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绝对值
目标层级图
课前检测(6mins)(总分:10分 测试时间:5分钟 得分:________)
1.下列算式正确的有 个
(1); (2); (3); (4).
A.0 B.1 C.2 D.3
【分析】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以及符号法则即可作出判断.
【解答】解:(1),则算式错误;
(2),则算式错误;
(3),算式错误;
(4),算式正确.
故选:.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正确理解法则是关键.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几个有理数相乘,当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
B.几个有理数相乘,当正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
C.几个有理数相乘,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
D.几个有理数相乘,当积为负数时,负因数有奇数个
【分析】根据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解答即可.
【解答】解:几个有理数相乘,当积为负数时,负因数有奇数个.
故选:.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数,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个时,积为正;要注意选项若相乘的因数有0,则积与负因数的个数无关.
3.下列说法:①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②绝对值是它本身的数只有0;③两数之和一定大于每个加数;④如果两个数积为0,那么至少有一个因数为0;⑤0是最小的有理数,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分析】①⑤根据有理数的分类可判断正误;
②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可判断正误;
③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可判断出正误;
④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可判断出正误.
【解答】解:①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是正确的;
②绝对值是它本身的数有正数和0,原来的说法是错误的;
③两数之和可能小于于每个加数,原来的说法是错误的;
④如果两个数积为0,那么至少有一个因数为0是正确的;
⑤没有最小的有理数,原来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有理数,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同学们要熟练把握好基础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4.计算:
(1); (2);
(3); (4).
【分析】(1)根据有理数的加减法可以解答本题;
(2)根据有理数的加减法可以解答本题;
(3)根据有理数的加减法可以解答本题;
(4)根据有理数的加减法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解:(1)
;
(2)
;
(3)
;
(4)
.
【点评】本题考查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5.计算:
(1); (2).
【分析】(1)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做括号内的运算.
【解答】解:(1)
;
(2)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注意各个运算律的运用,使运算过程得到简化.
课中讲解
一.绝对值的意义
内容讲解
(1)的意义
1.绝对值的概念: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点与原点的________,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记作:叫做的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________;负数的绝对值是_______;0的绝对值是________
2.绝对值的意义:
(1)几何定义:数轴上表示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的绝对值.(在数轴上表示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一定是非负数)
(2)代数定义:
3.绝对值的性质:非负性|a|和a的关系如下:
(1)||= (2)() (3)()
(2)的意义
1.的意义:在数轴上表示到的距离;
2.的意义: 在数轴上表示到的距离
3.的意义:在数轴上表示到的距离
例1.若,则a的取值范围是 。
【分析】根据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可得结论.
【解答】解:若,则的取值范围是).
例2. 当时,则 100 .
【分析】分或两种情况求出的值,再代入计算即可求解.
【解答】解:①时,,解得,
.
②时,,方程无解.
故答案为:100.
例3.同学们都知道,表示4与的差的绝对值,实际上也可理解为4与两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同理也可理解为与3两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试探索:
(1)求 6 ;
(2)若,则 ;
(3)请你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整数,使得.
【分析】根据题意给出的定义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解:(1)原式;
(2),
,
或;
(3)由题意可知:表示数到1和的距离之和,
,
或或0或1.
故答案为(1)6;(2)7或;
例4. (1),则 或 ;
(2),则 .
【解答】解:(1),
,
则或.
故答案为:或;
(2),
,
,
则或.
故答案为:或.
过关检测
1. 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数:①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为 ;②大于且小于2的整数有 ;③绝对值大于2且小于5的负整数有 ;④在数轴上,与表示的点的距离为2的数有 .
【解答】解:①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0;
②大于且小于2的所有整数为:,,0,1.
③绝对值大于2且小于5的所有负整数为:,.
④设在数轴上,与表示的点的距离为2的数为,
则有:,
解得:,.
在数轴上,与表示的点的距离为2的所有数为1,.
故答案为:①0;②,,0,1;③,,④1,.
2. 如果,则的值为 或6 .
【分析】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求出,再加上即可求解.
【解答】解:,
,
或,
故答案为:或6.
3.已知,则的取值范围是 .
【解答】
4. 已知,,且,则的值为 或 .
【分析】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求出、的值,然后代入进行计算即可求解.
【解答】解:,,
或,或,
又,
,
或,,
,
或.
故答案为:或.
