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 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 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9-11 21:1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第一章 反比例函数
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2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
新课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索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归纳、交流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对图形的感知水平.
【情感态度】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反比例函数刻画现实生活问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掌握并能运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准确掌握并能运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情景导学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什么?能类比前面学习的一次函数得到吗?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问题1
问题2
新课进行时
核心知识点一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例1 画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象.
合作探究
提示:画函数的图象步骤一般分为:列表→描点→连线. 需要注意的是在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 x 不能为 0.
新课进行时
解:列表如下:
x …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
… …
… …
-1
-1.2
-1.5
-2
-3
-6
6
3
2
1.5
1.2
1
-2
-2.4
-3
-4
-6
6
4
3
2.4
2
O
-2
描点:以表中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绘出相应的点.
5
6
x
y
4
3
2
1
1
2
3
4
5
6
-3
-4
-1
-5
-6
-1
-2
-3
-4
-5
-6
连线:用光滑的曲线顺次连接各点,即可
得  的图象.
新课进行时
观察这两个函数图象,回答问题:
思考:
(1) 每个函数图象分别位于哪些象限?
(2) 在每一个象限内,随着x的增大,y如何变化?
你能由它们的表达式说明理由吗?
(3) 对于反比例函数 (k>0),考虑问题(1)(2),
你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吗?
新课进行时
●由两条曲线组成,且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
它们与 x 轴、y 轴都不相交;
●在每个象限内,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反比例函数 (k>0) 的图象和性质:
新课进行时
观察与思考
当 k =-2,-4,-6时,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有哪些共同特征?回顾上面我们利用函数图象,从特殊到一般研究反比例函数 (k>0) 的性质的过程,你能用类似的方法研究反比例函数
(k<0)的图象和性质吗?
新课进行时
y
x
O
y
x
O
y
x
O
新课进行时
反比例函数 (k<0) 的图象和性质:
●由两条曲线组成,且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
它们与x轴、y轴都不相交;
●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新课进行时
归纳:
(1) 当 k > 0 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一象限内,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2) 当 k < 0 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在每一象限内,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是双曲线,它具有以下性质:
k 的正负决定反比例函数所在的象限和增减性
新课进行时
点(2,y1)和(3,y2)在函数 上,则y1 y2
(填“>”“<”或“=”).
<
练一练
新课进行时
例2 已知反比例函数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求a的值.
解:由题意得a2+a-7=-1,且a-1<0.
解得 a=-3.
核心知识点二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初步运用
新课进行时
练一练
已知反比例函数 在每个象限内,y 随着 x 的增大而减小,求 m 的值.
解:由题意得 m2-10=-1,且 3m-8>0.
解得 m=3.
新课进行时
例3 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 A (2,6).
(1) 这个函数的图象位于哪些象限?y 随 x 的增大如
何变化?
解:因为点 A (2,6) 在第一象限,所以这个函数的
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
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新课进行时
(2) 点B(3,4),C( , ),D(2,5)是否在这个
函数的图象上?
解:设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因为点
A (2,6)在其图象上,所以有 ,解得 k =12.
因为点 B,C 的坐标都满足该表达式,而点 D的坐标不满足,所以点 B,C 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点 D 不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
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
新课进行时
(1) 图象的另一支位于哪个象限?常数 m 的取值范围
是什么?
O
x
y
例4 如图,是反比例函数 图象的一支.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解:因为这个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一
支位于第一象限,所以另一支必位于第三象限.
由因为这个函数图象位于第一、
三象限,所以m-5>0,解得m>5.
新课进行时
(2) 在这个函数图象的某一支上任取点 A (x1,y1) 和
点B (x2,y2). 如果x1>x2,那么 y1 和 y2 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解:因为 m-5 > 0,所以在这个函数图象的任一支
上,y 都随 x 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当x1>x2时,
y1<y2.
新课进行时
练一练
已知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经过点 A (2,3).
(1) 求这个函数的表达式;
解:∵ 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经过点 A(2,3),
∴ 把点 A 的坐标代入表达式,得 ,
解得 k = 6.
∴ 这个函数的表达式为 .  
新课进行时
(2) 判断点 B (-1,6),C(3,2) 是否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并说明理由;
解:分别把点 B,C 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
式,因为点 B 的坐标不满足该表达式,点 C的坐标满足该表达式,所以点 B 不在该函数的图象上,点 C 在该函数的图象上.
