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
——罗曼罗兰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目录
CONTENTS
新的政治道路
新的经济道路
新的统一道路
1
2
3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
——一国两制
新的道路
课程标准: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一、新的政治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伟大的历史转折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
——1978年邓小平
毛主席要我们时刻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一步一步的做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华国锋 1977年5月发表于《人民日报》
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执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遵循了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胜利;什么时候。离开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违背了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失败,就受挫折。……,让我们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更加自觉的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摘自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
1976年4月7日,华国锋被毛泽东提名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成为毛泽东的接班人。
一、新的政治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伟大的历史转折
思考:“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继续推行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
“两个凡是”的实质是左倾错误的延续,继续推行会束缚思想
1、背景
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伟大决策:
思考: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国家的伟大转折,有哪些转折点?
两个凡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革命委员会、四人帮——恢复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半封闭半僵化体制 ——改革开放
一、新的政治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四人帮)他们自吹自擂证明不了真理,大规模的宣传证明不了真理,强权证明不了真理。
——胡福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吸收借鉴了建国以来党的优秀成果,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做了理论准备。是党与国家发展的重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意义:
一、新的政治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国改革的真正起点,恰恰发生在思想政治领域。一是人的政治解放,就是全面平反历史错案,解决各领域的历史遗留问题;一是人的思想解放,就是对历史的全面反思和总结。——萧冬连《探路之役》
一、新的政治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1978.12.13邓小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后毛泽东时代中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邓小平成为新的社会主义改革的设计师,这场改革将使中国摆脱贫穷和发展停滞状态。
——徐中约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一次:1927年---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第二次:1949年---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发展生产上来
第三次:1978年---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时间 会议 转折
1927 八七会议
1935 遵义会议
1949 七届二中全会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城市→农村
危→安
农村→城市
“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
贰
改革开放
胆子大一点,步子也可以大一点。
——1979年邓小平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的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先后调整了四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土地 改革 农业社会 主义改造 人民 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所有权
经营权
集体
农民
农民
集体
集体
集体
集体
农民
探索阶段(1978-1992年)改变原有体制的弊端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点误区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的公有制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二、新的经济道路: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城市1984年
2.全面展开: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原则: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措施:承包经营责任制、厂长负责制
初步尝试:特区试点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内容
二、新的经济道路:改革开放
2.改革原因
材料一 改革开放之前,国企婆婆多,管得严。拿一个省级工厂来说,从厂长到车间主任的任命听主管厅的,……工人群体由劳工局负责,作为企业的具体负责人厂长,却没有任何权力,企业买套设备,甚至盖间厕所都要上级部门批准.——杜进兴《请把管理企业的权利还给我》
材料二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很多年后,他回忆说“欢迎我的是53张请调报告,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企业无自主权
工人无生产积极性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日本记者访问重庆炼钢厂,看到两台正在使用的机器。他惊奇地发现这两台机器一台生产于1887年,一台生产于1905年。日本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标签的年代写错了,一打听才知道这两台机器是清末张之洞从英国引入汉阳兵工厂的。
与世界的差距拉大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出牌顺序”:
“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深圳特区成立40年 远眺深圳城区
1990年,开放浦东,设置上海浦东新区,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后来,又开放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开放成都、昆明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和满洲里等13个边境城市。
背景:1979年4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
开放特区
经济特区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在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在其中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的开放加快了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沿海经济开放区
进一步对外开放
1985年起,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0
经济特区
①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
②引进外资
③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二、新的经济道路:改革开放
第十三条 特区企业进口生产所必需的机器设备、零配件、原材料、运输工具和其他生产资料,免征进口税……
第十四条 特区企业所得税税率为百分之十五。对在本条例公布后两年内投资兴办的企业……给予特别优惠待遇。
第十八条 凡来往特区的外籍人员、华侨和港澳同胞,出入境均简化手续,给予方便。 ——《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
“特”在哪里?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意义
(1)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
(2)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还给我国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了大批技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1)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2)十三大:1987年,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
4.理论总结:
材料一:1988年国民经济是在持续过热的状态下发展的。 从1984年以来,我国就出现了经济过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双膨胀的现象。1988年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8.5%,增长幅度之高为建国以来所未有。 ——节选自 李成瑞《1988年的中国经济:成就、困难、希望》
材料二: 不问姓“社”姓“资”,必然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1991年《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
经济下滑;
思想动乱,人心涣散
社会主义运动巨大挫折;
思考:改革开放在20世纪80年代末遭遇了什么困境?
二、新的经济道路:改革开放
3.改革挫折
邓小平南巡谈话:
背景: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国内:政治经济进入低谷,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内容: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3.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4.关于判断的标准:三个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那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1992年邓小平南巡
二、新的经济道路:改革开放
4.南方谈话
邓小平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持解放思想,抓住历史机遇,大大加快了中国的发展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
1982年 十二大
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
1984年 十二届三中全会
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 十三大
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1992年
南方谈话
1992年 十四大
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世纪初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计划>市场
束缚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二、新的经济道路:改革开放
4.南方谈话意义
2.推进开放:
(1)2000年后,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深层次参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3.成果: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中共中央提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方针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1989年11月5日至7日,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2001年10月,APEC会议在中国上海举办。这是APEC会议首次在中国举行。2014年,APEC会议时隔13年再次来到中国。截至2014年9月,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正式成员和三个观察员。
简称世贸组织(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是调解纷争,。它是贸易体制的组织基础和法律基础,还是众多贸易协定的管理者、各成员贸易立法的监督者、以及为贸易提供解决争端和进行谈判的场所。
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1947年10月30日签订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截至2020年5月,世界贸易组织有164个成员,24个观察员 。
数字法归纳对外开放
一个特征:渐进性
二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三个特点(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四个步骤:打开窗口(建立经济特区)
---连点成就(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外向型开发区)
---全面开放(开放内地城市)
---融入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叁
一国两制
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可以保留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外国投资可以不动,但祖国要统一。
——1978年邓小平会见外籍人士
理论创制
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 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
——1979年叶剑英《告台湾同胞书》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別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一国两制写入宪法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
一国两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
“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
——撒切尔夫人的回忆录
“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讨论香港问题
我要回归的香港、澳门是保持繁荣的香港、澳门,不是贫穷的香港、澳门。
——1984年 邓小平
1982年,中英就香港问题开启会谈
1984年 《中英联合声明》
1997年 香港回归
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
1999年 澳门回归
港澳回归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国土彻底结束了被外国列强占领的局面,中国人民血洗了百年耻辱,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又近了一步。
2.使香港、澳门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时代。
3.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为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方向和道路的抉择,我们今天坐在一起,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美好的未来。”
——习近平(2015)
海峡两岸关系何去何从?(台独势力)
香港的和平与发展
(废物青年)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1992年,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
1993年,汪辜会谈
2005年,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2008年,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2015年,习马会
……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台湾对大陆“三不”政策(1987年之前)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升空
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10年,中国GDP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
伟人已逝,
国家如斯!
课堂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背景、召开、内容、意义
平反冤假错案:原则、表现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内容、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宪法
开始实施
逐步深化 局部到整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稳步推进
对内改革:农村突破、城市推进
对外开放: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
提出
内涵
实践:港澳回归
“一国两制”构想
台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