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册第14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9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册第14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9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2 20:2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1张PPT)
第14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
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包括钓鱼岛在内
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
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
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画卷描绘了清乾隆时期藩属及外国使臣在新年伊始携带各种珍稀贡品,聚集太和门外等待觐见乾隆皇帝。作者以鸟瞰的角度从太和门前的两个青铜狮子画起,将紫禁城中的主要建筑依次呈现。在大雪的银装素裹之下,整个场面层次丰富,宏伟壮观。
新课导入:历史画卷
18世纪末,英王乔治三世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之名,派出以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的访华团。当年随团画家威廉·亚历山大在访问时画了大量反映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作品。他的画作涉及到生
活各个层面,成为当时西方了
解中国的最早的影像资料。
乾隆皇帝出行
北京城西直门景象
热闹的天津城沿河戏楼
老百姓在城郊踢毽子
江南瓜州河间水车
厦门城街道一景
筹备婚礼的一家人
自主学习问题卡
1. “康乾盛世”的含义?
2. 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的特点?
3. 清朝疆域的奠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台湾,东北,蒙古和新疆,西藏,民族政策)
4. 清朝的疆域范围?
5. 清朝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 多年的鼎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
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
“内外度支,有盈无细,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白年时问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 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
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论疆域
论财力
论人口
论文化
论城市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
康雍乾三代帝王能力出众,能够乾纲独断
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这一年是24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登基第十五年,从这年开始,万历皇帝朱翊钧再也没上过朝,直到大臣们无比想念,强烈要求见皇帝一面,终于在1615年在金銮殿朝会上见了一次,等于说万历不上朝时间长达28年之久。
雍正是一个工作狂,批奏折俨然是他人生的一大爱好。据史料记载,雍正在位十三年间,累计写下了共一百多万字的奏折批语。每每批奏折到深夜,睡眠时间大概只有四个小时。本来工作量就大,他还增加了上奏人数。而且每件奏折都亲自批阅,有的奏折的批语甚至到达了一千多字。
勤政劳模
三代皇帝皆勤政
赋役制度的变革是统治者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不断的改善民生问题使清代康雍乾三代人口激增
关注民生
2. 康雍乾时期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的?
(1)奏折制
内容: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奏折制度。
特点:迅速、机密、不经中转。
作用: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所谓奏折,系臣工所上之报告……此类奏折臣下缄封直达御前,天子亲拆亲阅,旁人不得与闻……故可称之为奏折政治”
四川提督岳钟琪的奏折,红色文字为雍正帝的朱批
密折制
“所谓奏折,系臣工所上之报告……此类奏折臣下缄封直达御前,天子亲拆亲阅,旁人不得与闻……故可称之为奏折政治”
——佐伯富
  清初,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凡军国大事都由其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努尔哈赤(清初)
议政王大臣会议
康熙
南书房
雍正
军机处
满洲贵族组成决定军国大事
草拟御旨
处理奏章
康熙时设南书房
目的:
加强皇权
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名义上是陪伴皇帝赋诗作画,实际上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诏令
影响:
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和南书房三个辅政机构,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皇帝
内阁
工部
六部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议政王大臣会议
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
南书房
军国大事
军机处
过程
清初皇太极
康熙
雍正
皇权受限
皇权加强
皇权发展到顶峰
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思考: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
——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 (直接)
⑴设立的时间、原因:
——为强化皇权。 (根本)
隆宗门内军机处
军机处内景
只能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职能的演变:由最初单纯协助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2.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3.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决策具独断性、随意性,官吏唯上是从,易出现失误,——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
军机处的评价(影响):
1.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疆域的奠定
统治危机的出现
康乾盛世
君主专制的发展
密折制度
含义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特点
迅速、机密、不经中转
作用
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设立军机处
背景
职能
影响
军机大臣按照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顶峰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
造成对文化严重的摧残
阻碍思想、学术的进步与发展
(3)制造文字狱
对思想文化进行严密控制,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材料一:朝臣查嗣庭任江西主考,出题“维民所止”,被告发“维止”二字,影射“去雍正二字之首”。雍正大怒,将查嗣庭入狱。结果使查连惊带吓死于狱中,其尸被戮,查的亲属或处斩、或凌迟、或流放。再如,有个叫徐骏的官员,仅仅因为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便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落得个身首异处。
材料二: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又降一世夏秋冬,一把心肠论浊清。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
顺治帝兴文字狱7次,
康熙帝兴文字狱12次,
雍正帝兴文字狱17次,
乾隆帝兴文字狱130余次。
目的: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统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影响:造成社会恐怖气氛,文化凋敝,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进步
