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东汉的兴衰
1.(2022·山东·成武县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西汉的都城与东汉的都城都很繁华,被称为“东西二京”。这里的“东西二京”是
A.长安和镐京 B.咸阳和洛阳
C.长安和洛阳 D.成都和建业
2.(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年代尺有助于历史知识的记忆。如图所示年代尺上的括号内分别应该填入
A.秦 西汉 B.三国 西晋 C.东汉 三国 D.西汉 东汉
3.(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政权曾定都洛阳的是
A.西汉 B.东汉 C.蜀汉 D.东晋
4.(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5.(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6.(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根据历史朝代顺序,以下《三字经》中的内容所涉及的朝代按照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③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④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7.(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比较繁荣的局面。出现在东汉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8.(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了一位历史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开创繁荣局面的故事。下列措施与这位历史人物无关的是( )
A.释放奴婢 B.建立刺史制度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9.(2022·山东滨州·七年级期末)以下可分别对应东汉“兴”“衰”的历史事件是( )
A.文景之治;北击匈奴 B.光武中兴;黄巾起义
C.王莽篡权;宦官专权 D.外戚专权;豪强并起
10.(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之主,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他”是
A.王莽 B.袁绍 C.刘秀 D.刘备
11.(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我国历史上的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出现了“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两大盛世景象,其主政的皇帝包括( )
①汉文帝 ②汉景帝 ③汉武帝 ④光武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某校七年级学生开展“阅读史学经典,品悟汗青墨韵”的读书活动,如下图出自推荐书目中一本书的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书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第一章 重建汉朝,定都洛阳 第二章 裁并机构,加强吏治 第三章 释放奴婢,减轻刑罚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光武帝
13.(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局面被称为“光武中兴”。“中兴”的含义是( )
A.以改变统治政策来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B.通过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来实现平等
C.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D.提倡节约和惩办贪官污吏以改变风气
14.(2022·山东日照·七年级期末)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
A.社会比较安定 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C.人口显著增长 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15.(2022·山东菏泽·七年级期末)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16.(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
17.(2022·山东潍坊·七年级期末)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当时何种社会现象( )
A.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 B.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C.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 D.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
18.(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时间:公元184年 领导人:张角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
19.(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A.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0.(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东汉后期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B.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统治
C.当时的社会统治黑暗、残暴 D.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21.(2022·山东菏泽·七年级期末)“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政治状况是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皇帝昏庸无能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22.(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下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下列对此图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B.成为东汉后期衰落的重要原因
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 D.形成“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23.(2022·山东潍坊·七年级期末)东汉年间有童谣讽刺当时的政治黑暗,说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政治原因是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军阀割据 C.农民起义不断 D.自然灾害严重
24.(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小李同学在学习某一课时,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
A.秦朝 B.东汉 C.西汉 D.新朝
25.(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东汉末年,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心,在贫苦农民中树立威望后率众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是( )
A.陈胜 B.吴广 C.张角 D.刘秀
26.(2022·山东·成武县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A.光武中兴形成 B.东汉走向衰亡
C.诸侯争霸出现 D.民族政权并立
27.(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在古代,农民起义都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东汉黄巾起义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C.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28.(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是( )
时间:公元184年爆发 领导人:张角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结果:被镇压下去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结果
29.(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白寿彝在分析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形势时写道:“豪族政治势力的发展以外戚专权的形式出现,从而架空了皇权,而皇帝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不得不求助于宦官。”材料反映的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结果
C.东汉后期农民起义的原因 D.东汉王朝灭亡的原因
30.(2022·山东青岛·七年级期末)东汉中后期,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动,以太后为首的外戚势力将小皇帝掌握在手里,牢牢把握皇位的继承。皇帝长大后,不甘心受外戚摆布,为争夺权力,他们通常选择依靠的势力为
A.诸侯 B.丞相 C.宦官 D.刺史
31.(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100多年间,全国人口锐减一半以上,导致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
C.当时自然环境恶劣 D.少数民族逐渐被汉化
32.(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公元前_____年,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_______年,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参考答案:
1.C【解析】据所学可知,西汉都城是长安(今西安),东汉都城是洛阳,C项正确;镐京(今西安)是西周时期的都城,排除A项;咸阳是秦朝的都城,排除B项;成都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都城;建业是南京在东吴时期的名称,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都城,排除D项。故选C项。
2.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到公元9年被王莽篡位,历史上叫西汉;25年刘秀定都洛阳,历史上叫东汉,D项正确;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220年曹丕建立魏,开始三国时期,排除ABC项。故选D项。
3.B【解析】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B项正确;西汉的都城是长安,排除A项;蜀汉的都城是成都,排除C项;东晋的都城是建康,排除D项。故选B项。
4.D【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根据题干“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是信息提示,关键词是“共同原因”。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5.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均与题干“刘秀”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6.C【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公元前221年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 ②是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灭掉商朝,周武王建立周朝;③是25年刘秀建立东汉。④是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故按照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④③。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7.B【解析】本题考查光武中兴的史实.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选B.
