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山东省各地七年级历史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山东省各地七年级历史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1 20:1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2022·山东菏泽·七年级期末)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公元前 141年 公元前 136年 公元前 129年 公元前 127年 公元前 118年 公元前 87年
即皇帝位 置五经博士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下令铸造五铢钱 崩,葬于茂陵
A.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
C.该帝王在位35年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2.(2022·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示意图,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注重农业生产 D.“以德化民”
3.(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史记》记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让更多的人得到封地
C.加强思想控制 D.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政府做官
4.(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阅读如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A.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B.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C.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D.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汉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谋逆的事件,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这种智慧的实践先行者是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6.(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削弱王国势力 B.恩泽贵族
C.实现民族交融 D.增加税收
7.(2022·山东潍坊·七年级期末)下表为西汉时期铸币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
发行时间 名称 是否垄断发行
建元元年 三铢钱 不准私铸
元狩五年 郡国五铢 由郡国垄断
元鼎二年 赤侧五铢 由中央垄断
A.加重了百姓的经济负担 B.完全取消了私营手工业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势力 D.完成了思想的大一统
8.(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历史上的每个时期都有其时代特征。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9.(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下边示意图反映的是( )
A.周武王实行分封制 B.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D.曹操采用屯田制
10.(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与如表信息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政治上 “推恩令”
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上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
影响 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11.(2022·山东日照·七年级期末)“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削减侯国数量
C.推行郡县制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张老师在讲授《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出示了两幅图片(如下图).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太学是最早的私学 B.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C.汉武帝首创殿试 D.太学生通过钻研八股,求取功名
13.(2022·山东日照·七年级期末) “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
A.“无为而治”
B.儒法并用
C.重用外戚
D.“以德化民”
14.(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其中,汉武帝要人民只读的一种书是( )
A.以《墨子》为代表的法治学说
B.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
C.以《道德经》为代表的墨家思想
D.以《韩非子》为代表的道家理论
15.(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汉代太学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时始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当时在太学接受教育的学子所使用的课本可能包括
A.B.C. D.
16.(2022·山东滨州·七年级期末)《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一书说:“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两个结束分别指( )
①结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结束割据,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③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颁布“推恩令”,解决封国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今天陕西西安和平门附近有个地方叫下马陵,传说就是因为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汉武帝经过此地,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汉武帝对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因为他主张
A.“焚书坑儒” B.统一文字
C.抑制豪强势力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8.(2022·山东菏泽·七年级期末)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中“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史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沉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上述材料中,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禁锢思想 B.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势力
C.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9.(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董仲舒认为,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皆绝其道”,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A.焚书坑儒 B.盐铁官营 C.设立太学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他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富于进取精神的帝王,在我国历史上他第一次确立了儒家在国家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他”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光武帝 D.晋惠帝
21.(2022·山东潍坊·七年级期末)西汉前期,儒生的58.44%为齐国鲁国人,西汉后期这一占比下降到36.36%。这主要是因为( )
A.统治崇尚“无为” B.儒学广泛传播
C.齐鲁经济凋敝 D.江南迅速开发
22.(2022·山东菏泽·七年级期末)王强参加班上“大汉风云”话剧演出,饰演一位生活在汉武帝晚期的贵族,下列最可能出现他在剧中的生活情况的是
A.因立军功被封侯王,拥有大片封地
B.经常出入于一些诸子百家评政议政的地方
C.主持科举考试,掌握官员的任命权
D.熟读儒家经典,辅佐君王治理国家
23.(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材料中向汉武帝进言的“臣”是谁?
A.董仲舒 B.李斯 C.主父偃 D.张骞
24.(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朝迎来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政策,巩固了大一统王朝。材料反映了( )
A.政策调整推动国家发展
B.政策变化导致汉朝衰落
C.国家治理需要道家学说
D.历代治国方式开始趋于一致
25.(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荒淫无道,终为霍光所废。近年,在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描绘孔子事迹的漆屏风等大量与文化相关的器物。有人据此判断,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据此可知( )
A.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 B.文献记载的使用需要多方考证
C.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 D.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
26.(2022·山东日照·七年级期末)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创造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表现在
A.推行郡县制度 B.实行分封制度
C.建立刺史制度 D.创立科举制度
27.(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汉书·食货志》载:“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 )
A.统一铸币 B.盐铁官营 C.平抑物价 D.休养生息
28.(2022·山东·成武县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西汉前期,币制十分混乱,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不便。面对这样的情况,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兴办太学 B.平抑物价 C.盐铁专卖 D.统一铸币
29.(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盐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汉武帝在位期间,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汉武帝采取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C.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D.改善政府的财政状况
30.(2022·山东德州·七年级期末)汉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A. B. C. D.
