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1 15:2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如果有一天,
你的好朋友要去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
你想对他/她说些什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解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
迁:官职的调动; 左迁:降职、贬官。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官为龙标尉,赴偏远的湖南龙标任职。是因为“不护细行”,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不拘小节。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忽闻
惊闻
寄?
情!
背景链接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初读诗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意节奏;语速要慢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柳絮。
子规:杜鹃鸟,叫声悲凄。
句意: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
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道:听说
五溪:湖南西部的五条溪水
句意:听说你遭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路过五条溪水。
诗文翻译
我寄愁心与明月,
寄:寄托
愁心:指担忧之心
句意:我把这颗为你而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吧!
随君直到夜郎西。
随:伴随,陪伴
夜郎:指遥远的西南边地,唐夜郎县
句意:希望能伴随着你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诗文翻译
品读诗歌
“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
---刘铁冷《作诗百法》
诗眼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或是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主旨的字词句。
诗眼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
注意:并不是每首诗都需要诗眼,大多数是没有甚至是不需要诗眼的。
品读诗歌
1.请找出本首诗的“诗眼”。
愁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讨论:你从诗中哪里感受到了诗人的“愁心”?
杨花——杨柳的柳絮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无根无蒂,如絮似雪、轻柔飘荡,像游子一样漂泊无定。常借杨花来表达离恨哀思。
“尽”既点明暮春时节,又含有飘零之感。杨花暗喻友人前途命运未卜。
子规是杜鹃的别名,又名杜宇、布谷、望帝、蜀魂(鸟)…相传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
子规
古诗文中常以杜鹃叫声来烘托气氛渲染情感,杜鹃成了一种悲情意象。
“杨花落尽子规啼”
品读诗歌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暮春时节,杨花落尽,给人以飘忽不定之感;子规啼鸣,烘托悲凉。作者借“杨花”“子规”这两个意象,烘托了悲凉伤感的气氛。听闻知音好友被贬荒凉之地,由写景转入言事,表达诗人对友人王昌龄的担忧与同情。
借景抒情
“过五溪”写出迁谪之地的荒远,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品读诗歌
4.诗人准备将这“愁心”托付给谁呢?
明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本句紧扣诗题中“遥有此寄”四字。诗人用拟人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是能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借月亮把自己的忧愁和思念遥寄给友人,抒发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5.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呢
品读诗歌
团圆
柔和
思念
纯洁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作者介绍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艺术特色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诗中的杨花、子规都是渲染气氛的物象,展示了凄楚、黯淡的氛围。诗人以此烘托悲苦的心情。
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强烈深沉。
将“愁心”寄予明月,化抽象情感为具体物象,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关切之情。
杨花:漂泊无定(友人的现状)
子规啼:离愁别恨(诗人的心情)
闻道:震惊,痛惜
过五溪:偏远,艰难
写景 叙事
抒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愁心:同情,牵挂,关切
明月:千里可共(客观事物人格化)
随君:时刻相伴
直:不停留——急切
夜郎西:更加偏远之地
思维导图
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如柳、长亭、雁、落花、梧桐等。
子规(杜鹃)的意象
1.惜春、伤春。“一声杜宇春归尽”借杜鹃烘托出惜春、伤春之情。
2.思念和乡愁。杜鹃的鸣声很像人说的“不如归去。”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3.悲苦哀情。望帝(杜宇)传说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禅让退位,归隐深山。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每年暮春时节日夜鸣叫,悲鸣不已,直到口中滴血其声凄切,所以人们借以倾诉悲苦和哀怨之情。
汉 赋  
唐 诗   
宋 词 
元  曲 
明清 小说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
古体诗和近体诗
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而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绝句。
绝句,又称截句、绝诗、断句,四句一首,短小精炼。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绝句按字数划分,可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文体知识
律诗
(八句)
绝句
(四句)
五言律诗
(每句五字)
七言律诗
(每句七字)
五言绝句
(每句五字)
七言绝句
(每句七字)
古代诗歌
古体诗
近体诗
形成于唐代
包括古诗、楚辞、乐府诗。
1.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 , 。
2.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 。
3.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的诗句是 , 。
4.写景兼点时令,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的诗句是 ,而“ ”一句写闻讯,暗含悲痛之意,表现旅途艰难。
5.诗中与苏轼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相似,借月来表达美好祝愿的诗句是: , 。
6.诗中以景写哀,衬托听到友人贬迁的消息后伤感的诗句是:
, 。
课堂练习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
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D.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
C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和诗句中的“龙标”都是指唐代的一个地名。
B.首句写景兼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 “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
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作者借月抒怀,含蓄委婉的透露出对友人的关切牵念之情。
D.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
D
结合本诗的学习,看看下面两首李白所写的送别诗在内容主题和写作手法方面有何异同。
(一)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课堂练习
内容上——两首诗都表现了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李白在与友人离别的时刻,均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和对友情的赞美。
手法上——两首诗均先叙事,后抒情,均做到了情景结合。
《赠汪伦》反映的就是李白与旅途中结识的一位普通的村夫汪伦之间的离别之情。前两句叙事,写送行场面,后两句抒发感慨。结构紧凑,情景相生。作者由眼前深千尺的桃花潭水联想到好友对自己的深情,情由景生,景中含情,愈发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共鸣。《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二句叙事,写出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及孟浩然的目的地。表面上看后二句纯粹写景,但景中含情。孤帆远影已经消失在碧空之中,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时光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李白依旧岿然屹立。深情如流水,伴君到天涯。这些均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情感延伸
1.既然李白将自己的“愁心”托给了明月,那么请大家思考:如果你化作明月,见到了王昌龄,会对他说些什么?
示例:王兄,你一路跋山涉水到这龙标可还好?你的好友李白很是挂念你,他托我来看看你,转告你照顾好自己,不要灰心,明天会更好!
2.请你发挥你的想象:假如你是王昌龄,再收到李白的这封信后,你会怎么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