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重难点检测卷(试题)-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选择正确的一项( )
土地宽无 金属有白 树茂在于 诚 在于心
A.垠 银 跟 恳 B.垠 银 根 恳 C.银 垠 根 恳
2.口语交际。根据下面的语境选择最合适的一项。
小明在公园里看见一位大哥哥把包装袋和饮料瓶随地乱扔,就上前去对大哥哥说( )
A.你怎么这么不讲卫生呀?
B.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C.你这样乱扔垃圾,会受到处罚的。
D.大哥哥,请你把垃圾丢进垃圾箱,好吗?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爱护环境的人,我们生活的家园就会越来越美好。
二、填空题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半明半昧( ) 霎( )时 模( )糊
4.形近字组词。
崩( ) 沸( ) 笼( )
蹦( ) 拂( ) 茏( )
5.读词语,找规律,分别在括号里再写一个词语。
若隐若现 浩浩荡荡 漫天卷地
人山人海 整整齐齐 眼高手低
( ) ( ) ( )
6.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应接不( ) 风平( ) 人声( )
水天( ) ( )崩( )裂 ( )江面
潮要来时,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江面还是(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 )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 )。浪潮越来越近,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7.填空。
(1)须臾却入海门去,______。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________的________。
(2)_________,自用则小。
(3)_______,审问之,慎思之,________,________。
(4)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
(5)《鹿柴》这首诗描写得“有声有色”,其中描写了“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流着______,流着________。
8.请按照文中的描写,填一填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样子。
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出现__________________→白浪翻滚,形成__________________→浪潮逼近,犹如__________________,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__________________。
三、信息匹配
9.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正确的画“√”。
薄雾(bó báo) 大堤(dī tí) 闷雷(mèn mēn)
潮水(cháo cáo) 逐渐(zhú zú) 余波(bō bē)
四、语言表达
10.按要求改写句子
(1)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加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仿写设问句)
_______________
(3)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4)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仿写句子)
______是那样_______,_______是那样_______。
(5)在括号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词语来描绘它。
(烟花 蝴蝶 ) 过了一会儿 顿时 忽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人类的许多行为正破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请你说说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练习。
____________
一天中午,在巴黎街头,一位法国著名诗人看见一位老人(肃然 木然)地坐着。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在他身旁,立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街上乞讨。诗人走到老人跟前,俯下身子问道:“老人家,今天上午给您钱的人多吗?”“我……今天上午什么也没有得到。”听到有人询问,老人先是一愣,接着长叹一声道。诗人听了,拿出笔,悄悄地在木牌上的那行字前面加了几个字“春天到了,可是”。他把身上带的钱全给了老人,说:“这够您吃一顿饭了。”
晚上,这位诗人又经过那条街。他看到来往的行人跃过这块木牌时,大都停了下来。无论是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还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硬币送到老人的手里,就连衣着(破旧 寒酸)的小职员,也摸出一枚硬币交给老人。诗人远远地看着,脸上露出欣喜的神情。
12.给短文拟个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13.将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用“\”划去。
14.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有一个病句,请用“——”画出来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短文给我们描绘了两个场景,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个场景的主要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诗人仅仅在原来那句话的前面加了几个字,竟产生了这么大
的魔力!你认为这几个字的魔力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谈谈你对这位法国诗人的看法。(至少3点,1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开始,远处的江面水平如镜。突然,远处的江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小白点。不一会儿,那白点连成一条细长的白线,侧耳倾听,隐隐传来“轰隆轰隆”的响声,一瞬间,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鼓,震耳欲聋。转眼间,潮水便涌向眼前,波涛起伏,旋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气势犹如万马奔腾,令人心惊胆战。潮水涌来,汹涌澎湃,掀起七米多高的浪头,声传数十里,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自然景观所折服!
