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 三国鼎立
1.(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2.(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还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
3.(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该材料称颂的历史人物应是(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4.(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毛泽东评价曹操:“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让我们不禁想起曹操参与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下列对这两次战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B.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
C.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5.(2022·山东潍坊·七年级期末)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混战不已。曹操在其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官渡之战打败劲敌袁绍 B.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支持 D.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
6.(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运用表格归纳整理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常用的方法。阅读下表中的相关史实,你认为空缺处应该填写( )
A.①官渡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B.①淝水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C.①淝水之战;②前秦统一北方
D.①官渡之战;②全国基本统一
7.(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东汉末年,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示意图是
A.
B.
C.
D.
8.(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秦朝、三国 B.隋朝、唐朝、元朝
C.商朝、唐朝、明朝 D.秦朝、唐朝、十六国
9.(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下列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西晋的统一
C.东晋十六国的对峙 D.南北朝并立
10.(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的是
A.蜀、吴、魏
B.魏、蜀、吴
C.魏、吴、蜀
D.吴、魏、蜀
11.(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公元2世纪前期 B.公元2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
12.(2022·山东滨州·七年级期末)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是
A. B.
C. D.
13.(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A.霍去病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炎
14.(2022·山东·成武县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家族族谱的记载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安阳的悠久历史
15.(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以下能正确反映三国鼎立时期地理位置的示意图是
A.
B.
C.
D.
16.(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某班学生准备排练舞台剧,某一同学最喜欢扮演某一角色。理由是:他是三国之中立国西南,统治面积最小,在历史上又多被奉为正统的国君。这一角色是(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曹丕
17.(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下列与三国历史相关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曹操虽然统一北方,但并不是三国时期的人
B.曹丕称帝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
C.诸葛亮既生活在汉末,也曾经担任蜀汉丞相
D.孙权曾经派卫温到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18.(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根据三国地理位置,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A.蜀、吴、魏 B.魏、吴、蜀 C.魏、蜀、吴 D.吴、魏、蜀
19.(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2021年4月23日,2020-2021年度“中国美好生活城市发布盛典”在成都举行,成都上榜十大“大美之城”。成都简称“蓉”,亦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古都之一。成都曾是中国历史上下列哪个政权的都城?
A.西汉 B.魏国 C.吴国 D.蜀国
20.(2022·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要求。下列表述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是
A.随着魏、蜀、吴的建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B.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C.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
D.三国鼎立是从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
21.(2022·山东日照·七年级期末)三国故事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对此,我们应有的史学态度是
A.我们要注意区分文学作品和“正史” B.三国故事深入人心,这些故事应真实存在
C.我们应该遵从专家学者的论断 D.《三国演义》纯属编造,没有任何史学价值
22.(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三国志》中记载:“(黄龙)二年春……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材料中的“夷洲”即今
A.新疆 B.海南岛 C.黄岩岛 D.台湾
23.(2022·山东滨州·七年级期末)几个同学决定做个探究三国时期历史的小课题,其中小李找到以下四篇文章,你认为哪一篇文章符合他的需求
A.《草船借箭》 B.《吴国船队到夷洲》 C.《火烧赤壁》 D.《蒋干盗书》
24.(2022·山东德州·七年级期末)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州。这表明了( )
A.曹魏重视农业生产
B.“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C.蜀汉加强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D.孙吴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25.(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早在三国时期,孙权曾派谁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A.司马懿 B.诸葛亮 C.卫温 D.周瑜
26.(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在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历史上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
A.秦 B.西汉 C.三国 D.东晋
27.(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下图所反映的这一历史时期,解读最准确的是
A.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出现盛世局面 B.局部统一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C.各方势均力敌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D.民族矛后尖锐各方杀伐征战频繁
28.(2022·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读下图选择正确的一组( )
A.A——蜀、B——汉、C——吴
B.A——魏、 B——蜀、C——吴
C.A——魏、B——吴、C——蜀
D.A——吴、B——魏、C——蜀
29.(2022·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下列政权没有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是( )
A.曹魏 B.前秦 C.北魏 D.孙吴
30.(2022·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曹魏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孙权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对外交往 B.推动文化发展 C.促进民族交融 D.巩固局部统一
31.(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这些故事的核心人物是( )
A.张飞 B.赵云 C.关羽 D.诸葛亮
32.(2022·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祖国大陆到达夷洲的第一支船队是( )
A.蜀国船队 B.魏国船队 C.吴国船队 D.东汉船队
33.(2022·山东德州·七年级期末)三国时期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以下历史人物与历史事迹对应正确的是
A.曹操——建立魏国 B.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C.诸葛亮——建立蜀国 D.司马懿——灭吴统一全国
34.(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鲁迅先生曾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易中天也评价说曹操是一个奸雄,下列哪个不是有关这位英雄的历史活动(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挟持汉献帝 D.建立魏国
35.(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如图所示,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36.(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段词描述了我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 )