5. 已知:的几何意义为数轴上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你能由此得到方程的解吗? 4或 .
【分析】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和方程的思想进行解答.
【解答】解:,
,
解得或.
所以的值为4或.
故答案为:4或.
6. 结合数轴与绝对值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数轴上表示4和1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3 ;表示和2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和数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如果表示数和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3,那么 .
(2)若数轴上表示数的点位于与2之间,则的值为 ;
(3)利用数轴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整数点,使得,这些点表示的数的和是 .
【分析】(1)根据数轴,求出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即可;
(2)先去掉绝对值号,然后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的表示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3)找到和5之间的整数点,再相加即可求解;
【解答】解:(1),
,
,
所以,或,
解得或;
(2)表示数的点位于与2之间,
,,
;
(3)使得的整数点有,,0,1,2,3,4,5,
.
故这些点表示的数的和是12;
二.化简绝对值
内容讲解
解决口诀:一看二定三算
(一).根据已知范围化简绝对值
例1.若,,则化简的结果为 .
【分析】根据所给条件,可以判断出,的正负值,然后再去绝对值化简.
【解答】解:因为,,
所以,则,,
则.
故本题的答案是.
例2. 已知<0,>0,求的值。
【解答】. 值为-4,
过关检测
1.如果,并且,那么代数式化简后得到的最后结果是( )
A.-10 B.10 C. D.
【解答】。D,
2.若||+=0,||=,||﹣=0,化简:||﹣||﹣||+|c|= .
【解答】b
(二).根据数轴化简绝对值
例1. 有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试化简: .
【解答】解:由数轴可知,,,,
则:.
例2. 已知、、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
【分析】先根据数轴上各点的位置确定、、、的符号,再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去掉绝对值符号,合并同类项即可.
【解答】解:、在原点的左侧,,
,,
,,
,
,
,
原式
.
故答案为:.
过关检测
1.如图,数轴上的三点、、分别表示有理数,,,化简 .
【分析】由数轴可知:,,所以可知:,,.根据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可求值.
【解答】解:由数轴得,,,
因而,,.
.
故答案为:.
2. 已知有理数、、在数轴上位置如图所示.
(1)比较大小:用“”符号把、、、、、连接起来;
(2)化简:.
【分析】(1)根据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即可;
(2)根据绝对值化简解答即可.
【解答】解:(1)由图可得:,
所以;
(2)因为,,,
所以
.
(三).分类讨论化简绝对值
例1. 已知有理数,,满足,则 .
【分析】此题首先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和绝对值的意义,得到,,的符号关系,再进一步求解.
【解答】解:根据绝对值的意义,知:一个非零数的绝对值除以这个数,等于1或.
又,则其中必有两个1和一个,即,,中两正一负.
则.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已知,、是有理数
(1)当,时,求的值;
(2)当时,求的值;
【分析】(1)先由,,判断、的正负,再求值;
(2)对、、的正负先进行讨论,然后再求值;
【解答】解:(1),,
,
;
(2)当、、同正时,;
当、、两正一负时,;
当、、一正两负时,;
当、、同负时,;
过关检测
1.设,,则的值是 .
【分析】由,,可知、、中二负一正,将,,代入所求代数式,可判断,,中二正一负.
【解答】解:,,
、、中二负一正,
又,,,
,
而当时,,当时,,
,,的结果中有二个1,一个,
的值是1.
故答案为:1.
2. 若,求的值.
【分析】对、、中正数的个数进行讨论,即可求解;
【解答】解:分四种情况:
①若,,都为正数,则原式;
②若,,都为负数,则原式;
③若,,中有两个正数一个负数,则原式;
④若,,中有一个正数两个负数,则原式.
三.授课内容3:非负性的应用
内容讲解
1.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点与原点的________,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记作:|a|叫做a的绝对值。
从而可知:是一个_______数或________,即是一个非负数。
补充:具有非负性的有绝对值和偶次方。
例1. 若,那么等于
A.0 B. C. D.
【分析】先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的值,再代入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解:,
,,
解得,,
原式.
故选:.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非负数的性质,即任意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当几个数或式的绝对值相加和为0时,则其中的每一项都必须等于0.
例2.若,则 1 .
【分析】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列式求出、的值,然后代入代数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解:由题意得,,,
解得,,
所以.
故答案为:1.
