮)。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字(生读“瓮”)“瓮”是什么啊?(生:口小肚大的容器)表扬你,你懂得借助注释来理解。这个瓮啊,口小肚大(板画瓮)“瓮”这个字,虽然不常见,但从古代到现在都在使用,人们用来装水,叫“水瓮”。装酒呢?(生:酒瓮)瓮,由于它口小肚大的特点,要进去容易,可是要出来就难咯。所以有这样的成语(瓮中捉鳖,请君入瓮)那“瓮”和“缸”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生汇报)我们可以这样区分,(收口为瓮,敞口为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请同学们翻开书本,自由地读一读,把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师生轮读。看你们自信的坐姿,一定都会读了。请几个同学来读读,这样吧,老师先起个头,话筒递给谁,谁就接着读(生轮读,师正音)“皆”。大家看这个“皆”字是什么意思呢?(生:全、都),“皆”字常用在成语中,谁能说说带有“皆”字的成语?(生汇报)我们把这些带有“皆”字的成语读一遍,把它们积累下来。(皆大欢喜、比比皆是、草木皆兵)3.全班齐读。刚才这几个同学都会读了,全班一起,会读吗?
4.师范读。其实文言文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听老师读一遍,看看我读的跟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配乐,师范读)谁来评价一下?(有停顿、声调有起伏、有味道、有感情……)
5.同桌互读。来,把节奏画一画,跟同桌两人试着按照老师教的读一读,读出停顿。
6.指名读。谁想来读一读?谁还想来读一读?
7.去标点符号读。同学们,以前的文言文可不是这样写的。大家请看,(出示文言文)这些文字是从右到左看的。大家再看看,(出示司马光)我把它放大,它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谁知道是什么?(生:没有标点符号)去掉标点,你们还能读出它的停顿吗?谁来尝试一下,这是很大的挑战哦。(生读)太厉害了,这样没有标点符号都能读好。
8.齐读。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这篇文言文被同学们这样一读,就更有味道了。
四、学法指导,细读感悟
(一)句子分析
句子:群儿/戏于庭
1.组词法指导。
师:课文我们读顺了,那你们能不能借助注释法,跟同桌聊一聊画横线部分的意思?(生汇报)你怎么知道是一群而不是一个?哪个字告诉你?“群”的意思是?(一群)“儿”的意思是?(小孩)“戏”的意思是?(玩游戏)“庭”的意思是?(庭院)你发现了没有?每个字都可以组一个——(生:词)对啊,你们把学文言文的第二个方法告诉了我们,叫——(组词)(贴学法指导:组词法)谁能用这种方法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2.换词法学法指导。(一儿/登瓮)
孩子们来,接着这个画横线部分。用这种方法来说说它的意思,谁来说。(生汇报)你看见了没有,他把登换成了爬。第三个方法,你又找到了,请坐。叫(换词法)(贴学法指导:换词法),例如刚才他把“登”换成“爬”。
3.足跌/没/水中
在这里,也可以把“足”换成(脚),我们来看看这个“跌”字(出示课件:跌=足+失)。
中国构字很奇妙,“足”加“失”,“失”加“足”,谁能把偏旁部首合起来说说“跌”的意思?(生:失足)是啊,失足我们就叫“跌”。一儿登瓮,失足跌进了水瓮,我们来看这两个生字(出示:登和跌)
(1)“登”,上下结构,看老师写,上窄下宽,横撇要舒展,捺的起笔在中线,下面是个“豆”。
(2)“跌”,左窄右宽,撇的起笔高于足字旁,要写得舒展。
(3)生写字。来,拿出你们的作业纸,把这两个字,一个字写一遍,注意写字的姿势,头正身直脚放平。写完后同桌交换看看,一看字形是否正确;二看关键笔画撇捺是否舒展。
(二)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事情的起因。板画,说句子的意思
(师板画)孩子们,一儿登瓮,足跌没水(边读边画示意箭头)这是事件的起因。同学们,用上黑板的方法,把第一句的意思跟你的同桌说一说。(2生汇报)
瞧,用上这三种方法,我们就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了,来,我们好好地读一读。(生齐读句子: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2.一儿登瓮,这是事情的起因,默读课文,看看一儿登瓮,众儿是如何应对的?