(1)致使不少极有价值的
历史文献绝迹或失真
(2)乾隆毁书和篡改书籍近20年,这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中国古代文化遭受的又一次浩劫
清朝统治者通过实行奏折制、军机处、文字狱,实现了君主的高度集权,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和大清帝国的强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3. 清朝疆域的奠定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②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东北:
台湾:
①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清军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最后将其彻底击败。
②设立盟、旗,任命蒙古王公管辖。
①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②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蒙古:
新疆:
顺治:赐予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尊号。
康熙:赐予班禅为 “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乾隆:①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②《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西藏:
蒙古、藏族:设理藩院
民族政策:
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沙俄入侵
准噶尔叛乱
台湾割据
西藏地区
1.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
①明朝末期国势衰败,荷兰趁机侵占台湾并实行殖民统治
②清初,郑成功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决心收复台湾
(2)过程
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岛南部
郑成功首先迫使赤嵌城的荷军投降,然后对台湾长期围困并多次打败荷兰海上援军
1662年2月,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被迫投降,被占据了38年的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尼布楚条约》
雅克萨之战示意图
雅克萨
尼布楚
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满文、俄文《尼布楚条约》
1689年《尼布楚条约》规定:
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岭北河西属俄国,岭南河东属中国。
《尼布楚条约》意义:
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
3.巩固西北边疆
1、背景:
噶尔丹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阴谋分裂祖国。
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
噶尔丹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漠南蒙古
漠北蒙古
漠西蒙古
原受准噶尔部统治的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也被平定。
(3)管理
2)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1)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乾隆帝
伊犁将军府
安抚蒙古族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代指蒙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
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由朝廷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基层行政委任维吾尔族伯克进行管理。
4、清廷对西藏地区有效管辖
册封制度
①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
②康熙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为 “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2)形成制度: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
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1)册封概况
公元14、15世纪之交,藏传佛教格鲁派创立,并逐渐形成了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系统。
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
清颁给达赖喇嘛的金印
(4).颁布章程
事件及内容 意义
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 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基本
原则:
1.尊重少数民族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册封西藏宗教领袖),
2.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蒙古归附)。
3.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西南改土归流)
(1)设理藩院:
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事务,(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地位与六部相同
(2)改土归流:
西南地区
措施: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疆域的奠定
统治危机的出现
巩固边疆
疆域奠定
疆域管理
台湾
东北
蒙古
新疆
西藏
①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②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①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清军与其及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最后将其彻底击败
①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②设立盟、旗,任命蒙古王公管辖
②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顺治
康熙
乾隆
赐予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
赐予班禅为 “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①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②《钦定》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西跨葱岭
西北达巴尔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
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清朝行政区划:
包括18个省,
5个将军辖区,
2个办事大臣辖区
清朝——内地实行督抚制
清朝沿袭明制,设总督、巡抚为省级最高长官,掌握各省的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省下设道、府、县
督抚即总督、巡抚。清朝督抚分为地方、专务两种。
总督,官名,清代的最高地方官员,别称制员、制台、制府,辖一省或两三省军民要政。为正二品官,如尚书衔者为一品。凡文职道府以下,武职副将以下都由其奏请升调免黜 ,并有对外交涉之权,定制八总督即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
专务总督有漕运、河道等名目。漕运总督是沿明制而设,开漕淮安府,管山东等八省漕政。河道总督,初设一人,综理黄河、淮河、永定河的堤防疏浚工程。后设三人,江南称南河,由漕运总督兼领;直隶称北河,由直隶总督兼领;山东、河南称东河,设专任,称河东河道总督。
巡抚职权与总督略同,惟地位低于总督。清制,除四川、直隶不设巡抚外,每省一员。巡抚是实际上的省级最高长官,无总督的身份,更是独当一面。
葱 岭
巴尔喀什湖
巴勒喀什池
西 伯 利 亚