31.(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治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一政策的实施
A.巩固了中央集权 B.加强了对地方的思想控制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废除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32.(2022·山东潍坊·七年级期末)《汉书·地理志》记载:“南海郡……县六。番禺,尉佗都,有盐官。”番禺盐官的设置可印证汉武帝( )
A.实行盐铁专卖 B.铸币权收中央
C.建立刺史制度 D.扶植富商大贾
33.(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汉武帝对商人“不住公家之急”反感,在桑弘羊主持下“笼盐铁”,将盐铁的经营权收归官府,实行专卖,这一措施属于( )
A.统一思想 B.军事管理 C.监察事务 D.财政管理
34.(2022·山东滨州·七年级期末)下图所示钱币,分别标有“半两”、“五铢”字样,因铸造量大、影响广,被称为金属铸币双币,这两种钱币在全国统一铸造,分别开始于( )
A.秦国、西汉 B.秦国、东汉 C.秦朝、西汉 D.秦朝、东汉
35.(2022·山东日照·七年级期末)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共同之处是( )
A.建立新的王朝 B.因暴政导致王朝的灭亡
C.实行盐铁官营 D.采取了巩固统一的措施
36.(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朝开始;汉武帝接受建议,____,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37.(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把全国分成36郡,每个郡又分成数目不等的县。所有这些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禄,他们的职位不是世袭的,随时可以罢免。……此后,这个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
——崔瑞德、鲁唯一《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延定封号。汉武帝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复为中央政权的威胁。同时武帝还利用各种机会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
——摘编自库晓慧《从汉初制度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材料三: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她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题凝聚核心。秦汉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
——《“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材料一体现的是哪一地方行政制度?这一制度吸取了西周哪一制度的教训?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在政治上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该措施的作用。
(3)综上所述,指出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产生的影响。
38.(2022·山东滨州·七年级期末)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远古传说话起源】
材料一 赫赫始祖,吾华荣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先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毛泽东
(1)材料一中的“始祖”和炎帝被后人尊崇为什么?
【早期国家显维形】
材料二:如下图。
(2)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对西周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大秦帝国统天下】
材料三: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袁行常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3)依据材料三,归纳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汉朝巩固大一统】
材料四: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旋律。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
——摘编自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文化的一统”、“政治的一统”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制度创新的看法。
39.(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统一的第一个时期,大体上是西周到秦汉。西周有个中央政权,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范围之内发号施令,让自己的功臣、周室宗亲等各种各样的人到东方去开辟土地。与周代的制度相比,秦汉所形成的统一否定了周的这个政治制度……。
——田余庆《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
(1)材料一中,周代的制度是什么?秦朝统一后否定了周的制度,在全国推行了什么制度?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的三幅图片,归纳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材料三
(3)“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偃”是如何建议“上”来解决这一问题的?
40.(2022·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秦朝 汉朝
政治 秦始皇创立了① 汉武帝颁布了②
思想 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实行③ 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摘编自《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汉武帝实行④
经济 ⑤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⑥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⑦ ⑧战役后,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
(1)根据表格中的材料,补全秦朝和汉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2)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
41.(2022·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制度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哪一制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意味着该制度被哪一制度所取代?
材料二 武王…乃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史记·周本记》
(2)材料二体现了中国古代开创的哪一制度?“武王”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何在?这一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三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将广阔的国土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有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材料三中的“新皇帝”指的是谁?“将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从而创立了哪一整套制度?在这一制度之下,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材料四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哈佛极简中国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用主父偃之计”采取了哪一措施?效果如何?
42.(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后,国土辽阔,最初设置36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又设……5郡。除内史管理的京畿地区外,秦有41郡。郡下设县……秦县的数量大约有一千个。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汉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废除的地方政治制度又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武帝”和“主父”分别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材料反的历史事件及其作用。
(3)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和措施的共同作用。
43.(2022·山东滨州·七年级期末)统一是中国历史的大趋势。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材料二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材料四
材料五:(豪强地主)“役财骄益,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 平准书》
请回答:
(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③④⑤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指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作用。
(3)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始创于哪个朝代?依据材料三,指出其组织机构的职能。
(4)材料四图表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汉武帝采取了什么举措解决了材料五反映的这种社会现象的?
(5)从以上材料中,你有何感想?
44.(2022·山东日照·七年级期末)历史上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西汉建立后,举凡各级行政建制、官僚制度、军制和法律、土地和赋役制度等等,都是秦制的延续和发展。……但汉武帝一方面推崇儒术,一方面又条定刑法,重用酷吏。……武帝起用“布衣”公孙弘为相,打破封君为相的惯例。……武帝陆续采取一些措施,进一步打击王国势力。
——《中国古代史》
(1)结合所学知识,图一政权的建立结束了怎样的局面?
