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1.下列对课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毋吾以也:因为 率尔:急遽不加思考的样子 会同:诸侯朝见天子 三子者之撰:才能
B.牛羊何择:区别 有复于王者:禀报 挟泰山以超北海:用胳肢窝夹着 权然后知轻重:称量
C.莅中国:统治 恒产:不变的财产 放辟邪侈:逃避 救死而恐不赡:足 隐其无罪:痛惜
D.春服既成:穿定衣服 端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以王为爱:吝啬 诚有百姓:确实
2.下面对教材中有关内容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言志”为主线,对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进行了简洁传神的描写,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各自不同的人生志向。
B.《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通过亲切生动的举例,浅显恰切的设喻,明确犀利的语言,围绕“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逐层展开,最终说动了齐宣王。
C.《庖丁解牛》中,庄子借助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梁惠王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才能达到“保身”“养生”的目的,得到梁惠王的称赞。
D.《烛之武退秦师》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3.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鼓瑟希,铿尔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唯求则非邦也与 D.宗庙之事,如会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 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②一些运营商通过虚假广告吸引用户,明知网速无法契合相关的宽带资费,却照样营销、售卖,这与消费欺诈毫无二致。
③“90后”女孩小赵和男友双双辞职,二人轻车简从,以徒步和搭车的方式走访56个民族,并记录的特色文化。
④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些逸闻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⑤要保持社会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力戒浮躁心态, 坚决反对坐而论道,而应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⑥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建立的七十年间,列强纷纷入侵,我国国土几乎被瓜剖豆分。
A.③⑤⑥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①②⑤
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路率尔而对 ②鼓瑟希,铿尔 ③求也为之 ④夫子何哂由也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人。
B.端章甫,这是古代做小相时的穿戴。端是指礼服,章甫是指礼帽。
C.舞雩,是鲁国求雨的坛,求雨的时候,常由巫在坛上伴舞求神。
D.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衅,古代指杀牲取血涂物,用以祭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②,其池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③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郤,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②卑:矮小。③不与:不在其中。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B.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C.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D.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子”指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门弟子”指孔子门下的学生。
B.“二三子”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诸位”“你们”。文中是孔子对自己门徒的称呼。
C.“甲兵”本来指铠甲和兵器,后来也泛指装备、军事。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
D.“大夫”,古代官名。先秦诸侯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明大夫”指贤明的大夫。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
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突出了他关心鲁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
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极能游说的特点。
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赞同子贡所言: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
(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11.阅读全文,说说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①以吾一日长(zhǎnɡ)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ɡ)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 )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ɡ)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③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ɡ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坐”是在尊长近旁陪坐。“侍”字把孔子和弟子之间的身份、地位全交代清楚了。
B.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做铺垫。
C.孔子一出场,就给人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体现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风。
D.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
13.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有先说“六七十”,转而改口“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
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
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庙之事: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端章甫: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在这里都用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D.小相:相,傧相的谦称。小相,古代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16.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三十)
②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颜渊》二十二)
③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二十六)
④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公冶长》十)
⑤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十九)
⑥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二十)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举直错诸枉 错:错误
B.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怀:使……怀念
C.于予与何诛 诛:除去
D.非不说子之道 说:宣扬
18.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B.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C.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9.下列对选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可以做到“仁”。这些都属于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B.在《公冶长》中,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颜渊的立场是不反对行善,这是最基本的仁德。
C.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说明发愤进取的孔子对学习懒惰的学生强烈不满。孔子根据这件事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D.在《述而》中,孔子自述其心态,他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②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琴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1.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因之以饥馑 因:因为
C.以俟君子 俟:等待
D.鼓瑟希 鼓:弹奏
22.“亦各言其志也”的“其”应讲作( )
A.他 B.你 C.自己的 D.其中
23.下列句子中“方”的解释与例句的“方”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方六七十
A.有朋自远方来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5.孔子为什么“喟然叹曰‘我与点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为国以礼 由也为之
B.方六七十 且知方也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会同
D.如或知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7.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语前置句。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28.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神态、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的人。
