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传统节日 第二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 传统节日 第二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1 20:4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一、认识乞、巧、郎等6个生字。
二、了解主要传统节日习俗及文化。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主要传统节日习俗及文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年级学过《春节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读一读,感受节日的氛围。
读完了,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那,谁知道这个“传统”是什么意思呢?
孟文经:就是古人就做的,一直流传下来的。
说的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传统节日》。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写完了课题,我问孩子们,这个“传”,我看起来很眼熟,总觉得在哪里见过和它长得很像的,你知道吗?
心领神会:转。这在我的预设内,韩宇轩举手:老师,还有砖,搬砖的砖。
啧啧!你看,识字这样多!作为一个搬砖人,我竟然没有预设这个字!我得继续好好板砖了。
说完了传,再来看看统,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那自然是加一加啦。
说完课题,请自读两遍课文,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遍,用笔圈画出课文介绍了几个传统节日。
三、提供方法,自主学习
先交流找到了几个节日,孩子们的共同疑惑是:乞巧是一个节日吗?我说是的呀,农历七月七日,七夕,一个蛮浪漫的节日。
交流结束,出示学习方法:读句子,圈习俗,说习俗。再用“什么节,人们干什么”说一说这个节日。
接下来就是逐句学习了。
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顺便溜了两句王安石变法。
元宵节--我最爱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势必要说一说的。说到元宵节,我最爱之一的《大明宫词》在上元灯节那天,太平和薛绍如宿命般的相遇,这个没说。说的是大唐盛世以及宵禁,还有人们在上元灯节这一天所展现出的大堂盛景。哦,此时多么适合搭配林海大师的《升平》《一曲茶炉暖色》以及《甜蜜》。想到我上小学三年级还是四年级看《大明宫词》,真喜欢里面的句子,到现在都记得那一句“如沸腾的枯叶”以及属于太平和薛绍之间永恒的爱。啊,多浪漫啊。当然,这个也没说。
指导了“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只有赵晓晰背的出。
人如潮,形容人多。给孩子们说,现在你想说人很多,就不用老套的“人山人海”,就可以说:人如潮水般涌来。
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重点指导了“祭扫”。结合国家公祭日,让孩子们感受清明节的意义。
端午节,自然是纪念屈原,这个《端午粽》学过。重点指导了“舟”以及笔画,图片识记了“艾”。
到这里,让孩子们看看语文书上的插图,说一说,插图上是哪个节日?
端午节赛龙舟。
另一个呢?
春节贴窗花。
我问: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吗?为什么那么多节日,非要选这两个?
娃儿们不知道。
一南一北,南方水多,有端午赛龙舟的便利条件,北方可以吗?不可以。北方春节和南方又有不同,所以,插图一南一北,看看,编者是多么用心啊。
七月七,看了女郎织女的故事,想起来小时候妈妈跟我说,她的长辈告诉她,在七夕这一天,如果你趴在院子里的葡萄藤下,你也许会听到牛郎织女在说悄悄话呢!
长大了当然知道这不可能,但还是讲给孩子们听了。有些神秘色彩的浪漫情节,也是好的。
说到了“乞巧”--家家乞巧望秋月。女孩们祈祷自己心灵手巧,难道这就是女孩的全部理想吗?
不,女孩可以做很多事!
那,男孩就必须“男儿有泪不轻弹”?也不是。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前提下,一个人应该活出他自己觉得最舒展的样子,而不是这个社会赋予他的“性别人格”。
中秋节--结合“饼”,说了食字旁的字,拓展了“画饼充饥”这个词语。
重阳节--吴焯权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起背诵。
课文上到这里,基本已经结束。先给孩子们展示了其他民族的节日图片,让孩子们说一说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内蒙古那达慕节孩子们不太熟悉,班上有个孩子站起来胡说一气,甚至扯到了一些大不敬的词语,我批评了。
接下来,和孩子们玩了猜灯谜的游戏,课堂一下活跃了起来。
猜完灯谜,又玩了挖空背诵的游戏。一片火热,大部分孩子能够当堂背诵,一年又一年,传统节日不变,循环往复,秋流到冬季,春流到夏。
下课。
总结:
我们总说,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通过孩子的日常表现,就能看到一个家庭的教养方式。
还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正视问题,改正问题,而不是逃避、转嫁责任。
那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