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30 14:1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
第五单元
一、阅读理解。
青枫相映碧云天
春天早已来到,台北市街头的青枫树,经一季寒冬的落叶休眠后,嗅到春天的气息,纷纷换上了新装,展现那身迷人的油嫩碧绿,青翠得使人为之陶醉。青枫的树形体态甚为优美,仿如玉树临风的美少年,在春天里吐露着充满生意盎然的活力。
原来青枫是台湾的特有枫树品种,它整棵树连树身均呈绿色,故取名为青枫。叶色因品种而有所不同,且随着季节而转变,从春天的嫩绿,夏天的翠绿,到秋、冬天经寒霜与低温后,更是染上了艳丽的颜色,有黄色、橘色、橙红、铜红及丹红色等,并有斑叶或锦叶的变化,非常美丽,是属于著名的红叶观赏植物,极适合于种植为行道树及园庭观赏树种。
到了初夏时节,树上开满了淡黄绿色的小花后,随即结果,我们发现青枫的果实长得非常有趣,椭圆形有2翅,酷似长着两片翅膀,一阵微风吹过,小果子往下滑翔如直升机似的缓缓着陆,我常常站在路旁看得目瞪口呆。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山行》诗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他把赏枫的意境写得美极了,但在台湾如果要看青枫的红叶“红于二月花”的话,除非要到稍高海拔的山上去或可看到,可谓未经一番寒彻骨,那得红枫供人赏呢 而我们在春日看到的红枫叶,其实是属于鸡爪槭的变种,名叫红叶羽毛枫,与青枫的韵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我则是偏爱在春天里看到刚换上鲜嫩欲滴的新装,与蓝天相映下仿如碧云一片的青枫。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玉树临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可同日而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文中摘录表示绿色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说说这样写得好处。
4.画“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与文章题目照应,使文章前后得到关照和呼应。
B.过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章的中心句,点明文章主旨。
5.文章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青枫的?
二、阅读理解。
武汉的夏天
武汉夏天的热,好像尽人皆知。到底有多热?热到什么程度?热得有多么难受?武汉人倒没有外地人表达得传神。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问我:现在武汉的夏天热吧?我答:热。于光远先生说:热得怎样?我答:42摄氏度的高温连续几个星期。
于光远先生笑着摇头,讲述了这么一段往事:1956年的夏天,于光远先生应遨去武汉做报告。武汉三镇,数武昌凉快一些,有偌大的东湖,有几十所大专院校,校园都搞绿化,因此式昌比汉口、汉阳都要凉快。报告就安排在武昌讲。那个时侯,大礼堂一般都没有空调设备,电扇也不多,吹出来的还是热风,所以报告就安排在室外进行。到了做报告的时侯,于光远先生一看,是在东湖的游泳池里。于光远先生坐在游泳池边沿讲活,听报告的人黑压压一片,都站在游泳池里。听的人倒不错,独热坏了于光远先生一个人。于光远先生走遍天南海北,如今已八十多岁,所经历的最热也就是武汉的这一次了。
另一个朋友,北方人,大夏天不幸被派到武汉出公差。临行前害怕武汉的热,找到武汉人打听,去了武汉住哪里比较凉快?别人告诉他如果是出公差住不起大饭店,最好就住长江边的招待所,江边总是比较凉快的。朋友来到武汉,然就寻到长江边上的一家招待所住宿。到了晚上,又热又闷,人躺下不一刻,草席上就是一个人的印迹,汗水洇的。电扇打开,热风烫面,只好关掉,一夜辗转,痛苦难当。第二天的晚上,朋友困极累极,来到长江边上,只见江边坐满了乘凉的人,他也试着坐坐,不行,依然是热得要命,且还有蚊虫叮咬。万般无奈,朋友急中生智:到长江里头去睡。朋友寻来一段绳索,再连接上自己的皮带,一头系在江岸的铁锚上,一头套住自己的脖子,人就坐进江水里,在水面露出鼻孔呼吸,这样才迷迷糊糊地得以打几个盹儿。天亮之后,朋友不顾一切,仓促北逃。
从此,一提起武汉的夏天,朋友有如谈虎,必然色变。他这一辈子,无论如何,是绝对不会在夏天来武汉的了。
1.解释下列词语。
尽人皆知:________
急中生智: ________
2.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句中连用三个“?”有什么作用?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武汉没有连续几个星期都是42摄氏度的高温天气
B.1956年的夏天,于光远先生应邀去武汉做报告,是在江边做的
C.作者的朋友大夏天去武汉出差,晚上住在江边很凉快
D.作者的朋友到武汉出差,只待了两天就热得受不了,仓促北逃
4.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处细节描写主要写了________的情景,其作用是________。
5.本文围绕”武汉夏天的热”讲了哪几件事?请简单地概活出来。
6.文章讲述了武汉这个城市的一个特点:夏天特别热。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哪些特点呢?试举一例,与大家分享吧!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第一次盼望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礼拜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那个礼拜日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是动物园,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地方,总之她很久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礼拜日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望一个日子,都不会错。而且就在前一天早晨,母亲也还是这样答应的:去,当然去。
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买完菜,买完菜就去。洗完衣服就去……
母亲走到哪,我就跟到哪。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
那个礼拜日的傍晚,母亲发现我蹲在地上一动不动的在哭,在不出声的流泪。我感觉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抚摸着我的头,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1.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对“第一次盼望”记忆犹新。
2.文中的画线句是怎样既交代了时间变化,又写出了“我”的心理感受?
