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2 15:4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同步训练
1.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A.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fánɡ,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杭边,便可高枕而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琐记》)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纳凉( ) 无fánɡ( )
(2)A段中这段故事是出自长妈妈之口;B段中的“她”是____________。
(3)针对两段文字所涉及的两个人物,谈谈作者塑造的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各自特点。
2.名著阅读。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文段选写的名著《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
(2)从选文来看,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这两件事。
阅读下面《朝花夕拾》中的文段,按要求作答。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3.“我”因什么事“急急诵读”?事后“我”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请简要概括。
4.你即将为本班同学做《朝花夕拾》的荐读演讲。下面是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填空。
亲爱的同学们:我向大家推荐《朝花夕拾》这本书。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① ;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② ;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③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批判,令人回味无穷。请将下篇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各选两项)
A.《狗·猫·鼠》 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G.《父亲的病》
H.《琐记》 E.《无常》 I.《藤野先生》 J.《范爱农》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5.散文集《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先生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1)文段中,鲁迅对她有不同的称呼。因她谋害隐鼠等,幼年的鲁迅憎恶地称她为“______”;多年后,当他回眸______这件事,鲁迅先生对她充满敬意和怀念,深情地称她为“我的保姆”“长妈妈”。
这是一场让人渴盼的盛事,“我”伸长了脖子遥望,久候,却总是匆匆一眼;这是场让人痴念的盛事,“我”宁愿生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
(2)文段中这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盛事”是指______,这些情境出现在鲁迅《朝花夕拾》中的《______》里。
a.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戴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b.她生的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c.他是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3)请根据上面的描述写出人物的名字:a.______,b.______,c.______。
(4)《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怀着真挚的感情,塑造了“范爱农”这一人物形象,但文中并未交代范爱农的死因,你认为范爱农是自杀还是误伤性命?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6.名著导读:读选段完成填空。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饮,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著,读着,强记着,一一而且要背出来。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篇目),请你再概括说说《朝花夕拾》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人和对应的事:___________________
7.在《朝花夕拾》中,有些文章涉及儿童教育问题,其中的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请你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和《二十四孝图》中,任意选择一篇,先描述有关儿童教育的内容,并结合内容谈一谈从中体现的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A】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服它。
【B】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的。
8.文段【A】中详细地描述医生开的药方,有什么用意?
9.作者在童年目睹父亲受病魔纠缠的痛苦后,一心想从医,但去日本后为什么又改变了这种想法?从中体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0.文段【B】是出自《朝花夕拾》的哪一篇?联系原著,说说鲁迅对古时所谓的“孝”持有怎样的态度?《朝花夕拾》这一部散文集被人评价为“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除了选文外,请另举一篇说明如何印证这句评语。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1.书名是一部作品的眼睛,请简要说说《朝花夕拾》书名的含义。
12.别人都露出笑容,而“我”为何却不高兴?
13.有评论说,《朝花夕拾》中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你认为《五猖会》一文,更多的是“温馨的回忆”还是“理性的批判”?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4.有人说《朝花夕拾》中“有温暖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请结合原著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5.《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16.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10篇文章,相邻篇目的内容首尾间大多有呼应。请仿照示例,参考右图中的目录,另选篇目进行分析,来印证这一说法。
示例:第一篇《狗·猫·鼠》的后半部分提到隐鼠被长妈妈踩死的事,第二篇《阿长与<山海经>》开篇便写长妈妈在我家做女工的事,正好与前一篇的后半部分形成呼应。
目录
小引/01
狗·猫·鼠/03
阿长与《山海经》/11
《二十四孝图》/17
五猫会/26
无常/3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9
父亲的病/48
项记/53
藤野先生/59
范爱农/65
后记/72
17.有人评价《朝花夕拾》“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追忆往昔,一方面又以成人的眼光审视过去”。如:《狗·猫·鼠》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追忆童年时期“我”饲养的小隐鼠遭受摧残的经历,交代了“我”讨厌猫的原因;另一方面又以成人的眼光加以审视,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以及对当权者的讽刺和憎恨。请从《五猖会》《无常》两篇文章中任选一篇,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大约十多年前罢,S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
“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
“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
“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
18.以上文段选自回忆性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
19.《父亲的病》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20.父亲临终时,衍太太让年幼的鲁迅不停地大声喊,父亲!此事为什么让鲁迅后悔不已?