新课进行时
(3) 当 -3< x <-1 时,求 y 的取值范围.
解:∵ 当 x = -3时,y =-2;
当 x = -1时,y =-6,且 k > 0,
∴ 当 x < 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 当 -3 < x < -1 时,-6 < y < -2.
新课进行时
1. 在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上分别取点P,Q 向
x 轴、y 轴作垂线,围成面积分别为S1,S2的矩形,
填写下页表格:
合作探究
核心知识点三
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中 k 的几何意义
新课进行时
5
1
2
3
4
-1
5
x
y
O
P
S1
S2
P (2,2)
Q (4,1)
S1的值
S2的值
S1与S2的关系
猜想 S1,S2 与 k的关系
4
4
S1=S2
S1=S2=k
-5
-4
-3
-2
1
4
3
2
-3
-2
-4
-5
-1
Q
新课进行时
S1的值 S2的值 S1与S2的关系 猜想与 k 的关系
P (-1,4) Q (-2,2)
2. 若在反比例函数 中也
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取 P,Q
两点,填写表格:
4
4
S1=S2
S1=S2=-k
y
x
O
P
Q
S1
S2
新课进行时
由前面的探究过程,可以猜想:
若点P是 图象上的任意一点,作 PA 垂直于 x 轴,作 PB 垂直于 y 轴,矩形 AOBP 的面积与k
的关系是S矩形 AOBP=|k|.
新课进行时
y
x
O
P
S
我们就 k < 0 的情况给出证明:
设点 P 的坐标为 (a,b)
A
B
∵点 P (a,b) 在函数 的图
象上,
∴ ,即 ab=k.
∴ S矩形 AOBP=PB·PA=-a·b=-ab=-k;
若点 P 在第二象限,则 a<0,b>0,
若点 P 在第四象限,则 a>0,b<0,
∴ S矩形 AOBP=PB·PA
=a· (-b)=-ab=-k.
B
P
A
综上,S矩形 AOBP=|k|.
自己尝试证明
k > 0的情况.
新课进行时
点 Q 是其图象上的任意一点,作 QA 垂直于 y 轴,作QB 垂直于x 轴,矩形AOBQ的面积与 k 的关系是S矩形AOBQ= .
推理:△QAO与△QBO的
面积和 k 的关系是
S△QAO=S△QBO= .
Q
A
B
|k|
y
x
O
归纳:
反比例函数的面积不变性
新课进行时
对于反比例函数 ,
y =
k
x
A. SA >SB>SC B. SAC. SA =SB=SC D. SA1. 如图,在函数 (x>0)的图像上有三点A,B ,
C,过这三点分别向 x 轴、y 轴作垂线,过每一点
所作的两条垂线与x轴、 y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分
别为SA ,SB,SC,则 ( )
y
x
O
A
B
C
C
练一练
新课进行时
2. 如图,过反比例函数 图象上的一点 P,作
PA⊥x 轴于A. 若△POA 的面积为 6,则 k = .
-12
提示:当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时,注意
k<0.
y
x
O
P
A
新课进行时
3. 若点 P 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点,过点 P 分别向
x 轴、y 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点 M,N,若四边形
PMON 的面积为 3,则这个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是
.

新课进行时
例5 如图,P,C是函数 (x>0) 图像上的任意两点,过点 P 作 x 轴的垂线 PA,垂足为 A,过点 C 作 x 轴的
垂线 CD,垂足为 D,连接 OC
交 PA 于点 E. 设 △POA 的面积
为 S1,则 S1= ;梯形CEAD
的面积为 S2,则 S1 与 S2 的大小
关系是 S1 S2;△POE 的面
积 S3 和 S2 的大小关系是S2 S3.
典例精析
2
S1
S2


S3
新课进行时
如图所示,直线与双曲线交于 A,B 两点,P 是AB 上的点,△ AOC 的面积 S1、△ BOD 的面积 S2、 △ POE 的面积 S3 的大小关系为 .
S1 = S2 < S3
练一练
解析:由反比例函数面积的不变
性易知 S1 = S2. PE 与双曲线的一
支交于点 F,连接 OF,易知,
S△OFE = S1 = S2,而 S3>S△OFE,
所以 S1,S2,S3的大小关系为
S1 = S2 < S3
F
S1
S2
S3
新课进行时
y
D
B
A
C
x
例6 如图,点 A 是反比例函数 (x>0)的图象上任意一点,AB//x 轴交反比例函数 (x<0) 的图象于点 B,以 AB 为边作平行四边形 ABCD,其中点 C,D 在 x 轴上,则 S平行四边形ABCD =___.