3.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观雨
小时候,最爱看下雨,韵味十足的雨会让人有了诗情。眼瞅着热毒毒的天,忽然一阵风起,来一片黑云。人们奔走着,喊着:“快落雨了!”晒谷的赶紧搬进箩筐,摆摊的马上躲进骑楼。我们乱跑着,让人推来搡去,又骂着“绊手绊脚”,还觉得有趣得很。雨点打在发烫的路面,不知冒尘土还是冒白烟,带一股辣鼻的“地气”。不一会儿,雨大起来,大颗的雨点撞击水面,炸开了,却似朵朵盛开的玉兰——倘若世上真有那样一种透明的玉兰,转瞬之间,开了又谢了,谢了又开了。看着街上,一个行人也没有了,只有路两边窄窄的阳沟里奔腾着流水,那流水喊着唱着,何等欢快!半个小时后,雨渐渐小了。不过,雨的神采并未消减。此时,它让人品味出一种韵律,这韵律生动而诱人。屋檐下淅淅沥沥,滴滴答答。听,叮咚,铮淙…有如童话里的十音钟。下雨过后,空气非常的清新,视野也特别的清晰。雨就像一位拥有魔法的巫女,用她手中的魔法棒一挥,洗去了城市的尘埃与污秽。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 ”的句子是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
(1)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有趣。( )
(2)雨来临时,人们不得不停止手中的事情而去避雨,写出人们对雨的厌烦。( )
(3)文章表达出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
4.文章是按照_____结构来安排内容的,其中心句是“______”,文章围绕中心句从____、____、____这三方面描写了韵味十足的雨。
5.有感情地读一读划横线的句子,此处应读出人们_________的心理。
6.你观察过雨吗?大雨来临前是什么样子的?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写一写。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答案】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形容人风度潇洒,秀美多姿。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意,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文中意。玉树临风: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形容人风度潇洒,秀美多姿。
2.【答案】碧绿、青翠、嫩绿、翠绿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回答此题需要注意寻找的词语是形容绿色的。碧绿、青翠、嫩绿、翠绿即为答案。
3.【答案】青枫的树形体态甚为优美,仿如玉树临风的美少年,在春天里吐露着充满生意盎然的活力。
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青枫树比作玉树临风的美少年,生动形象写出了青枫树形的优美及勃勃的生机。
【解析】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青枫的树形体态甚为优美,仿如玉树临风的美少年,在春天里吐露着充满生意盎然的活力。”就是比喻句。回答好处要时不要忘记“生动形象”四个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本体的特点。
4.【答案】A
【解析】考查照应句。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文题是《青枫相映碧云天》,句子中国的“与蓝天相映下仿如碧云一片的青枫”与题目相照应。
5.【答案】文章从青枫的树形、树叶、果实三个方面介绍青枫。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我们从二三自然段可以得知,第二段讲了树的形态与树叶,第三自然段讲了果实。所以文章从青枫的树形、树叶、果实三个方面介绍青枫。
二、1.【答案】人人都知道。 在紧急中想出好的应付办法。
【解析】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答案】加强语气,同时引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为下文写武汉夏天的热作铺垫。
【解析】连用三个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同时引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为下文写武汉夏天的热作铺垫。
3.【答案】D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答案】晚上,江边热得让人难以入睡,痛苦难当; 可以让读者切身体会到当时“朋友”热的程度
【解析】此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解答。
5.【答案】讲了两件事,一件事是于光远先生做报告,听报告的人在游泳池中站着听(泳池中听报告);另一件事是作者的一个朋友夏天到武汉出差,夜晚在长江里入睡(长江中睡觉)。
【解析】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6.【答案】昆明被称为春城,一年四季气候如春,适宜人们居住。
【解析】考查文化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三、1.【答案】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盼望中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心理感受,令“我”印象深刻,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幼小心灵带来的痛苦,令“我”难以忘怀,母亲忙碌辛劳的身影,也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可知,这是我第一次生发出的盼望,所以记忆犹新。母亲一次次的用各种理由拒绝我,我内心焦急,失望,同时又感受到无奈,这种心理让我难忘。因为母亲没能带我出去玩,没有信守自己的承诺,这让我内心痛苦。觉得大人怎么可以这样言而无信呢?母亲没有带我去玩,不是因为她故意失信,而是因为她有各种忙不完的活计,母亲的忙碌,让我印象深刻。