A.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B.交战双方为曹操军队和袁绍军队
C.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D.导致了前秦的瓦解和北方的再度分裂
37.(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称之为“鼎”,一般“鼎”有三足。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8.(2022·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蜀国
39.(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0.(2022·山东菏泽·七年级期末)“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唐朝诗人胡曾这首诗描述的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41.(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唐朝诗人李白曾作诗描绘中国古代某次战役:“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场战役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
C.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D.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2.(2022·山东潍坊·七年级期末)杜甫诗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 )
A.揭露了曹操的奸诈与狡猾 B.批评了袁绍的刚愎自用
C.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意与惋惜 D.赞扬了刘备的知人善任
43.(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公元前138年,_______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230年,_______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参考答案:
1.D【解析】依据材料“北平袁绍,南拒孙刘”,结合课本所学,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国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攻打南方的刘邦和孙权。D项符合题意。由“南拒孙刘”,可知AB两项不合题意;诸葛亮曾经辅佐刘备。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2.A【解析】根据题干“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结合所学知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歼灭袁绍主力军发生于200年,是东汉末年发生的历史事件。而三国开始于220年,A项符合题意;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东汉灭亡,开始进入三国时期,排除B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排除C项;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3.D【解析】根据题干“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为后来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因此,材料称颂的历史人物应是曹操,故选D项;刘备、孙权和诸葛亮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BC项。
4.A【解析】据材料“让我们不禁想起曹操参与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并结合所学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火烧赤壁,曹操战败,退回比方,故A说法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都是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排除B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火烧赤壁,曹操战败,退回比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5.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混战不已,曹操挟持了汉献帝,在其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B项正确;官渡之战打败劲敌袁绍是军事优势,奖励农耕、实行屯田制均是经济优势,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6.A【解析】根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在官渡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A项正确;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376年前秦统一北方,西晋基本统一全国,排除BCD项。故选A项。
7.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20 年, 曹丕 称帝,定城 洛阳,魏国建立;221 年, 刘备 称帝,定城 成都,蜀国建立;222 年, 孙权 称王,定城 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8.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亡商朝,建立西周。故①处是商朝。结束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是秦朝。故②处是秦朝。东汉灭亡后,历史进入魏蜀吴三国时期,西晋结束了三国的分裂时期,统一全国。故③处是三国。故A符合题意;①处是商朝,故BD不符合题意;②处是秦朝,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夏朝到南北朝的更替顺序,识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顺序。
9.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认为曹操占有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暂时不能与之抗衡,而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可以与孙权结盟,占据荆州、四川等地,再图统一中国、复兴汉室,而最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A项正确;三国后期,刘备建立的蜀国被曹魏所灭,之后西晋取代曹魏并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西晋虽然实现了国家统一,但是西晋很快灭亡,此后又出现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再之后出现南北朝的对立,排除CD项。故选A项。
10.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国在北方,吴国在东,蜀国在西。故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是魏、蜀、吴。故B符合题意;①处是魏,故AD不符合题意;②处是蜀,故C不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魏蜀吴三国的位置,认识魏国在北方,吴国在东,蜀国在西。
11.C【解析】220年、221年和229年均属于公元3世纪前期,故C符合题意;A、B和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12.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行历史研究是最为可信的材料是原始材料,其中三国的吴简是由当时人写成的,具有可信性,A正确;《三国演义》属于文学作品,具有较大的艺术加工性,可信性不足,B错误;《资治通鉴》虽然属于史书,但是也有作者本身的价值取舍,C错误;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是东汉末年的战争,不属于三国时期,D错误。综上故选A。
13.B【解析】根据“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后出师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出师表》与诸葛亮讨伐曹魏相关,B符合题意;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的,A排除;CD项与材料中的“臣下”无关,排除。故选择B。
14.A【解析】依据题干“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的信息可知,这是以历史文献为依据的,根据“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的信息可知,这是以考古结果为依据的,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A。
15.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位于四川地区,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位于江南地区,至此三国正式鼎立,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位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6.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刘备在成都称帝,成都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与魏国和吴国相比,蜀国的面积最小,A项正确;孙权在建业称帝,建业位于我国的东南地区,排除B项;曹丕是曹操的儿子,他们称霸中原地区,排除CD项。故选A项。
17.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故B描述错误,符合题意;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故A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诸葛亮既生活在汉末,也生活在三国时期,曾经担任蜀汉丞相。故C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公元230年,孙权曾经派卫温到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故D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C【解析】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魏在北方,蜀在西南,吴在东南。所以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选择C。
19.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成都曾是中国历史上蜀国的都城,故D正确;西汉都城是今天的西安,魏国都城是今天的洛阳,吴国都城是今天的南京,故ABC错误。
20.D【解析】三国鼎立是从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其中三国鼎立是从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属于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进步”属于透过“三国鼎立是从混战到局部统一”这一历史现象所产生的观点,是对这一现象的总结和评价,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故D正确;而ABC项都是历史现象,并没有体现其本质所在,排除ABC。
