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1 22:25:3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诗词,理解诗词大意。
2.通过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蕴含的思想情感。
3.通过品读诗词,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诗词,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设想
《定风波》通过写作者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作者旷达乐观的心态。用填空方式,指导学生品读关键词语来体会作者的心态。用“风雨”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词。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有人说他是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有人说他胸中有万卷诗书,笔下却无半点世俗之气;他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也有“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的浅酎小饮;他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开朗时,也有“点点是离人泪”的感伤处。他,就是苏轼!这节课在《定风波》中,让我们感受苏轼一件蓑衣足以抵挡
一生的“风雨”。
二、朗读诗词,读出节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明确:要求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全班一起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词味。
三、诵读诗词,遇见风雨
1.请同学们朗读词前小序,思考:
①说说这首诗词词前小序叙述的内容: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
时间:宋神宗元丰五年三月七日(在宋神宗元丰五年三月七日的这一天,这时候苏轼被贬黄州已将近三年了。)
地点:沙湖道中。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黄州是苏轼人生中一个重要地方。
事件:在归来的途中遇见一场风雨。
心态:同行皆狼狈,而余独不觉。因为途中遇雨而引发感慨,发而成诗,所以写了这首诗词。
四、品读诗词,感受风雨
1.请同学们朗读上片,思考:
①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②作者是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用“从这个词语中,我体会到了苏轼的心态”这样的句式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是梧桐更兼细雨吗 是天街小雨润如酥吗 能够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说明风雨很急,大雨滂沱,狂风暴雨。同行皆狼狈,大家淋得很狼狈,说明这是一场大雨。
明确:
(1)从“莫听”这个词语中,我体会到苏轼保持心灵上宁静,外物不足以萦怀的心态。不去听那穿林打听的声音,对那种风雨声置之不理,保持心灵上的宁静。
(2)从“何妨”这个词语中,我体会到苏轼淡定从容的心态。又有何妨,又有什么关系呢 即使狂风暴雨,他自吟啸徐行,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不在乎这狂风暴雨。
(3)从“吟啸徐行”这个词语中,我体会到苏轼洒脱、镇定的心态。在狂风暴雨中, 慢慢行走,高声吟咏诗歌,这是一种洒脱,这是一种淡定。
(4)从“谁怕”这个词语中,我体会到了苏轼任凭风吹雨打无所畏惧的心态。
(5)从“任”这个词语中,我体会到了苏轼潇洒的心态。任凭那狂风暴雨,任凭那湖海烟雨,任凭那穿林打叶,他自吟啸徐行。
总结:作者面对风雨,不惊慌,不逃避,不哀伤,潇洒从容,洒脱旷达。上片写作者在风雨中,吟啸徐竹,笑对风雨的心态。下片写风雨过后,山头斜照,作者又有一种心态。
2.请同学们朗读下片,思考:
①苏轼说“也无风雨也无晴”,面对狂风暴雨,他说无所谓,我们能够理解。但是阳光照耀,给人温暖,给人希望,苏轼也说无所谓,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②这场风雨仅仅是一场自然风雨吗?
明确:
①苏轼无所谓风雨天无所谓晴天,风也好雨也好,晴也好阴也好,都以一种平静、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这是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的境界。
②在宋神宗元丰五年三月七日的这一天,这时候苏轼被贬黄州已将近三年了。在他的宦海生涯中,他正面临着一场政治风雨。
五、演读诗词,升华风雨
体味一段境遇苏轼一生遭遇坎坷,他在晚年用一首诗来概括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①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的政治对手将他的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后,被贬到黄州。
②第二次被贬到惠州。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太皇太后病逝后,变法派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再次被贬。
③第三次被贬到儋州。新派为了将旧派彻底打压,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压,被贬到儋州。
明确:面对人生的政治风雨,他用他的蓑衣来抵抗。贬到黄州,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睛。”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旷达,他洒脱,他豁达,他乐观,他不惧风雨,他看透风雨,他超脱风雨。苏轼看透了风雨,觉悟了人生,参透了生命,归向一处地方。
六、感悟诗词,畅谈风雨
往事不用再提人生几多风雨。同学们,当你的人生风雨来临时,你吟诵《定风波》中的哪一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结:在苏轼的“风雨”里,我们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苏轼为我们亮了一盏心灯,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希望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洒脱乐观,做一个不惧风雨的人。
七、总结
全词作者通过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写眼前景,说心中事。通过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苏轼成熟于“风雨”之后,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
八、布置作业
当人生的风雨来临时,你将如何面对?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文章。
《定风波》课后反思
古诗词赏析在中考中学生丢分较多,更多的时候是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解答,而古诗词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如诗歌的内容,诗歌的语言,意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诗歌中用的修辞方法以及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要在一节课中全部讲到,时间紧张,课堂容量较大,而且学生现在的诗词基础较为薄弱,所以根据我们现在的学情,我设计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课堂中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大限度的通过评价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内赏析的基础上进行中考试题链接,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知识的喜悦,尽量做到学以致用。最后引出古诗词中考考点,以及常见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用部分诗句补充。总体而言,在这节课中完成了自己对教学的目标,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方法,给学生在古诗词赏析方面一点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希望在教学中能够教学相长。
课堂中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时间的紧张,总觉得还有很多知识点还没有讲完,诗歌教学直奔中考试题,应试化,模式化。学生死灌硬练,走不到诗歌里面去,无法感知诗歌的意境美,只是为做题而做题,所以学生无法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认真的学生可能会举一反三,运用诗歌的相关知识学会鉴赏。但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对这么多的知识短时间内是难以消化,在加上复习比较枯燥,这些学生就很难在复习中获得很大的提高。改进措施:根据复习过程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如下改进:
1. 让古诗回归“诵读”之本
2. 让古诗回归人文之本
3. 让古诗教学能点燃学生创作的激情
4. 通过古诗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总之,古诗词鉴赏复习既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又不能打压学生的积极性,陶冶学生的兴趣,这的确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人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