(二)
这时,只见东边模模糊糊,烟雾弥漫的江面上,在天水之间,一条雪白的哈达忽展忽卷横江而来。刹那间,日晕云奔,寒气扑面,人们不寒而栗。还没等人们回过味来,潮头伴随震天撼地的雷鸣般巨响铺天盖地抢到你的面前。任人们狂呼乱叫,也无法听到,潮声如雷贯耳,耳鼓庶(shù)几被摧裂。人们为观潮的兴致所陶醉,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目不转睛地盯住海潮,只见潮头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惊湍(tuān)飞掠,白沫四溅,大者如瓜,小者如珠,满江奔涌,如雪峰崩塌、玉山倾倒一般。潮头如一座雪白楼房顷刻倒塌。潮头过后,依然是一浪接一浪,前浪涌,后浪追,浪推云,云裹浪,云浪交织,好像水与天在空中撞击,其声势之大,令飞鸟惊愕(è);其动响之巨,让鱼鳖(biē)破胆。整个江面上,如同万头雄狮齐声怒吼,如同千匹骐(qí)骥(jì)奔驰在广袤(mào)雪原。
(三)
钱塘江的入海口处即杭州湾。它在地形上是个典型的喇叭河口,越近东海越宽,最宽处达100千米,从杭州湾口的南汇嘴开始,向西大幅度收缩,到澉(ɡǎn)浦(pǔ)附近狭到30千米,到海宁盐官,江面只有3千米。河口宽,潮水大量涌进,往里,江面突然束狭,潮水相叠,水面升高。加之,在钱塘江澉浦附近的河床底部又有一道南北相连的沙坎,像门槛一样,起着进一步抬高水面的作用。江水滚滚东流入海,恰受东南季风推拥上溯(sù)的海潮顶托,风起潮涌,潮水和江水叠加,使得本来因江面束狭和沙坎的阻拦而抬高的潮水更加汹涌,形成钱塘潮的奇观。
18.【提取信息】看下图,下面能表现图片内容的一项是( )
A.转眼间,潮水便涌向眼前,波涛起伏,旋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气势犹如万马腾,令人心惊胆战。
B.潮水涌来,汹涌澎湃,掀起七米多高的浪头。
C.只见东边模模糊糊,烟雾弥漫的江面上,在天水之间,一条雪白的哈达忽展忽卷横江而来。
D.还没等人们回过味来,潮头伴随震天撼地的雷鸣般巨响铺天盖地抢到你的面前。
19.【比较判断】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语段(一)和语段(二)都从视觉、 听觉的角度描述了钱塘潮,语段(二)的“寒气扑面”是从触觉的角度描述的。
B.语段(一)着重描写了潮来时的情景,语段(三)着重介绍了钱塘潮形成的原因。
C.语段(一)和语段(二)都引用了古诗,语段(三)引用了很多准确的数字。
D.语段(一)和语段(二)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语段(三)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
20.【感知内容】下面哪项内容是钱塘潮形成的原因?( )
A.“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写出了钱塘潮是怎样形成的。
B.前浪涌,后浪追,浪推云,云裹浪,云浪交织,形成了钱塘潮。
C.江水滚滚东流入海,恰受东南季风推拥上溯的海潮顶托,风起潮涌,潮水和江水叠加,使得本来因江面束狭和沙坎的阻拦而抬高的潮水更加汹涌,形成钱塘潮的奇观。
D.杭州湾河口宽,潮水大量涌进,往里,江面突然束狭,潮水相叠,水面升高,从而形成钱塘潮。
21.【语言运用】仿照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写法,从声音、颜色等方面入手,试着描写夏天暴风雨来临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书面表达
22.表达与交流。
你最喜欢校园的哪个地方?是操场、小花园还是图书室,或者是其他什么地方?请选择一处,以“校园一角”为题,写一篇习作。可以写它的样子,可以写它有什么特别之处,还可以写自己的感受。要求:按一定顺序来写,写清喜欢的理由,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详解】本题考查汉字综合知识。
垠,界限;边际。
银,金属元素,白色,有光泽,质软,延展性强,导电、导热性能好,化学性质稳定。用途很广。通称银子或白银。
根,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能够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有的根还能贮藏养料。
恳,真诚;诚恳;请求。
从“土地宽无 ”可知与之相符的是:垠,从“金属有白 ”可知是:银,从“树茂在于 ”可知是:根,从“诚 在于心”可知是:恳。
故选B。
2.D【解析】略
3. mèi shà mó【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半明半昧——mèi,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
霎时——shà,形容极短的时间。
模糊——mó,轮廓模糊不清。还读“mú”,组词:模具、模样、模子、模板、字模等。
4. 崩塌 沸腾 灯笼 蹦跳 拂拭 葱茏【详解】本题考查形近字组词。
崩和蹦:部首不同,音不同,义不同。崩:倒塌;破裂;旧指帝王死亡。可组词:崩塌、崩溃等。蹦:跳。可组词:蹦跳、蹦高等。
沸和拂:部首不同,音不同,义不同。沸:沸腾。可组词:沸腾、沸点等。拂:抹拭;轻轻掠过、擦过;违拗、违逆。可组词:拂拭、吹拂等。
笼和茏:部首不同,音同,义不同。笼:多音字,[ lóng ]笼子;蒸笼;把手放在袖筒里。可组词:笼子。[ lǒng ]遮盖,罩住;比较大的箱子:箱笼。可组词:笼罩。茏:古书上说的 一种草。可组词:葱茏、茏郁等。
5. 多种多样 风风雨雨 口是心非【详解】本题考查词语仿写。
“若隐若现 人山人海 ”是ABAC式词语,“浩浩荡荡 整整齐齐”是AABB式词语,“漫天卷地 眼高手低”是含有一对反义词的词语。学生据此仿写即可。
ABAC式词语:毛手毛脚、自由自在、百发百中、非亲非故等。
AABB式词语:星星点点、明明白白、多多少少、隐隐约约等。
含有一对反义词的词语:左顾右盼、大材小用、声东击西、天经地义等。
6. 暇 浪静 鼎沸 相接 山 地 横贯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详解】本题考查补全词语和选词填空。