(1)出示课件:默读课文,思考:
①用“——”画出其他孩子的做法,用“﹏”画出司马光的做法,再用 标出司马光的动作。)
师巡视,我发现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特别高,很多同学都完成了,小组讨论第二个问题:②四人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他孩子和司马光不同的做法。
师:来,我们汇报一下,一儿没水,众儿如何应对?(生:众皆弃去)那司马光的做法如何?(生汇报,师板书:持、击、破)
师:孩子们,他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生汇报)我们想象一下,你觉得其他孩子会怎么做?有的可能……(生汇报)有的可能……(生汇报)还有的孩子可能……(生汇报)边走边喊……(生汇报)
师:司马光的做法不一样,你们班谁最聪明,谁最会想办法?
(2)情景表演
师:我采访一下,看他(生1,扮演司马光)的做法跟别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牵着生扮演司马光)
师:我看到你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你为什么哭呢?(生2回答)瞧,这么危机的时刻,他怕得哭了,正常反应。(转向生1)司马光,你为什么不哭?(生1回答)是啊,你觉得哭也解决不了(生1:任何问题)。
师:再来,(生3)我看到你待在那里,一下子呆住了,你为什么发呆?(生3回答)吓呆了,这也是危机时刻的自然反应,因为那孩子掉到瓮里了,情况危急不危急?(生3:危急)那司马光,你为什么不发呆?(生1回答)就是,发呆没有用。
师:咦,我看到你到处在找东西,你在找什么啊?(生4)你为什么不去找大人?(生1回答)时间来不及,其实找大人也是一个方法。
师:我看到你在找绳子,你为什么找绳子?(生5回答)你为什么不找绳子?(生1回答),得不偿失,你也会想办法,但是这不是最好的办法。
师:来,小司马光,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在讲台,面向同学)(生1汇报)不仅会想办法,还把办法讲得清清楚楚,谢谢你,掌声送给他。
(3)小结。这个小小司马光,会在这么紧急,在没水的情况下,在众人皆弃去的情况下,他持石,击瓮,破之(板书:持、击、破),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①聪明(智慧)之人(贴“智”)
②有责任感(正义感)(贴“义”)
③关爱别人(贴“仁”)
师:就是因为司马光的智慧、责任感、仁爱之心,我们通过读来展现他的美好品质(齐读:光持石击瓮破之);读出他的正义感,再读(齐读:光持石击瓮破之),合起来读,读出他的智慧(齐读: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击破,最后(生:水迸,儿得活)(师画板书,写板书:活)
师:这个水瓮终于破了,这个掉进水瓮的小孩(生:得救了)瞧,(指向板书)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这是事情的(生:起因),众儿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这是事情的(生:经过),最后,水迸,儿得活这是事情的(结果)。对了,孩子们,让我们好好的读读(出示全文)感受一下司马光的智慧,司马光的道义,司马光的仁爱,来,我们一起读读。(生齐读)
2.背诵。师:会背了吗?(出示抽空的课件)我们试一试好不好?看着板书,背一背。
五、拓展延伸。
古代的时候,像司马光这样聪明智慧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他们身上有很多美好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再来看看《孔融让梨》。来,拿出作业纸,与同桌一起读读,看看从中你学习到怎样的中华美德?
融/四岁,与兄/食梨,辄①(zhé)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②当/取/小者。”
①:总是,就。 ②法:按道理 ——《孔融让梨》
六、总结。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司马光,我们不仅与司马光相遇,同时还与孔融相遇(出示图片),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学习了中华美德,也希望这朵美德之花开在你们的心间。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作业:
1.我会背:把《司马光》一文背给父母听。
2.我会读:把学习单的小故事读一读,连一连,并说说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我会读:仁义礼智信,中华美德我知道!】
和同桌一起读读下面的文言文,把左边的小故事与右边的中华美德连起来。
文章 连线 美德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①。
①执:执行、效仿。 ——《黄香温席》 刻苦学习
匡(kuāng)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dǎi),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①逮:到,及。 ——《匡衡读书》 勤于动脑
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曹冲称象》
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