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山东省各地七年级历史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山东省各地七年级历史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1 20:2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7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2.(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西晋王朝存在时间非常短暂。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有( )
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②北方人大量迁往江南地区
③皇族之间连年混战
④内迁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统治因面临严重的危机而不巩固:内有持续十几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和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外有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故统一局面并没维持多久。”此材料反映了西晋朝代的特征是( )
A.政权分裂,大权旁落 B.休养生息,稳定民心
C.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D.文化交流,民族交融
4.(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
A.东汉 B.东晋 C.西晋 D.北魏
5.(2022·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内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八王之乱”就是一场内乱,它加速了(  )
A.西周的灭亡 B.东周的灭亡 C.西晋的灭亡 D.东晋的灭亡
6.(2022·山东·成武县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实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短暂统一的朝代是
A.北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7.(2022·山东日照·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规模迁徙高潮出现在
A.东汉末年 B.西晋末年 C.三国时期 D.东晋时期
8.(2022·山东潍坊·七年级期末)西晋(266—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之后的王朝,历四帝,国祚五十年。下列哪项不是西晋的主要特点
A.短暂统一的朝代 B.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C.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 D.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
9.(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人口迁移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西晋末年,出现了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高潮,其主要背景是( )
A. B.
C. D.
10.(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全国统一,是以下哪两个封建王朝的共同点(  )
A.秦朝、汉朝 B.秦朝、西晋 C.汉朝、西晋 D.西晋、北魏
11.(2022·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七年级某同学绘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或政权更替示意图,空格处应该填的朝代名称是
A.东汉 B.西晋
C.前秦 D.北魏
12.(2022·山东德州·七年级期末)历史示意图有助于形成时空概念.在下面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中,西晋应填在
A.A B.B C.C D.D
13.(2022·山东滨州·七年级期末)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14.(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它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承袭了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公元281年,它的国土面积达543万平方公里。下列关于该王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者是司马炎,于280年灭掉吴国后统一全国
B.晋武帝时期,为争夺中央政权发生了“八王之乱”
C.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D.统治腐朽,其暴政引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15.(2022·山东潍坊·七年级期末)“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李白的诗句中提到了永嘉五年(316年)中原人大量南迁的情景。这一情景出现主要原因是( )
A.七国之乱 B.匈奴侵扰 C.八王之乱 D.少数民族灭晋
16.(2022·山东菏泽·七年级期末)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17.(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
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 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
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
18.(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西晋的史料记载,从北方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中,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后代;匈奴的铁弗部认为自己是大禹后代。这些历史现象,主要说明
A.北方地区出现民族大融合 B.八王之乱引起社会动荡
C.出现了人口大规模南迁 D.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文化敬仰和认同
19.(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西晋末年,我国北方内迁的游牧民族主要有
A.匈奴、蒙古、女真、羌 B.匈奴、氐、羌、羯、鲜卑
C.匈奴、蒙古、氐、羯、羌 D.匈奴、鲜卑、蒙古、女真
20.(2022·山东济宁·七年级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民族不包括()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羌族 D.女真族
21.(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五胡”,到了“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深 B.中外交流频繁 C.民族政权并立 D.民族矛盾消除
22.(2022·山东日照·七年级期末)下列图片是考古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墓砖画,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胡人牛耕图 汉人胡食图
A.中外交往 B.江南开发 C.民族交融 D.政权分立
23.(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这说明,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24.(2022·山东聊城·七年级期末)人们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开始于______(朝代)时期;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______(朝代)时期
25.(2022·山东菏泽·七年级期末)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根据下列历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图一秦朝的历史地位如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建立了什么制度?
(2)图二中,西汉政府对E处设置什么机构进行管辖?其设立的作用是什么?
(3)图三中,A、B、C分别是什么政权?
(4)图四中,北方民族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什么局面?
(5)综上所述,请总结出图一、图二和图三、图四的历史阶段特征分别是什么?
26.(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图说史
(1)根据材料一中图一的两幅图片,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图二所示是秦始皇为加强统治实行的什么制度?
材料二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愿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2)材料二中的“上”是谁?他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五一军,兵千五百人。”
(3)想一想材料三反映的西晋政府实行的是什么制度?在此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这种制度对西晋的统治有何影响?
27.(2022·山东滨州·七年级期末)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局初定】
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西周实行该政治制度的作用。
【华夏一统】
材料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材料二认为“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千年古国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个政治制度是什么制度?秦朝在地方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行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史料为证】
材料三:
(3)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上图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它们见证了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哪两项措施?
