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同步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同步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3 10:0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宋朝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学界名流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这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
白鹿洞书院
图1 白鹿洞书院
宋朝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学界名流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这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
第一章
儒学的复兴——理学的诞生
儒学的复兴
复兴?
曾经兴盛,后来衰落
发展历程
复兴!
春秋时期
创立
战国时期
蔚然大宗
秦朝
遭遇打击
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
面临挑战
隋唐时期
三教并存
宋朝

理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历代儒客推崇。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经学僵化
从三国到五代,经学(汉代解释五经的法定经典)僵化,受佛教和道教冲击
理学家的努力
北宋儒学家的努力。希望儒学发挥道德教化功能
理学诞生的背景
儒学的复兴
儒学的复兴
开始: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主张:力图发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
代表人物:(理学或道学学派)
二程和朱熹:北宋后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
儒学的复兴
3.影响
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先秦和秦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使儒学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合作探究:“理”
材料一: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22上《伊川杂录》
“理”就是“天道”,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社会构成的根本原则
材料三: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合作探究:“理”
材料四: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读大纪》
“理”就是“三纲五常”,是指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材料五:他(朱熹)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又称义利之性或道心)和气质之性(又称人欲或人心)两种。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理是纯善的;气质之性则是“理与气杂”,故有善有恶。为此,他主张“去人欲,存天理”,以此来调和阶级矛盾。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去人欲,存天理”,即通过克服过度欲望实现对“天理”的体现
材料六: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
合作探究:“理”
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归纳:理学的重要主张
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人生观: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去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物,真正获得其中的“理”
朱熹还对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他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思考:阅读教材P67学思之窗的文献,思考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理由何在?
元朝中期开科举时,考试内容有两种选择:一是考诗赋,二是考儒家经书。蒙古统治者对汉族文学创作不完全理解,认为没有实际用处,而对儒家经书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作用比较赞赏。程朱理学作为宋朝新儒学的主流,重视发挥儒家思想在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和树立社会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因而顺理成章地被确定为考试答题标准。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1. 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 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
3. 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佛道化的特点。理学佛道化,把佛、道的禁欲主义吸收进来,提出了“存天理,禁人欲”的道德主张。
理学的特点
理学的地位与评价
1. 积极方面
(1)程朱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2)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究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品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 消极方面
(1)程朱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为封建阶级秩序作辩护,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第二章
文学艺术—词曲画说书书法
1.文学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辛弃疾
宋词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兴起
唐后期出现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特点
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代表
词作家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成就最突出
元曲
形式: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杂剧,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之以音乐、舞蹈、表演、对白,安排不同的角色,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代表: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1.文学
(3)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2.艺术
(1)书法:宋元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2)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苏 轼
米 芾
蔡 襄
◎书法“宋四家”
黄庭坚
特点 代表
宋词 句子长短不等,配乐歌唱,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元曲 散曲 更灵活、更通俗,更适合市井演唱 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代表:关汉卿、王实甫
杂剧 成套的散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宋元话本 说书用的底本,早期的白话小说 书法 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 山水画为主,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二、文学艺术
易错点提示
元曲≠元杂剧,元曲包括散曲与杂剧,杂剧=散曲*n+音乐、舞蹈、表演、对白
说书:宋元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宋代市民娱乐活动中,说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它是宋元小说的主要形式。
元朝杂剧演出壁画
书法艺术
特点: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代表人物: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艺术
成就:山水画最为突出,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特点: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程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宋辽、宋夏关系
商品经济发展
南宋偏安一隅
理学兴起
宋文化反映时代特征
第三章
科学技术——众多发明异彩纷呈
三、科技
1.印刷术(四大发明之一)
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火药(四大发明之一)
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
3.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
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
这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活字印刷术
◎铜火铳(北宋)
◎罗盘
三大发明 印刷术 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 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
指南针 利用磁石指示地磁南北的特性,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
意义
1.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是一个划时代的技术创新,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2. 指南针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航海业的发展,即使在夜晚也可以安全正确地航行;
3. 宋代火器出现了极大的变革,甚至还出现了管状火器。它的出现,是火器制造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作战方式的重大变革。
三、科技
4.沈括(北宋)
代表作是《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沈括与《梦溪笔谈》书影
沈括
5.郭守敬(元朝)
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简仪
6.王祯(元朝)
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第四章
少数民族文字——辽夏金多民族文字交相辉映
四 少数民族文字
模仿汉字
契丹大字、
小字
西夏文
畏兀体蒙古文《蒙古秘史》
女真文字
改制藏族文字,创造出拼音符号,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文
化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
四、少数民族文字
1114年契丹大字“耶律习涅墓志”拓片局部
1345年西夏文石刻“陀罗尼”拓片局部
1314年附注汉文的八思巴字“教士墓碑”局部
畏兀体蒙古文书法作品

西夏

蒙古
元朝
1101年契丹小字“辽道宗哀册”拓片局部
1224年女真文“进士题名碑”拓片局部



感谢聆听
下节预告: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