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山东省各地七年级历史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山东省各地七年级历史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1 19:4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 动荡的春秋时期
1.(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2.(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都筹集不出来。即位的周桓王只能派人去鲁国,祈求鲁国出些财物办丧事。此事说明东周初年( )
A.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强大的诸侯国
B.周天子已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
C.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
D.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
3.(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  )
①周天子威望下降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4.(2022·山东潍坊·七年级期末)原先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仅仅是争霸各国打着的一个幌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强化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 B.周天子依附于诸侯
C.周王室的势力已经大大衰落 D.周朝政局逐渐稳定
5.(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发掘了曾侯乙墓(墓主人为战国早期的诸侯国曾国的诸侯,名叫乙),共出土了包括九鼎八簋和编钟在内的文物万余件。该墓九鼎八簋的出土,说明
A.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B.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
C.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出现在战国 D.礼乐制度当时已遭破坏
6.(2022·山东滨州·七年级期末)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按西周规定,周天子享用九鼎,诸侯只能用七鼎,但春秋时期郑庄王却享用九鼎,其他诸侯也竞相效仿。这种情况反映了
A.废除了贵族特权 B.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分封制遭到破坏 D.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
7.(2022·山东菏泽·七年级期末)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 )
A.分封制已经瓦解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社会动荡不安 D.周王室地位下降
8.(2022·山东德州·七年级期末)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各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征战。对此时诸侯争霸战争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促进了经济发展 B.加快了民族融合
C.维护了周王权威 D.有利于文化繁荣
9.(2022·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反映了
A.周王室地位下降 B.周王室势力强大
C.分封制得到巩固 D.周朝政局稳定
10.(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导致“周室衰微”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瓦解 B.诸侯割据混战
C.周平王东迁 D.社会制度的变革
11.(2022·山东潍坊·七年级期末)周平王去世后,郑庄公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从此“周郑交恶”。此材料反映了
A.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 C.西周灭亡 D.分封制崩溃
12.(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周天子威望很高 B.平民暴动
C.诸侯势力强大 D.生存环境恶劣
13.(2022·山东日照·七年级期末)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争霸战争激烈,呈分裂态势 D.周天子有力控制地方
14.(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春秋时期,诸侯称霸,曾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 )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孝公
15.(2022·山东菏泽·七年级期末)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寻找到一幅古代历史地图,请给这一幅古代地图配上题目,你认为最为恰当的是
A.春秋诸侯争霸 B.战国七雄战争
C.秦灭六国一统 D.楚汉之争矛盾
16.(2022·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他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他”指的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17.(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
A.废除了贵族特权 B.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分封制遭到破坏 D.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18.(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春秋时期留给后人的历史典故非常多,其中与越王勾践相关的典故是
A.老马识途 B.问鼎中原 C.卧薪尝胆 D.退避三舍
19.(2022·山东日照·七年级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有关夏商周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西周确立分封制②商朝用甲骨文记事③夏朝的建立④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①②③ D.②①③④
20.(2022·山东日照·七年级期末)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奴隶制完全瓦解 B.儒家学说一家独大
C.分封制全面崩溃 D.诸侯争霸兼并
21.(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据《史记》记载,春秋300 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仪者不计共数。”故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利用唯物史观分析一下,争霸战争的积极作用是( )
①有利于局部统一 ②周王室地位下降 ③促进民族交融 ④各诸侯国竞相改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2.(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春秋时期战争不断。据《春秋》记载,在242年间,列国共进行战争483次,其中郑国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这一时期列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矛盾 B.发展经济 C.争当霸主 D.镇压起义
23.(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晋文公执政后,为振兴工商业公布了执序之法,此后又有晋襄公夷范之法、赵官子之法、范武子法、范宣子刑书,统治者不断地用法的思想来巩固统治,强化控制力。先秦时期实行习惯法,不对大众公布,但是晋国在赵鞍执政时期,铸刑书于鼎,将之公布于世。”对材料所述理解正确的是( )
A.晋国法律严重消减了君主的权威
B.习惯法在晋国不对大众公布
C.法的思想在晋国有悠久的传统
D.法的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24.(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25.(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正确的是
A.中华文明的演进 B.生产工具的进步
C.耕作技术的发展 D.古代纹饰的演进
26.(2022·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生产生活离不开工具的革新。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代表了春秋时期较高发展水平的是
A.打制石器 B.骨耜 C.青铜铲 D.铁农具
27.(2022·山东滨州·七年级期末)下列四幅图中,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深耕细作的是
A.
B.
C.
D.
