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 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 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1 15:2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新课导入
右图是清末《时局图》,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 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 让我们一起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吧!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
2.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
3.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反对旧的,提倡新的。通常指变旧法,行新政。
什么是维新?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
《马关条约》
刺激列强侵略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时间
地点
代表
目的
结果
1895年春
北京
康有为、梁启超以及
各省1300多名考试的举人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失败。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的经过
3.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时务报》
强学会
强学会
《时务报》
《国闻报》
《国闻报》
《国闻报》
强学会
南学会
《时务报》
强学会
兴儒会
农学会
蜀学堂
励学斋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殉难图
你能简单介绍下面两位人物吗?
康有为
梁启超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少年时受过严格的传统儒家教育。代表作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在广州举办万木草堂讲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是维新变法的领袖人物。他的两本代表作被人称之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喷发”。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法者天下之公器,
变者天下之公理”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
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1、创办《万国公报》
北京强学会遗址
2、组织强学会
定期集会讲演,改《万国公报》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
3、维新派在各地创办的报刊
背景: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
二.百日维新
梁启超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
严复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国闻报》
以上两人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1898年夏,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于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变法开始。
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在一起
《明定国是诏》
“戊戌变法”开始
1. 光绪帝同意变法
“若不及时图治,
数年之后,
四邻交逼,
不能立国。”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五书》》
“不甘作亡国之君”,
决心变法。
光绪为什么支持变法?
①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② 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③ 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2. 百日维新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除“旧”布“新”)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文化方面
军事方面
1898.6.11-1898.9.21
1.囚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
2、戊戌六君子
康广仁
林旭
杨深秀
杨锐
3、维新变法的失败: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动 脑 筋
1、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2、清朝的大权掌握在顽固派手中,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3、袁世凯等人出卖了光绪皇帝。
4、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软弱性)(主要原因)
历史意义
1、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当时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2、是一次爱国救亡政治运动,利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有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局限性
采用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权的皇帝身上,脱离群众,具有妥协性,结果失败。
历史教训
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用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清政府 ,中国才有富强的希望。
换我了
戊戌变法的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本课小结
1.“公车上书”的时间是( )
A.1888年
B.1894年
C.1895年
D.1898年
检测目标
C
2.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
A.挽救民族危机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检测目标
D
3.戊戌变法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
A. 袁世凯的出卖
B. 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
C. 顽固派势力强大
D. 所依靠的光绪帝没有实权
检测目标
B
4.八年级(1)班举行的一次历史活动探究课上,同学们围绕中国近代化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小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他的观点中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是( )
A.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
B.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公车上书”拉开了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检测目标
D
5.“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
B、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与慈禧太后
为首的“后党”的斗争
C、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旧势力的斗争
D、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斗争
检测目标
C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体会
有什么感想
收获园地
Thank you!
谢谢同学们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