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核舟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核舟记》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1 22:2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雕虫小技寄寓文人情怀 方寸之间尽显文化传承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状物文言文,展示了核舟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文玩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作者的情怀与精神追求。本单元的核心任务:人文主题:了解古人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这符合核心素养中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两要素。
语文要素: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
2.反复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领会文章丰富内涵。这符合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两要素。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但是,领会核舟背后的文化底蕴,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怀与追求有一定难度。因此,理解文章内容可以充分依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完成,而相关人物生平经历及文章则需要教师提供,为学生搭建梯子、降低难度。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2.反复诵读,品味核舟之奇,领会文玩的文化内涵;
3.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怀与追求,提升审美品味。
学习方式:
深情朗读、小组合作、咬文嚼字、思考探究、想象留白
教学资源:
课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辅读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自主朗诵,读顺文本学生自主朗读文本,读准字音,读顺文本。同桌分享:你认为哪个字、词、句子很重要,如何释义? 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词语、句式,达成学习目标 1。
二、品味核舟之奇,领会文化内涵 (一)咬文嚼字,思考不同 1.如果用文中一个词来评价雕刻者,你会怎么说? 预设:(奇巧或灵怪) 2.这两个词有何不同?可以从用词、标点符号或者表达方式的角度品析。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嘻,技亦灵怪矣哉! 预设: (1)奇巧的意思是奇妙精巧,点出雕刻者构思精巧;而灵怪是神奇的意思,比奇巧程度高,所以灵怪更凸显了核舟巧夺天工之美。 (2)前面这句话标点符号是句号,表达方式是叙述,表示作者在客观评价。而后一句话是抒情和议论,感叹号和矣哉加强了惊叹语气,表达了作者对雕刻者高超技艺的赞美。 (二)小组合作,初品核舟之奇你能够从哪些细节能够读出核舟之奇?小组自选段落,自选朗诵形式,分享你的发现。 (三)深挖细究,思考探究:王叔远为什么雕刻这样的核舟?魏学洢为什么写《核舟记》?我们为什么学习这篇文章?这样做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预设:学生可能从核舟构思精巧、情态逼真,或者作者的情感,赞美王叔远雕刻技艺高超等方面回答。教师指导:我们要关注核舟的性质——文玩。玩是表象,文是内在。文玩的价值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 (板书) 小结:核舟的意义价值不只在于它精巧,而是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承,即“苏轼泛赤壁”这一文坛佳话 “奇巧”和“灵怪”是本文文眼,一词立骨,是探究文章内容的关键。学生能够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感受雕刻者高超的技艺及作者对核舟及雕刻者的高度赞扬。运用深情朗读、细节描写赏析语句,自习品味核舟巧夺天工之美及雕刻者技艺高超。王荣生教授指出,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思索三种意图:雕刻者的意图、作者的意图、编者的意图,理解以上三种意图的核心就是文化内涵和传承。
三、跨越时空,感受情怀与追求 (一)千古奇人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神宗元丰二年,因御史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一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作,以此寄托他谪居时的感受。 初到黄州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到黄州第三年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被贬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被贬儋州 遇赦北还时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定风波》 1.阅读辅读资料,齐声朗读苏轼所做诗词、文章,谈谈你感受到怎样的苏轼? 2.抓住关键词,用深情朗诵的方式体现苏轼由“有恨”到“不恨”的豁达情怀。 小结:苏轼豁达乐观、自在洒脱的文人风骨千百年来一直熠熠生辉,激励着每一个在坎坷中挣扎的人,这其中就有明末江南才子魏学洢。 (二)江南才子魏学洢 魏学洢,字子敬,明末散文家,天启年间著名的江南才子。当时正值阉党横行的时期,其父魏大中被奸臣诬陷而死。魏学洢经历人生巨变,不再抱有入仕为官的念头,只与周边的普通劳动人民交往,以此来排解心中的苦闷,期间写出传世名篇《核舟记》。 阅读辅读资料,谈谈你读到了魏学洢怎样的精神追求?预设: (1)魏学洢想要学习苏轼那种豁达洒脱、寄情山水、保持内心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追求。 (2)王叔远送给魏学洢“苏轼泛赤壁”的核舟,想要以此宽慰、关怀、激励友人。而魏学洢体会到王叔远的苦心,不仅赞美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更赞美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的知己之情,决心像王叔远希望的那样,学习苏轼豁达的胸襟,远离世俗,在民间和山水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回归文本,再品核舟之奇文中哪些细节能够体现“苏轼泛舟赤壁”时淡泊豁达、自在洒脱的情怀和风骨?小组合作,深情朗读,补充留白,细品深究。 预设: (1)“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执卷,如有所语。”→苏轼和黄庭坚友情深厚,神情专注,仿佛沉醉在文学世界。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佛印的神情应该是自在洒脱的,仿佛沉浸在山水、清风明月之间。 (3)舟尾的两个舟子一动一静,都渲染了泛舟的清静无为、恣意洒脱的美好意境。 尝试运用“深情朗读”“情景再现”“咬文嚼字”“联想想象”“补充留白”等方法感受苏轼豁达、洒脱的胸襟与情怀,触碰核舟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感受魏学洢借赞美核舟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达成学习目标 2和目标 3
四、中国式审美 总结:同学们,苏轼泛舟赤壁时赏到的清风明月之美是转瞬即逝的。但苏轼写下前后《赤壁赋》,让那夜的美景和文人风骨流传于世。几百年后,明朝的王叔远将其刻在核舟上,送给同样历经坎坷的魏学洢,以此来慰藉、激励友人。今天,我们又一起学习了这篇《核舟记》,品味了高超的雕刻技艺,更感受到文化内涵和传承。最后,我们重新朗读题目:雕虫小技寄寓文人情怀方寸之间尽显文化传承教师展示图片,分享寄寓在文玩之中的中国式审美——美在外在,也美在内涵;美在文人的风骨与追求,也美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我们也是文化的传承者,要培养自己高雅的审美品味。 拓展延伸,分享中国式审美,引导学生提升审美品味,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达成学习目标 3
五、作业布置《画记》(韩愈)《景泰蓝的制作》(叶圣陶) 同类文章,拓展巩固
《核舟记》评测练习
一、填空
1、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______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________一句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2、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完成对比阅读
核工记
宋起凤/文
(1)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2)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3)。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4)壮——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舣(5)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6)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7)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语云:“纳须弥(8)于芥子。”殆谓是欤(23)!
