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19课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目录
1.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基本条件,掌握“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知道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核心内容
3.明晰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和局限性,全面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
课程标准
曙光乍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地覆天翻: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革命未竟: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
2
3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等百位皇亲在忠臣随扈下出宫避祸西安。回銮之后,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近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还涉及废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
清末新政
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又称庚子新政
措施
内容
改革官制 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外务部,新设而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改革兵制 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改革学制 废除科举制(1905年),设学堂,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奖励工商 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清末新政---措施
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
“新政”取得了一些成效,促进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推动了自由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政权机构和法律的近代化。
但“新政”的政治改革并未触及清朝统治核心的君主专制制度,其目的局限于强化清王朝的统治,因而作用有限。
清末新政---影响
清末新政
目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措施: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结果:最终失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预备立宪
含义:清政府迫于压力,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亦称“筹备立宪”。
步骤: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说法,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当时,上海和日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
源头活水:民主革命思想的蓬勃涌现
陈天华(1875-1905)
《猛回头》《警世钟》
章炳麟(1869-1936)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1885-1905)
《革命军》
1.个人
兴中会
时间:1894年
地点:美国檀香山
宗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同盟会
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
机关报:民报
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2.组织
三民主义 类型 思想内涵 地位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心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补充
3.思想: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意义: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黄花岗起义
又称“辛亥广州起义”。同盟会举行的武装起义。1911年4月,以黄兴为首的百余名敢死队员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分路与清军展开巷战。经过一昼夜激战,终因寡不敌众,伤亡过重而失败。后有七十二具烈士遗体葬于黄花岗,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震动全国,不久武昌起义爆发。
①时代背景:
②经济基础:
③阶级基础:
④思想基础:
⑤组织基础:
⑥军事基础:
外患(民族危机)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侵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内忧(统治危机)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条件
⑦直接原因: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士绅、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
背景: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湖北军政府成立,推黎元洪为都督
发展:武昌起义后,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中华民国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01 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02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同天,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宋教仁起草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约法规定:
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2、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3、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4、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主权在民
国民平等
天赋人权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史料分析: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材料一: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的报告
材料二:“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
2、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 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3、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
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背景
爆发
结果
建立中华民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手段
过程
功 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
局限性
感谢聆听
下节预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