B.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冉有是一个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的人。
C.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是一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人。
D.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曾皙是一个洒脱、只追求个人享受而没有理想的人。
29.把文中加横线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 “诺。”于是旍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 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 ”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费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30.对文中加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B.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C.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D.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3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暂代官职。类似词语还有“权”,如《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中的“权”也是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
B.司马:西周始置,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
C.寡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后世一般官员也可自称“寡人”。
D.雉:古代城墙面积的计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义正词严地指出两君为讲和而来会盟,不应该有夷狄之乐等,印证了孔子“军事方面的活动, 必须要配备非军事方面的人才”的建议。
B.夷狄之乐被叱,景公惭愧;优倡侏儒的戏被责,景公害怕动容。这些都是因为景公知道自己在道义上不如孔子。
C.景公采纳了齐国主事官员的建议,把从前从鲁国郓、龟阴等地抢夺的田地还给鲁国,以此来表示自己的歉疚。
D.孔子认为大夫的封邑不能筑城墙,而费邑的城墙被拆,是在公山不狃、叔孙辄被彻底打败之后。
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
(2)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34.下列各句中“方”的含义与例句中的“方”相同的—项是( )
例句:方六七十
A.有朋自远方来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35.下列是对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的志向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B.文章的第2段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
C.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D.孔子“哂之”,是笑子路太不谦让,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
36.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可分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个部分。
B.子路和冉有都志在为政,不过是所治理的国家大小不同而已,而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一名“小相”,不想参与国家大政。
C.选文语言简短凝练,却恰当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率尔”一词体现出子路的自信率直,以及不谦虚的性格。
D.选文对孔子的描绘不多,却刻画出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明智、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十分了解的形象。
3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则曰:“不吾知也。”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行云薛谭乃谢枣反终身不敢言归。
(节选自《列子·汤问》)
38.为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9.下列对成语“响遏行云”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秦青的歌声太悲壮了。
B.秦青的歌声由于声音很大,天空中的云都被止住了,不能流动了。
C.形容秦青的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40.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41.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鼓瑟希,铿尔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毋吾以也 D.宗庙之事,如会同4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 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暂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后,并怡然自乐”一句所描绘的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坐》中,孔子评子路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侍坐》中,描写其他弟子都离开了,唯有曾皙留下,因为他想知道老师对每个学生所阐述的志向的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4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孔子评公西华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子路自信认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完成军事强国的目标。
(3)《侍坐》中,冉有认为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
(4)《侍坐》中,当孔子问曾皙志向时,曾皙说自己的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侍坐》中,公西华想担任小相达到“以礼治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侍坐》中,每个弟子在述志时都能体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尤其是仲由,文章通过对他的神态描写来凸显其性格特征的一句是“__________。”
(2)《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的才能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坐》中,孔子回答曾皙的问话时,连用三个语气词来强调弟子们都只是在谈他们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侍坐》中,用动作描写来说明三个学生生在述志时,曾皙一直在弹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侍坐》中,曾皙描绘了“暮春咏归图”,它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
(5)《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________。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4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暂的回答,从“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2)《侍坐》中,写孔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从呼应冉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可以看出;曾暂从容酒脱而又谦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4)《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问题,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5)《侍坐》中,孔子评冉有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____________,毋吾以也。居则曰: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_______,______”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49.从公西华的言志中,可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50.诵读课文后,根据下图的提示,在空缺处填出相应内容。
51.根据下面的文字分析曾皙的性格特点。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52.①名词的活用
a.如会同,端章甫( )
b.浴乎沂,风乎舞雩( )
c.三子者出,曾晳后( )
②形容词的活用
a.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b.可使足民( )
③动词的活用
a.异乎三子者之撰( )
53.一词多义
①方
a.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c.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 )
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
②尔
a.以吾一日长乎尔( )
b.子路率尔而对曰( )
③如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c.宗庙之事,如会同( )
④以
a.则何以哉( )
b.以吾一日长乎尔( )
c.加之以师旅( )
54.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句子 类型 句子 类型
⑴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⑹浴乎沂,风乎舞雩
⑵不吾知也 ⑺以吾一日长乎尔
⑶则何以哉 ⑻毋吾以也
⑷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⑼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⑸异乎三子者之撰 ⑽何伤乎?