(2)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二疆域与图一疆域相比较最大不同之处在哪里。结合所学知识,用具体史实说明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3)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制度与秦朝制度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打击王国势力”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时期一系列措施给西汉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综上所述,概述这一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特征。
45.(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制度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武王灭商后,周公围绕分封制进行制度革新,立71国,姬姓居53。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封国,其封地有商朝遗民、伯禽所带周人、原奄国人,相互交流由此增多,有助于民族团结。周公将血缘亲疏关系引入分封制,建立了一整套由上到下、由亲到疏,遍及天下的治国体系。
——摘编自《周公的制度革新:分封制与宗法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公革新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分封制的作用。
材料二 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2)结合材料二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列举两例)
材料三 ……所谓列侯者,非但食其邑入而已,可以臣吏民,可以布政令。……西都景、武而后(西汉景帝、武帝后),始令诸侯王不得治民,汉置内史治之。自是之后,虽诸侯王,亦无君国子民之实,不过食其所封之邑入,况列侯乎?
——马端临《文献通考·封建考》
(3)根据材料三回答,西汉景帝、武帝统治前后,诸侯王的权力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解决诸侯王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4)概括上述三则材料,指出统治者实施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46.(2022·山东菏泽·七年级期末)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保。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 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为此,西汉初年的统治者采取了何种政策?
材料二: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苛刑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他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致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
(3)材料三反映出西汉初期国家面临什么政治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47.(2022·山东菏泽·七年级期末)大一统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点,同学们就此主题进行了相关的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步骤一 梳理知识]
(1)秦始皇、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成就了疆域辽阔的秦汉帝国。梳理知识,完成表格。
秦汉大一统一览表
类别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 开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三公,地方实行①_________ 接受②____________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思想 焚书坑儒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③“___________”
文化 规定④__________作为全国统一文字 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在长安兴办⑤___________
经济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开发南疆,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统一铸造⑥_____________
军事
[步骤二 深入探究]
(2)汉武帝效仿秦始皇统一货币,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货币的意义。
[步骤三 提升能力]
(3)请你说说人们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
48.(2022·山东德州·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的制度构建和政策实行既反映了时代特色,又蕴含着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民需要用“这种公正的方式”选举出让大家信服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
(1)据材料一,请说出文中“这种公正的方式”是指哪种制度?这一制度具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
(2)阅读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初实施了什么制度来巩固疆土?其作用是什么?
(3)阅读图2,在中央政府中,负责监察百官的官职是哪一个?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秦朝做了什么创新?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为巩固统治,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后来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号令,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4)根据材料三,“汉承秦制”具体指汉朝继承了秦朝什么政治制度?针对材料三中后期出现的问题”汉武帝是如何妥善解决的?
49.(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都会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阅读材料,回答问愿。
材料一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①商君治秦,法令行至,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②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
(1)材料一中,①处的划线内容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②处的划线内容反映了该事件的什么影响?
材料二 追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字内,就治时期虽极短顿,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2)据所学知识,写出“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的时间。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中央确立了什么制度?哪项制度“创立”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材料三 下图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图一反映了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图二中的“仲舒对策”指什么?
材料四 下图
(4)据所学知识回答,上边哪幅图片反映的是秦朝货币?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秦汉时期为加强对经济的管控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50.(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分久必合,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封国变化图:
材料三: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诸葛亮传》
(1)材料一中李白所述的是什么事件?为了维护统治,“秦王”开创了什么制度?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最能体现材料的主张?该措施是谁提出的?又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在哪一次战役后形成的?
51.(2022·山东日照·七年级期末)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改革,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分别是什么时期的形势图?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命调职。…凡是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改革?根据材料,概括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照抄原文不得分)
材料三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的结构图,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完成结构图:①②③。
材料四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对当时秦朝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材料五
(5)根据材料五中的漫画,指出汉武帝针对地方王国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地方诸侯王发生了什么变化?
52.(2022·山东日照·七年级期末)制度创新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三字经》
(1)材料一从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夏朝哪王位传承制度?写出第一个通过该制度登上王位的历史人物。
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2)材料二描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该制度制定之初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3)材料三表明秦朝实现统一后,创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该行政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四: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4)材料四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政府面临什么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哪位大臣的提议采取了哪一措施?该措施起到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53.(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先人治国思想】
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材料一中的“子”是谁?他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材料一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
【古代治国方略】
材料二:(秦朝)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十批判书》
(2)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是指什么历史现象?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人君就无法维持统一。“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3)材料三反映出了西汉哪位皇帝接受了董仲舒的什么建议?该皇帝还在哪里兴办太学?
