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诗歌鉴赏2022-2023学年度部编版(五四学年)
中考专项训练
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非选择题)
一、诗歌鉴赏
1.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我爱这土地
作者: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sī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fǔ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我爱这土地》一诗选自艾青的代表作______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ī哑( ) 喉咙( ) fǔ烂( )
(3)划分下面句子节奏,用“/”标注出两处。
这永远汹涌着衣们的悲愤的河流
(4)联系写作背景,我们知道“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对当时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真实写照。
(5)作者在本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阅读】,完成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以下选项中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并点明酬答之意。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地点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三、四句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以设问开篇,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表现出来,显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B.“我欲”“又恐”“何似”写出作者起伏变化的情感,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C.“朱阁”“绮户”与“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
D.“婵娟”指月亮,“但愿人长江,千里共婵娟”表达作者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2)“起舞弄清影”中“弄”“清影”有何表达效果?请分别进行赏析。
四、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字用得极其巧妙,请结合内容作赏析
2.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五、阅读《天净沙 秋思》完成题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你结合小令内容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景语”,表达了怎样的“情语”。
六、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中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写出江面开阔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了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了自己被贬归来的感触。
C.颈联格调从沉郁中振起,抛开痛苦,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D.尾联看似平淡,实是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八、阅读并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诗人将“黑”“金”“紫”“红”等颜色融入诗中,给人以沉重感。
C.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D.第六句中“声不起”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九、阅读《望岳》,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一句中加点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自近而远,从朝到暮,由望岳想象将来登岳,结构巧妙,浑然天成。
B.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C.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D.诗歌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十、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
芙蓉楼送辛渐①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②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注释】①辛渐:王昌龄的朋友。②平明:黎明。③冰心: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
1.下列对两首诗词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或妻子)相见的无奈。
B.【甲】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C.【乙】诗“平明送客楚山孤”句中“孤”字融情于景,写出了作者当时孤独的心境。
D.“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作者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没有追求功名富贵的欲念,坚持玉洁冰清操守的情怀。
2.联系“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说说“洛阳亲友如相问”最有可能问的是什么?
3.“巴山夜雨秋涨池”“寒雨连江夜入吴”,这两句中诗人写“雨”有什么作用?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艾青诗选》
(2) 嘶 lóng 腐
(3)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4)正在遭受日寇欺凌
(5)对祖国饱受欺凌的愤慨,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
【解析】(1)
本题考查常识积累。《我爱这土地》选自《艾青诗选》,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通过鸟的歌唱,表达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和决心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2)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嘶哑(sī yǎ):声音低沉而不圆润。
喉咙(hóu lóng):咽部和喉部的统称,也叫嗓子。
腐烂(fǔ làn):指烂掉;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3)
本题考查诗歌朗读的指导。“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作“河流”的定语。断句为: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4)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17日,其时正值国难当头,“暴风雨”比喻帝国主义对中华大地的践踏。“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指当时中国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真实写照。
(5)
本题考查诗歌主旨。
《我爱这土地》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抒发了对祖国饱受欺凌的愤慨,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
2.B
3.比喻,用“沉舟”“病树”比喻遭贬谪的诗人自己,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解析】2.B.“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诗人回顾总结自己的贬谪经历,“凄凉地”点明贬谪地点之偏;“二十三年”点明贬谪时间之久。点明酬答之意的是尾联;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居易的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嗟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并与干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有生机的景象形成反衬,蕴含深刻的哲理——新陈代谢,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以及积极进取(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4.(1)A
(2)示例:“弄”表明舞姿不断变化,使人想象舞姿的曼妙,既有形单影只的孤独、凄冷之感,也反映出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孤独、凄清的氛围,表达出词人的孤独、苦闷。
【解析】(1)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这首诗以设问开篇”有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应是疑问句,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故选A。
(2)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起舞弄清影”,意思是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弄”是玩弄、欣赏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营造出孤独、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心境。
5.“随”字将两岸群山化静为动,描写了船上的诗人看着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逐渐消失的情景,使景物富于动态,表现出诗人辽阔的视野和高远的境界
6.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眷恋)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理解分析能力。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句意为: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其中,“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随”字,化静为动,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在行船中在视觉中的变化,真切地表现出来。
6.本题考查诗句表达情感分析。
诗歌的最后一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全诗的抒情句。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7.景语有: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下的乌鸦;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的茅屋;荒凉的古道,萧索的秋风,消瘦憔悴的马,夕阳。
情语是: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及情感的抒发。马致远这首小令中,暗指题中“秋”字的最直接的意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互呼应的是“人家”,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意象是“人家”。同时还用了“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天涯”人的思想愁绪。由此可见,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作者抓住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语,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表达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8.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9.颈联:喜悦、高兴(或积极、乐观、向上)。尾联:淡淡的思乡愁绪。
【解析】8.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江面宽阔,为“大景”,船儿在江中穿行,此为“小景”,相互映衬,展现出江面的开阔。
9.本题考查诗文中寄寓的情感。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因脱离母腹而渐现,用“生”字将“海日”人格化,运用拟人的手法;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残”字写出了“海日(新生事物)”的不可违抗之力。“入”字将“江春”拟人化,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入”字表现“江春”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表现时交替、暗示时光流转,暗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春”“江”二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表现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尾联见雁思亲,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10.B
11.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解析】10.本题考查赏析。
B.诗的颔联“闻笛赋”“烂柯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不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B。
11.本题考查对诗歌重要诗句哲理的分析。
解题时,需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作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劝慰友人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蕴涵着新生事物必然蓬勃发展起来,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的哲理。
12.D
13.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或表现了将士们决心奋战沙场,忠君报国之情。
【解析】12.D.“斗志难振”表述有误。“寒”是突出塞外天气的寒冷恶劣,声不响是突出冷到鼓都没法敲响。以环境的恶劣,天气的寒冷衬托出战斗的残酷和战士们的毫不气馁的大无畏精神。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黄金台”是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的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玉龙”唐人用以称剑。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只为报答君王的恩遇,握着宝剑奋力厮杀,视死如归。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4.“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说明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15.A
【解析】14.考查对诗歌炼字的赏析。
“造化钟神秀”,意思是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钟”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15.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自近而远”有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远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近望,“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细望。所以应是由远而近;
故选A。
16.B
17.最有可能问的是:“何事被贬?是不是做错什么或犯什么罪了?”
18.渲染气氛,融情于景。
【解析】16.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赏析。
B.有误,【甲】“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大意为“什么时候我们相聚之时,可以一起谈起今天巴山下雨的事情”,所以应该是虚写,并非实写;
故选B。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拓展。
由【乙】“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可知,秒回的是友人离开时的那种孤独冷寂之感,所以我们可以猜测,到达洛阳之后,亲友可能会问,“为何来到这里?”由“一片冰心在玉壶”可知,诗人想要表达的是自己的那一颗纯净的心灵,所以说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洛阳的亲友可能会问“你因为什么被贬的?是不是做错了什么?”,这样的话才会合情合理。
18.本题考查写景的作用。
“巴山夜雨秋涨池”“寒雨连江夜入吴”这两句写到的都是连绵的大雨,让人感受到的都是一种凄凉之感,在“巴山夜雨秋涨池”中,感受到的是诗人对于家人的思念之苦;在“寒雨连江夜入吴”中感受到的是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之情;所以说这两句写景的诗句都是借景抒情,能够很好地表达情感,渲染氛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