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3 13:4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三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秦王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
目录

取天下
——六王毕,四海一

定天下
——明法度,定律令

失天下
——伐无道,诛暴秦
根据材料,归纳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材料一: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材料四:春秋战国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货币流通广泛,各地出现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中外历史纲要·上》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联系加强,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一、取天下——六王毕,四海一
材料三:“王贲攻魏,引河沟灌水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孟子·尽心下》
社会苦战已久,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为什么承担统一大任的是秦国,秦国有哪些有利于统一的因素呢?
统一是历史趋势。
材料五: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七:课本学思之窗内容:李斯《谏逐客书》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丰厚
一、取天下——六王毕,四海一
材料六:数年之间,国富兵强。
——《通典·食货》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知人善用
商鞅变法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材料八:课本探究与拓展,问题探究:《荀子·强国篇》
变法彻底,效果显著吏治清明,行政高效
材料九: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东汉]王充《论衡》
秦始皇的帝王之心,是秦统一不可或缺的领袖素养。
韩 赵 魏 楚 燕 齐
“远交近攻”
战国形势图
范雎向秦昭王指出,越过韩、魏而攻齐,“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结果并不能扩大秦国的土地。因此他主张:一是要“远交而近攻”,即远交齐、楚,进攻三晋。认为如此才能“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一是要“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即大量杀伤敌人。认为如此才能削弱敌国,争取统一战争的胜利。
——朱昭侯《中国古代史》
公元221年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建立定都咸阳
一、取天下——六王毕,四海一
秦朝疆域图
北征匈奴
南平越族
先后降服浙江、温州、福建一带的瓯和越族,设置会稽郡、闽中郡。
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交通,解决运粮问题。
公元前214征服南越,建置南海、桂林、象三郡。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30万大军向河套征伐,重设九原郡。
公元前214年,连接秦、赵、燕三国长城,修筑了西起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一、取天下——六王毕,四海一
一、取天下——六王毕,四海一
面对辽阔的疆域和新生的统一王朝,秦始皇会如何巩固与治理?
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有利于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统一的意义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天时 地利 人和
二、定天下——明法度,定律令
材料:“今名号不更,无以称为功,传后世”,令臣下议称号。群臣盛赞他的功绩,“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秦王政兼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称,号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赵毅、赵铁峰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秦纪》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1) 中央——皇帝制度
(2) 中央——三公九卿制
皇 帝
丞 相
太 尉
御史大夫
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管理军事实为虚职
监察百官
三公
九卿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二、定天下——明法度,定律令
朝议
决策
特点:①三公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
②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
特点:①分掌具体事务
②家国一体,为皇权服务
(3) 地方——郡县制
二、定天下——明法度,定律令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比 较 项 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点 盛行时期 西周 秦朝以来
传承制度 世袭 皇帝任免
官吏权利 有封地、爵位、土地管理权 只有俸禄,无封、无地管理权
与中央之间的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地方分权) 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中央集权)
政治体制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历史影响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相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②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③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二、定天下——明法度,定律令
血缘
地缘
(3)地方——郡县制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中央任免考核
意义①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②打破传统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③开创了我国以后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补:1.贵族政治是先秦时期把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政治体系。
2.官僚政治是秦朝以来官吏的选拔和任命一律由中央和皇帝决定,代表皇帝行使管理权的政治体系。
二、定天下——明法度,定律令
中央
集权
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
君主(皇权)
官僚(相权)
【皇权集团】
皇族、外戚、宦官、监察官
君主
专制
二、定天下——明法度,定律令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4)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度量衡
车同轨
书同文
统一货币
二、定天下——明法度,定律令
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
献公立七年,初行为市。十年,为户籍相伍。
——《史记·秦始皇本纪》
相互印证
秦朝中央的高官待遇优厚,每月的俸禄有6万钱。有学者考证,秦统一之前,粮价每百斤30钱,而后逐年增长。以100斤粮食60钱计算,6万钱可买10万斤粮食,而当时每亩产粮大约100斤。低级官僚俸禄较少。秦统--时全国共设36个郡,陆续增至48个郡,县级政区共计1000个左右。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僚,总数大约10万。——《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秦朝要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还要养一大批官僚国家,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怎样保证财政收入呢?