55.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⑴鼓瑟希,铿尔 ⑶唯求则非邦也与
⑵莫春者,春服既成
56.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动 B.名作状 C.名作使动 D.名作意动 E.形作名F.形作动 G.形作使动
句子 类型 活用后意思 句子 类型 活用后意思
⑴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⑶风乎舞雩
⑵冠者五六人 ⑷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57.完成下列填空。
(1)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弟子三千,身通 六艺 者七十二人。他的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
(2)《论语》是一部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和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论语》包括《学而》《为政》《里仁》等共_____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赅,精警诫人。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5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 ) (2)则何以哉( )
(3)加之以师旅( ) (4)为国以礼( )
59.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1)“冠者五六人”一句中的“冠者”指成年男子。古代男子20岁举行束发带帽的仪式叫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是 否 )
(2)“因之以饥馑”中的“因”的含义是因为。( 是 否 )
(3)“侍坐”是《论语》中比较罕见的完整段落,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求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来极其深刻的印象。( 是 否 )
6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则曰:“不吾知也。”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61.文学常识。
(1)《论语》是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_______体著作,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体现了孔子在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方面的重要思想。
(2)孔子(前551—前479),名_____,字_____,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_____晚期_____家、_____家、_____家,儒家学派_____。孔子的伦理思想——仁,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___________。
(3)子路,姓_____名_____,字_____。《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作为孔子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蒯聩击杀,结缨遇难,被砍成肉泥。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4)曾皙,姓_____名_____,字_____。曾点喜欢弹琴唱歌。信奉儒学。崇拜孔子,父子同师孔子,学习儒家学说,并付诸实践,但未与孔子周游列国。
(5)冉有,姓_____名_____,字_________, 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冉贤集)人。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6)公西华,复姓_______名_____,字____。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
62.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中,你喜欢颜回、子路,还是曾参,或者其他的哪位?请选择孔子的一名弟子,结合《论语》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喜欢他的理由。要求:符合人物性格特征,100字以内
6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观人亦可正已,看到贤者与不贤之人,人们会有不同的收获。对此,《论语·里仁》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孔子针对子路的回答谈了自己批评他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不必藏于己;____________,不必为己。
(5)《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过往不能改正,未来却能补救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去来兮辞》中借白云与归鸟表达自己辞官归隐的自由与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乎 (《石钟山记》)
(8)____________,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阅读下面《论语 学而》中的一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选自杨伯峻《论语译注》)
后学者对“无友不如己者”中的“不如”有两种解读:第一种认为是“比不上”,第二种认为是“不类(似)”。
64.请根据上述两种不同的解读,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5.简析这两种不同的解读分别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主张
6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粵文身③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 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等因同属革新派而遭贬。②飐(zhǎn):风吹物使动。③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这首诗的颔联、颈联都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二者在写景角度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7.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同褒子秋斋独宿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韦苏州: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的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毋吾以也”意思是“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以”通“已”,“止”的意思。
C.“放辟邪侈”,指肆意作恶。“辟”,不正。
D.“端章甫”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的一种礼服,此处活用为动词,穿礼服。
故选B。
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各自不同的人生志向”错误。“吾与点也”说明孔子和曾皙志向相同。
故选A。
3.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没有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通假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应对此类题目,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的通假字,尤其是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同时,结合语句的意思也可以帮助识别通假字。
A项,“希”通“稀”,稀疏,这句话意思是“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
B项,“莫”通“暮”,晚,这句话意思是“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C项,“与”通“欤”,吗,这句话是说“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
D项,无通假字。
故选D。
4.B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①巧舌如簧:指舌头灵巧,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含贬义,形容演讲选手,不合语境。
