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面对绝境,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战士们没有丝毫犹豫。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准确地表现了五位战士跳崖时的义无反顾。
2.品读画“ ”的句子,句中加点的“屹立”可以换成“站立”吗?试着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
3.五壮士站在狼牙山顶峰上时,他们的表情是________的,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段中画“﹏﹏﹏”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有( )(多选)
A.“这声音”指五壮土跳崖时呼喊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B.“这声音”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C.这两句话感人至深,赞颂了五壮士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D.这两句话点明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毫不动摇,抗战的力量无比巨大,抗战必定胜利。
二、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大江保卫战(节选)
①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②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提,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③面对肆虐的洪水,官兵们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拉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
④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第②、③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写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的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第②段运用了语言、动作描写,展现了官兵们的英雄形象。
C.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第③段是对“面”的描写。
D.第③段加点词“状”代指了前一句的内容,这样的写法使文章详略得当。
8.读了短文,你想对黄晓文叔叔说什么?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纵身 昂首挺胸 2.“屹立”不能换成“站立”。因为“屹立”指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用在此处突出了五位战士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换成“站立”则没有这种效果。 3. 喜悦 他们的任务顺利完成了 4.ABCD
【解析】1.本题考查语段内容的理解。
通过阅读与理解语段内容可知,面对绝境,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战士们没有丝毫犹豫。可从文中的“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这句话中的“纵身跳下、昂首挺胸”准确地表现了五位战士跳崖时的义无反顾。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画线句“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中的“屹立”是指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站立”是站的意思。这两个词虽然都有站立的意思,表现英雄们视死如归,坚定不可动摇的精神,用“屹立”能凸显出来,用“站立”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因此不能换。
3.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通过阅读与理解语段内容可知,五壮士站在狼牙山顶峰上时,他们的表情是坚定的,这是因为他们可能在想:我们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为了战斗的胜利牺牲生命也值了。可从文中的“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文中画线句子“这是英雄的中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两句话,句中的“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声音”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这两句话感人至深,赞颂了五壮士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话点明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毫不动摇,抗战的力量无比巨大,抗战必定胜利。
故题目中的ABCD项都正确。
5. 保大提 战洪水 6.事情的发展顺序 7.C 8.黄晓文叔叔,您真勇敢,真了不起,您是人民的英雄!
【分析】5.本题考查用小标题概括段落内容。
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写了四百多名官兵是怎么保护大堤的,所以可以概括小标题为“保大提”。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写的是黄晓文连长,自我牺牲,英勇无畏的保护大堤,战胜洪水的事情,所以可以概括小标题为“战洪水”。
6.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
文章主要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1998年洪水暴发,解放军保卫大堤,战胜洪水的故事。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项理解错误,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第二自然段的主要人物就是四百多名官兵,主要事件就是怎么保护大堤,属于“面”。第三自然段的主要人物是黄晓文连长,自我牺牲,英勇无畏的保护大堤,属于“点”。一个是全面的描写,一个是个人的展示,点和面的结合可以更好的突出主题,渲染气氛,让人身临其境。
点面结合: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文中的黄晓文叔叔面对肆虐的洪水,显示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在受伤时并没有后退,而是继续勇往直前,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将自己想对黄晓文叔叔说的话写出来,表达出自己对他的敬佩之情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