【点评】本题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时,这几个非负数都为0.
例3.若,求的值.
【分析】根据绝对值的非负性可得,,,再解可得、、的值,然后再代入代数式可得答案.
【解答】解:,
,,,
解得,,,
,
即的值是5.
例4.已知
(1)求、的值;
(2)求下列式子的值:
【分析】(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
(2)把,的值代入代数式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1),
,,
解得:,,
(2)当,时,
,
,
,
.
过关检测(5mins)
1.若,则的值是
A. B.48 C.0 D.无法确定
【分析】直接利用绝对值的性质得出,,的值,进而得出答案.
【解答】解:,
,,,
.
故选:.
2.已知:,求的值.
【分析】根据绝对值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
,,
,,
.
3.若,求的相反数.
【分析】直接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得出,,的值,进而得出答案.
【解答】解:,
,,,
解得:,,,
,
的相反数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正确得出,,的值是解题关键.
4.解答题
(1)已知:,,,且,求的值.
(2)已知,求的值.
【分析】(1)根据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法则计算即可;
(2)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列出算式,求出、的值,计算即可.
【解答】解:(1),
;
(2)由题意得,,,
解得,,,
则.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非负数的性质和有理数的计算,掌握几个非负数相加和为0时,则其中的每一项都必须等于0是解题的关键.
5.已知,,互为相反数,求的值.
【分析】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
,,
,,
原式
6. 已知与互为相反数,设法求代数式
的值.
【分析】由相反数性质知,据此得出、,将其代入原式,裂项求和即可得.
【解答】解:根据题意知,
则且,
解得、,
则原式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数字的变化规律,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非负数的性质和.
四.授课内容4:零点分段
内容讲解
||=
例1.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有关问题: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个结论来化简含有绝对值的代数式,如化简代数式时,可令和,分别求得,(称,2分别叫做与的零点值.在有理数范围内,零点值和可将全体有理数分成不重复且不遗漏的如下3种情况:
(1)当时,原式;
(2)当时,原式;
(3)当时,原式.
综上所述,原式.通过以上阅读,请你解决以下问题:
(1)分别求出和的零点值;
(2)化简代数式;
(3)求方程:的整数解;
(4)是否有最小值?如果有,请直接写出最小值;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分析】(1)根据题中所给材料,求出零点值;
(2)将全体实数分成不重复且不遗漏的三种情况解答;
(3)由,得到,于是得到结果;
(4)有最小值,通过的取值范围即可得到结果.
【解答】解:(1)和的零点值,可令和,解得和,
,4分别为和的零点值.
(2)当时,;
当时,;
当时,;
(3),
,
整数解为:,,0,1,2,3,4.
(4)有最小值,
当时,,
当时,,
的最小值是6.
过关检测(10mins)
1.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有关问题:
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一结论来化简含有绝对值的代数式,如化简代数式时,可令和,分别求得,(称,2分别为与的零点值).在实数范围内,零点值和可将全体实数分成不重复且不遗漏的如下3种情况:
(1);(2);(3).从而化简代数式可分以下3种情况:
(1)当时,原式;
(2)当时,原式;
(3)当时,原式.
综上讨论,原式
通过以上阅读,请你解决以下问题:
(1)分别求出和的零点值;
(2)化简代数式;
(3)求代数式的最小值.
【分析】(1)令,,解得的值即可;
(2)分为、、三种情况化简即可;
(3)根据(2)中的化简结果判断即可.
【解答】(1)令,,
解得:和,
故和的零点值分别为5和4;
(2)当时,原式;
当时,原式;
当时,原式.
综上讨论,原式.
(3)当时,原式;
当时,原式;
当时,原式.
故代数式的最小值是1.
2. 阅读下面材料并解决有关问题:
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一结论来化简含有绝对值的代数式,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一结论来化简含有绝对值的代数式,如化简代数式时,可令和,分别求得,(称,2分别为与的零点值).在实数范围内,零点值和,可将全体实数分成不重复且不遗漏的如下3种情况:
①;②;③.
从而化简代数式可分以下3种情况:
①当时,原式;
②当时,原式;
③当时,原式.综上讨论,原式.
通过以上阅读,请你解决以下问题:
(1)化简代数式.
(2)求的最大值.
【分析】(1)分为、、三种情况化简即可;
(2)分、、分别化简,结合的取值范围确定代数式值的范围,从而求出代数式的最大值.