②毫无二致:丝毫没有什么两样。指完全一样。结合“这与消费欺诈”分析,符合语境。
③轻车简从:行装简单,跟随的人少。(多指有地位的人)结合“女孩小赵和男友”分析,使用对象错误。
④笔走龙蛇:形容书法或文章洒脱雄健,很有气势。句中却用来说“做法”,属于用错对象。
⑤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结合“而应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反对”分析,符合语境。
⑥瓜剖豆分:像瓜被剖开,豆从荚里裂出一样。比喻国土被人分割。形容“我国国土被分割”,符合语境。
故选B。
5.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①②均为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
③是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不译。④是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呢。
故选C。
6.A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记忆文学常识时,作家的姓名字号、别称、朝代(外国作家要记清国籍)、作品、风格特点、文学流派、文学主张等都要记忆清楚,不可张冠李戴。
A项,“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人”表述错误,应该是“步卒七十二人”。
故选A。
【点睛】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
7.B
8.C
9.A
10.(1)因此您对上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难了。
(2)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
11.①鲁国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无用,鲁国的军民又都讨厌战争。
②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
③田常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田常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田常国家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田常的功劳都不在其中。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
“臣请往使吴王”中,“臣”是“请往使吴王”的主语,二者意义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君因以兵迎之”中,“君”是“因以兵迎之”的主语,二者意义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错误,原文“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的意思是“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可知“甲兵之事”在文中指“打仗的事”。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错误,原文“故移其兵欲以伐鲁”的意思是“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可知是想转移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并非亲自带兵,选项曲解了“移”的词义;“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于文无据。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上”,对上;“骄”,使动用法,使……产生骄纵;“下”,对下;“恣”,使动用法,使……放纵无羁。
(2)得分点:“虽然”,虽然如此;“加”,开赴;“去”,撤军;“之”,进兵。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原文说“其君恶而不仁,大臣伤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由此可知,鲁国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无用,鲁国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
原文说“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由此可知,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
原文说“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由此可知,田常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田常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田常国家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田常的攻劳都不在其中。
参考译文:
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请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张、子石请求前去救鲁,孔子也不答应。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孔子答应他。
子贡就出发了,来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难攻打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而矮小,它的护城河狭窄而水浅,它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它的城墙高大而厚实,护城河宽阔而水深,铠甲坚固而崭新,士卒精良而精神饱满,可贵的人才、精锐的部队都在那里,又派英明的大臣守卫着它,这样的国家是容易攻打的。”田常顿时忿怒了,脸色一变说:“你认为难,人家认为容易;你认为容易的,人家认为是难的。用这些话来指教我,你是什么用心?”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如今,您的忧患在国内。我听说您多次被授予封号而多次未能封成,是因为朝中大臣的有反对你的呀。现在,你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你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你国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您的攻劳都不在其中,这样,您和国君的关系会一天天地疏远。这样,对上,您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困难啦。国君骄纵就要无所顾忌,大臣骄纵就要争权夺利,这样,对上您与国君感情上产生裂痕,对下您和大臣们相互争夺。象这样,那您在齐国的处境就危险了。所以说不如攻打吴国。假如攻打吴国不能取得胜利,百姓死在国外,大臣率兵作战朝廷势力空虚,这样,在上没有强臣对抗,在下没有百姓的非难,孤立国君专制齐国的只有您了。”田常说:“好。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
子贡一挺身而出,就使鲁国得以保全,使齐国产生内乱,使吴国被打败,使晋国强大越国称霸。
12.C
13.A
14.B
15.(1)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2)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3)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16.①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②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③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体现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风”错误。文章的前两段没有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的教风,只是鼓励大家积极发言,不要有所顾虑,表现的是孔子作为老师的平易谦和。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A.“优柔寡断,缺乏果决”错,冉有在这里表现出的应该是“谦虚谨慎”。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会,诸侯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错,应该是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以”,因为;“乎”,比;“尔”,你们;“长”,年纪大一点;“毋”,不要;“吾以”,宾语前置,“以吾”。
(2)“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宾语前置,“以何”。
(3)“何伤”,有什么关系;“亦各言其志也”,判断句;“伤”,妨害。