库页岛



台湾岛
钓鱼岛
赤尾屿
东沙
南 海











将军辖区
办事大臣辖区
内蒙古盟旗
省辖区
西 藏
新 疆
乌里雅苏台








黑 龙 江


盛京













广

广
西











西





西

西











中俄《尼布楚条约》
待议地区

京师
乌里雅苏台
伊犁
喇萨
四、统治危机的出现
康熙即位前夕(即十七世纪中叶),中国和世界都处在新旧交替的紧要关头,都在经受战争与变革的动荡。以尼德兰为榜样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终于敲响了封建社会的丧钟,世界历史从此进入了资本主义时期。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很快到达中国的近邻:西班牙已占领菲律宾;荷兰已控制印度尼西亚,前锋抵达日本西南各藩;英、法、葡已在印度和中印半岛建立许多殖民据点;葡、荷分据着我国澳门和台湾;俄国势力已伸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这种形势对当时的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会。如果能够利用西人东渐(缩短了空间距离)便于接近与了解之机,加快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加紧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大胆进行社会变革,就会在东西方差距还不太大、西人争夺重点尚未集中于中国的情况下,率先在东方建成资本主义强国。
何炳棣对17、18世纪中国人口的估计( 约数) :
万历二十八年(1600) 1.5亿
康熙三十九年( 1700) 1. 5亿
乾隆四十四年(1779) 2. 75亿
乾隆五十九年( 1794) 3. 13亿
直到18世纪第三个1/ 4期间,当时人还几乎都将人口持续的迅速增加视为无比的福祉;但到该世纪最后25年时,深思熟虑的中国人已开始为从该世纪最初数十年来已习以为常的生活水准明显的下降感到震惊.....
——何炳棣
人地矛盾
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植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 ——汪士铎
高、曾之时……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洪亮吉《意言·治平篇》
贫富差距
资源危机
自乾隆四十五年以来,讫于嘉庆三年而往,和珅……唯事贪婪渎货,始如蚕食,渐至鲸吞。初以千百计者,俄而非万不交注矣,俄而万且以数计矣,俄而数十万计、或百万计矣。一时不能猝办,率由藩库代支,州县徐括民财归款。贪墨大吏胸臆习为宽侈,视万金呈纳,不过同于壶餐箪馈。
——章学诚《上执政论时务书》
政治腐败
清代嘉庆年间农民起义
白莲教
天理教
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惟益励持盈保泰之心,夙夜倍切,永兢此意,愿与中外臣民共之。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
注:持盈保泰指在富贵极盛的时候要小心谨慎,避免灾祸,保持住原来的地位。
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表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4 735.22 4.00
1766 2.08 780.73 3.75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1822 3.73 756.21 2.03
——孙毓堂、张寄谦:《清代的垦田与丁口的记录》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人口的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1亿多
明末:人口锐减
康熙时:1.5亿
乾隆末年:3亿
1840年:4.1亿
(1)人地矛盾突出,导致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天然植被
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2)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后期经济衰败
连年战乱
清初经济发展
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影响
1.内部:
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白莲教起义: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
东方:康雍乾统治下的中国
康熙(1661—1722)
雍正(1722—1735)
乾隆(1736—1795)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
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
1734年,法国启蒙运动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
1789年,法国大革命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工业文明的到来
VS
封建制度的强化与农业文明中徘徊
2.外部: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原因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
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材料二:“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
——嘉庆帝的敕谕
2、措施:
①只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十三行”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②严格约束外商活动;③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顺治时期:
颁布“禁海令”、“迁海令”
康熙时期:四口通商
粤闽浙江
乾隆时期:一口通商
广州十三行
清朝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
1.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2.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
3.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4. 闭关自守为主的对外贸易政策,不能真正消除外来潜在威胁,反而加深了隔阂和矛盾。
5. 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态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816年,嘉庆帝与大臣孙玉玺有以下对话。
帝问:英国是否富强?
孙答:彼国大于西洋诸国,因此是强国;至于富吗,是由于中国富彼才富,富不如中国。
帝问:何以见解?
孙答: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然后转手卖给其它小国,这不说明彼富是由于中国富吗?如果我们禁止茶叶出洋,则英国会穷得没法活命。
清朝政府
闭关锁国
逐渐落后
世界潮流
外患将至
醉生梦死
西方列强
频繁活动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
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
中被打垮。
它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体系中发展而来的盛世。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从横向比较,它却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
失于傲。
闭关锁国的影响
广州十三行
(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本 课 小 结
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康乾盛世”,中国社会维持了近200年的稳定局面,并最终奠定了作为近代领土国家的版图。
经过清朝的统治,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
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崛起,清朝在世界局势的变动面前却表现出迟钝、僵化和不适应,古老的中华文明遇到了新的挑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