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3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33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1 19:3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7世纪中期,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进入了封建社会,
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穆罕默德去世后,他的继承人完成了统一事业,并不断向外扩张,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阿拉伯人不但创造了独特的伊斯兰文化,还为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沟通东西方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封建时代的
亚洲国家
第四单元
说到日本你会想到什么?
近期日本发生了什么事情?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九年级上册 第12课
课堂笔记
一、6世纪前的日本
政权: 最高统治者: 制度:
二、大化改新
背景:
时间:
人物:
内容:
意义:
三、幕府统治
庄园制
武士集团
源氏武士集团
幕府统治特点
1—2世纪
有100多个小国
5世纪
大和政权基本实现统一
646年
12世纪晚期
源赖朝设
幕府于镰仓
1868年
德川幕府亡
奴隶制时期
封建制时期
中央集权制
幕府统治
大化改新
开始
6世纪前的日本

北海道


四国
九州
平安京
奈良
大和兴起的地方
公元1世纪-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日本
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大和政权的统治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大王
贵族
贵族
贵族
贵族
部民
(田部)
部民
(海部)
部民
(锦织部)
部民
(锻冶部)
……
……
课堂笔记
一、6世纪前的日本
政权: 最高统治者: 制度:
二、大化改新
背景:
时间:
人物:
内容:
意义:
三、幕府统治
庄园制
武士集团
源氏武士集团
幕府统治特点
大和
“大王”
部民制
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天皇”
天皇是日本国君主的尊称,是由最高统治者“大王”改称而来。
日本史书记载第一任天皇是被神化的神武天皇,传说是天照大神的后裔。
明治维新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天皇是真正的最高统治者。在当今日本,天皇依然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材料一: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后汉书· 东夷列传》
材料三:《三国志·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材料四:公元478年大和倭王致刘宋顺帝表记载:“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乎海北九十五国。”
6世纪前日本和古代中国的联系
东汉三国时期中日建立外交关系,往来密切。
大和国的统治出现了哪些新问题?
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从6世纪开始,大和国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一方面,随着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然而,贵族私有部民制度却成为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贵族不断兼并土地,将平民变成自己的私有部民加以奴役,下层民众的反抗斗争接连不断;
另一方面,皇室与贵族之间为争夺土地和部民而产生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趋于激化。
皇室和一些曾经在中国留学的贵族革新派,主张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由此与旧贵族展开激烈斗争。
阶级矛盾尖锐,政局混乱
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

大和国的统治出现了哪些新问题?
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从6世纪开始,大和国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一方面,随着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然而,贵族私有部民制度却成为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贵族不断兼并土地,将平民变成自己的私有部民加以奴役,下层民众的反抗斗争接连不断;
另一方面,皇室与贵族之间为争夺土地和部民而产生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趋于激化。
皇室和一些曾经在中国留学的贵族革新派,主张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由此与旧贵族展开激烈斗争。
阶级矛盾尖锐,政局混乱
大化改新
六七世纪的中国呈现出怎样的社会状况?
短暂而繁荣的隋朝,隋文帝时期的开皇之治。开放的唐朝,初唐时期(贞观年间),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使农民负担减轻,生产时间有保证,社会经济出现繁荣的景象。文化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和文艺作品,文化繁荣。贞观年间由于政治清明,经济有所发展,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据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记载:“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诏书规定:
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
关于租税,效法唐朝租庸调制。
确立中央集权国家制度。
效法隋唐的科举制,以才选官。
一、6世纪前的日本
政权: 最高统治者: 制度:
二、大化改新
背景:
时间:
人物:
内容:
意义:
大和
“大王”
部民制
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根本原因)
国际:高度发达的中国文化直接影响日本
646年开始
孝德天皇(年号:大化)
①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管理
②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③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④统一赋税(租庸调制)


经济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正式改称日本国
大化改新前
大化改新后
政治
经济
皇权旁落,豪强贵族权倾朝野。
贵族之间征战不休。
天皇制中央集权
世袭大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者
土地国有,征收赋税,发展迅速。
讨论:
通过学习日本仿效唐朝典章制度而进行的大化改新,
给你怎样的启示?
1.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2.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改革,重视教育,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思考:举例说明日本文化中哪些是学习中国的?
九世纪日本人的书法作品
服饰
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
唐长安城平面图
平安京平面图
朱雀大街
西市
东市
朱雀大街
西市
东市
都城
货币
开元通宝
和同开珎
(始铸于621年)
(始铸708年)

阅读书本内容结合材料回答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社会又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据日本《三世一身法》记载:“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
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
幕府统治

土地私有
土地兼并
庄园
“不输不入”
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控制能力
地方豪强建立
军事集团
武士团
源氏武士集团
源赖朝
镰仓幕府
幕府统治时期
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武士集团: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征夷大将军
幕府统治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2世纪晚期
源氏武士集团
击败
平氏武士集团
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
设幕府于镰仓
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幕府统治
镰仓幕府
室町幕府
德川幕府
德川家康
明治维新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武士效忠于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武士道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
消极:经历了一次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
用武士道去激励士气,巩固军队,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锢和统一国民的思想,
打着“拯救日本”的幌子,强行灌输“皇国论”、“大和魂”、“为天皇尽忠”等思想。
课堂笔记
一、6世纪前的日本
二、大化改新
三、幕府统治
庄园制
武士集团
源氏武士集团
幕府统治特点
“不输不入”
血缘关系和主从关系相结合
源赖朝 “征夷大将军”
①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把持着国家大权
②武士效忠于主公,不是国家
③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1.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天皇通过大化改新掌握了实权 B.全面引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2.下列有关日本幕府统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B.天皇是幕府统治时期的最高统治者,拥有实权
C.幕府统治近700年 D.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
3.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其主要原因是( )
A.废除了贵族世袭制 B.把部民转为国家公民
C.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 D.把土地分给公民耕种,收取赋税
D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