16.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文章首先交代对话的人物以及孔子如何启发在座弟子各言其志。言谈虽简短,个性却极鲜明。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一个“率尔对曰”,反映了他坦率、直爽的性格,但有点自我炫耀。孔子评价“其言不让”,可见他志存高远,自信有余而谦逊不够。子路的答话“不让”,要想治国,本身都不谦虚谨慎,不能做到孔子所要求的“为国以礼”。
所有这些,冉有和公西华自然看在眼里,所以他们的答话一个比一个谨慎,说话都很委婉。冉有先说“六七十”,转而改口“五六十”“礼乐”大事“以俟君子”,可见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可见忍让谦恭,娴于辞令,隐藏锋芒。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哪里见过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不是国家的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17.B
18.D
19.B
20.①孔子说:“为什么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皮袍和我的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感到遗憾。”
②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得忘记忧愁,不知道自己的老年快要来到,如此而已。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句意: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错:安置。
C. 句意:对宰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诛:责备。
D. 句意: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说:喜欢。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何事”相当于“何止”,“于”字引出宾语“仁”,后面断开;“也”字是句中表停顿,不能在其后断开,排除AB;
“夫”字是句首发语词,其前断开,排除C;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颜渊的立场是不反对行善,这是最基本的仁德”错,曲解了“无伐善”的意义,“无伐善”意思是“不要夸耀自己的好处”。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盍,何不;共,共同享用;敝,破旧。
(2)题得分点有:女,通“汝”;奚,何,为什么;以,而。
参考译文:
①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②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
③颜回、子路在孔子身边陪着。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你们每个人的志向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愿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想听听老师您的愿望。”孔子说:“使老人能过得安适,使朋友信任我,使年轻人归依我。”
④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宰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孔子又说:“以前,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因宰予的表现而改变了对人的态度的。”
⑤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等等。”
⑥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孔子说:“如真的力量不够,你会半途而废。如今你却画地为牢,不肯前进。”
21.B
22.C
23.B
24.我去处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以使得人人都有勇气,而且得为人的道理。
25.曾晳的答话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这一景象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心态,深深地感动了他,因而他“喟然叹曰‘我与点也’”。
【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因之以饥馑”意思是“接下来又有饥荒”,“因”的意思是“接续”。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亦各言其志也”意思是“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其”为代词,意思是“自己的”。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方,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于计量土地,纵横。
A.方,名词,地方,处所。
B.方,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于计量土地,纵横。
C.方,副词,表时间,正;
D.方,名词,和“圆”相对。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本句翻译注意:为,治理;之,代词,这个国家,指“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千乘之国;比及,等到;方,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
曾点的志向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晚春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水沐浴之后,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的图景。而这幅太平盛世的图景是礼治的结果。也就是曾点主张以礼治国。这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
还有,曾点描绘的图景——暮春之时,和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水沐浴之后,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显然是不问政治,过着隐居的生活,这符合孔子晚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主张的确无法推行了,我想乘着木排漂流海外)”的主张。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具体内容从“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心态”两个方面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说说你的志向。”
曾皙回答说:“晚春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水沐浴之后,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26.B
27.C
28.D
29.(1)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但)不要因为我这一点,(就有话不说了)。
(2)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为:动词,治理/动词,治理。
B.方:计算面积用语,多用于计量土地,纵横/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C.如:连词,或者/连词,或者。
D.或:代词,有人/代词,有人。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C.应是宾语前置句。“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中“何”作“如”的宾语,前置了,正确语序是“夫三子者之言如何”。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能力。
D.“只追求个人享受而没有理想的人”错,曾晳所描绘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是儒家的理想社会,是大理想。
故选D。
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赋分点:
(1)“以”,因为;“长乎尔”,状语后置,即“乎(于)尔长”,比你们大;“毋”,不要。
(2)“也与”,语气助词,表疑问;“安见”,怎见得;“方”,纵横;“如”,或者;“邦,国家。”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说说你的志向。”
曾皙回答说:“晚春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水沐浴之后,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30.D
31.C
32.D
33.(1)我们两国君主是为了讲和而来会盟的,这种夷狄的野蛮舞乐,怎么可以用在这个场合呢!请让管事的官员叫他们下去吧!
