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3 09:1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外阅读
第一单元
一、类文阅读。
杜 鹃(节选)
郭沫若
杜鹃,敝(bì pì)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
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薄(báo bó)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婉,纯洁,至诚……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爱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了民族的感情。
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
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
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héng hèng)而残忍。
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至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bǔ fǔ)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
想到了这些实际,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了。然而,杜鹃不能任其咎。杜鹃就只是杜鹃,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
(选自《郭沫若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选择文章括号中正确的读音,画“√”。
2.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恰当的四字词语。
(1)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
(2)因饥饿寒冷而哭啼,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
(3)名声和实际不相符,指控有虚名。( )
3.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省略没有说完的内容。
B.省略同类词语。
C.表示意在言外的省略。
D.表示事物或道理的多项列举。
4.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因为受到国民党的迫害避居日本。文章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文章写到杜鹃凶狠残暴的情景和莺辛苦哺育雏鹃受欺而不自知,实际上分别隐喻了什么?
5.文章最后一段,先写“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的标本”,又说“杜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这段话包含了哪两方面的意思?
二、课外阅读。
竹子的启示(节选)
那一棵棵竹子虽立根在破岩中,却青翠挺拔。它的叶片没有多大,却显示出了勃勃的生机。再强的阳光也晒不死它,再大的风也吹不倒它,再大的雨也淋不坏它。它有着“ , 。 , ”的坚韧精神。
在我家的家谱中有这样一句话:“每户人家要栽竹子一株,要做到有心有节。”有心,对万物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有节,做人要有气节。要像竹子一样,努力向上,在困难面前昂首挺胸,永不低头。
1.在文中的“ ”上补充关于竹子的诗句。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竹子的坚韧精神?用“ ”画出来。
3.竹子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4.竹子的精神让你想到了哪些人?
三、课外阅读。
故乡的冻梨(节选)
余平
故乡人做冻梨一般选用大白梨,做法也非常简单,只需把买来的大白梨洗净擦干,放在室外存储。在天寒地冻的故乡,只要冻上三四天,大白梨就变成外皮黑色的冻梨了。
吃冻梨时要有耐性,如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样,若心急也一样品不出冻梨味。直接把冻梨拿着吃,咬在嘴里的梨像块冰,含也不是,咽也不是,嚼也不是,吐也不是。故乡人吃前都会把冻梨放到盛水的盆中化冻,他们把化冻叫成“缓”。待表面厚厚的冰层逐渐软化,再去除冰碴儿,冻梨此时已经软了。缓透了的冻梨果肉软滑,果汁甘甜,特别是饭后吃上几口,颇为惬意。
多年前离开了故乡去南方生活,每到冬天我就愈发怀念故乡冻梨的美味。我曾多次试着把大白梨放在冰箱的冷冻室,可这样做出来的冻梨不是在故乡风霜雨雪中完成蜕变的,吃在嘴里,虽说也绵软甘甜,但味道就是没有故乡的冻梨地道。原来,人的记忆可能会模糊、黯淡,但是人的味蕾永远不会欺骗和背叛,因为味蕾深处是故乡。
1.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冰箱里做冻梨,可是味道没有故乡的地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3.选文中的“冻梨”牵绊着“我”的味蕾,牵绊着“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你的生活中、记忆里,一定也有这样的事物,试着简单写一写。
三、阅读理解。
鸟的天堂(节选)
我们走过一段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边。在河边大树下,我们发现了几只小船。
我们(连续 陆续)跳上一只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儿波浪。船(安静 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
2.“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这句话写出了榕树绿叶怎样的特点?
3.“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榕树的美丽?