8.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扫灭新莽,成功开创繁荣局面”是东汉光武帝刘秀,释放奴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等措施均是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建立刺史制度是西汉汉武帝建立的制度,与光武帝无关,故选B。
点睛:解题是分析题干人物身份,再分析实施选项中措施相关人物,对比得出答案。
9.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故选项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C【解析】公元 25 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在位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发展措施,在他统治期间,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C项正确;王莽是东汉之前新朝的建立者,排除A项;袁绍是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排除B项;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排除D项。故选C项。
11.B【解析】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这就是文景之治,①②符合题意;东汉光武帝在位时,社会安定,农民复议负担减轻,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④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实现大一统,③不符合题意。所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25你拿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故题干章节目录中介绍的历史人物是光武帝,D项正确;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A项;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项刘邦投降,秦朝灭亡,秦朝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思念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成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高祖时期,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开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故题干章节目录中介绍的历史人物是汉高祖,B项排除;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3.C【解析】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其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因此是指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与发展,C项正确;中兴并不是改变政策,排除A项;B项是手段之一,排除B项;D项只是表现之一,不是其主要含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4.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封建社会即使出现“盛世”、“中兴”时期,也不能改变作为社会的底层的农民受压和迫剥削的事实,D项符合题意;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人口显著增长的局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D【解析】据题干可知,题干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势力膨胀。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符合题意;A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
16.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东汉的衰亡,故选B;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民族政权并立是在宋辽时期,排除C;藩镇割据是在唐朝末年,排除D。
17.A【解析】东汉的陶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故A符合题意;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与“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不符,排除B;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与豪强大族的住宅不符,排除C;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与“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不符,排除D。故选A。
18.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由此分析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9.D【解析】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符合题意;图片没有体现豪强地主势力强大,A排除;图片内容没有反映社会局面比较安定,B排除;母后主政皇帝无权没有体现“宦官专权”,C排除。故选择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20.D【解析】陈胜、吴广起义是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按律当斩,所以此次起义是临时起意,没有经过精心准备,而东汉黄巾起义是经过精心策划,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所以D项关于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陈胜、吴广起义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失败,黄巾起义在东汉政府的残酷镇压下,在历时9个月后失败,因此A项共同点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从作用上看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都对各自当时的政府统治以沉重打击,使其一蹶不振,故B项相同点的说法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据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黄巾起义的原因是朝政腐败,统治黑暗,所以两者当时的社会统治都是非常黑暗的,因此C项共同点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1.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宗室……外戚……宦官又盛”,这是说东汉后期,由于即位的皇帝年幼,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故D符合题意。题干是说宗室、外戚、宦官三者之间权力消长变化,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22.B【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提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导致东汉衰落。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与材料中“皇帝早逝”不符,排除C项;光武中兴是盛世,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混乱,排除D项。故选B项。
23.A【解析】题中歌谣的意思是东汉直臣李固被权臣梁冀害死后暴尸路边,而权奸胡广等反封侯爵,这反映了当时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小人当道的政治情况,根据所学知识这一现象的政治原因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A符合题意;BCD排除。故本题选A。
24.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中兴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期出现的盛世;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末年的政治特征;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因此材料研究的是东汉,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5.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AB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D刘秀为东汉开创者。故选择C。
26.B【解析】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致使政治腐败,东汉走向衰亡,B项正确;东汉的开国皇帝是刘秀,其在位时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排除D项。故选B项。
27.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东汉黄巾起义则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起义之前张角通过创立太平道组织发动民众,经过多年的准备,发动了黄巾起义,B正确;ACD是两者的相同点,排除。故选B。
28.C【解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9.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豪族政治势力的发展以外戚专权的形式出现,从而架空了皇权,而皇帝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不得不求助于宦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是封建皇帝的外族,宦官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封建专制制度为他们专权提供了基础。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A项正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结果,导致东汉衰亡,排除B项;东汉后期农民起义的原因是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排除C项;东汉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外戚宦官专权,导致党锢之争,排除D项。故选A项。
30.C【解析】东汉中后期,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动,以太后为首的外戚势力将小皇帝掌握在手里,牢牢把握皇位的继承,皇帝长大后,不甘心受外戚摆布,为争夺权力,他们通常依靠宦官,由此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导致东汉政治日益黑暗,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31.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战争频发,政局动荡不安,造成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A项正确;人口南迁不会减少大量人口,排除B项;自然条件优劣不是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少数民族逐渐被汉化也不会改变人口数量,排除D项。故选A项。
32. 209 184【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184年,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黄巾军农民大起义爆发了,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