(2)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谢罪,小人有了过错就用虚礼文辞来谢罪。君主如果心里不安,就用实际行动去谢罪吧。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A、B项,“费人攻之”是主谓宾结构,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A、B两项;
C.“费人北”指的是费邑的人败走,“国人追之”是主谓宾结构,指国人乘胜追击,两者中间应断开,排除C项。
再结合本句大体意思:费邑的人围攻他们,却攻不下来,有人进入了定公所在高台的侧边。孔子派申句须、乐颀下台来攻打他们,费邑的人败走。国人乘胜追击,在姑蔑把他们彻底打败了。句子可以断开为: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故选D。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后世一般官员也可自称‘寡人’”说法错误,一般官员不能自称“寡人”。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大夫的封邑不能筑城墙”错,文章是说不能筑“百雉之城”。
故选D。
3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为”,为了;“好”,和好,讲和;“会”,会盟;“何为于此”,怎么可以用在这个场合呢;“有司”,指管事的官员;“请命有司”,请让管事的官员叫他们下去吧。
(2)“过”,过错;“谢”,谢罪;“则谢以质”,介词结构后置,用实际行动来谢罪;“则谢以文”,介词结构后置,用虚礼文辞来谢罪;“悼”,指内心不安。
【点睛】参考译文
鲁定公十年的春天,鲁国和齐国讲和。夏天,齐国的大夫黎鉏对齐景公说:“鲁国任用孔丘,将来的形势会危害齐国。”于是派使者告诉鲁国,两国举办友好的会盟.会盟的地点定在夹谷。鲁定公准备乘坐车辆友好前往。这时孔子暂时管理会晤事宜,就对定公说:“我听说有军事方面的活动,必须要配备非军事方面的人才。从前诸侯出了自己的国境,一定要让必要的官员随行,请您带左右司马一道去定公说:“好的。”于是带了左右司马出发。(定公)和齐侯在夹谷相会,在夹谷筑了土台,台上备好席位,上台的土阶有三级。(两君就在台前)行了相见礼,拱手揖让登台。 (双方)献赠礼物的仪式完毕之后,齐国管事的官员疾走过来请示道:“请求开始演奏四方的舞乐景公说:“好的。”于是手持旍旄羽祓矛戟剑拨都出了场,敲打吼叫着表演起来。孔子见了疾走过来,一步一级地往台上走,最后一级没有跨上,便举袖一挥,说道:“我们两国君主是为了讲和而来会盟的,这种夷狄的野蛮舞乐,怎么可以用在这个场合呢!请让管事的官员叫他们下去吧! ”管事的官员叫他们退下,他们却不肯动,而是左右看着晏子和景公。景公心里惭愧,就挥手让乐人下去了 。过了一会儿,齐国管事的官员疾走过来说道:“请演奏宫中的舞乐。”景公说:“好的。”于是许多戏子矮人都前来表演了。孔子看了又疾走过来,一步一级地往台上走,最后一级没有跨上就说道:“普通人来迷惑诸侯,论罪是应该被正法的,请下令管事的官员执行吧!”于是管事的官员依法处置,受刑的人就手脚分离了。景公(看到孔子的态度这样严正,不由得)害怕而动容,知道自己道义上不如他,回国之后心里很害怕,就对他的众臣说:“鲁国用君子之道来辅助他们的君主,而你们却用夷狄做法教我,害我得罪了鲁君,这该怎么办呢 ”主事的官员上前回话说:“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谢罪,小人有了过错就用虚礼文辞来谢罪。君主如果心里不安,就用实际行动去谢罪吧。”于是齐候就把以前从鲁国侵夺来的郓、汶阳和龟阴的田地还给鲁国,来表示自己的歉疚。
鲁定公十三年的夏天,孔子对定公说:“臣子的家中不可私藏兵器,大夫的封邑不能筑起三百丈的城墙。”于是就派仲由去当季氏的家臣,打算拆毁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封邑的城墙。于是叔孙先把郈邑的城墙拆了。季孙也准备拆费邑的城墙,当时的邑宰公山不狃就和叔孙辄率领费邑的人进攻鲁国都城。定公和季孙、叔孙、孟孙就躲进了季孙的住处,登上了季武子台。费邑的人围攻他们,却攻不下来,有人进入了定公所在高台的侧边。孔子派申句须、乐颀下台来攻打他们,费邑的人败走。国人乘胜追击,在姑蔑把他们彻底打败了。公山不狃、叔孙辄两人逃到齐国,定公终于把费邑的城墙拆毁了。
34.B
35.D
36.B
37.(1)(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
(2)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解析】34.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例句,译为方圆。
A项,地方。
B项,方圆。
C项,正。
D项,方形。
故选B。
3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题干问的是“下列是对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项,“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说法不当。孔子“哂之(子路)”的原因是:子路在谈志向的时候不谦虚,不符合以“礼”治国的要求。
故选D。
36.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项,“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一名‘小相’,不想参与国家大政”错误。从全文看,公西华也想参与国家大政,不过讲得谦虚一点儿罢了。
故选B。
37.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居”,闲居,指平时;“知”,了解;“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2)“为”,动词,治理;“以”,介词,用;“为国以礼”(状语后置句);“其”,代词,他;“让”,谦让;“是故”,因此,所以;“哂”,讥讽地笑;“之”,代词,他。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曾皙说):“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孔子说):“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曾皙说):“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孔子说):“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38.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39.C
40.学习是无止境的,不能浅尝辄止。
【解析】38.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划线句子中,“秦青”是“秦国的一个叫青的人”,是名词;“郊衢”是地方,也是名词;此外还有“林木”“行云”“薛谭”这些都是名词,不可割裂。然后找出句子中的动词和名词之间的关系。“饯”是“饯行”的意思,饯行地点在郊衢,所以应该是“饯于郊衢”, “声振林木”“ 响遏行云”是对称性词语。此外,“乃谢求反”“ 终身不敢言归”的主语是“薛谭”,所以,这句断句应该为“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39.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响遇行云”的解释是:遏,阻止的意思;行云,飘动的云彩。它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A项,秦青的歌声悲壮,是错误的说法。文中没有悲壮的感情,属于无中生有。
B项,只是单纯说出秦青歌声的大,而没有说出他的嘹亮动听,过于片面。