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风平浪静,意思是指没有风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比喻平静无事。
人声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现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
水天相接,形容水天共融的景象,清澈的水域映照着湛蓝的天空,形成清美而秀丽的大自然空间景象。
山崩地裂,意思是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横贯江面,意思是横向贯穿江面,即从江此岸直通到彼岸。
结合语段句意,潮来之前,江面是平静是,故第一空是:风平浪静;海面宽,因此看到的远处应是水天一线的,故第二空是:水天相接;白线越来越近,横贯江面之上,故第三空选:横贯江面;由“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知是:山崩地裂。
7. 卷起沙堆似雪堆 刘禹锡 《浪淘沙》 好问则裕 博学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孰能无惑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细细的溪水 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月光【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名句及课文默写。
(1)“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出自唐朝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全诗为: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意思是: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2)“好问则裕,自用则小”的意思是勤学好问,学到的东西就多;骄傲自大,学到的东西就少,出自《尚书·仲虺之诰》。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出自《礼记·中庸》 。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告诫人们要多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知识。出自唐朝文学家韩愈的《师说》
(5)《鹿柴》全诗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意思是: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其中描写了“声”的诗句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6)“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出自可知《走月亮》。
8. 一条白线 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详解】本题考查课文的理解并填空。
语段选自《观潮》,这篇文章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
结合文中“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知答案。
9.bó dī mèn
cháo zhú bō【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薄雾,拼音:bó wù,意思是淡薄的雾气,多用于写海景,林景时的雾的描写。
大堤,拼音:dà dī,沿河、沿湖或沿海的防水构筑物,多用土石等筑成。
闷雷,拼音:mèn léi,意思是比喻遭到突然的打击。
潮水,拼音:cháo shuǐ,海洋中以及沿海地区的江河中受潮汐的影响而定期涨落的水。
逐渐,拼音:zhú jiàn,指渐渐;逐步。
余波,拼音:yú bō,指事件结束以后留下的影响或震荡。
10. 尽管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父爱是什么?父爱指父亲给予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温暖。 你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 花瓣 洁白 花香 清新 烟花:烟花忽然绽放,顿时璀璨了整个天际。流星般的火花从天空直落,等待着人们许下心愿,那玉树琼花的世界,在夜色中重现天宫的花园。过了一会儿,紫色烟花妖娆的展开笑脸,与漆黑的夜色相映成晖;绿色光圈羞涩地回眸一笑,与黄灿灿的烟花共组一个笑脸……在烟花的世界,留下的只有惊叹。【详解】(1)本题考查关联词。
“潮头奔腾西去”和“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可知是转折关系,用转折连词即可。
示例:潮头虽然奔腾西去,但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2)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所仿写的句子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例句是设问句,学生仿写时运用设问修辞手法即可。
示例:春天在哪 ?春天在 朋友的欢笑声 。
(3)这道题考查学生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换。
反问句变陈述句方法如下:首先,去掉反问词;其次,肯定词变否定词,否定词变肯定词;再次,去掉语气词;最后,问号变句号。
去掉语气词“吗”,问号变句号,肯定词变否定词,否定词变肯定词;故答案为:你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