28.(2022·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春秋后期,农业上精耕细作,耕地面积扩大,主要得益于( )
A.人们懂得人工取火 B.磨制石器的使用
C.肥料的使用 D.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
29.(2022·山东滨州·七年级期末)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包括( )
①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和生产力的发展 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引发了分封制的瓦解 ④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0.(2022·山东滨州·七年级期末)经济活动的频繁与丰富程度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状况。下列哪一经济现象不属于春秋时期( )
A.一位农民正在用铁制农具开垦荒地
B.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
C.几位工匠正在铸造青铜器
D.某城市的市场正在进行热闹的商品交换
31.(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王室衰微
32.(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派兵抵抗,两军战于繻葛,周王的军队大败。周桓王被射中肩膀。繻葛之战使周天子的威严一落千丈,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竞相争霸。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B.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
C.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 D.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
33.(2022·山东日照·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是个大变革的时代,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各国实行变法改革 B.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34.(2022·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___________,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联系上下文,“___________”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B.水利事业的发展
C.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D.耕作技术的提高
35.(2022·山东德州·七年级期末)下图为山西出土的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牛鼻穿环是为了饮酒时方便拖曳沉重的青铜器
B.牛鼻穿环反映出此时牛可能已应用于农业耕作
C.这尊青铜器可能是夏朝时期制作的
D.这尊青铜器应最早出现于西汉初期
36.(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_______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_________是我国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37.(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建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有关制度的问题。
材料一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卿。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三
——人教版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的“天下为家”的该局面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当时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实行的目的。
(4)材料四,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状态?
参考答案:
1.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鲁国朝拜当时强国晋国的次数远高于周天子,说明的是当时周王室衰微,B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A项排除;春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诸侯争霸,C项排除;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排除。故选B。
2.A【解析】根据题干的“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王只好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务好办丧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势日渐衰落,诸侯势力强大,不再听从玩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在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国,A项正确;周天子已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诸侯成为霸主,不在听从王命,但材料体现不出开始左右周天子,排除C项;东周初年诸侯国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但不是说明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排除D项。故选A项。
3.B【解析】依据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说明东周时期①周天子威望下降。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根据所学可知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错误。B项正确;AC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B项。
4.C【解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体现了分封制下周天子的权威,“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仅仅是争霸各国打着的一个幌子”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实力大大衰弱,各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相反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夺霸主,C正确;题干所述现象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弱化,分封制遭到破坏,A排除;题干没有反映周天子依附于诸侯,而是反映周王室衰微,B排除;题干反映的是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因此周朝政局动荡而非稳定,D排除。故选C。
5.D【解析】依据题干“曾侯乙墓(墓主人为战国早期的诸侯国曾国的诸侯,名叫乙),共出土了包括九鼎八簋和编钟在内的文物万余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鼎八簋”是中央政权的象征,按照周礼,贵族在使用“九鼎八簋”的种类、数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用于“九鼎八簋”种类和数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贵族等级的高低,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由此可知,在曾侯乙这个诸侯的墓里发现了九鼎八簋和编钟在内的文物万余件,这说明当时礼乐制度当时已遭破坏,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内容不相符,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理解题干的内容,抓住人物曾侯乙的身份,结合“九鼎八簋”代表的意义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严谨的审题的能力以及扎实的基本功。
6.C【解析】根据题干“按西周规定,周天子享用九鼎,诸侯只能用七鼎,但春秋时期郑庄王却享用九鼎,其他诸侯也竞相效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制度下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现在诸侯王用鼎和天子一样,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废除了贵族特权、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的内容,排除AB项;王位世袭制是从夏朝启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7.D【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周天子势力减弱,诸侯变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D。
8.B【解析】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使诸侯国减少,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向;加强了中原和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破坏了僵化和落后的西周体制,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变革,选项B符合题意;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AD项排除;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是奴隶主贵族之间互相掠夺人口与财富、争夺诸侯间领导权的非正义战争,“尊王攘夷”只是借口并非是为了维护周王的权威,排除C项。故选B项。
9.A【解析】根据材料“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反映了周王室势力大减,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A符合题意,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的衰落,C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周朝政局稳定,D排除。故选择A。
10.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A符合题意;诸侯割据混战是王室衰微的表现,B不符合题意;周平王东迁不是导致王室衰微的主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社会制度的变革不是导致王室衰微的主要原因,D不符合题意。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1.A【解析】根据材料“周平王去世后,郑庄公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可得出,分封制受到破坏,原是“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政治地位下降,王室衰微,A项正确;诸侯争霸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西周灭亡,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分封制崩溃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2.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局面,C项正确;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统治力大减,王室地位下降,诸侯不再听从王命,排除A项;诸侯争霸与平民无关,排除B项;同样,诸侯争霸与生存环境优劣无关,排除D项。故项C项。
13.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争霸、礼崩乐坏,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争霸战争。B项正确;春秋时期霸主争霸,没有扶助弱小,排除A项;虽然争霸战争激烈,但是统一趋势加强,排除C项;诸侯力量强大而王室衰微,王命不行,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排除D项。故选B项。