【现代治国理念】
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4)依据材料四指出现代化国家的治国理念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54.(2022·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学者董仲舒,在此时听到了他的召唤。在给汉武帝刘彻的策论中,……君臣之间数次问答,被后世统称为“天人三策”。“大一统”三字,更被董仲舒炼为古今共通的道理:统一将不再单纯是政治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认同,是社会思想的统一。
——纪录片《中国》解说词
材料二 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权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三 史书上关于“汉武帝”有如下记载:
如武帝……不改文景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
(汉武帝)穷奢极欲,……内侈宫室,……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资治通鉴》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为实现“社会思想的统一”采取了什么措施?
(2)请写出材料二中“新货币”的名称和为获得“盐、铁、酒的专利权”采取的措施。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两部史书关于“汉武帝”的记载有何不同?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人物?
55.(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秦皇汉武缔造了秦汉帝国的辉煌,实现了秦汉大一统局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1)依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的“商君”是谁?材料中的“教民耕战”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的“皇帝”“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并列举出一场相关的西汉时期的战役?
材料三:王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3)材料三中“初并天下”是指哪一历史事件?阅读材料找出这位“王”首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材料四:2015年底江西省南昌市汉武帝之孙海昏候刘贺墓的发掘震动全国。墓中出土了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生平故事的屏风和竹书《论语》等珍贵文物上万件。
——摘编自相关考古发掘报道
(4)材料四出土文物反映了基主人喜好哪家学派思想?这与汉代哪一项政策有关?
56.(2022·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
——摘编自《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政治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项制度中的哪一举措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的思想措施。综合材料一、二、三,归纳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
57.(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精神和民族品格的体现。
【文字篇】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三道“长城”,第一道长城是秦始皇时期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道“长城”是汉字……
——林语堂《如何理解中国人》【思想篇】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派及代表人物
学派 代表人物
道家 老子、庄子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材料三 (汉武帝)及其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秦始皇对汉字的发展有何贡献?
(2)材料二反映了这一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说出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3)汉武帝将“儒术”扩展并延长的举措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深远的影响?
(4)综合以上探究,围绕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你的建议。
58.(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汉武帝在位50多年,他具有雄才大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帝王,他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请结合下列材料探究他的功绩。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暌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
(1)材料一说明西汉在巩固国家统一方面出现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2)材料二图片体现了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种什么政策?有何作用?
材料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
——《汉书·武帝纪》
(3)这段史实记载了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深远的影响?
材料四:
(4)上面图片中的货币是汉武帝时期所铸的什么钱币?除此之外汉武帝在经济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
材料五:“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毛泽东
(5)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西汉王朝进入了怎样的局面?
59.(2022·山东菏泽·七年级期末)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李斯原来是楚国一个小吏,被秦王拜为客卿。……王翦是秦国名将,嬴政因为未采纳王翦的意见,用人失当,伐楚失败,就亲自赶到王翦家,当面检讨……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能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秦的统一有何重要历史意义?材料二
(2)写出图一中秦长城起止点的地名A_________;B_________。C处是秦开凿的_________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3)与秦相比,西汉的疆域在西北地区明显拓展,图二中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标志性意义?哪位皇帝在位时期,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4)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60.(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1)秦朝建立后在政治上的创新是什么?依据图示回答,秦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什么?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中图片回答,为巩固统一的政权,秦朝在经济和文化上采取的具体措施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卓然罢黜百家,令后学者有所统一。始分藩国,而子弟毕侯矣。更铸造币以赡用。
——《古代历史史料汇编》
(3)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措施?
61.(2022·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上面是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设计的与汉朝有关的史实学习卡片,请你在①②③④处填写相应内容。完成设计任务。
(2)以上四幅图片,哪几幅图片反映的史实与汉武帝有关?(写图片序号)请结合所学回答。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措施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采取多种措施,使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故选D;材料中年谱不是用年号纪年,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B不符合题意,排除;汉武帝在位54年,C错误。
2.A【解析】根据图片所给数据分析,西汉初期,诸侯历史强大,各自独霸一方,政治上公开反抗朝廷排列的官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A项正确;休养生息的政策是文帝景帝在位时期实行的,排除B项;题目考查的是政治角度,C项是经济角度,排除C项;D项是思想角度,排除D项。故选A项。
3.A【解析】根据题干《史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削弱侯王的封地和势力的举措,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可知这是为加强中央集权,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4.C【解析】依据“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片数量进行分析可知,封国人口多于中央,封国辖郡多于中央,故图片反映的社会问题是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西汉初年,为巩固国家的统治,汉初分封了许多王国。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C正确;“王国数量大大增加”增加,只能反映其中一点,片面,A排除;B不合题意,排除;图片力量对比不能反映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排除;故选C。
5.C【解析】“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大意是说多分封诸侯,从而削弱(每个诸侯)的实力,结合所学知识,这种智慧的实践先行者是汉武帝,西汉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也能够分得部分土地作为列侯,这样诸侯国的数量表面上看显著增加,但是实际上单个诸侯国的面积大为减少,难以同中央对抗,从而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汉文帝、汉景帝是在汉武帝之前的西汉皇帝,没有能够真正解决王国问题,AB排除;光武帝是西汉灭亡后的东汉开国皇帝,D排除。故选C。
6.A【解析】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符合题意;BCD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A。
7.C【解析】根据表格“西汉时期铸币情况”,可知发生变化,三铢钱,不准私铸;郡国五铢,由郡国垄断;赤侧五铢,由中央垄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币发行,由中央垄断,削弱郡国势力。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因此材料这一变化反映“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势力”。C项正确;加重了百姓的经济负担,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A项;完全取消了私营手工业,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完成了思想的大一统,在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
8.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A项正确;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C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
