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画
教学目标
1.认识“山、水、花、鸟”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看图片说话、做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其中,并能很快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观察图片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感受画中的美。
5.喜欢朗读诗歌,体验朗读诗歌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
2.能对照图画,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先领大家做一个游戏:猜谜语。看谁最聪明。(出示谜语)
师:你为什么认为谜底是花生呢?(生答)
2. (出示课文)再来看看这首谜语。这首谜语还是一首古诗,所以,我们叫它谜语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写的,诗的名字叫《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跟我一起来写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好动、好奇、爱表现是低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引出课题,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热情,为教学成功地展开打下良好基础由通俗易懂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
(二)朗读正音,多法识字
1.请小朋友打开课本第67页,自己读一读这首谜语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自由读)
2.同学们,你们刚才读得可真认真,诗里出现的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找一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红色的字,大家认真听,看他读得准确吗?(出示生字标红的古诗,指名读)
3.谁还想读?既然大家这么积极,咱们开火车读,一人读一句,怎么样?(生读)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排除力所能解决的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4.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字。
(1)(出示课件:色和声)“色”是平舌音,读的时候舌头平伸,跟老师读,开火车读(叫一组同学)“声”是翘舌音,读的时候舌尖向上翘,跟老师读,开火车读。
(2)(出示课件:近和听)近是前鼻音,听是后鼻音,谁能把这两个字音读准确?指名读。
(3)把这四个字放到诗文中,再读一读。(课件出示,指名读,齐读)
5.(出示课件)这十个字是我们要认的字,看看这些字中有一个这样偏旁的字,(出示走之旁)就是走之旁。
(1)“辶”多与走路或路有关。
(2)今天我们要认的字里面哪几个字是走之旁?(出示课件:远、近、还)这三个字都是走之旁,我们就可以结合偏旁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
(3)(出示课件)“元”加“走之旁”就是“远”,“斤”加“走之旁”就是“近”,“不”加“走之旁”就是“还”,你们看,用加一加的方法是不是很快就记住这三个字了。
6.谁能用“还”组个词?(出示课件:“还”放大)(生答)你还能用你组的词说一句话吗?(生答)
7.再来看看“远”和“近”这两个字。(出示课件:“远、近”放大)
(1)我站在这儿,可以说**离我远,**离我近,你能像老师这样说说,谁离你远,谁离你近吗?(生答)
(2)不仅是人,还有事物都可以这样说远近,远和近意思刚好相反,它们就是一对反义词。
(3)(出示课件)结合诗文,找一找,还有没有反义词?(生答)
(4)(出示课件)我从讲台这到**身边去,这就是去;对于**来说,老师来到了他的身边。现在我要请**到前面来读一读“来、去”,(其他同学跟读)你们看,他到我这来,他回到座位去,这就是来去。看我们在具体的环境中了解了来去这对反义词。
(5)(出示课件)看老师的手,这只手里有粉笔,这只手里没有粉笔,没有就是无,通过反义词我们理解了字的意思。以后,我们就可以借助反义词来识字了。
(6)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积累了多少反义词,敢挑战吗?(生答)(出示课件)我说,你接。
师小结:通过反义词我们也能认识许多字。
8.(出示课件)“近”和“听”,这两个字有相同的部分“斤”,“走之旁”换成“口”,就变成了“听”,换一换也是一个很好的识字方法。
9.(出示课件)再来看“色”字,老师教你一个新偏旁“斜刀头”,想一想,哪一个字的换偏旁能变成“色”字?(生答)
(出示课件:无)你能想到什么?(生答)
