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2 18:0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9





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与局限性。
革命爆发具有什么特征?
一般说来,革命形势有三个主要特征:
(1)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2)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超乎寻常地加剧。
(3)由于上述原因,群众积极大大提高,……促使他们投身于独立的历史性行动。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第二国际的破产》
上层
清政府如何变革以自救?
下层
革命党人如何领导群众?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政治:民族危机加剧 阶级矛盾激化
材料1
清皇族内阁合影
1911.5
预备立宪
一、革命的背景
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
“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 ”。
1901清末新政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材料2
凡五年间(1903年—1908年)报部注册之公司凡二百六十五,其资本总额138336760元,不可谓非一时之盛也。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准备了什么?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了
组织:建立革命团体
材料3
兴中会成立和同盟会的国外分布
同盟会
1905年8月
东京
兴中会
1894年11月檀香山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
民权
民生
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资产阶级制共和国
核定地价,增价归公,国民共享
民族革命(前提)
政治革命
(核心)
社会革命
(补充和发展)
三民主义的内涵剖析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思想:三民主义
《革命军》书影
吾幸夫吾同胞之得与今世界列强遇也;吾幸夫吾同胞之得闻文明之政体、文明之革命也;吾幸夫吾同胞之得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弥勒约翰《自由之理》、《法国革命史》、美国《独立檄文》等书译而读之也。是非吾同胞之大幸也夫!是非吾同胞之大幸也夫!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邹容《革命军》
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材料4
【课堂探究】结合所学知识,你会怎样评价三民主义?
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民权主义——仅限于资产阶级的民主;
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孙中山“三民主义”题词
黄花岗起义
1911.4
镇南关起义
浙皖起义
萍浏醴起义
军事准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四川保路风潮
武昌
有利时机:保路运动。
材料5
徐锡麟
湖北革命党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自己的成员以当兵为掩护,长期潜伏于新军……到武昌起义前夕,在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已为湖北新军总数的三分之一……
——蒋元重《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辛亥革命背景
必要性 政治基础: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可能性 经济:民族资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基础:三民主义
组织基础:民主革命团体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军事基础:反清武装起义
偶然性 导火索:四川保路运动(导火索)
【归纳】辛亥革命的背景
偶然与必然促成的辛亥革命的爆发
1911.10.10
1912.1.1
1912.2.12
1912.3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清帝退位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革命的过程
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四、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五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参照美国)
责任内阁制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什么原则,颁布约法的目的,其实质意义是什么?
目的:根本目的: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直接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
三、革命的评价
性质:
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材料1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
政治上
积极
材料2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从1912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有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 亿元以上,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经济上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忱……辛亥革命前,中国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21.1家,而在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工厂就有41.3家,1916~1919年更达到年均124.6家。 ——选自岳麓版必修2
清朝《京报》
光绪二十九年
中华民国元年月份牌
清朝:黄龙旗
中华民国:五色旗
民主观念
皇帝
五族共和
君主
共和
帝王专制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材料3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一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
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吴玉章文集》
思想上
材料4 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辩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 ——许金城《民国野史》
材料5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革
社会习俗上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局限性:
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未改变社会性质。
启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心中之辫难剪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