9.C【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的实力,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项正确;ABD项图片没有涉及,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推恩令”是汉武帝针对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采取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针对诸子百家盛行,诸侯王门客批评皇帝政策,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的措施,B项正确;秦始皇、唐太宗、 宋太祖均与西汉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年封建社会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D。
12.B【解析】根据题干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既爱情昂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所以答案选B。
13.B【解析】根据题干“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等信息可知,题干材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儒法并用,B符合题意;“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重用外戚、“以德化民”材料均没有涉及,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4.B【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的正统思想,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B项正确;《墨子》是墨家学派墨子的著作,排除A项;《道德经》是道家学派老子的著作,排除C项;《韩非子》是法家学派韩非子的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
15.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代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家独尊的地位,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设立太学,所以当时在太学接受教育的学子所使用的课本应该是儒家经典,符合这一特点的是《论语》,B项正确;《道德经》是道家经典,《韩非子》是法家著作,《孙子兵法》是兵家著作,都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是指秦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是指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故②③正确,选B项;①属于秦朝政治的具体做法,④是汉朝在政治上的具体做法,与设问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因此,汉武帝对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因为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正确;秦始皇进行“焚书坑儒”和统一文字,汉武帝抑制和打击豪强势力,因此,ABC项均与题干“董仲舒”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王朝的精神支柱,D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坑儒,禁锢思想,排除A项;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势力,排除B项;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9.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皆绝其道”,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这样就从思想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符合题意;秦始皇焚书坑儒,故A不符合题意;盐铁官营是经济措施,故B不符合题意;汉武帝设立太学,来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B项正确;秦始皇是焚书坑儒,排除A项;东汉的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了光武中兴,排除C项;西晋的晋惠帝昏庸无能,排除D项。故选B项。
21.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把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儒学得到广泛传播,使齐国和鲁国的儒生所占比例相对下降,B项正确;统治崇尚“无为”是西汉初期,排除A项;儒生比例下降与经济凋敝无关,排除C项;江南迅速开发出现在东晋南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
22.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D项正确;商鞅变法规定因立军功被封侯王,拥有大片封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减封国势力,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B项;科举考试出现在隋唐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3.A【解析】依据题干的“臣愚以为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是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A项正确;李斯生活在秦朝时期,排除B项;主父偃的建议是“推恩令”,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排除D项。故选A项。
24.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休养生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政策的实行推动了国家发展,A项正确;“导致汉朝衰落”与题干“巩固了大一统王朝”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推崇儒学,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了西汉的治国政策,并不能说明历代治国方式开始趋于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25.B【解析】根据材料“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荒淫无道,终为霍光所废”“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可知,《汉书》记载的刘贺为人和刘贺墓考古挖掘刘贺的古物反映的情况截然不同。结合所学可知,《汉书》是人对历史的记载,文献记载具有编者和记载者的主观性,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文献记载的使用需要多方考证。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排除A项;“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说法不严谨,排除D项。故选B项。
26.C【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创造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强化了皇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故选项C符合题意;秦朝推行郡县制度,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隋朝创立科举制度,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7.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题干的“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表明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平抑物价,故C符合题意;统一铸币和盐铁官营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B;休养生息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故选C。
28.D【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前期,币制十分混乱,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不便。面对这样的情况,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故D正确;兴办太学是汉武帝思想方面的措施,故A错误;BC是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政策但是与货币无关,故BC错误。综上故选D。
29.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在位期间,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国家控制盐铁商业,和重农抑商无关,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国家控制盐铁商业,和农业无关,排除C项;改善政府的财政状况是重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30.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B符合题意;A是秦朝货币,CD是战国时铲币和蚁币,故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31.A【解析】依据题干可知反映了汉代盐铁官营的政策,这有利于加强朝廷对经济的控制,巩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这一政策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而不是e思想领域,排除B项;这一措施加强官府对铁器的垄断,反而可能加重了农民负担,排除C项;题干并没有涉及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
32.A【解析】根据材料“南海郡……县六。番禺,尉佗都,有盐官。”可得出,汉武帝在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A项正确;铸币权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刺史制度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扶植富商大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33.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是汉武帝在经济上的大一统措施,D项正确;统一思想的措施是接受董仲舒建议,把儒学立为正统思想,排除A项;军事上的措施是对匈奴用兵,排除B项;监察事务指的是在地方上建立刺史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34.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西汉统一铸造“五铢钱”,C项正确;半两钱是秦朝货币,不是秦国货币,排除AB项;五铢钱不是东汉货币,排除D项。故选C项。
35.D【解析】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采取了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措施巩固了秦的统一。汉武帝采取了盐铁官营、推恩令等措施巩固了汉朝统治。D项正确;秦始皇建立新王朝,排除A项;秦朝因暴政导致王朝的灭亡,排除B项;实行盐铁官营的是汉武帝,排除C项。故选D项。
36. 商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解析】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汉武帝接受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37.(1)郡县制。分封制。
(2)措施:颁布“推恩令”。作用:削弱了诸侯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3)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秦汉时期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秦汉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做出贡献。秦汉时期确立并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后世政治发展的基本模式。