21.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三国故事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但是我们要正确对待和区分文学作品和“正史”的不同,相信“正史”的客观准确性,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三国故事深入人心,这些故事有真实存在的,也有虚构的,排除;C项专家学者的论断有时具有主观性和感性色彩,排除;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故选A。
22.D【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三国时期,东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洲。通常认为夷洲就是台湾,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3.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吴国派船队到达夷洲,B符合题意;ACD项都发生在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中,排除。故选择B。
24.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三国时期,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故D符合题意;曹魏重视农业生产、“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和蜀汉加强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这三者与题干无关,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5.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这表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故C符合题意;司马懿是曹魏政治家,诸葛亮是蜀汉政治家,周瑜是东汉末年名将,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26.C【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大将卫温等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C项正确;秦和西汉时期,大陆政权尚未与台湾联系,排除A项、B项;东晋之前的三国时期,大陆政权已经与与台湾取得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7.B【解析】由材料“魏、蜀、吴”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三国时期,政权对峙,社会动荡,排除A项;三国时,三分天下,并非南北对峙,排除C项;三国均为汉族政权,与民族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8.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据此可知,A是魏国、B是蜀国、C是吴国,B项正确;ACD项位置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29.D【解析】根据所可知,孙吴政权是三国时期位于东南地区的政权,没有统一国北方黄河流域,D项符合题意;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完成了北方的统一,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建立曹魏政权,排除A项;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排除B项;439年,北方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30.D【解析】根据材料“曹魏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孙权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体现了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客观上都促进了各地的发展,比较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各国统治者又都重视发展生产,为全国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AC项都具有片面性,排除AC项;推动文化发展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故选D项。
31.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三顾茅庐指的是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草船借箭指用奇谋孔明借箭。借东风指诸葛亮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风,助周瑜火攻破曹操大军。诸葛亮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南中发动平定南中的战争。综上所述这些故事的核心人物是诸葛亮,D项正确;题干故事的核心人物不是张飞、 赵云 、关羽,排除ABC项。故选D项。
32.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鼎立时期,吴国孙权于230年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抵达夷洲,这是祖国大陆抵达夷洲的第一支船队,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33.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 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B项正确;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排除A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排除C项;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排除D项。故选B项。
34.D【解析】依据所学,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建立魏国,D项符合题意;曹操与袁绍之间爆发了官渡之战,排除A项;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排除B项;曹操挟持汉献帝,排除C项。故选D项。
35.B【解析】依据题干的地图中刘备军,曹操军和孙权军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08年,曹操率二十余万大军南下,孙权和刘备联军五万人在赤壁相拒。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不习水战等弱点,用火攻击败曹操水师,随后水陆并进,大破曹兵,战后,孙权稳固了对江东的统治,刘备则据荆州和益州,初步奠定曹、孙、刘三方鼎立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CD项的说法不正确;故选B。
36.A【解析】根据材料“《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A项正确;交战双方为曹操军队和孙刘联军,排除B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排除C项;淝水之战导致了前秦的瓦解和北方的再度分裂,排除D项。故选A项。
37.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的军队,从而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A项是战国时期的战役;B项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D项是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故选C。
点睛: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需要重点掌握三国形成的时间、著名的战役、各战役产生的影响等知识。
38.A【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公元207年”可知,这是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前一年,袁绍早已被消灭,曹操发动赤壁之战就是为了消灭孙权和刘备,统一天下,所以当时曹操“志”在统一天下,A项符合题意;B项当时袁绍已经被消灭,排除;C项与曹丕有关,排除;D项与刘备有关,排除。故选A。
39.D【解析】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决战,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失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排除A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与秦军的决战,排除B项;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的决战,排除C项。故选D项。
40.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烈火西焚”“魏帝”“周郎”说明这是周瑜采用火攻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魏帝指的是曹操,曹丕建立魏国后,追封曹操为魏武帝,周郎指的是周瑜,烈火西焚指的是火攻战法,C项正确;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役,与曹操、周瑜无关,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役,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战役,排除D项。故选C项。
41.C【解析】根据题干“赤壁楼船、周瑜于此破曹公” 结合所学知识,诗句描述的战役是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孙刘联合迎战曹军,双方在赤壁对峙,周瑜采用黄盖的建议,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这就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正确;官渡之战的胜利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排除A;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中,项羽消灭秦军的主力,刘邦乘机攻占咸阳,秦朝投降,存在15年的秦朝灭亡了,排除B;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排除D。故选C。
42.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三顾频烦天下计”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其实现复兴汉室的宏图大业的典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意与惋惜,C项正确;题干与曹操和袁绍无关,排除AB项;题干重点强调的是诸葛亮而不是刘备,排除D项。故选C项。
43. 汉武帝 孙权【解析】公元前138年,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沟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三国时期,吴国国主孙权于230年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