【解答】解:(1)当时,;
当时,;
当时,;
(2)当时,原式,
当时,原式,,
当时,原式,
则的最大值为2.
学习任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得分
1. 已知为有理数,则下列四个数中一定为非负数的是
A. B. C. D.
【分析】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可得答案.
【解答】解:、可能是负数、可能是零、可能是正数,故不符合题意;
、可能是负数、可能是零、可能是正数,故不符合题意;
、是非负数,故符合题意;
、是非正数,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2. 数轴上表示数和表示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9 .
【分析】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这两点的数的差的绝对值,即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
【解答】解:.
3. 在数轴上与表示的点的距离等于5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或4 .
【分析】在数轴上和表示的点的距离等于5的点,可能表示左边的比小5的数,也可能表示在右边,比大5的数.据此即可求解.
【解答】解:表示左边的,比小5的数时,这个数是;
表示右边的,比大5的数时,这个数是.
故答案为或4.
4. (1)如果,则 ;
(2)如果,则 .
【分析】(1)根据绝对值的性质,直接求解即可;
(2)因为,则有或,故可求.
【解答】解:(1),
;
(2),
,
,
或,
.
故或.
5. (1)已知,求的值;
(2)已知,且,求的值.
【分析】(1)直接利用绝对值的性质进而分析得出答案;
(2)直接利用绝对值的性质得出,的值,进而分析得出答案.
【解答】解:(1)由题意可得方程:或,
解方程:得,
解方程得
故的值为8或2;
(2)因为,且,
所以得且,
解得:,,
所以.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的性质,正确得出,的值是解题关键.
6 .已知,,互为相反数,求的值.
【分析】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
,,
,,
原式
7. 若,,则的值为 或1
【分析】根据,把转化为求的值,根据得结果.
【解答】解:已知,.
所以,,,,,两正一负,
所以,
当或者时,原式;
当时,原式;
故原式或1.
故答案为:或1.
8.已知数,,的大小关系如图所示:
则下列各式:
①;②;③;④;⑤.其中正确的有 ②③⑤ (请填写编号).
【分析】有数轴判断的符号和它们绝对值的大小,再判断所给出的式子的符号,写出正确的答案.
【解答】解:由数轴知,,
①,故原式错误;
②,故正确;
③,故正确;
④,故原式错误;
⑤,故正确;
其中正确的有②③⑤.
9. 已知有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且
(1)求;
(2)化简.
【分析】(1)根据数轴表示数的方法得到,,而,所以与互为相反数,则,;
(2)根据数轴表示数的方法得,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去绝对值后合并即可.
【解答】解:(1),,,
,;
(2)原式
.
10. 若.
计算:(1),,的值.
(2)求的值.
【分析】(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三个非负数相加,和为0,这三个非负数的值都为0”列出三元一次方程组,即可解出、、的值;
(2)将(1)中求出的、、的值分别代入,先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去掉绝对值的符号,再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即可.
【解答】解:(1)由题意,得,
解得.
即,,;
(2)当,,时,
,
即的值是0.第4节 绝对值
目标层级图
课中讲解
一.绝对值的意义
内容讲解
(一)的意义
1.绝对值的概念: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点与原点的________,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记作:叫做的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________;负数的绝对值是_______;0的绝对值是________
2.绝对值的意义:
(1)几何定义:数轴上表示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的绝对值.(在数轴上表示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一定是非负数)
(2)代数定义:
3.绝对值的性质:非负性|a|和a的关系如下:
(1)||= (2)() (3)()
(二)的意义
1.的意义:在数轴上表示到的距离;
2.的意义: 在数轴上表示到的距离
3.的意义:在数轴上表示到的距离
例1.若,则a的取值范围是 .
例2. 当时,则 .
例3.同学们都知道,表示4与的差的绝对值,实际上也可理解为4与两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同理也可理解为与3两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试探索:
(1)求 6 ;
(2)若,则 ;
(3)请你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整数,使得.
例4. (1),则 ;
(2),则 .
过关检测
1. 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数:①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为 ;②大于且小于2的整数有 ;③绝对值大于2且小于5的负整数有 ;④在数轴上,与表示的点的距离为2的数有 .
2. 如果,则的值为 .
3.已知,则的取值范围是 .
4. 已知,,且,则的值为 .