【分析】(1)
根据材料一中秦始皇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名称是郡县制。秦朝建立后,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关系的郡县制。全国分成36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一制度吸取了西周分封制的教训。
(2)
根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削弱王侯势力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采纳主父偃“推恩”的建议,作用是削弱了王侯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3)
根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产生的影响是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秦汉时期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秦汉为中华民族统多元一体的发展做出贡献,确立并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后世政治发展的基本模式。
38.(1)人文初祖。
(2)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监察;③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4)“文化的一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政治的一统”: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或者建立刺史制度。
(5)制度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
根据所学可知,“始祖”指的是黄帝,他和炎帝组成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后,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后人尊崇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
根据图片可知,晋、宋、齐、楚、吴等是周王分封的诸侯国,由此形成了左图从天子到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即分封制。根据所学可知,周王为稳定周初的形势,巩固疆土将宗亲、功臣、先代贵族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通过分封制的史实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
根据材料和学可知,“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说明在中央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的措施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监察;“地方行政制度”指的是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4)
根据所学可知,“文化的一统”指的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旋律”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政治的一统”指的是政治上的大一统措施即针对王国问题,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针对地方豪强,建立刺史制度。
(5)
根据材料可知,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可知,制度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等言之成理即可。
39.(1)①周代制度:分封制。②秦朝制度:郡县制。
(2)①图一: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可;不可答郡县制)②图二:统一货币③图三:统一文字
(3)①问题:诸侯王势力大,威胁中央统治。②解决: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解析】(1)西周建立后,周武王为巩固统治、开拓疆域,采取了“分封制”,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功臣和宗室。功臣和宗室建立诸侯国,向周天子承担定的义务。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后,赢政鉴于春秋战国的战乱,否定了西周的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中央任命。
(2)根据材料二的图一可知体现了秦朝统一后,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二的图二可知体现了秦朝统一后,把战国时各国货币统一为秦朝圆形方孔钱;图三体现了秦朝统一后,把战国时各国的文字统一为秦国的小篆。通过这些统一的措施,秦朝巩固了政权。
(3)问题:根据材料三的“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表”可知西汉初年,封国所辖的人口和土地要比中央政府还要多,中央政府面临着势力强大的地方封国严重威胁。解决:鉴于当时的形势,主父偃向汉武帝建议采取“推恩令”,把诸侯的势力弱化,再最终消除。
40.(1)①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可;不可答郡县制);②“推恩令”;③焚书(焚书坑儒也算对);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⑤统一货币;⑥五铢钱;⑦长城;⑧漠北
(2)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分析】(1)
根据材料一可知,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含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西汉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了加强思想上大一统,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经济上,秦朝统一货币,发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军事上,为抵御匈奴的威胁,秦朝修筑长城。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五铢钱。汉武帝时期,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漠北战争后,匈奴无力对抗西汉。故分别填: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②“推恩令”;③焚书坑儒;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⑤统一货币;⑥五铢钱;⑦长城;⑧漠北
(2)
综合材料一、二可知,秦汉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大一统的措施,故其历史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41.(1)禅让制;世袭制。
(2)分封制;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嬴政(秦始皇);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4)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削弱了诸侯国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巩固了统治。
【解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禅让制;“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意味着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
(2)根据“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可知开创了分封制;实行分封制的目的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起到的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则是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根据“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将广阔的国土分为若干郡县”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三中的“新皇帝”指的是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从而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制度之下,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
(4)根据“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颁布了“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效果则是削弱了诸侯国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巩固了统治。
42.(1)实行制度:郡县制;废除制度:分封制。
(2)汉武帝;“主父”:主父偃;事件: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巩固了统治。
(3)作用:巩固统治(或:巩固了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1)
根据材料一“郡下设县……秦县的数量大约有一千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因此秦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郡县制;废除的地方政治制度又是分封制。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因此“武帝”和“主父”分别指的是汉武帝和主父偃;该材料反的历史事件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巩固了统治。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和措施的共同作用,都是巩固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43.(1)①春秋 ②战国③魏④蜀⑤吴
(2)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秦朝;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
(4)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5)统一是中国历史的大趋势。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①处是春秋, ②处是战国,③处是魏,④处是蜀,⑤处是吴。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是指分封制;作用根据“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可知是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始创于秦朝;根据“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可知其职能是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
(4)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西汉初期地方人口多于中央控制人口,封国辖郡多于中央辖郡,说明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为了解决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根据“役财骄益,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可知为了加强对地方豪强的控制,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统一是中国历史的大趋势。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
44.(1)战国纷争。
(2)开拓了西域。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形成,设立西域都护。
(3)推恩令。巩固了大一统,西汉进入全盛时期。