注释:(1)起凤,字来仪,清康熙时河北人。本文描写在一个桃核上雕刻的人物风景。(2)雉:城墙垛子。(3)章:棵(4)延纳:请进。(5)舣:拢船靠岸。(6)高阜钟阁踞焉:高高的土山上有一个钟阁蹲在那里。阜,土山。(7)招提:寺。本义是四方,僧为四方僧,住处为招提僧坊。(8)须弥:佛经里的高山。(23)殆谓是与: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链接:创作背景微雕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悠久的雕刻工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一个不大的桃核上,展现出人间万象、山水景物、以及不同格调的各式建筑,并把传神、精细、复杂这三大特点融为一体,也即所谓的"纳须弥于芥子",便是中国微雕工匠们世世代代极力追求的最高境界。作者的季弟得到了一件桃核微雕工艺品,作者有感于其雕刻的精湛,创作了此文。
1、探究《核工记》中雕刻者的高超技艺体现在哪里?
(1)桃坠形体之小与雕刻人、物、景、人事之多形成对比,突出“奇巧”。
(2)人物神态之活与情态之细形成对比,突出桃坠之“妙”。
(3)意境深邃与文字浅显形成对比,突出桃坠作品之美。
2、阅读两篇短文后,你对中国古代工艺人有什么样的看法?
参考示例:从小小的桃核雕刻出精美生动的的艺术品,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古人的智慧,感受到那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知识链接: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1、心细如发,探手轻柔,李峰高倍显微镜下手工精磨刀具,5微米的公差也要 “执拗”返工。
2、心有精诚,手有精艺,顾秋亮仅凭一双手捏捻搓摸,便可精准感知细如发丝的钢板厚度。
3、蒙眼插线,穿插自如,李刚方寸之间也能插接百条线路,成就领跑世界的“中国制造”。
4、高凤林是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焊工,国家特级技师。他心怀梦想,心平手稳,焊接飞天神箭。
5、马宇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师,他能在毫厘之间,把握分寸,重现旷世兵马俑。
6、中国高飞集团高级钣金工王伟,在肉眼难辨的误差里,手工打造精美弧线,托举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
课后反思
《核舟记》是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状物文言文,展示了核舟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文玩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作者的情怀与精神追求。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但是,领会核舟背后的文化底蕴,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怀与追求有一定难度。因此,理解文章内容可以充分依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完成,而相关人物生平经历及文章则需要教师提供,为学生搭建梯子、降低难度。本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先通过检查重点字词的含义、句子的翻译等确定学生自主预习情况,这样就达成了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词语。接下来,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奇巧”“灵怪”,以及运用深情朗读、细节描写赏析语句,自主品味核舟巧夺天工之美及雕刻者技艺高超,以及作者对核舟及雕刻者的高度赞扬。这样就达成了学习目标
2.反复诵读,品味核舟之奇,领会文玩的文化内涵。然后,我精选了苏轼被贬后所做的几首代表性的诗词(初到黄州: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到黄州第三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被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儋州遇赦北还时: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并让学生运用“深情朗读”“情景再现”“咬文嚼字”“联想想象”“补充留白”等方法感受苏轼豁达、洒脱的胸襟与情怀,触碰核舟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感受魏学洢借赞美核舟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通过抓住关键词,用深情朗诵的方式体会苏轼由“有恨”到“不恨”的豁达情怀,以及魏学洢想要学习苏轼那种豁达洒脱、寄情山水、保持内心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追求。这样就达成了学习目标
3.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怀与追求,提升审美品味。反思整节课,学习目标明确、简洁、达成度高,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注重从课内到课外知识的延伸,带领学生通过小小核舟感受到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也碰触到寄寓在文玩之中的中国式审美——美在外在,也美在内涵;美在文人的风骨与追求,也美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也是文化的传承者,要培养自己高雅的审美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