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 (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 (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12 09:3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1.运用资料,说明地震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2.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3.掌握地球内外部各圈层的划分及其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一、地震与地震波
教材全解
自1970 年起,苏联在科拉半岛进行科学钻探,其中最深的一个钻井达12 262米。它当时是世界上最深的钻井。该纪录先后被卡塔尔的油井(12 289 米)和俄罗斯的油井(12 345 米)打破。截至2016 年,科拉超深钻井的深度居世界第三位。
1.说一说,你了解哪些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
2. 俗话说:“上天有路,入地无门。”议一议,在“入地无门”的情况下,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奥秘的?
地震波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
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1.地震
(1)概念
震源
震中距
震源深度
地震波
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
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
增加30倍
(2)震级
(3)烈度
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
强弱的程度
影响因素:
一次地震,烈度不止一个
(共12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
①.震级:
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每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而烈度有无数个
②.震中距:
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
③.震源深浅:
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④.地质构造
⑤.地面建筑
影响 震级 震中距 震源深度 地质构造 建筑物坚固程度
关系
正相关
负相关
负相关
负相关
负相关
1.关于地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B.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C.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
D.同级地震,震源越深,破坏力越大
2.以下关于地震的应对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
B.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C.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D.在高楼时尽快坐电梯下楼
A
D
课堂小测
读2008年中国3级以上地震分布图,概括中国地震分布特征
拓展延伸
2.地震波
请阅读教材P24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分为哪两类?各有什么特性?又有哪些共性?
地震波: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
(1)概念
(2)分类及特性
分类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波速变化
横波(S)
纵波(P) 较 快
较 慢
固体、液体、气体
固 体
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问题探究
1.当地球发生地震时,人们首先感觉到上下晃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答:先上下晃动。因为纵波的传播速度大于横波的传播速度。
2. 地震在海洋中发生时,坐在船上的渔民是感觉到上下晃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答:只有上下晃动。因为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态中传播,而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
l 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游轮上的游客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B.地震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表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C
课堂小测
2.地震波
请阅读教材P24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分为哪两类?各有什么特性?又有哪些共性?
(1)概念
(2)分类及特性
(3)利 用
“透视”地球内部结构
二、地球内部圈层
1.内部圈层划分
地壳、地幔、地核
2.圈层的分界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核
3.划分依据
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3
6
9
12
15
深度:km
速度:km/s
地壳
地幔
外核
内核
17km
2900km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波速明显增加
——横波消失,纵波减速
莫霍面
古登堡面
读p25图1-18:
这两个界面距地表深度大致多少千米?地震波通过这两个界面向下传播的时候波速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物质组成或状态
发生了变化
请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1.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组成物质是什么?
各有什么特征?
2.软流层位于哪一个圈层?地壳、岩石圈、与软流层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5-26,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地 壳
①概念:
②地壳物质组成: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百分比
养(氧)闺(硅)女(铝)贴(铁)给(钙)哪(钠)家(钾)没(镁)
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4.内部圈层
b.地壳可分为哪两层? 它们的分布有什么不同?
地壳结构示意图
③地壳内部结构
a.地壳厚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硅镁层
硅铝层
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底部消失
连续分布
厚度不均,平均厚度为17千米;
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 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
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
(2)地 幔
①概念: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软流层
莫霍面
古登堡面
2900km
③软流层:
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④岩石圈:
上地幔上部
地壳
软流层以上
②组成物:含铁和镁的硅酸盐类。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3) 地 核
①概念:
可能是极高温高压下的铁和镍。
②组成物质:
③结构:
外核
内核
你能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推测出外核和内核的物质状态吗?