10.拿出你的识字卡,考考你同桌。同桌互相考,读错帮助纠正。
11.这些字相信大家都认识了,我考考大家。(出示字卡)
12.把这些字宝宝放回诗中,再来读读。(出示课件)谁想读?既然大家都想读,开火车一人读一句。
13.读到这儿,你能知道诗中都描写了那些景物吗?每一句诗中都有一种景物,用笔轻轻地圈画出来。(出示课件)(生答,板书)
14.识记“水”。
(1)师:我们来看看这个“水”字。(出示课件)“水”这个字在“日月水火”一课中,我们就已经认识它了。这个字是象形字。(出示课件)我们的祖先很聪明,早在殷商时期,他们就把事物的外形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就是我们最早的汉字,甲骨文;商周时期,人们把字刻在青铜器或石器上,就是金文;到了秦代,演化成小篆,汉魏时期,把字开始写在纸上,形成楷书,逐渐摆脱了图形,由繁琐到简化,直至形成现代的简化字。
(设计意图:在古诗语境中通过找反义词、同偏旁的生字等方法进行归类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一方面凸显了集中识字的课型特征,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生识字难度,提高识字的趣味性及有效性。)
(2)指导书写。
跟老师一起写一写。这个字一定要把主笔竖钩写好这个字才能立住。跟老师一起写。主笔竖钩要写在竖中线上,横撇的横短扛肩,顿笔,变方向,撇出去,要写得舒展,然后撇,捺,捺也要写得舒展,写出捺角。试着在书上描两个,写一个。(生书写)
(3)(出示课件)我们看,“来、去、不”的主笔都是竖,(出示课件)只要你找准它们的位置就能把这字写好,我们下节课会具体指导。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笔画,是写好独体字的重要方法。关注“来、去、不”中竖的不同位置与写法,是写好这两个字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三)读中感悟,熟读成诵
1.讲到这,我们还没有揭示谜底呢,这首谜语的谜底是---?
2.师:老师要考考你们,敢挑战吗?你们为什么猜谜底是画呢?
3.师:别急着说,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每位小朋友要大胆地说出你的看法。
4.学生汇报。相机板书(有色 无声 还在 不惊)
5.同学们,我看教室的墙面,就是一幅山水画,山清水秀,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画中,真是人在画中游。因为画中的山有颜色,真实的远山无颜色。
课件出示:画中的景: 生活中的景:
远看山有色, 远看山无色,
师:画中的水没声音,真实的流水有声音。
课件出示:近听水无声, 近听水有声,
师:春天去了,画中的花还开放,真实生活中,春天去了,花就不在了。
课件出示:春去花还在, 春去花不在,
师:人来到画前,鸟儿没有惊吓到,生活中人来了,鸟儿被惊吓到,飞跑了。
课件出示:人来鸟不惊。 人来鸟儿惊。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会倾听,会思考。你们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让我为你们的精彩发言热烈鼓掌。
6. 男生读画中景物的样子,女生读生活中景物的样子。王维的画,就这样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画中有山,有水,有花,有鸟,青青的山,静静流淌,无声的水,永不凋谢,鲜艳明丽的花,人来了,也不害怕的鸟,多么美的画面呀!充满生机勃勃,美不胜收,谁能带着表情美美地读一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采用画中景物和生活中的景物对比的方法,感受其中的差异性,突破学生认知上的难点,帮助他们感悟画的特点,领悟诗句和画之间的关系。)
7.自己设计动作来读,行吗?试试。配上动作来朗读表演:“近听水无声,”侧耳倾听;“人来鸟不惊。”做出摆手的样子。(出示律动操视频)让我们跟随老师的脚步动起来。起立做律动。
8.愿意和老师一起读吗?师生合作读。远看—,近听—,春去—,人来—。
9.声音错落有致地读一读,敢挑战吗?一组读一句,一组声音高一点,二组声音低一点,三组高一点,四组低一点,看老师手势。
10.配上音乐读一读。(出示配乐)
11.读到这儿,相信同学们可以熟读成诵了。远看—-,近听—-,春去—-,人来—-。(板书)
12.看板书试背,练背,领背。
师总结:汇报一下背诵成果吧。起立,站直,挺胸肩平,抬头。一年八班古诗背诵汇报现在开始。画,唐王维。(生背)
随着音乐起,分组读,走到学生身边指名读,教师引读。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坚持以读为本,通过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教师领读、引读、表演读、声音错落有致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从欣赏美开始,落实到诠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