3
2
5
新课进行时
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点 的直线与 x 轴平行,且直线分别与反比例函数 (x>0) 和 (x<0)的图象交于点P,Q,若△POQ 的面积为 8,则k =______.
Q
P
O
x
M
y
-10
新课进行时
练一练
例7 如图所示,点A (x1,y1),B(x2,y2)都在双曲线 上,且 x2-x1 = 4,y1-y2 =2. 分别过点 A,B 向 x 轴、y 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 C,D,E,F,AC 与 BF 相交于 G 点,四边形 FOCG 的面积为 2,五边形AEODB 的面积为 14,那么双曲线的表达式为 .
解得 k = 6.
∴双曲线的表达式为 .
解析:∵ x2-x1 = 4,y1-y2 =2,
∴BG = 4,AG =5,
∴S△ABG =4×5÷2=10.
由反比例函数面积的不变
性可知,
S长方形ACOE = S长方形BDOF = k .
∴ S五边形 AEODB = S四边形ACOE +
S四边形BDOF- S四边形FOCG+ S△ABG
= k + k -2+4=14.
新课进行时
如图,已知点 A,B 在双曲线 上,AC⊥x 轴于点C,BD⊥y 轴于点 D,AC 与 BD 交于点 P,P 是 AC的中点,若△ABP 的面积为6,则 k = .
24
E
F
解析:作AE⊥y 轴于点 E,BF⊥x 轴于点 F.
∵P 是 AC 的中点,
∴S四边形OCPD= S四边形ACOE
= S四边形BDOF = k,
S△ABP= S四边形BFCP,
= (S四边形BDOF-S四边形OCPD)
= (k- k)= k = 6.
∴k =24.
新课进行时
练一练
知识小结
反比例函数
的性质
性质
反比例函数图象中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
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
y的值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
y的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
随堂演练
1. 已知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
限内,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 下列关于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的三个结论:
(1) 经过点 (-1,12) 和点 (10,-1.2);
(2) 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3) 双曲线位于二、四象限.
其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1)(3)
m > 2
A. 4 B. 2
C. -2 D.不确定
3. 如图所示, P 是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上一点,
过点 P 作 PB ⊥x 轴于点 B,点 A 在 y 轴上,
△ABP 的面积为 2,则 k 的值为 ( )
O
B
A
P
x
y
A
随堂演练
4. 已知反比例函数 y = mxm -5,它的两个分支分别在
第一、第三象限,求 m 的值.
解:因为反比例函数 y = mxm -5 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 一、第三象限,
所以有
m2-5=-1,
m>0,
解得 m=2.
随堂演练
5. 已知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经过点 A (2,-4).
(1) 求 k 的值;
解:∵ 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经过点 A(2,-4),
∴ 把点 A 的坐标代入表达式,得 ,  
解得 k = -8.
随堂演练
(2) 这个函数的图象分布在哪些象限?y 随 x 的增大
如何变化
解:这个函数的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在每一个
象限内,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随堂演练
(3) 画出该函数的图象;
O
x
y
解:如图所示:
随堂演练
(4) 点 B (1,-8) ,C (-3,5)是否在该函数的图象上?
因为点 B 的坐标满足该表达式,而点 C 的坐标
不满足该表达式,
所以点 B 在该函数的图象上,点 C 不在该函数
的图象上.
解: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
随堂演练
6. 如图,反比例函数 与一次函数 y =-x + 2 的图象交于 A,B 两点.
(1) 求 A,B 两点的坐标;
A
y
O
B
x
解:
y=-x + 2 ,
解得
x = 4,
y =-2
所以A(-2,4),B(4,-2).

x = -2,
y = 4.
随堂演练
作AC⊥x轴于C,BD⊥x轴于D,
则AC=4,BD=2.
(2) 求△AOB的面积.
解:一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为M (2,0),
∴OM=2.
O
A
y
B
x
M
C
D
∴S△OMB=OM·BD÷2=2×2÷2=2,
∴S△OMA=OM·AC÷2=2×4÷2=4,
∴S△AOB=S△OMB+S△OMA=2+4=6.
随堂演练
文本
文本
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文本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相应习题;
2、完成同步练习册相应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