4.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这句话中“逼近”的意思是靠近。
B.我们划船来到“鸟的天堂”,一共看见了三株榕树。
C.“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是对榕树的动态描写。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动物的慈母心
你见过母鸡育雏的情景吗?母鸡“咯咯咯”地招呼孩子啄食,啄食又吐出,顾不得自食。小鸡“玩”累了,就让它们一个个紧贴在自己温暖的胸腹下休息。下雨了,它展开翅膀,犹如撑开的大伞,为小鸡挡风遮雨。
熊猫对子女的拥抱、依偎等动作好像人类一样。当小熊猫刚降生世间,母熊猫便用嘴把它叼起来,抱在怀里,不时地亲吻,舔干孩子湿漉漉(lù)的皮肤。当孩子学会走后,熊猫妈妈紧跟在后,用爪子“擦掉”小仔身上的泥土。
许多在地面上筑巢的鸟类,一旦遇到敌害,还会来一招“调虎离山”。比如在灌木丛中,一窝刚出壳的雏鹌鹑(ān chún)被狐狸发现了。正在窝中的母鹌鹑为了孩子免遭不幸,“扑”地飞了出来,同时把一边的翅膀展开,好像一只折断了翅膀的鹌鹑。狐狸以为猎物唾(tuò)手可得,便舍弃巢穴中的雏鹌鹑,猛地扑向母鹌鹑。但当狐狸的爪子就要抓到时,母鹌鹑便机灵地飞向高空。有时来不及逃避,为了孩子的安全,母鹌鹑却成了狐狸的腹中之物。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紧帖──( ) 逃避──( )
2.“调虎离山”在文章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3.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赞美了母鸡爱小鸡的可贵精神。
B.赞美了动物具有可贵的母爱精神。
C.写母鸡、母熊猫以及母鹌鹑关心小鸡、小熊猫和雏鹌鹑。
4.请用一句话赞美我们的母亲。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答案】bì bó hèng b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字音以及拼音规则的识记能力。结合平日所积累的字词拼音进行作答, 并注意检查所给选项的拼写规则是否正确。
2.【答案】欺世盗名 啼饥号寒 名实不符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识记能力,对文章细节的寻找能力。结合题中所给词语的解释,仔细阅读文章,联系上下文寻找合适的四字词语进行作答即可。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省略号表示行文的省略或说话断断续续。被省略的语言单位可长可短,可以是字、词、短语、句子、诗行以至若干个段落。其作用有:(1)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2)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3)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4)表示静默或思考。在本题中,结合文中的句子内容,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可怜,哀婉,纯洁,至诚……”可知这里是省略作者没有说完的内容,因为杜鹃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形象非常丰富多样,选项A说法正确。
4.【答案】杜鹃凶狠残暴的情景隐喻国民党,莺辛苦哺育雏鹃受欺而不自知隐喻受欺骗受蒙蔽的人民群众。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对借物喻人手法的鉴赏分析能力。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结合题目所给提示,理解郭沫若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他“受到国民党的迫害避居日本”可知他的内心对国民党是不满、愤恨的,同时又同情百姓被国民党蒙蔽双眼。因此可以理解为,杜鹃凶狠残暴的情景隐喻国民党,莺辛苦哺育雏鹃受欺而不自知,隐喻受欺骗受蒙蔽的人民群众。
5.【答案】杜鹃虽然被人误认作佳人、志士,但自己并没有欺世盗名的动机,言外之意是国民党统治者信口雌黄的反动宣传,包藏着欺世盗名的祸心。人们对并无欺世盗名之心的杜鹃都产生误解,那么在善于做反动宣传、欺世盗名的国民党面前就更容易受欺骗受蒙蔽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仔细阅读全文内容,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当时身处的历史环境可知,当时国民党统治者信口雌黄的反动宣传,包藏着欺世盗名的祸心。而根据“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可知杜鹃虽然被人误认作佳人、志士,但自己并没有欺世盗名的动机,但是人们对并无欺世盗名之心的杜鹃都产生误解,那么在善于做反动宣传、欺世盗名的国民党面前就更容易受欺骗受蒙蔽了。
二、1.【答案】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 尔东西南北风
【解析】考查对诗句的识记默写。清代郑燮《竹石》,全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2.【答案】再强的阳光也晒不死它,再大的风也吹不倒它,再大的雨也淋不坏它。
【解析】考查提取关键信息,围绕关键信息“竹子的坚韧精神”进行筛选。文中句子“再强的阳光也晒不死它,再大的风也吹不倒它,再大的雨也淋不坏它。”写出了即使面对困难,竹子也依旧具有勃勃生机。体现了竹子的坚韧精神。
3.【答案】我们要像竹子一样,努力向上,在困难面前昂首挺胸,永不低头。
【解析】考查对文章启示的理解。结合文中“要像竹子一样,努力向上,在困难面前昂首挺胸,永不低头”可以进行分析。
4.【答案】梅兰芳 文天祥
