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3 09:3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崛起: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目录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
人民政权的巩固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4
课程标准: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1949年9月于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规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周恩来、陈毅等56人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临时宪法
思考: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地位?
原因: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并初步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标志: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史称“开国大典”。下午3时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军乐团高奏《义勇军进行曲》,广场中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之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以胜利之师的步伐通过天安门,新组建的人民空军飞行编队矫健地飞越首都上空。傍晩,群众游行开始,工人、农民、学生、市民队伍高举红旗,纵情欢呼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当日,全国已经解放的各大城市都举行了热烈的庆祝活动。1949年10月1日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日子,每年的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
思考:观察左图,分析新中国成立时面对的国内外压力有哪些?
连年战乱和天灾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1949年,全国1.2亿亩土地受灾,灾民达4000万;相比于1936年,重工业约70%,轻工业约30%,农业约25%。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任务:
①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国民党残余部队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②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没有完成;
③财政经济上千疮百孔,财政困难;
④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威胁国家安全。
西藏和平解放
人民政权的巩固
1951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谈判。5月,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人民政权的巩固
军事:追歼残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经济:土地改革
内容: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
影响:①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奠定良好基础。
成效: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
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背景
1.建国初期,国家财政困难;
2.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措施
1.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2.通过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结果
1.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2.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军事:抗美援朝
01 朝鲜半岛的分裂
02 金日成欲武力统一朝鲜
03 朝鲜人民军的南进与美国的干涉
04 美军越过三八线、威胁中国安全
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党中央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一道并肩作战。
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进行谈判。
经过多次作战,反复较量,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初期制定外交政策、方针的依据
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国际形势
有利形势
资本主义阵营有所削弱
社会主义阵营实力壮大
亚非拉地区许多国家独立
不利形势
最大特点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国家性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利益
中国的国家利益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决了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对外关系的问题;
——解决了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
——解决了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问题;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一边倒” 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问题一:中国当时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而不走“中间路线”?
问题二: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
“一边倒”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因为当时两大阵营对峙,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而苏联则对中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援助;实行“一边倒”可以壮大社会主义阵营,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二者并不矛盾。
问题辨析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得到了印方的赞同,并写入了1954年4月29日签订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该协定在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该原则作为一个整体首次在国际条约上成为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
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印两国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背景:朝鲜停战,美继续盘踞台湾海峡,企图在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
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地位: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概况: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意义: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万隆会议
召开: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
内容:万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经过充分的协商,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等项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意义: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背景: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十分落后,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国家富强,实现工业化是唯一的出路。为了实现工业化,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开始起步。社会主义制度也逐步建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01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02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
03 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一化三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具体阐释:按照总路线的要求,党从1953年起,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任务是: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全民所有制,把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克拉玛依油田
长春一汽
集二铁路
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
武汉长江大桥
宝成铁路
青藏公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新藏公路
川藏公路
鹰厦铁路
成就:如图所示
鞍山钢铁厂
一五计划(1953-1957)
途径:发展重工业
原因
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弱;
②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
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④重工业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作用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迈开了步伐。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商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第二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此同时,90%以上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展开。在这个改造过程中,我国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从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并迅速席卷整个中国。
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三大改造”后期,由于发展速度过于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问题辨析
“一化”和“三改”
“一化”和“三改”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及相互制约
“一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资本主义改造
经济前提 物质基础
必要条件
总路线的核心、主体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01 颁布宪法
02 确立政治制度体系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毛泽东思想
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在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感谢观看
下节预告: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