C项,表现出秦青歌唱技艺的高超,是恰当的。
故选C。
40.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中心意思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作答本题时,我们先要读懂短文的内容,从文中了解到,薛谭开始很骄傲,自以为自己的音乐已经学的很好了,想离开师门。但是听了秦青弹琴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的音乐水平比起秦青来还差得远,于是改正自己的骄傲,要求回到秦青的门下。这篇古文告诉我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稍有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虚心好学,追求多学多问。不要浅尝辄止的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
译文:
薛谭在秦国的名叫青的人那里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青的技艺,(他)自己觉得已经学完了,就辞别(青)要回家,秦国的青也不留他,在郊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打着节拍唱起悲伤的(送行)歌,歌声使林木振动,歌声使行走的云停下。薛谭于是表示知道自己错了向青谢罪并请求留下,(此后他)终身不敢提回家了。
4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希,同“稀”,稀疏;
B.莫,同“暮”,晚;
C.以,同“已”,止。
故选D。
42.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端、章甫、焉。
43.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 三子者出 曾皙后 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莫春者 春服既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莫”“沂”“雩”“哂”“皙”“既”。
44.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 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六七十 如五六十 异乎三子者之撰 宗庙之事 如会同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邦”“与”“孰”“摄”“馑”“撰”“章甫”“相”。
45. 子路率尔而对曰 宗庙会同 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率尔”“孰”“已矣”“瑟希”“铿尔”“作”“沂”“舞雩”。
46.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夫子哂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有错字词:章甫、焉、沂、舞雩、毋、哂。
47.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非曰能之 愿学焉 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喟”“与”“知”“率”“俟”“焉”“铿”“瑟”“唯”。
48. 以吾一日长乎尔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率尔而对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非曰能之 愿学焉 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尔”“沂”“舞雩”“率尔”“俟”“希”“铿尔”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49.性格:侧重以礼治邦。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从公西华的语言中表现了公西华不仅态度谦虚谨慎,说话也委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非曰能之,愿学焉”可知,公西华有谦虚恭敬的一面,他不说自己能做到什么,但是愿意学习;由原文“宗庙之事……愿为小相焉”可知,他侧重以礼治邦;而且自己的志向是什么,不直接说,而是在铺垫之后最后才委婉地表达出“愿为小相”;结合下文孔子的说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可见,孔子对公西华的才华是很肯定的,更能证明公西华的谦虚恭敬。可见公西华不仅态度谦虚谨慎,而且善于运用外交辞令。
50.①弟子言志②区区小国③愿为小相④叹之⑤与之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
全文虽不长,但可分三个段落。第一段“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说明了孔子教育方法是循循善诱的启发,使学生能够各尽其言。第二段写学生们的述志。子路首先发言,“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大言其治理国家的能耐,表现得不谦虚,所以“夫子哂之”。第二个发言的是冉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他说自己如管理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三年可使民富足,但礼乐教化上自己能力不足,话说得很谦虚。第三个发言的是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第四个发言的是曾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大有感慨地表示赞同:“吾与点也。”。第三段写孔子评说各人的志向。孔于的评说是在子路、冉有、公西华离开后在曾皙再三请求下才说出来的。孔子首先肯定三人所言是各言其志,接着对三人所言都作了评说。
51.正在鼓瑟的曾皙在听到老师的提问时,就“舍瑟而作”,从容有礼的精神气质便跃然纸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从题干来看,根据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要理解人物性格先过翻译这一关。相关文句意思是“‘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希: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作:站起来。“舍瑟而作”是行为细节描写,从中可见人物自信沉稳从容的内心世界。
【点睛】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手法为人物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面包括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细节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方法。肖像、神态、动作描写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鉴赏时要细加鉴别。