液态或熔融状态
固态
名称 范围 深度 主要特征
地壳 地表~莫霍界面 平均17千米 (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2)各地厚度不一,大洋部分____,(平均厚度约6千米)大陆部分____。(平均厚度约33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海拔越高,地壳越____;海拔越低,地壳越____。(3)结构:分为硅铝层(大洋缺失)和硅镁层(连续的)
地幔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17~2900千米 (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2)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3)上地幔上部有一________(岩浆的发源地)(4)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岩石圈:包括______和上地幔顶部。
地核 古登堡界面~地心 2900~6371千米 由E______(呈____态或_______状态)和F______组成(为____态)。(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完成1~3题。
1.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一般认为位于(  )
A.圈层①内部B.圈层②上部
C.圈层②底部D.圈层③顶部
3.当前科学家仍主要利用地震波的性质对地球内部的结构进行探索,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其地下储有石油的是(  )
2.下列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合称为岩石圈
B.①为岩石圈
C.①+②的顶部合称为岩石圈
D.软流层及其以上为岩石圈
B
C
A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大气圈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水圈
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
地表水 地下水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生物圈
概念:由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圈层
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核心部分:地上100米,水面以下200米内
意义: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气体及其中的悬浮物,即__________、水汽和固体杂质,主要成分是_______和________ 厚度:2 000~3 000千米。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意义: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水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分类: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意义:_______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环境 分布于_________上部、大气圈底部和____________中;是最______的圈层。
意义:与地壳(或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读图,回答1~2题。
1.②圈层的主体是(   )
A.河流  B.湖泊
C.冰川 D.海洋
2.①②③④四圈层中处于不断循环更新之中的是(   )
A.④ B.② C.① D.③
D
B
课堂小结
北京时间2019年5月30日,智利北部发生 4.9 级地震,震源深度 94.6 千米。据此完成 1—2 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 地壳 B. 岩石圈 C. 下地幔 D. 软流层
2.此次地震发生时,地面上人们的感觉是(  )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只有上下颠簸
D. 只有左右摇晃
课堂练习
1.B   2.A  解析:1. 地壳的平均厚度是 17 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 94.6 千米,超出地壳深度;岩石圏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平均厚度在 100 千米左右,从震源深度看,此次地震可能发生在岩石圈范围内;软流层在岩石圈之下,深度可达 400 千米,下地幔在上地幔之下,深度可达 2 900千米,远远大于震源深度。2.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地震发生时人们先感受到纵波的影响即上下颠簸,后感受到横波的影响即左右摇晃。
当地时间 2019 年 5 月 22 日晚,墨西哥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喷出高达 3 500 米的灰柱。读下面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 3—4 题。
3.火山喷发的物质发源于 (  )
A. 地壳上部 B. 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C. 下地幔 D. 地核
4.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大陆地壳较薄,大洋地壳较厚
B. 地壳是由岩石圈组成的
C. 图中①②③④合为岩石圈
D. 图中④为软流层
3.B   4.D  解析:3. 一般认为岩浆发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4.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图中④为软流层。
当地时间 2019 年 5 月 24日夜间,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阿贡火山喷发,火山灰柱高达5 000 米。下图示意火山景观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据此完成 5—7 题。
5.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大的地方是 (  )
A. ①与②交界处 B. ②层内部
C. ②与③交界处 D. ③与④交界处
7.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
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5.B 6.C 7.A  解析:5. 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图中②为地幔。6.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大的地方是古登堡面处,此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下降。7. 喷发出地表的火山灰物质首先冲入大气圈,然后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到地表,接触到地表的生物或直接落入水面,经过外力作用,最终成为岩石圈的一部分。
读下面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完成 8—9 题。
8.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 (  )
A. 生物圈 B. 水圈
C. ①圈层 D. ②圈层
9.下列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 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
C. ①圈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 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
8.A   9.B  解析:8.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人属于生物圈,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生物圈,A项正确。水圈中主要是海洋生物,B 项错误。①圈层是大气圈,②圈层是岩石圈,不是人类生存空间最接近的圈层,C、D两项错误。9.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有交错在一起的部分,所以水圈不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A 项错误。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B 项正确。①圈层在底部的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中部的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C 项错误。②圈层中硅铝层在大洋洋底缺失,不是硅镁层,D 项错误。
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下图,完成 10—11 题。
10.①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
A. 连续但不规则
B.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 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D. 由坚硬岩石组成
11.下列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 各圈层相互渗透
C. 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 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10.A 11.B  解析:10. 根据图示圈层之间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关系,可以推导出①为水圈,②为大气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岩石圈。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圈;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生物圈能进行光合作用;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11. 岩石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属于外部圈层,图示四大圈层相互渗透、相互联系,而不是上下平行分布,其中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而不是单独占有空间。
12. 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地震仪可以记录从地球不同深度传来的地震波,通过分析该处地震波的波速和频率等特征,可以大致判断该处的物质状态、密度等状况。
材料二 在海洋中释放人工震波,震波会从海底不同深度的岩层反射回来,由反射波可绘出海底地质图,从而确定石油和天然气矿床的位置。这一过程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1)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
 
(2)若此时海底发生了地震,轮船会产生怎样的运动?海岸边行驶的汽车呢?
12.(1)A (2)轮船只出现上下颠簸。汽车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解析: (1)纵波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传播速度较快,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且传播速度较慢。因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故海底若有石油,那么横波在传播过程中将完全消失,故符合题意的是 A。(2)由于轮船航行在水上,汽车行驶在陆地上,能够通过固、液、气三态的只有纵波,因此两者都能出现纵波引起的上下颠簸;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波速相对较慢,故汽车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