户籍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保障
二、定天下——明法度,定律令
二、定天下——明法度,定律令
驰道、直道、灵渠、长城
秦的交通建设主要出于军事目的,一旦哪个地方有人造反,中央派出的军队就可以迅速抵达。它客观.上使信息的传播,物资、人员的调配更加快捷,不仅有助于强化政府对各地区的控制力,也活跃了社会交往,对共同文化的形成有着巨大作用力。
为何要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来修建这样一个庞大的交通网?
(4)巩固统一的措施
经济: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直道、灵渠
思想:统一文字
法律:颁布法律、以法为教
社会:编制户籍,迁徙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二、定天下——明法度,定律令
规范社会
民担赋役
减小郡县治理阻力 削弱六国地域意识
军事与交通
便于行政管理,提高效率
赋税征收与经济交流
人身控制
大秦帝国
评价
结合古今对秦统一的评价,谈谈你对秦帝国的认识。
秦王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成为此后中国历代王朝沿袭的基本模式。“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书同文,行同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自此形成国家统一为众心所向、分裂为历史逆流的大一统历史传统。秦皇汉武开疆拓土,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中国从此以东方大国的雄姿屹立于世界。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政治:政治制度为之后的王朝所沿用
文化:从民族心理上奠定统一的共识
疆域:奠定之后统一王朝的基本疆域
大秦帝国
评价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
影响十分深远。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秦朝的暴政和秦朝制度的高度评价并不相矛盾,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发展。
三、失天下——伐无道,诛暴秦
材料一: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後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囫囵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班固《汉书·刑法志》
结合课本内容和上面三则史料,说明“无道”和“暴秦”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用法刻深,拓土不量民力,皆可诿为施政之误,淫侈则不可恕矣。
——《过秦论》
1、暴秦
三、失天下——伐无道,诛暴秦
秦始皇巡行路线图
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柳宗元
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开拓疆土,修筑长城
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
赋税、徭役繁重,百姓不堪重负
严刑峻法,内部矛盾尖锐
焚书坑儒
秦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1、暴秦
秦律的细密严酷是不必怀疑的。如有简文载偷摘人桑叶赃不值一钱,要受罚服徭役三十天;用棍棒打死别人一值二百五十钱的小牲畜,应受罚二甲(一甲约一千三四百钱)等等。秦代司法部门对这么小的案件都一一受理
——刘华祝《关于秦律、汉律中的“三环”问题》
秦朝大型工程分布示意图
13
01
阿房宫仅前殿就有相当于三分二的故宫总面积!
04
秦直道,令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军工、民工突击修筑一条重要军事要道。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
03
秦长城,每年征发民工40余万人。
02
秦始皇陵,修了30多年。动用徭役、刑徒72万余人。
秦帝国的“四大工程”
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其中成年男丁大约450万。为完成“四大工程” ,每年征调服徭役的男丁不下三百万。
三、失天下——伐无道,诛暴秦
贾谊:秦人致败之由,在严酷,尤在其淫侈。
1、暴秦
三、失天下——伐无道,诛暴秦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 置酒咸阳宫
商周两朝之所以能长治久安,起因在于“殷周之王……封子弟功臣……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儒生淳于越
“五帝不相复,三代(夏、商、周)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固非愚儒所知……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如此弗禁,则主势将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法家李斯
师古
师今
别黑白而定一尊
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文化专制主义
1、暴秦
穷奢极欲
大兴土木
加大赋税
加重徭役
税重贫穷
偷盗/欠税
犯法入狱
荒废农耕
秦朝暴政
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
农民起义
三、失天下——伐无道,诛暴秦
1、暴秦
盛世下的政治危机:
1、刺客铁锥击中,侥幸逃生
2、天外陨石:“始皇帝死而地分”
六国贵族
百姓
三、失天下——伐无道,诛暴秦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时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
地点:大泽乡(安徽宿州)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过程: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在陈县(今河南淮阳)陈胜自立为王,号“张楚”
结果:失败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张楚
张大楚国
楚国余威尚在,六国贵族反秦意识强烈。
如果陈胜、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统治者的残暴必然会激化阶级矛盾必然会引起人民的反抗。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四年的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中,刘邦获胜。
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楚汉之争不再是之前的农民起义战争,而是转变为争夺全国控制权的战争。
以项羽为首的楚军起初居绝对优势,但由于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企图倒退至秦以前的割据时代,违背了统一的历史潮流,加之刚愎自用,不善用人,残忍暴虐,将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兵败自杀。
刘邦则顺应秦王朝以来的统一形势,加之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遂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打败项羽,取得了对全国的统治权。
三、失天下——伐无道,诛暴秦
时间:公元前207年
过程: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霸上。秦王子婴仅当了46天的秦王便素车白马,以绳系颈,捧着御玺符节,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
楚汉之争与陈胜起义有何不同?