(4)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解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图片1是秦朝疆域,它的建立,结束了战国纷争局面。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图片2开拓了西域,这是因为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形成,设立西域都护,中央政府控制了西域。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武帝陆续采取一些措施,进一步打击王国势力”可知,推行推恩令;汉武帝时期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西汉进入全盛时期。
(4)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
45.(1)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依据:血缘亲疏关系(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作用:促进了交流,有助于民族团结;建立了一整套治国体系。(答出一点即可)
(2)皇帝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答出两例即可)
(3)权力被削弱;推行推恩令。
(4)巩固了统治(或巩固了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答出一点即可)
【分析】(1)
问题一:依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灭商后,为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主要依据血缘亲疏关系(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问题三:根据材料一信息“相互交流由此增多,有助于民族团结。周公将血缘亲疏关系引入分封制,建立了一整套由上到下、由亲到疏,遍及天下的治国体系”可知,分封制有促进了交流,有助于民族团结;建立了一整套治国体系。
(2)依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
(3)
问题一:依据材料三信息“虽诸侯王,亦无君国子民之实”可知,诸侯王的权力被削弱。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为解决诸侯王问题,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4)
依据上述材料可知,西周实施分封制、秦始皇建立高度集中政治体制,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这些共同的作用就是巩固了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46.(1)经济萧条,人民生活极端困苦;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2)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减轻赋税)、减轻刑罚等等、提倡节俭。
(3)问题: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政权,威胁到西汉王朝的统治。
措施:实施“推恩令”;经济:将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分析】(1)
根据“民失作业,而大饥保。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概括得出经济萧条,人民生活极端困苦;为此,西汉初年的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
(2)
根据“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得出重视农业生产,根据“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得出减轻农民负担,根据“废除了一些严苛刑法”得出减轻刑罚,根据“提倡勤俭治国”得出提倡节俭。
(3)
问题:根据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可知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威胁到西汉王朝的统治。措施:根据所学,可从政治上实施“推恩令”;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总结回答。
47.(1)①郡县制②主父偃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小篆⑤太学⑥五铢钱
(2)随着货币的统一,国家经济得到了发展,统治得到了巩固,有利于国家统一。
(3)两人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秦始皇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采取多种措施巩固统一;汉武帝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意思相近即可)
【分析】(1)①秦始皇开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②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秦朝规定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⑤汉武帝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在长安兴办太学;⑥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统一铸造五铢钱。
(2)根据所学,可从促进经济发展,巩固统治,有利于国家统一等角度总结回答。
(3)根据所学,回答两人的事迹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即可:即秦始皇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等;汉武帝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
48.(1)禅让制;选贤与能
(2)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御史大夫;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中央集权制度;颁布了“推恩令”;
【分析】(1)
根据“远古时代”“这种公正的方式”“选举出让大家信服的人当首领”,可知是禅让制;特点:禅让制的特点是选贤与能。
(2)
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作用:根据所学分封制的影响,可从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等回答。
(3)
秦朝时,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影响:可从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等总结回答。
(4)
汉朝继承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后来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号令”指西汉后期出现王国问题,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49.(1)①:商鞅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②: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2)公元前221年。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3)图一: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图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4)图四。统一货币。
【解析】(1)依据材料一的“商君治秦,法令行至,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处的划线内容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依据材料一的“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处的划线内容反映了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中央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图一反映了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王国问题。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图二中的“仲舒对策”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四反映的是秦朝货币。秦朝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图三是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的五铢钱。题干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秦汉时期为加强对经济的管控所采取的措施,统一货币。
50.(1)事件:秦始皇(秦王、秦)统一六国(全国、中国)。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或郡县制)。
(2)措施:推恩令(或实施推恩政策)。人物:主父偃。
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弱了诸侯(王国)实力;加强了统治;维护了(巩固了)中央集权。
(3)战役:官渡之战;战役:赤壁之战。
【解析】(1)
由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李白所述的是秦始皇(秦王、秦)统一六国。为了维护统治,“秦王”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或郡县制)。
(2)
由材料二图片可知,汉武帝的推恩令(或实施推恩政策)最能体现材料的主张,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弱了诸侯(王国)实力;加强了统治;维护了(巩固了)中央集权。
(3)
材料三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1.(1)战国、春秋。
(2)商鞅变法。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①太尉,②御史大夫,③郡(守)。
(4)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推恩令;封地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弱,再也无力对抗中央。
【解析】(1)根据图一中大的诸侯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可知该题是战国时期形势图;根据图二都城在洛邑,城濮之战等可知,该图是春秋形势图。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根据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可知,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根据材料二“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可知,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根据材料二“…全国划为4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命调职。”可知,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根据材料二“…凡是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可知,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因此,①为太尉,②为御史大夫,③为郡(守)。
(4)根据材料四“…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通过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地方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弱,再也无力对抗中央。
52.(1)制度:世袭制;
人物:启。
(2)制度:分封制;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3)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制度:郡县制;
特点: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4)问题:王国问题(或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大臣:主父偃;