21.文段: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予’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以上文段选自《朝花夕拾》,“我”指的是鲁迅自己,“他”指的谁?结合全文说一说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参考答案
1.(1) nà 妨
(2)衍太太
(3)示例:阿长:豪放,不拘小节,迷信,唠叨,“满肚子麻烦的礼节”,善良,朴实,热心。
衍太太:喜欢使坏,教唆小孩偷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拨弄是非,多嘴多舌。
2.(1) 《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
(2)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3.“我”渴望看五猖会,却被父亲强迫背书;“我”背完书后去看五猖会的情绪没有原来那么高。(意近即可) 4. A F I J D E
5.(1) 阿长 利用告假的时间给我买了我念念不忘的《山海经》:
(2) 迎神赛会 《五猖会》:
(3) 藤野先生 阿长 寿镜吾;
(4)根据《范爱农》的内容(“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可知,范爱农是“浮水的好手”,他在大风雨的夜晚,酒后失足落水,根据这些线索能推断出他是误伤性命。
6. 五猖会 示例: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7.示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鲁迅借此表达尊重孩子天性,保护并激发孩子想象力、创造力,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思想。
示例二:《五猖会》写“我”心心念念的五猖会即将开始,父亲却强制“我”背《鉴略》,鲁迅借此表达了家长应当了解孩子心理需求、尊重孩子天性的教育思想。
示例三:《二十四孝图》写到了当时供给孩子的书籍形式粗拙,故事虚伪,违背人性,鲁迅借此表达儿童读物要内容健康、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育思想。8.通过描述医生开的药方,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那些庸医的无能。庸医为了骗取金钱给人看病,就用故弄玄虚的药方,看似神丹妙药,其实对病没有一点疗效, 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折腾一番。 9.作者去日本求学后,从《藤野先生》里的“匿名信事件”“电影风波”等所见所闻中, 让他觉得即使能医治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也拯救不了国民的灵魂,所以就弃医从文了,可见作者是一个爱国的学者。 10.《二十四孝图》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揭示其虚伪和残酷的本质。
示例一:《藤野先生》就属于“温馨的回忆”它写出了藤野先生对于“我”的热切的希望,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深切怀念。
示例二:《狗 猫 鼠》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表达了他强烈的愤慨之情,后者属于“理性的批判”。
11.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喻指鲁迅晚年回忆青少年时期的人和事。 12.“我”不高兴是因为父亲让“我”背书,令“我”看五猖会的兴致全无。 13.《五猖会》讲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所以作品批判为主。
14.示例:《藤野先生》记录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回忆了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关怀和帮助,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很好地体现了“温暖的回忆”;《〈二十四孝图〉》叙述了作者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重点分析了“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体现了“理性的批判”。15.示例:合理。“日暮”时分万物思归,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思。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以“记得这名目”。16.示例:第二篇《阿长与<山海经>》的后半部分提到《山海经》,作者表达了对绘本的渴慕,第三篇《二十四孝图》前半部分就对比国外儿童与国内儿童在绘本阅读方面待遇的差别,引出腐朽的“孝”,正好与前一篇后半部分形成呼应。17.示例:《五猖会》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写“我”儿时盼望观看五猖会的急切与兴奋,以及被父亲强迫背书时的失落和苦恼;另一方面又以成人的眼光加以审视,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和摧残。18. 《朝花夕拾》 鲁迅 19.作者回忆儿时为父亲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20.让父亲临终时也没能享受安宁,批评了封建主义的孝道。
21.藤野先生;他治学严谨,先生修改“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了;他关爱弱国留学生,关心“我”是否抄得下他的讲义,担心“我”会因为怕鬼不肯解剖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