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即将召开的和会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机会,中国可以借此谋求某种程度的公平待遇,并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所遭到的惨痛后果加以改正。
——顾维钧
顾维钧
巴黎和会中国代表之一
思考:中国可以谋求这种“公平待遇”的背景是什么?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1五四运动
(1)背景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思考1919年前后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首先,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在1914年至1918年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成长起来。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经达到200余万人。这样,五四运动就获得了比以往的革命斗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次,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受到这个潮流影响,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再次,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在当时,陈独秀就说,十月革命以后,“中国人也受了两个教训:一是无论南北,凡军阀都不应当存在;一是人民有直接行动的希望。五四运动遂应运而生”。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五四运动---背景
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导 火 线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背景
1.1五四运动
背景
(1)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与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2)经济:一战期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放松,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3)文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道路
1.1五四运动
5月4日起
6月5日起
北京
上海
青年学生
工人阶级
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罢课、游行示威
罢课,罢工,罢市
学生被捕
释放学生,拒绝签字
(2)过程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根据教材p120内容,总结概况五四运动发展的过程。
5.23 5.30 6.1
务当悉力制止。其不服制止者,应即依法逮办,以遏乱萌。 限学生于三日以内一律上课。 表扬被民众指责的、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
取缔学生的一切爱国活动。
6.10 6.26
交通总长曹汝霖呈请辞职,曹汝霖准免本职。 驻日本国特命全权公使章宗祥,因病呈请辞职,章宗祥准免本职。 币制局总裁陆宗舆,因病一再呈请辞职,陆宗舆准免本职。 北洋政府电告中国代表团:力主保留山东,否则即拒签合约。
北洋政府在五四运动期间发布的训令
北洋政府的态度发生了何种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1五四运动
(3)影响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伟大的直接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2)促使了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3)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性质 革命性质 革命任务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革命结果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维新思想、三民主义
马列主义 马克思主义
失败、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
根据表格思考,五四运动为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1五四运动
1.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后
(2)中心:北京、上海
(3)表现:
①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②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③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④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思想基础
阶级基础
组织基础
国际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标志
——中共一大的召开
◎中共一大会址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
(3)内容:
确定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
提出建设共产党
共产国际代表到中国
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北京建立共产党小组,之后各地相继建立早期组织
成立中国共产党
1917.11
1919.05
1920
1920.04
1920.08
1920.10
1921.07.23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标志
——中共二大的召开
1.概况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2.内容
(1)大会通过宣言制定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即实现共产主义。
(2)加入共产国际。
(3)中国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3.意义
中共二大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新”在哪里?
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革命范畴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奋斗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意义
斗争策略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3.1国共合作
(1)背景
材料一 从1922年1月开始,到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前后持续时间达13个月之久。在此期间,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多次,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万以上。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全国的政治影响。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材料二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三大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
(1)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惨遭失败,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也屡遭失败,认识到了必须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寻求新的力量的支持。
(2)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3)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合作的背景。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3.1国共合作
(2)标志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时间:1924年1月
地点:广州
内容:
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意义: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新三民主义 民族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三民主义 类型 思想内涵 地位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心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补充
3.2国民革命
(1)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2)过程:
广州
珠江流域
长江流域
上海
武汉
1924.1
国民党一大
1925
成立国民政府
1926
国共合作北伐
1927
4.12
蒋介石反革命政变
1927
7.15
汪精卫分共
——失败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3.2国民革命
(3)结果
思考:国民大革命为什么最终会失败?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是在国内外反动势 力的支持下,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而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导致国民革命最终失败。
客观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主观:经验不足,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借口“工人内讧”,在上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在上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 和革命群众时,张作霖也在北京大肆捕杀共产党员,李大钊英勇就义。
(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了 “分共”会议 决定与共产党决裂,制造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国民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在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并于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宣言》,孙中山就《宣言》的宗旨作了演说,并说明通过的《宣言》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对内推翻军阀,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大会正式决定国共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国民革命的高潮部分,其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兴师北伐,至1927年4月夭折。 是蒋介石领导的,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进行北伐誓师,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由北洋政府五色旗改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至此北伐成功。
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蒋介石为了彻底剿奉,消除张作霖的奉系军阀势力,使东北易帜,促使国共第一次合作。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2020·长沙长郡中学月考)1920 年9月《新青年》杂志迁上海出版,从这时起,《新青年》的封面正中绘制了一幅地球图案,东西两半球伸出两只大手,在地球上紧紧相握。这反映了
A.世界主义思潮的流行 B 学习美国仍是思想界主流
C.社会主义内容的宣传 D. 学习苏联成为思想界新宠
C
本题考察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的相关知识点,曾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材料主要是反映主义的宣传,不是世界主义思潮,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思想界的主流,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1918年11月,李大《新青年》上发表《麻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并在《每周评论》发表《新纪元》,热情歌须苏俄的十月革命,材料中的改版后的封面正中绘制了一幅地球图案,从东西两半球上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暗喻中国与苏俄人民的携手团结,这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内容的宣传,C项正确;苏联是1922年成立的,D项表述错误。故选C。
2、(2020·杭州八校联考)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陈独秀认为,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是“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这是指中共二大( )。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C.决定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中共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属最低纲领“就脚踏实地了”说明中共二大提出的目标比较切实际,B项正确;A项属于最高目标,不符合材料“就脚踏实了”;C项不是中共二大的目标;D项是中共三大提出的任务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