措施:“推恩令”
作用: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或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1)
制度:由材料“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展示的是夏朝王位传承的世袭制;
人物:由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通过世袭制登上王位的历史人物是禹的儿子启。
(2)
制度:由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描述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目的:由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子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
制度: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原来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制度:由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在地方上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特点:由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最显著的特点是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不能世袭。
(4)
问题:由材料四中的“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中央政府面临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
大臣:由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无力再与中央抗衡;
作用:由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53.(1)孔子;儒家学派;为政以德。
(2)百家争鸣。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长安兴办太学。
(4)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1)
材料一中的“子” 是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材料一体现了他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
(2)
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是指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3)
材料三反映出了西汉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该皇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
(4)
依据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可知,现代化国家的治国理念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4.(1)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新货币名称:五铢钱。措施:盐铁官营、专卖。
(3)《汉书》记载汉武帝恭俭济民(或节俭、俭省、关心百姓、关心人民),继承了文景的优良传统。《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过度奢侈(或穷奢极欲),疲敝人民(或劳民伤财),像秦始皇一样实行暴政。我们要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辩证地分析看待历史人物。
【解析】(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实现“社会思想的统一”,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由中央统一铸造新货币,即五铢钱。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专卖,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3)
根据材料三“武帝……不改文景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可得出,《汉书》记载汉武帝恭俭济民(或节俭、俭省、关心百姓、关心人民),继承了文景的优良传统。根据材料三“(汉武帝)穷奢极欲,……内侈宫室,……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可得出,《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过度奢侈(或穷奢极欲),疲敝人民(或劳民伤财),像秦始皇一样实行暴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辩证地分析看待历史人物。
55.(1)商君:商鞅。影响:大大增强秦国国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目的:抵御匈奴;战役:漠北战役。
(3)事件: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学派:儒家思想;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分析】(1)
商君:根据“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可得出是秦国的商鞅。影响:根据“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可得出大大增强秦国国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目的:根据“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可得出抵御匈奴;战役: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漠北战役,前119年)。
(3)
事件:根据所学可得出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制度: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
学派:根据“墓中出土了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生平故事的屏风和竹书《论语》等珍贵文物上万件。”得出是儒家思想;政策:根据所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56.(1)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2)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政府,封国力量强大;措施:推恩令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办太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解析】(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之下设立中央机构,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决断权归于皇帝;地方上设立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度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2)
问题:根据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可知诸侯王国控制的人口和土地都超过了中央政府,封国力量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措施: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可以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从而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政权。
(3)
措施:根据材料三“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办太学。特征:根据材料一“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对比”、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57.(1)甲骨文;统一文字为小篆。
(2)百家争鸣的局面;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3)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我们要加强国学经典教育,培养文化底蕴;大力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同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等。
【解析】(1)
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对汉字的发展的贡献是统一文字为小篆。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派及代表人物”反映了这一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兴盛,引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对教育的贡献有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3)
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要加强国学经典教育,培养文化底蕴;大力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同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等。
58.(1)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2)推恩令;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的势力大大加强。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
(4)五铢钱。实行盐铁专卖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等;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5)鼎盛时期
【解析】(1)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内诸侯势力强大,依据材料一“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暌孤横逆,以害身丧国”可得出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2)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依据材料二图中信息可知,诸侯的封地被逐渐削减,可见,推恩令的实施,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的势力大大加强。
(3)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依据材料二“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可得出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依据所学可知,这一举措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
(4)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收回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材料四中图片是五铢钱;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在经济上,还实行盐铁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等;这些措施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5)汉武帝时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 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59.(1)原因: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秦王嬴政善于用人。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