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
探究:
1、从春秋到战国有什么样的变化?
2、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通过什么手段称霸称王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手段?
思路点拨:
1、从数量上来看
从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来看
从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史实分析
2、兼并战争
政治上,加速统一,推动人才流动,通过变法社会进步
思想上,为思想解放提供良好环境
民族关系上,促进民族融合
局限: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华夏认同
1、概念: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2、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因:
各民族间频繁往来,密切联系,民族间的不断融合
3、辨析:
落后民族的文化会被先进民族的文化同化;先进民族的文化同时也会吸收新的内涵,不断扩大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有史实论证吗?
胡服骑射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元、清的统治
4、意义: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民族认同感
中原
南蛮
东夷
西戎
北狄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华夏认同
所谓民族,本以文化的相同为最要的条件。我国文化的扩张,便是我国民族的滋大。
——吕思勉《中国大历史》
探究:回忆从原始社会开始,中华民族是如何不断发展的?
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类文明遗存从分散逐步向中原地区集中,文明多元产生,但各地又有相似之处。进入夏、商、西周时期随着制度的不断建设,特别是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使华夏更多的人进入统一的文明进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加深,中原文化传播到了少数民族地区,被少数民族认同,形成在文化领域上的认同。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
1、农业:
冶铁技术出现,铁犁牛耕
生产工具和动力的变化,生产力得到质的发展
春秋战国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探究:坝和堰有什么不同?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外江排洪,内江灌溉。
坝和堰,这一横一纵,一堵一导,代表了截然不同的治水哲学。抽象一点说,一个是所谓“征服自然”,一个是所谓“天人合一”。具体来讲,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对待自然的原则和对待他人的原则。坝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而堰则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
——盛洪《都江堰:一个凝固的制度》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
1、农业:
2、手工业: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
货币流通广泛
货币不统一会有什么问题?
中心城市商贾云集
私商出现,社会地位不低(吕不韦)
工商食官:西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受官府控制
郢
睢阳
临淄
咸阳
蓟
秦
楚
鲁
越
卫
韩
赵
魏
邯郸
郑
大梁
周
中山
洛邑
晋
燕
齐
宋
河
水
渭
水
汉
水
淮
水
江
水
东周都城
诸侯国国都
诸侯国疆域
秦
楚
韩
赵
魏
燕
齐
乐毅改革
胡服骑射改革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商鞅变法
申不害变法
吴起变法
战 国 七 雄 与 战 国 时 期 的 变 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二)变法运动
1、原因: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
经济(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封建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
思想:思想大解放,战国时出现百家争鸣
军事:兼并战争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二)变法运动
1、原因:
2、商鞅变法:
A、背景:同1+秦孝公的支持
B、内容:
经济领域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军事领域
政治领域
奖励军功,军功爵制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B、内容:
2、商鞅变法: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探究:如果你是秦国的新兴地主、农民、商人、旧贵族,你会如何看待这场变法?
新兴地主
旧贵族
农民
商人
支持变法,巩固新生政权,打击旧贵族
反对变法,损害既得利益
获得土地所有权,生产积极性增加,促进农业生产。小户经营,受政府管控有所增强,服役的承担者
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社会地位降低,可能被迫转行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二)变法运动
1、原因:
2、商鞅变法:
A、背景
B、内容
C、评价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彊。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史记 李斯列传》
意义:使秦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ì)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度,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 商君列传》
青年毛泽东写道:商鞅的新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他还称赞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探究:如何评价商鞅?
三、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出身。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思想言论记录在《论语》中。
探究:你学过《论语》当中的哪些名句?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育思想,打破学在官府,推动私学发展
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政治思想:“仁”、“礼”
中庸之道
2、思想主张:
政治思想:“仁”,关爱他人(有阶级差别的爱)
“为政以德”
“礼”(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有阶级局限性)
教育方面:“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推动私学发展
三、孔子与老子
(二)老子
1、生平: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观点见于《老子》一书。
2、思想主张:
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天人合一
朴素的辩证法:矛盾普遍存在,矛盾对立统一、相互转化
祸福相依
以柔克刚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落后性)
四、百家争鸣
(一)含义: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二)背景: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形成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2、具体原因:
A、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进步,井田制崩溃。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B、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孔子讲学图
C、文化:私学兴起,培养人才
D、社会环境:各国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四、百家争鸣
(一)含义:
(二)背景: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形成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2、具体原因:
A、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进步,井田制崩溃。
B、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C、文化:私学兴起,培养人才
D、社会环境:各国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四、百家争鸣
(三)代表学派及人物:
儒家
道家
阴阳家
墨家
法家
孟子
荀子
庄子
邹衍
墨子
韩非子
人性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仁政”
民贵君轻,民本
人性恶
隆礼重法
逍遥
庄子鼓盆而歌;庄周晓梦迷蝴蝶
五行相生相克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以法治国,体现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主张改革
四、百家争鸣
(一)含义:
(二)背景:
(三)代表学派及人物:
(四)历史意义:
1、性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意义: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成为后世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探究:你能举例说明各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吗?
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以“变”来应对历史潮流的发展,在变化中有励精图治的改革,有思想火花的不断碰撞,有华夏文化的扩展,当然也有战死沙场的壮烈。但在“变”中逐步向“一”发展。当像荀子一样的思想家发出“四海内若一家”的呼喊时,统一正向中原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