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外阅读
第八单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朱熹的读书法
做学问的人读书是抱着“开卷有益”的野心,估量着书中每个字的价值而定取舍的,这是在购物,不是在读书。暴发户和大富贾,为了装点门面,在日夕之间便坐拥书城,那更是书的敌人。真正的爱书者固然手不释卷,但不是为了学问。他是将书当作了友人,将读书当作了和朋友谈话一样的一件乐事。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家,( )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著书、讲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读书经验、方法被归纳为“朱子读书法”。
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前面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 )到难,从浅到( ),急不得,也( )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功夫不可慢。”这是在告诉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第二,熟读精思。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的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第三,虚心涵泳。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作者本来的意思。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不肯放弃先前的观点,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为了纠正以上两种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书中的旨趣。
第四,切己体察。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身”?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
第五,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望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第六,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基本精神。
(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字。
2.短文介绍了“朱子读书法”,它由六个部分组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短文中的词语作答)
3.在本文中“涵泳”一词指( )“居敬持志”一词指( )。
A.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
B.反复咀嚼,深刻体会书中的旨趣。
4.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
二、阅读理解。
名人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适合怎样的读书法,还是应该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因为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么无论过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弄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文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同时读五六本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 )在一天之内,( )不见得对同一本书怀有一样的热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读书时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其效果肯定要比“感情专一”地抱着一本书疲惫的一啃到底要好得多。
当然,( )哪种读书法,对每个读书人来说,它( )只是一种方法而已。所以,万不可被某种方法左右,尤其忌讳死读书、读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 )能钻进去,( )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作者在短文中向我们介绍了三位名人总结的读书法,分别是:鲁迅的__________,爱因斯坦的__________,毛姆的__________。
3.孟子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告诫我们不应该_______,而应该_________。
4.你喜欢哪种读书方法?为什么?
三、阅读理解。
读书
我大概是五六岁开始识字读书的吧,到现在已有30余年了。这30多年来大都有书与我相伴,不曾分离,但其间读书的地点、心境与感受多有不同。
幼时读书,多是在自家门口。那时大人到田里劳作,常留下我在家中看门,大多的日子我常坐在自家门前看姐姐买来的小人书打发漫长的时日。此刻还能记着那些小人书的名字及内容,如《哪吒》《齐天大圣》《英雄王二小》等。
上中学时,识的字多了,看的书也越来越多。有时上课偷偷地看,提心吊胆的怕被老师发现。有时几经周折借到一本好书,又要上课,又要帮大人做活,急得不得了。那时想,要是有一天不用上课,不用做事,让我好好看一天书该多好呀。
后来我也开始买书,于是便盼望能有个书架,有个自己的书房该是多大的幸福呀。高三时,我做了一个简易书架,把自己买的书都放上去,心里美滋滋的。有时坐在桌前,看着书架里的书,觉得那就是自己的财富。之后,我在家读书时,多坐在桌前。
我大学的辅导员叫纪永贵,他不仅外表风流倜(tì)傥(tǎng),学识也渊博。那时他大概30刚出头吧,高高的个子,戴一副眼镜,言谈之中透露着一种儒雅之气,我们觉得他是中文系乃至全校的美男子。纪老师酷爱读书,有一次,我到他家去,看到他的书房里,两个精美的书架,摆着满满的书。墙上贴着一副字“秉烛斋”,我想那就是他书房的名字了。他教我们唐代文学,有时也给我们讲《红楼梦》,受他的影响,那时我读了不少唐人作品,除了唐诗还有唐传奇。课余时间,又读了几遍《红楼梦》。
刚工作时,单位给了一间住房,我一分为二,一半做客厅一半做卧室兼书房。房间虽不大,安排倒也简洁干净,工作之余就在书桌前读读书,看看报纸,打发了好多寂寞的时光。“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真的,到此刻我还怀念那一段日子,忙碌、充实、宁静而完美。
我真正拥有一间书房是在结婚后。婚前,妻问我要买哪些家具,我说我只要一个书柜,一个书桌足矣。书柜是我们在店里看好后请人仿照做的,书桌是我们花了500多元从店里买的。结婚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把书房布置得舒服漂亮,没事的时候就在房内转悠,看自己的书架、书桌,想想终于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幸福得不得了,想该好好读书了吧。但以后的日子,不知怎样似乎越来越忙了,书桌、书架蒙了一层灰尘,好久才擦拭一下。
现在,我也经常读书,但多是在床头。夜晚睡意未袭之时,凌晨天色未明之际,倚在床头,翻几页书,也是一种享受。
其实,只要有读书的心境,我想读书也不一定要有书桌、书房吧。
1.在作者的读书经历中,读书的( )( )( )发生了变化。
2.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读书的感受发生了哪些变化?