(4)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所仿写的句子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学生仿写时注意前后的修饰关系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落日是那般火红,霞光是那般绚丽。
(5)本题考查想象写话。
学生从“烟花 蝴蝶 ”中选择一个词语,结合“过了一会儿 顿时 忽然”去描绘即可。
示例:烟花:随着一声声烟花炸开的响声,天空顿时被烟花点缀,美丽极了。
11.我们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有:空气污染,水污染,温室效应,生活垃圾污染等。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节约水电,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不随便丢垃圾,认真进行垃圾分类;绿色出行,外出多步行或搭乘公共汽车、地铁;爱护大自然,爱护花草树木。【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分析所给材料,明确交际的內容,然后组织语言。
本题把我们存在的环境问题及针对这些环境问题提出保护环境的方法表达出来即可,注意语言通顺。
示例:我们身边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如乱扔垃圾、“白色污染”多、大气污染严重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善环境:不乱丢垃圾,做到垃圾分类投放;不用或者少用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倡导绿色出行,所有市民外出时尽量选择骑单车或者坐公交车。
12.语言的魅力 13.肃然 破旧 14.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 他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
他看到来往的行人跃过这块木牌时,大都停了下来。 他看到来往的行人经过这块木牌时,大都停了下来。 15. 同情盲人街头乞讨,巧添几个字。 几个字显魔力,路人纷纷解囊。 16.这几个字的魔力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彩。是的,春天是多么美好,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怎能不叫人陶醉?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17.富有同情心;有智慧;温文尔雅、有礼貌。
【解析】略
18.C 19.D 20.C 21.天空乌云密布。突然,一道闪电如一条火蛇冲破了黑暗,在天空划开一条裂口,接着一声霹雳震得地动山摇。一会儿,粗大的雨点儿落下来了,打在玻璃窗上叭叭直响。雨越下越大,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地上的水越来越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
【分析】18.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给的图,结合四个答案选项,A中巨大的水墙不符合图意。B中七米多高的浪头也不符合图意。D中潮头巨响也不符合图意。
19.本题考查理解能力,D项错误,更正为:语段(一)和语段(二)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语段(三)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
20.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感知。要找出钱塘潮形成的原因,应结合语段三的内容的句子“江水滚滚东流入海,恰受东南季风推拥上溯的海潮顶托,风起潮涌,潮水和江水叠加,使得本来因江面束狭和沙坎的阻拦而抬高的潮水更加汹涌,形成钱塘潮的奇观。”得出答案。
2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写夏天的暴风雨来临的情景,注意要从声音、颜色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描摹。
22.范文
校园的一角
“沙沙沙,沙沙沙”春姑娘带着五颜六色的花环,穿着又薄又美的纱裙,那又白又胖的小脚丫踏着轻轻的步伐,来到了我们的校园。我最喜欢的是那个美丽、开满鲜花的花坛。
走到花坛边,用灰色水泥做成的花坛上,蜗牛也爬出来,呼吸新鲜空气,小草也探出头来,花儿有的全开了,像我们灿烂的笑脸;有的只开了两三片花瓣,露出了嫩黄色的花蕊;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亭亭玉立。
花儿的颜色可多了,有红色,黄色,紫色,粉红色,蓝色……五彩缤纷、色彩明丽,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高空的彩虹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花坛中间是一座雕,像一位仙女穿着白色纱裙,手中托着知识球,飞向无边无际的太空,寓意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雕像旁有几棵高大的椰棕树,大约有三层楼那么高,像士兵一样守卫着美丽的校园。
我爱这个春天,更爱校园,更加爱那一个花坛。【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书面表达,结合题干的要求,以“校园一角”为题,写一篇习作。首先确定要描写的是校园中的那一角,然后写写它的样子,写它有什么特别之处,最后写自己的感受。例如可以写学校的操场、小花园还是图书室等地方,注意语言的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