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春-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同步随堂精品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01 春-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同步随堂精品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1 12:3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春天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季节,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听到“春”这个词,大家脑海里会闪现什么词语、诗句呢
词语:草长鸢飞、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暖洋洋、软绵绵……
诗句: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雨 春声 春鸟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柳春风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春风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细无声,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春草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桃 春江春鸭
《春》
朱自清
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技巧,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散文的特点:(1)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他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抗战胜利后,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当局对此采取了暴力镇压的手段。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使他悲愤万分。此时因为内战,国内经济崩溃,国民党当局发行大量金圆券,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为了安抚知识分子,国民党政府发行了一种配购证,可低价购到由美国援助的面粉。这个陪购证遭到了很多大学教授的抵制。
1948年6月18日,吴晗来到朱自清家,带来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这个时候,朱自清因为严重的胃病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但是依然郑重地在《宣言》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朱自清在这天的日记上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其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
两个月后,他因为严重胃穿孔逝世。
文人气节
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涨水( )  捉迷藏( )   
酝酿( ) 应和( )
窠巢( ) 黄晕( )
抖擞( ) 蓑衣( )
zhǎng
cáng
yùn niàng


yùn
dǒu sǒu
suō
2. 生难字词
(1)字音
(2)词义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欣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朗润】明亮滋润。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抖擞】振作,奋发。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看朗诵视频
体味其中的感情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这是一篇满贮着“诗意”的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诗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赞美春天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整篇行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节奏感强,朗读时采用的基本语调是轻盈的,各部分因内容不同可有所变化,表达盼春天到来的欣喜的感情,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表达作者对春喜爱欣赏的感情,应用轻松明快的语调朗读;表达作者对春天赞美之情,应用高昂的语调。
朗读的情感要到位,把自己的身心融汇到课文的情景氛围中。
2.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1)文中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情?
喜爱与赞美之情。
(2)课文可以划分为几部分?分别讲的什么?
三部分。盼春(1)绘春(2-7)赞春(8-10)。
这三个部分,按怎样的思路写的
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的盼望她的到来;待到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的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
(3)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4)这五幅图中的事物各具有什么特点?
春草图——生机勃勃
春花图——百花争艳
春风图——轻柔温暖
春雨图——润物无声(绵长、细密、轻柔)
迎春图——精神抖擞

第一部分:盼春
第二部分:绘春
第三部分:赞春
(2)春的总轮廓
(3)春草图   
总分总结构:首尾呼应,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1)
(2—7)
(8—10)
(4)春花图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5)春风图
(6)春雨图
(7)迎春图
步骤三 精读课文 赏析语言
1.作者在文中具体描绘了五幅春景图,你最喜欢哪个画面?为什么?
2.要求用这样一个句式:“我认为……画面好,因为它写出了……”,从名称、特征、角度(顺序)、写法、修辞等方面对你喜欢的春景图进行分析点评。
(一)盼春
1.“盼望着,盼望着”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3.“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段是宏观地勾勒春天。先写“一切”,画出春的轮廓。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这三个“起来了”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
(二)绘春
[春草茵茵图]
1.用“偷偷”“钻”写春草的情态;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的长势。
2.“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3.“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主要是为了突出小草的质地和色泽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作者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静:
动:
花朵多
花色艳
花味甜
蜂飞蝶舞
[春花缤纷图]
1.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缤纷图的?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花朵多。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花色艳。
(3)“花里带着甜味儿”写花味甜。
(4)“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眼前的春华联想到秋实。(虚实结合)
(5)写蜂闹蝶舞是从侧面衬托春花的竞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6)“野花遍地是”写野花的多;“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仅写出野花的多,而且描绘出其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2.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意。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不好。因为蜜蜂的嗡嗡声音不是从嘴巴里“叫”出来的,而是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所以不能用“叫”;用“闹”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叫”只能表明“喊叫”,用在这里,感彩也不浓。
方法总结:
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如春草图,抓住春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来写,如春花图,则抓住春花的多、艳、甜的特征来写。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景物特点,抒发作者的感情。
[春风和煦图]
1.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特征。“春风和煦图”从哪些方面写出春风的特征?
①从触觉写出春风的柔和;
②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香;
③从视觉、听觉写出春风的和悦。
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2.“春风和煦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春风的温暖。
(2)“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春风的柔和。
(3)运用拟人,写鸟儿的迎春的欢悦。
[春雨润物图]
“春雨润物图”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了春雨的频繁。
(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了春雨的细密。
(3)“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写出了春雨的轻盈。
(4)“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
也青得逼你的眼”写出了春雨的润物。
“春雨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
“春雨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拟人。
[迎春图]
1.文章是怎样描写“迎春图”的?
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2.为什么要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
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三)赞春
1.末尾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美: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力: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对表达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进程。所以顺序不能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则层次不明显,表达效果没有这样强烈。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短句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运用大量叠字,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大量运用轻声、儿化,轻盈优美;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增添了文章的形象性;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
(1)积累描写春的诗句。
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⑤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拓展积累
(2)仿写句子,赞美春天。
请仿照课文中的“春天像……”的句式,运用课文中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或以“春天来了”为话题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示例:
春天像一把铲子,把冬天的冰雪瞬间铲除。
春天像一块橡皮,把冬天二字永远擦去。
春天像未来的希望,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春天像一幅图画,被各种风景渲染得亮丽迷人。
春天像一条丝巾,随着微风,四处荡漾开来。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本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的主要特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从不同角度,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心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如何写景: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3、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到低、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等;
4、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板书设计:
1.“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的含义是:( )
A.春天伊始,万紫千红,充满活力。
B.春是一年之始,干劲最足,工作最出色。
C.春天是计划安排一年工作的关键。
D.春天风和日丽,天气暖和,是充满浪漫和希望的季节。
C
强化训练营
⒉“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一种树花跟着一种树不停地开放。
B.采用拟人手法写出桃花、杏花、梨花的数量繁多。
C.采用夸张手法写出所有的花竞相吐艳。
D.采用拟人手法写出桃花、杏花、梨花等竞相开放。
D
⒊“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句中的“眨”说明:( )
A.花的种类丰富、竞相开放。
B.写野花遍地,逗人喜爱。
C.写花儿繁多,美丽鲜艳。
D.写野花闪闪发亮,在微风中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D
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从修辞手法看,此句运用了 ,描写出春雨的 、 的特征。


排比
、比喻
5.“雨是最寻常的”写出春雨的什么特征:( )
A.雨量很多 B.雨期很长
C.经常下雨 D.雨下很小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