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2.故都的秋
授课教师:docer读秀
故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
有关咏秋诗回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
秋有声——
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秋有色——
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秋有形——
天高云淡 北雁南飞
总结
秋天在你的心中是怎样的呢?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45年被日军宪兵杀害,
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作者简介
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等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古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情景交融)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字词正音
混混沌沌hùndùn 潭柘寺zhè 一椽chuán
驯鸽xùn 歧韵qí 颓废tuí
不能自已yǐ 廿四桥niàn 普陀山tuó
清、静、悲凉、浓郁
饱尝秋意
郁达夫笔下秋的特色是什么?
一个地道的南方人,他为什么会对北方(故都)的球,产生如此深刻的情感呢?
原因
一、南方的秋VS北方的秋(北方的秋更浓郁)
(第二段及第十三段)
二、“距离产生美”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
——时间上的距离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北平”
——空间上的距离
饱尝秋意
找出故都秋的五个场景,并概括令郁达夫着迷的秋味。
思考:文章背后站立着一位怎样的郁达夫呢?
秋晨院落图
破屋、破壁腰——“破”如何理解?
“破”是有一种北京古城历史感的象征,蕴含着沧桑感、沉重感以及衰败感。
他面对着“破壁腰”,他会想到什么?
一定会是北平的过去,而不是战乱的现在。
为何喝的是浓茶呢?(特点)
有着浓厚的苦味
在什么氛围下品尝的?
原因:品浓茶,品悲凉的人生
天色:纯净而高远 ;
“漏下来的日光” 地上光影的斑驳,清淡,宁静;“细数”见出作者内心的清闲,潜意识中或许还有点落寞。
牵牛花,更显出作者主观的喜好:蓝色,宁静而淡远;白色,纯净而雅洁。紫黑色虽然清冷,却又沉重了点;淡红色尽管淡,但毕竟又鲜艳了些。
蓝白色为最佳——淡雅为美
秋晨院落图
郁达夫饱尝的秋意并不在皇城的人海里,只在一椽破屋中或者在一堵破壁下,只去院中静坐喝浓茶,也只去院中静对着牵牛花。这样的秋味中有着他所说的“清、静”。
秋槐落蕊图
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描写,如果不是感觉极其精致的艺术家,谁会留意这些呢?有了这种感觉,对于生命的消亡就有了独到的深邃的理解。
当作者细细地感知槐树的落蕊的时候,一叶而知秋,引发的是对生命流逝与日渐衰老的落寞与悲凉感,或许,这就是秋天“深沉的地方”吧。——悲凉的意味
最是人间留不住
朱颜辞镜花辞树
秋蝉残鸣图
旧梦豪华已化烟,
渐趋枯淡入中年。
——郁达夫
郁达夫听到蝉声的时候会想到什么?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是寄托多样人生感怀的重要意象
诗人引蝉自喻,以蝉为自己高洁人格化身。
作者笔下的秋蝉衰弱的残声唤起了关于生命漂泊与衰亡的感喟。
而且,这北国的秋蝉,还因为树多屋低的缘故而到处都能听到它们的啼唱,而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市井小民所熟知,体现了作者审美趣味中生活化、平民化的一面。
秋雨话凉图
郁达夫站在桥上,看到的是人来人往,为何偏偏选了两位都市闲人呢?
一般来说,都市生活的节奏是紧张的,身在都市而“闲”的人,却是一道特有的风景线。那么,由他们来谈故都的秋风秋雨,就更有故都的悲凉、沧桑感。
秋雨话凉图
郁达夫寻找的秋意不仅在景物中,而且在秋天的人身上。北平人日常的寒暄总有浓浓的秋意,尤其是故意拉长的语调。
秋果佳期图
秋天北平的果树完全不同于之前几处场景,它是最奇特的,是奇景,没有清和静,反而是多且繁盛,“黄金般的日子”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若没有对故都北平的挚爱,也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
——郁飞《关于我父亲<故都的秋>》
联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1933年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被攻破。
中国决不会亡,抗战到底,一定胜利。
——郁达夫《岁朝新语》
1945年,胜利前夕,他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中。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故都”二字的意蕴
都:京城,千年古都,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京城浓烈而醇厚的文化气息让作者心醉神迷。
故:过去的,消逝在时间深处的,有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沉重感。
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用意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
“清 ” 、“静”、“悲凉”
对南国之秋的感受:
“慢 ”、“润”、“淡”
(对比衬托)热爱、赞美和眷恋故都之秋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四个比喻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对行将流逝的故都文化,对故都朝不保夕的危险处境,这段文字不仅让人读出了作者的眷念和挚爱,读出了作者心境的苍凉和无奈,更让人读出了一种誓与之共存亡的悲壮和凛然,一种文化人对文化的执著、捍卫和坚守。
全文总结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 将 自然的“客观色彩” ——故都的秋色
与 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 ——个人心情
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拈来,情景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