52. 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 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在后面。 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相。 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撰,动词用作名词,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如会同,端章甫”意思是“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
“浴乎沂,风乎舞雩”意思是“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三子者出,曾晳后”意思是“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在后面。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相。
“可使足民”意思是“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异乎三子者之撰”意思是“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撰”:动词用作名词,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53. 名词,道,指是非准则 名词,方圆,计量面积用语 名词,常规,常法 副词,将,刚刚 代词,你们 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 连词,假如,如果 介词,至于 连词,或者 动词,做 连词,因为 介词,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句意: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方”: 名词,道,指是非准则。
句意: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方”:名词,方圆,计量面积用语。
句意:并且曹操善于用兵,变化多端,没有常法。“方”:名词,常规,常法。
句意:屠夫正要赶路,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堆里打洞。“方”: 副词,将,正要。
句意: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尔”:代词,你们。
句意: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尔”: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
句意: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如”:连词,假如,如果。
句意: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如”:介词,至于。
句意: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如”:连词,或者。
句意: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以”:动词,做。
句意: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以”:连词,因为。
句意: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以”:介词,用。
54.
句子 类型 句子 类型
⑴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省略 ⑹浴乎沂,风乎舞雩 状后
⑵不吾知也 宾前(否) ⑺以吾一日长乎尔 状后
⑶则何以哉 宾前(疑) ⑻毋吾以也 宾前(否)
⑷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状后 ⑼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省略
⑸异乎三子者之撰 状后 ⑽何伤乎? 宾前(疑)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然后根据不同句式的标记词等来判断每一个选项中的句子句式,然后进行辨析,得出答案。
(1)省略句,省略主语。
句子翻译:到了三年以后,我(子由)可以使这个国家的人都有勇敢的精神。
(2)否定词作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不知吾也。
句子翻译:没有人了解我呀!
(3)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何以”,以何。
句子翻译: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4)状语后置句,以师旅加之,因以饥馑(加)之。
句子翻译:把侵略的军队加在这千乘国家上,接着把灾荒加在这国家上。
(5)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三子者之撰异。
句子翻译:跟他们三人的志向不一样。
(6)状语后置句,于沂浴,于舞雩风。
句子翻译:在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
(7)状语后置句,长乎尔一日。
句子翻译: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8)否定词作宾语,前置,毋以吾也。
句子翻译:(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话了。
(9)省略句,省略主语。
句子翻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10)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何伤”,伤何。
句子翻译:那有什么关系呢?
【点睛】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的,我们主要要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句式。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3、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在学习过程中,考生要注意积累,做好笔记,勤于记忆。
55.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⑴鼓瑟希,铿尔 希 稀 ⑶唯求则非邦也与 与 欤
⑵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 暮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通假字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1)中,“希”通“稀”,本意是稀疏,引申为稀少。
(2)中,“莫”通“暮”,晚。“莫春”指暮春。
(3)中,“与”通“欤”,助词,表疑问语气。
【点睛】假借字指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或形体相近而意义不相干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辨别通假字时可以在怀疑它是通假字之后根据它们“音同形异”或“形似音异”的原则加以大胆的尝试和猜想。“音同形异”时就联想和这个字发音相同的字;“形似音异”的时候就尝试去掉部首或偏旁,或者就更换一个部首或偏旁。答题技巧:(1)当一个字按其常见义讲不通时考虑与其音近或同的字。(2)通假有固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