【规范思想】
材料四: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全国上下的思想。……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秦朝和汉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思想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短暂统一】
材料五:(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5)举两例说明“(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
(6)综上所述,你认为巩固大一统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概括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参考答案:
1.C【解析】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以后,我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后来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题干图片反映了统一趋势不断加强,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西晋灭亡的原因包括:西晋统治者上层的腐化,随着西晋社会经济的恢复,以晋武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开始腐化、奢侈、浪费成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破坏了社会经济;统治阶级的内部争斗,主要表现为“八王之乱”,统治阶级内部的开始相互攻杀;少数民族和流民的起义,在苛捐杂税和地主和官员欺压下,农民纷纷失去了土地,转为流民,西晋政府无视流民存在,百姓无法生活,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了流民起义。西晋政府对内迁的少数民族的残酷压迫,使少数民族进行反抗。②北方人大量迁往江南地区是能够促进西晋经济发展的因素,所以西晋灭亡的原因不包括②。故选C。
3.C【解析】根据“八王之乱”、“流民起义”、“少数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等可知,西晋时期纷争不断,最终导致西晋短暂而亡,C项正确;西晋时期没有政权分列,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休养生息和文化交流,排除BD项。故选C项。
4.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八王之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惠帝时,在统治集团内部,八个诸侯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最高权力,发生了一连串的相互残杀和战争,历时16年之久,历史上称为“八王之乱”;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5.C【分析】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武帝死后,他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西晋从此衰落。因此“八王之乱”加速了西晋的灭亡,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八王之乱”的重大影响,属于理解层面,难度比较大。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西晋从此衰落。因此,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6.C【解析】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C项正确;ABD都没有完成统一,排除ABD项。故选C项。
7.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8.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炎,是汉族人,B项符合题意;西晋266年建立;316年灭亡,是一个短暂的王朝,排除A项;西晋统治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排除C项;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排除D项。故选B项。
9.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末年,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引发了“八王之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不少人被迫背井离乡,我国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高潮,B项正确;“黄巾大起义”发生于东汉末年,排除A项;“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排除C项;“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排除D项。故选B项。
10.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全国统一”是解题的关键,秦朝、西晋实现了全国统一。
11.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历史在三国之后,西晋统一了三国政权,之后西晋灭亡进入东晋时期,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统一了三国,B是西晋,B符合题意;魏蜀吴三国并立,A是魏国,故A排除;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故C符合题意;南朝与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北朝政权对峙,合称南北朝,D是南朝,故D排除。故选B。
13.A【解析】根据材料“匈奴左贤王刘宣”“司马氏骨肉相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司马氏建立西晋后,皇族内部为了争夺皇位,爆发了“八王之乱”,即材料所述“司马氏骨肉相残”,A项正确;七国之乱是汉景帝时期刘氏皇族内部的一场叛乱,排除B项;牧野之战是商周之际的战争,排除C项;国人暴动是西周时期的平民暴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4.B【解析】根据材料“它是中用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承袭了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晋,西晋后期,晋惠帝时,为争夺皇权,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使西晋衰落,316年,西晋被匈奴灭亡,B项正确;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炎,于280年灭掉吴国后统一全国,排除A项;由于“八王之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排除C项;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排除D项。故选B项。
15.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永嘉之乱是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率领下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守军,攻陷洛阳并大肆抢掠杀戮,更俘掳晋怀帝等王公大臣的一场乱事,316年刘曜又攻入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因此永嘉五年(316年)中原人大量南迁的情景主要因少数民族灭晋,D项正确;七国之乱是西汉时期历史事件,排除A项;匈奴侵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八王之乱发生于291年 至 306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6.A【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致使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五胡”到隋唐时期已经汉化,与汉族无异。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故D正确;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王朝的率落没有关系,故排除A项;少数民族内迁有利于解决边患危机,故排除B项;少数民族内迁不能体现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故排除C项。故选D。
18.D【解析】根据材料“据西晋的史料记载,从北方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中,鲜卑说自己是黄帝后代,匈奴的铁弗部认为自己是大禹的后代”可知,这种现象说明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并没有体现民族间的交融,排除A项;八王之乱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排除BC项。故选D项。
19.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内迁的游牧民族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故B项正确;蒙古族兴起于13世纪、“女真”一名最早见于唐初、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改族名女真为满州族即满族,时间均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女真族还没出现,它是由唐朝东北地区的靺鞨发展而来的,D项符合题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主要民族是匈奴族、鲜卑族、羌族、羌族、氐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1.A【解析】从“五胡”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可以看出,随着少数民族的内迁,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对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而不是对立,排除C项;民族矛盾不可能消除,排除D项。故选A项。
22.C【解析】依据图片《胡人牛耕图》和《汉人胡食图》分析可知,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胡人学习中原的牛耕技术种植农作物,反映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外交往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江南开发”,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权分立”,排除D项。故选C项。
23.C【解析】根据材料“……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内迁各族与汉族之间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内迁各族与汉族之间相互影响,与中外文明无关,排除A项;“消除了民族矛盾”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与道教产生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4. 西汉 西晋【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西晋时期。因此填写西汉;西晋。
25.(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郡县制
(2)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A.吴国B.蜀汉C.魏国
(4)各民族的大交融
(5)图一、图二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图三、图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解析】(1)
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免,并把各项制度推向全国,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
(2)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标志着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
根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指的是220年曹丕建立的魏国,定都洛阳,即位于图中C位置;221年,刘备建立的蜀汉,以成都为都城,即图中B位置;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以建业为都城,即图中A位置。
(4)
根据所学可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与各族交错杂剧,促进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5)
根据所学可知,秦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时期,汉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或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图三、四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的特征。
26.(1)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分封制。西周、西汉都实行过分封制。分封制导致分封诸王势力日益强大,他们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发动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使西晋从此衰落。【解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图片1体现了统一文字、统一货币,这样就加强了统一。图片2实行皇帝制度,中央有三公,地方实行郡县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分其国,不削而稍弱……上从其计”可知,汉武帝采取、颁布推恩令,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晋武帝分封诸王……大国……次国……小国……”可知,实行分封制。在西周、西汉都实行过分封制。它危害很大,分封制导致分封诸王势力日益强大,他们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发动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使西晋从此衰落。
【点睛】材料二以古文为切入点,考查推恩令。古文艰涩难懂,提醒学生紧扣关键词,例如,“……推恩……不削而稍弱……”。
27.(1)分封制。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或“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实物史料。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4)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5)西晋统一全国、北魏统一北方、前秦统一北方等。
(6)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统一。
【分析】(1)
根据“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得出是分封制。作用:根据“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得出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
根据所学得出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根据所学可得出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
根据材料和性质可得出是实物史料。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有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4)
秦朝:根据所学,秦朝焚书坑儒;汉朝: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5)
根据所学可得出有西晋统一全国、北魏统一北方、前秦统一北方等。
(6)
结合材料可得出主要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根据所学得出主旋律是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