2.【答案】“光线渐渐地暗下去”交代了天色渐晚,“凉下去”“沉郁下去”写出了随着希望一点点破灭,“我”的内心越来越惆怅。“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更表现了“我”完全沉浸在伤心失望之中。
【解析】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细读划线句可知,“光线渐渐暗下去”表明了时间的推移,此时天色已晚,再出去玩,已经不可能了。“凉下去”“沉郁下去”是我的心情,我出去玩的希望逐渐变得不可能,于是内心的调帐就越来越重。“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更是把我的伤心与失望烘托到了极点。
3.【答案】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从细节描写;从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文中的母亲,她像大多数母亲一样,为生活而操劳,难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但即使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且对孩子满怀歉意。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四、1.【答案】写了“我”小时候观雨的情景。
【解析】一篇文章内容丰富,作者着力表现的、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就是主要内容。常用的方法有:a、综合段意,归纳主要内容。b、抓重点段落,归纳主要内容。c、用过渡短语归纳主要内容。d、提出问题(文章主要写什么、写谁、做什么等等),归纳主要内容。e、分析标题,归纳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小时候观雨的情景。
2.【答案】比喻 作者把“雨点落到水面炸开的水花”比作“盛开的玉兰花”,形象地写出雨下得很大。
【解析】比喻,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文中作者把“雨点落到水面炸开的水花”比作“盛开的玉兰花”,形象地写出雨下得很大。
3.【答案】(1) √ (3)√
【解析】比喻,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文中作者把“雨点落到水面炸开的水花”比作“盛开的玉兰花”。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有人的动作,而不是像童话形式。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那流水喊着唱着,何等欢快!”把流水当做人来写。雨来临时,人们不得不停止手中的事情而去避雨,并没有厌烦,还觉得有趣得很。文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点落到水面炸开的水花”比作“盛开的玉兰花”。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流水当做人来写。都表达出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4.【答案】总分 小时候,最爱看下雨,韵味十足的雨会让人有了诗情 雨前 雨中 雨后
【解析】文章结构方式有:总分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分论点列述式、对照式、递进式等。总分式结构:文章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三种基本形式:①先总后分,文章开头部分总括提出所要叙述事件的整体面貌、基本特征或中心观点,以下分别从若干方面列举事例具体详细地加以描写或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分论点具体加以阐述。②先分后总③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无论使用哪一种形式,都应注意,分总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述的中心进行,总述部分应是分述的总纲或水到渠成的总结。中心句是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或最能表现文章意思的句子。中心句的特点:①一般在段的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②一般在段的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③一般在段的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文章是按照总分结构写的,文章围绕第一句中心句,从雨前、雨中、雨后这三方面描写了韵味十足的雨。
5.【答案】着急
【解析】从人们的动作“奔走着,喊着、乱跑着、推来搡去”可知此时人们很着急。
6.【答案】天渐渐暗下来,黑布似的乌云遍布天空,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忽然,一阵风吹来,大树摇动着枝叶,仿佛在告诉人们:“雨就要来啦!”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抓住雨的特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答案为:天渐渐暗下来,黑布似的乌云遍布天空,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忽然,一阵风吹来,大树摇动着枝叶,仿佛在告诉人们:“雨就要来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