【解析】考查开放性试题,首先要了解“竹子的精神”,然后写出对应具有竹子精神的人即可。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三、1.【答案】做冻梨 吃冻梨 思故乡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概括。首先应该看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再看写每个内容的篇幅,通过比较找到主要内容。用简短的词语进行概括即可。文章第一段主要介绍了故乡的人是如何制作冻梨的,把买来的大白梨洗净擦干,放在室外存储。在天寒地冻的故乡,只要冻上三四天,大白梨就变成外皮黑色的冻梨了。可概括为:做冻梨。文章第二段主要介绍了故乡的人是如何吃冻梨的,故乡人吃前都会把冻梨放到盛水的盆中化冻,他们把化冻叫成“缓”。待表面厚厚的冰层逐渐软化,再去除冰碴儿,冻梨此时已经软了。缓透了的冻梨果肉软滑,果汁甘甜,特别是饭后吃上几口,颇为惬意。可概括为:吃冻梨。文章第三段主要说了“我”离开故乡后,在外制作的冻梨都没有家乡的味道,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我”曾多次试着把大白梨放在冰箱的冷冻室,可这样做出来的冻梨不是在故乡风霜雨雪中完成蜕变的,吃在嘴里,虽说也绵软甘甜,但味道就是没有故乡的冻梨地道。可概括为:思故乡。
2.【答案】因为在冰箱里做出来的冻梨不是在故乡风霜雨雪中完成蜕变的。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由文章第三段内容“我曾多次试着把大白梨放在冰箱的冷冻室,可这样做出来的冻梨不是在故乡风霜雨雪中完成蜕变的,吃在嘴里,虽说也绵软甘甜,但味道就是没有故乡的冻梨地道。”可知作者在冰箱里做冻梨,可是味道没有故乡的地道,是因为在冰箱里做出来的冻梨不是在故乡风霜雨雪中完成蜕变的。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答案】缙云爽面。每当我看到路旁的“缙云爽面馆”,我就会想到那外
观细如丝、白如玉,麦香扑鼻、爽滑劲道的缙云面,想起了缙云,想起了老家的亲人。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选文中的“冻梨”牵绊着“我”的味蕾,牵绊着“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将自己家乡中最具特色的事物写出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即可。
四、1.【答案】陆续 平静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连续”是指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陆续”是指前后相继。“安静”是指安宁,鸦雀无声。“平静”是指安宁,没有外界的骚扰,没有动荡;心情平和安静。
2.【答案】十分茂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根据句子“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的内容可知,这个句子描写了榕树绿叶没有一点缝隙,十分茂密。
3.【答案】长得高大、独木成林、姿态美好、生命力强、枝叶繁茂、绿得发亮。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熟悉程度。由句子“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以及句子“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们可知,这棵南国的榕树长得十分高大、独木成林、姿态美好、生命力强、枝叶繁茂、绿得发亮。
4.【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由文章句子“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以及句子“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可知,我们划船来到“鸟的天堂”,并不是看见三棵大榕树,而是只见到一棵大榕树。
四、1.【答案】拥紧 逃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紧贴:释义为紧紧地贴近,靠近 。近义词为:紧密或靠近。逃避:逃走避开。出自《后汉书·赵岐传》近义词为:窜匿、走避或回避。
2.【答案】指的是母鹌鹑为了保护小鹌鹑装成断翅的鹌鹑引开狐狸。
【解析】本体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正在窝中的母鹌鹑为了孩子免遭不幸,“扑”地飞了出来,同时把一边的翅膀展开,好像一只折断了翅膀的鹌鹑。狐狸以为猎物唾手可得,便舍弃巢穴中的雏鹌鹑,猛地扑向母鹌鹑。”可以看出“调虎离山”指的是母鹌鹑为了保护小鹌鹑装成断翅的鹌鹑引开狐狸。
3.【答案】B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学生在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介绍对象和主要事件,准确理解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道理。从文章中分别写了母熊猫和母鹌鹑对孩子的爱,并在标题“动物的慈母心”可以看出具有交代主要内容的作用,所以从中可以体现对可贵的母爱精神的赞美。所以选择B。
4.【答案】母亲是条河,滋润着我成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我们的母亲写一段赞美的话。如: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母亲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当你迷失方向时,模糊的光亮和希望使你找到方向;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清茶,当你疲倦无力时,淡雅的磬香和醇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