14.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故B项正确;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排除A项;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排除C项;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15.A【解析】根据材料“古代历史地图”可得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国君生活在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A项正确;战国七雄战争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秦灭六国一统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楚汉之争矛盾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6.A【解析】根据材料“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他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可知齐桓公采纳管仲的意见,实行改革,并且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A项正确;BCD项与管仲无关,排除。故选A项。
17.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楚庄王问鼎中原,实际上反映了楚庄王已有取代周天子的野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争当霸主,C项正确;楚庄王问鼎中原与废除贵族特权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如商鞅在秦国变法,排除B项;楚庄王问鼎中原并不是打破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而是冲击了传统分封制的秩序,排除D项。故选C项。
18.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越王勾践在吴越争霸中战败后,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成为春秋后期北上称霸的霸主,C项正确;老马识途与齐桓公有关,排除A项;问鼎中原与楚庄王有关,排除B项;退避三舍与晋楚争霸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9.B【解析】约公元前 2070 年, 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约公元前 1600 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史称“西周”;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开启了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依据时间顺序,③②①④符合题意。排除A、C和D。故选B。
20.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成语都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战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的时代特点,D项正确;材料中的成语与奴隶制瓦解、儒家学说、分封制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21.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春秋争霸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实现了地区性局部统一,为后来秦的统一提供了前提。同时争霸战争中,华夏族建立的国家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长期交往和斗争中,使得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因此争霸战争的积极作用是①③,B项正确;②周王室地位下降不属于争霸战争的积极作用,排除A、C项;④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是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2.C【解析】春秋时期列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争当霸主。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C项正确;列国战争目的并不是消除矛盾,排除A项;发展经济是争霸的手段,排除B项;镇压起义不是列国争霸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3.C【解析】据题干“晋文公执政后,为振兴工商业公布了执序之法,此后又有晋襄公夷范之法、赵宣子之法、范武子法、范宣子刑书,统治者不断地用法的思想来固统治,强化控制力……是晋国在赵鞍执政时期,铸刑书于鼎”可知,自晋文公、晋襄公到赵鞍,都制定一系列法律文件,可见法的思想在晋国有悠久的传统。故选C;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4.C【解析】依据题干可知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主要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标志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也意味着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因此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C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祖先崇拜的消失,而是贵族禁止用牛祭祀宗庙,A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对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重视,这与私有土地的出现以及兼并战争的影响没有直接关系,BD排除。故选C。
25.A【解析】鹳鱼石斧纹陶缸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司母戊鼎属于青铜器的代表作,战国铁犁铧属于战国时期的劳动工具。BCD对图片的认识不准确,因此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26.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D正确;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排除A;骨耜出现在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排除B;青铜铲集中在夏商和西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产物,排除C。故选D。
27.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农业深耕细作,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A项是磨制石器;B项是青铜器;C项是牛耕和铁农具;D项是造纸术。故选C。
28.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也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选项D符合题意;ABC项与题意信息不符。故选D。
29.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大量私田被开垦出来,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和生产力的发展,也使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引发了分封制的瓦解 ,A项正确;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引发了分封制的逐步瓦解,王室衰微,没有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④错误,排除BCD选项。故选A项。
30.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10000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如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能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粟,而春秋时期是指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B项正确;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春秋时期,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等都有所发展,C项表述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春秋时期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的使用,D项表述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项。
31.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生产力的变化,以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土地买卖禁令失效,逐渐转为私有制;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全面繁荣,社会呈现出追逐利益的局面。故C符合题意;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是当时社会现象的表现,与变革的原因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都江堰的修建,属于变革的一部分内容,而非主要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王室衰微,是当时社会现象的表现,与变革的原因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2.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叙述的是周桓公大败威信一落千丈,这个事件说明诸侯争霸的时代的开启,周朝时期的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到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私田被大量开垦,井田制趋于解体,分封制也随之逐渐瓦解。因此,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B项正确;从材料“”可知,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是这一局面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33.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国历史进入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C项正确;变法改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生变革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出现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34.C【解析】根据所学,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C项正确;青铜器主要是礼器,排除A项;B项与深耕细作无关,排除B项;D项得益于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5.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根据图片信息,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青铜酒器牛尊,牛鼻上穿有环,说明当时存在牛耕现象,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牛鼻穿环是为了饮酒时方便拖曳沉重的青铜器”,排除A项;春秋末年,人们使用牛来耕地,图中青铜酒器不可能是夏朝时期制作的,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项。
36. 司母戊鼎 齐桓公【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司母戊鼎重达832.84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展开激烈的争斗。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齐桓公是我国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37.(1)反映的制度是禅让制
(2)夏启继承了王位
(3)制度:分封制;目的:为了稳定周初形势,巩固疆土(或拱卫王室,加强统治)
(4)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剖据状态。(或国家处于动荡不安、分裂割据状态)
【解析】(1)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制度是禅让制,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阶级分化愈加严重,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割据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