5. 已知:的几何意义为数轴上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你能由此得到方程的解吗?
6. 结合数轴与绝对值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数轴上表示4和1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表示和2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和数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如果表示数和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3,那么 .
(2)若数轴上表示数的点位于与2之间,则的值为 ;
(3)利用数轴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整数点,使得,这些点表示的数的和是 .
二.化简绝对值
内容讲解
解决口诀:一看二定三算
(一).根据已知范围化简绝对值
例1.若,,则化简的结果为 .
例2. 已知<0,>0,求的值。
过关检测
1.如果,并且,那么代数式化简后得到的最后结果是( )
A.-10 B.10 C. D.
2.若||+=0,||=,||﹣=0,化简:||﹣||﹣||+|c|= .
(二).根据数轴化简绝对值
例1. 有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试化简: .
例2. 已知、、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
过关检测
1. 如图,数轴上的三点、、分别表示有理数,,,
化简 .
2. 已知有理数、、在数轴上位置如图所示.
(1)比较大小:用“”符号把、、、、、连接起来;
(2)化简:.
(三).分类讨论化简绝对值
例1. 已知有理数,,满足,则 .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已知,、是有理数
(1)当,时,求的值;
(2)当时,求的值;
过关检测
1.设,,则的值是 .
2. 若,求的值.
三.非负性的应用
内容讲解
1.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点与原点的________,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记作:|a|叫做a的绝对值。
从而可知:是一个_______数或________,即是一个非负数。
补充:具有非负性的有绝对值和偶次方。
例1. 若,那么等于
A.0 B. C. D.
例2.若,则 .
例3.若,求的值.
例4.已知
(1)求、的值;
(2)求下列式子的值:
过关检测
1.若,则的值是
A. B.48 C.0 D.无法确定
2.已知:,求的值.
3.若,求的相反数.
4.解答题
(1)已知:,,,且,求的值.
(2)已知,求的值.
5.已知,,互为相反数,求的值.
6. 已知与互为相反数,设法求代数式
的值.
四.零点分段
内容讲解
||=
例1.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有关问题: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个结论来化简含有绝对值的代数式,如化简代数式时,可令和,分别求得,(称,2分别叫做与的零点值.在有理数范围内,零点值和可将全体有理数分成不重复且不遗漏的如下3种情况:
(1)当时,原式;
(2)当时,原式;
(3)当时,原式.
综上所述,原式.通过以上阅读,请你解决以下问题:
(1)分别求出和的零点值;
(2)化简代数式;
(3)求方程:的整数解;
(4)是否有最小值?如果有,请直接写出最小值;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过关检测
1.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有关问题:
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一结论来化简含有绝对值的代数式,如化简代数式时,可令和,分别求得,(称,2分别为与的零点值).在实数范围内,零点值和可将全体实数分成不重复且不遗漏的如下3种情况:
(1);(2);(3).从而化简代数式可分以下3种情况:
(1)当时,原式;
(2)当时,原式;
(3)当时,原式.
综上讨论,原式
通过以上阅读,请你解决以下问题:
(1)分别求出和的零点值;
(2)化简代数式;
(3)求代数式的最小值.
2. 阅读下面材料并解决有关问题:
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一结论来化简含有绝对值的代数式,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一结论来化简含有绝对值的代数式,如化简代数式时,可令和,分别求得,(称,2分别为与的零点值).在实数范围内,零点值和,可将全体实数分成不重复且不遗漏的如下3种情况:
①;②;③.
从而化简代数式可分以下3种情况:
①当时,原式;
②当时,原式;
③当时,原式.综上讨论,原式.
通过以上阅读,请你解决以下问题:
(1)化简代数式.
(2)求的最大值.
学习任务
1. 已知为有理数,则下列四个数中一定为非负数的是
A. B. C. D.
2. 数轴上表示数和表示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
3. 在数轴上与表示的点的距离等于5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
4. (1)如果,则 ;
(2)如果,则 .
5. (1)已知,求的值;
(2)已知,且,求的值.
6 .已知,,互为相反数,求的值.
7. 若,,则的值为
8.已知数,,的大小关系如图所示:
则下列各式:
①;②;③;④;⑤.其中正确的有 (请填写编号).
9. 已知有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且
(1)求;
(2)化简.
10. 若.
计算:(1),,的值.
(2)求的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