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
单元导言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国家。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7世纪中期,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进入了封建社会。
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推动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穆罕默德去世后,他的继承者完成了统一事业,并不断向外扩张,建立了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阿拉伯人不但创造了独特的伊斯兰文化,还为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沟通东西方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十一课 古代日本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日本的地理位置:
东亚的一个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
日本的地理环境:
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多山岭。
九州
四国
北海道
本 州
6世纪前的日本
6世纪前的日本
发展历程:
倭王印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邪马台国)献男生口(男奴隶)4人,女生口(女奴隶)6人,班布(粗布)二匹二丈。
——《三国志﹒魏书》
处于奴隶社会
社会发展十分落后
6世纪前的日本
发展历程:
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5世纪,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大和国
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
王室
(私有领地)
贵族
(私有领地)
平民
“田 部”
“海 部”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
(奴隶社会)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隋书﹒倭国志》
“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日本书纪》
遣唐使船
遣唐使印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大化改新
(世袭贵族)“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强盗窃盗并起之,不可止……脱籍(指脱离部民组织)逃课(课:税。)者众。”
——《日本书纪》孝德天皇大化元年
背景:
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落后的奴隶制阻碍发展。
国外: 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根本)
大化改新
背景:
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落后的奴隶制阻碍发展。
国外: 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根本)
乙巳之变
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大化改新
改革时间: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改革内容:
①政治上: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二官八省制
郡县制
三省六部制
大化改新
改革时间: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改革内容:
②经济上:
c.统一赋税
a.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b.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班田收授法)
抑制了土地兼并,减少了剥削,使得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仅充实了国库,也提升了政府的综合实力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
开元通宝
和同开珎
(始铸于621年)
(始铸708年)
唐长安城平面图
平安京平面图
朱雀大街
西市
东市
朱雀大街
西市
东市
大化改新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大化改新
改革时间: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改革内容:
②经济上
①政治上
改革意义: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日本的社会性质变化:
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改革性质:
封建性质的改革
认识: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根据国情积极改革,向优秀文化学习。
启示: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的社会状况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
——723年《三世一身法》
土地私有制发展
土地兼并盛行
10世纪左右,日本各地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庄园。
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
武士和武士团出现
武士和武士团
目的:
武士团性质:
武士团成员: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
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成员称为“武士”,由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组成。
时间:
12世纪晚期
人物:
源氏首领源赖朝(“征夷大将军”)
地点:
镰仓
镰仓幕府的特点:
①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
②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幕府统治
幕府统治
天皇(摆设)
“征夷大将军”
(幕府)
大名
土地
亲族、家臣
土地
效忠
效忠
武士阶层
武士道
幕府统治
武士道:展现武士阶层道德与行为规范,包括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等。
内容:
事亲之孝、待妻之义、对子之慈都必须让位于对主公的忠诚。
实质:
以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幕府统治
武士道:展现武士阶层道德与行为规范,包括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等。
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
消极:经历了一次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古代
日本
统一:5世纪初 , 大和统一日本
大化改新
背景
时间
内容:政治上、经济上
意义
武士和武士集团
武士集团的形成
幕府统治的建立
武士道
人物
(社会性质变化)
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
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封建统治秩序的确立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