四、课外阅读。
窃读记(节选)
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1.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我”阅读后的快乐和满足?用波浪线画出来。
2.“脚站得有些麻木”与“浑身轻松”运用的写法和作用是( )。
A.对偶,用来表现身体和心理上的不同感受。
B.对比,用窃读的不容易来突出读书的快乐。
C.对仗,用身体上的不适来反衬心理上的轻松。
3.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人是读书长大的,也是吃饭长大的。
B.一个人既需要粮食哺育身体,又需要读书来增长智慧。一个是物质食粮,一个是精神食粮,二者缺一不可。
C.一个人要读书、吃饭才能长身体。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答案】也 易 深 慢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字,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填入合适的词语。仔细分析原文所在的语境,可以得出应该填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从易到难;从浅到深;急不得,也慢不得。
2.【答案】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 居敬持志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内容可以得出每段文字的一句话就是“朱子读书法”。第一,循序渐进。第二,熟读精思。第三,虚心涵泳。第四,切己体察。第五,着紧用力。第六,居敬持志。
3.【答案】B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上下文及语境“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作者本来的意思。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不肯放弃先前的观点,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可以得出“涵泳”一词指反复咀嚼,深刻体会书中的旨趣。结合原文内容“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基本精神。”“居敬持志”一词指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
4.【答案】读书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循序渐进,达到精通。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句意思的分析和理解,结合语句的含义以及上下文的语境。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意思是读书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循序渐进,达到精通。
二、1.【答案】示例:即使 也 无论 都 既 又
【解析】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作答使要认真阅读句子,根据关联词的用法,结合句意及语境填写合适的关联词。“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 )在一天之内,( )不见得对同一本书怀有一样的热情。”这句话中“在一天之内”与“不见得对同一本书怀有一样的热情”两个分句之间存在假设关系,结合句意及语境可知,应填写“即使……也……”。“当然,( )哪种读书法,对每个读书人来说,它( )只是一种方法而已。”这句话中“哪种读书法”与“只是一种方法而已”之间存在条件关系,结合句意及语境可知,应填写“无论……都……”。“对所捧之书,( )能钻进去,( )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己所用。”这句话中“能钻进去”“能跳出来”之间存在并列关系,结合句意及语境可知,应填写“既……又……”。
2.【答案】跳读法 “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乐趣”读书法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能力。要认真审题,在原文中找到大致的答题范围,再细读范围内的内容,提取作答所需的关键信息即可。根据第一自然段中“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及第二自然段中“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可知,作者在短文中向我们介绍了三位名人总结的读书法,分别是:鲁迅的跳读法,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3.【答案】死读书、读死书,盲目地迷信书本 对所读的书持怀疑态度,加以辨别地去读书
【解析】本题考理解句子的含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意思是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辩证地去看问题。这句话告诫我们不应该死读书、读死书,盲目地迷信书本,而应该对所读的书持怀疑态度,加以辨别地去读书。
4.【答案】示例:我喜欢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我在了解全书内容的情况下合理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抓住重点、要点去读,从而在满足需要的同时节约更多的时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所讲读书法的看法。作答时要先回答自己喜欢那种读书方法,再详细阐明理由即可,注意语言表达要通顺,所给理由要合理且能支撑自己的观点。如:我喜欢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我在了解全书内容的情况下合理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抓住重点、要点去读,从而在满足需要的同时节约更多的时间。
三、1.【答案】地点 心境 感受
【解析】考查学生对短文的阅读能力。在作者的读书经历中,读书的地点、心境、感受发生了变化。答案为:地点 心境 感受。
2.【答案】幼时读书,多是打发漫长的时日;上中学时,饥渴地读书;高三时读书,觉得书就是自己的财富;刚工作时读书,打发了好多寂寞的时光,感到忙碌、充实、宁静而完美;现在读书觉得是一种享受。
【解析】考查学生对短文的阅读领悟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幼时读书,多是打发漫长的时日;上中学时,饥渴地读书;高三时读书,觉得书就是自己的财富;刚工作时读书,打发了好多寂寞的时光,感到忙碌、充实、宁静而完美;现在读书觉得是一种享受。答案为:幼时读书,多是打发漫长的时日;上中学时,饥渴地读书;高三时读书,觉得书就是自己的财富;刚工作时读书,打发了好多寂寞的时光,感到忙碌、充实、宁静而完美;现在读书觉得是一种享受。
四、1.【答案】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找出我阅读后的快乐和满足,从原文的最后一句可以看出。用题干中的要求波浪线画出即可。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写法和作用的分析,通过这两句话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是一个对比的手法,作用是为了突出窃读的不容易和作者读书感受到的快乐。对偶和对账是不对的,二者是不对偶和对仗的。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的划线句的理解和分析,通过原文的理解和分析可移植划线句所要表达的意思为一个人既需要粮食哺育身体,又需要读书来增长智慧。一个是物质食粮,一个是精神食粮,二者缺一不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