得民心
失民心
目的 代表阶级 性质
秦末农民起义 反抗秦的暴政 农民阶级 农民战争
楚汉之争 争夺帝位 封建地主阶级 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
思考:秦末农民起义 vs 楚汉之争
陈胜【楚国农民】
项羽【楚国贵族】
刘邦【楚人秦官】
秦亡于徭役沉重,严酷刑法
秦亡于六国贵族复辟
秦亡于吏治败坏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三、失天下——伐无道,诛暴秦
三、失天下——伐无道,诛暴秦
秦的治国理念存在致命的缺陷:它只坚信旧时秦国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法治经验,单纯推行“以法治国”来统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庞大帝国,根本上忽略了社会和人的思想情感的复杂性,强抓“政统”而缺乏“道统”,只抓“法治”而没有统摄人的思想灵魂的意识形态。加之立国日浅、始皇早逝、奸臣作祟、统治者残暴腐败等因素,大秦帝国最终走向了灭亡。
——陈鷟《春秋战国及其对后世中国的影响》
3、二世而亡的原因及其教训
由于地域不同各国文化上存在一些差异并不奇怪,不仅秦与六国之间存在差异,即是六国彼此之间也不例外。但秦在制度、思想学术、语言文字、宗教意识上与六国存在的这些差异,却表现出了强烈的对抗性……六国在军事上的抵抗随着秦统一天下而以失败告终,但东方六国与秦在文化上的这种冲突和对抗,并没有随着秦灭六国而消解。统一天下后的秦在实施各项制度、政策方面,都对原来东方六国的文化施行压制与征服。
——何晋《秦称“虎狼”考》
六国与秦矛盾尖锐
缺乏和平时期治理大一统国家的经验
法家主导,施政暴虐,急于求成
三、失天下——伐无道,诛暴秦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贾谊 过秦论》
“治法当随世变而更,非徒斤斤于服饰械器之余……一统之治,与列国分立不同,正当改弦易辙。” ——吕思勉《秦汉史》
“盖虽有良法美意,必众不思乱而后可行,而秦初苟能改弦更张,又确可使众不思乱,故始皇之因循旧法,实为召乱速亡之原。” ——吕思勉《秦汉史》
因循旧法
三、失天下——伐无道,诛暴秦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历史教训:
1.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改善人民生活
2.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切忌急功近利
3.尊重文教,以文化人,构建和谐社会
“民为贵,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我们最首要的任务是使人民有就业机会……”
“心无百姓,莫为官,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权,就要为民办事。”。
秦王政用十二年翦灭六国,从天下一统到秦始皇去世,一共十二年,短短二十四载却记录了一个帝国最辉煌灿烂的王者姿态,然而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从秦兴到秦亡亦不过二世之余,然汉承秦制,却让秦以另一种形式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
课堂小结
秦朝的暴政
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之争
统一的背景
统一的措施
统一的历史意义
取天下
失天下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定天下
巩固统一的措施
历史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