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练习-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练习-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9-12 20:0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种群及其动态——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
1.在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增长既是有规律的,又是复杂多样的。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塔斯马尼亚岛,直到1860年绵羊种群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将绵羊引入一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可能出现“J”型增长
B.受环境容纳量限制,绵羊增长到一定数量时可能会保持相对稳定
C.只有影响到绵羊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才会影响其种群密度
D.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速度会加快
2.种群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河边的柳树、青草分属两个种群,它们都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B.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分布是均匀的或随机的
C.每个种群都可以根据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预测其数量的变化
D.种群是由具有特定关系的个体组成的整体,具备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3.某科研团队找到一种推算雪豹种群密度的方法——照片重复取样法。研究人员在祁连山某区域内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这些相机在海拔2100~4100m的深山中连续拍摄了3个多月,研究人员确定研究区域约有20只雪豹。根据数学模型推算,估测在这个区域内每100km2有3只雪豹生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雪豹的种群密度调查可采用标志重捕法,不适合采用样方法
B.决定雪豹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利用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D.若研究区域约有120只雪豹,则估测该区域雪豹的种群密度是16只/100km2
4.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渔业上确定捕捞强度,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取样器取样法对鱼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进行抽样调查
B.鱼塘中鲤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中鲤鱼的产量一定不同
C.鱼塘中鲤鱼种群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D.为持续获得较高产量,应该在鲤鱼种群数量达到K/2后才开始捕捞
5.如图表示草原上某种群个体数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该图表示某种草的数量变化,则该草的K值是可以改变的
B.K值时该生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
C.该种群个体数量在增长时,以它为食的生物的数量一定增长
D.如果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如甲,则此草原可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6.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工作人员对该地区田鼠种群的数量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比前一天增加1.5%,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研究者可釆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B.推测最初的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等
C.最初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1.015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7.如图甲、乙分别表示某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f点,ad段可看成是“J”型增长
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该种群数量可达到最大值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
D.根据“J”型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知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率不能用图乙表示
8.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野兔种群在天敌进入前的环境容纳量),在某时间点有一定量的天敌迁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O~b时段种群数量增长较快,野兔的出生率最大
B.d时间种群数量下降,则天敌最可能在该时间点迁入
C.该种群中雌性稍多于雄性时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
D.存在一定程度的被捕食压力的条件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K1~K2之间
9.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具有单一性
B.食物匮乏会影响动物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C.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再发生波动
D.性别比例改变直接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10.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下降
B.干旱缺水会使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但却可促使东亚飞蝗种群的爆发式增长
C.食物和捕食性天敌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较大,竞争者、寄生者等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大
D.食物、地震、火灾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11.科研人员研究不同pH对大草履虫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草履虫的种群密度
B.1~3d内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均呈“J”型增长
C.后期大草履虫数量下降是天敌增多的结果
D.大草履虫适于生活在中性及弱碱性水体中
12.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图1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模型,图2表示某农场田鼠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λ)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b段,种群的数量增长的倍数λ大于1,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K2
B.图1中造成b~e的原因一定是当地天敌捕食
C.图2中,前10年内,种群密度最大的年份是第6年
D.图2中,第10年到14年,田鼠的种群密度在不断增大
13.下述古代诗句中,部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其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的是( )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昨夜雨疏风骤……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4.动物个体在其生存的环境中,如果个体在空间和时间上接近相邻的其他个体时,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好处,当许多个体都这样做时就会形成集群分布,这种现象可称为“自私牧群原则”。有一种昆虫名为“十七年蝉”,它的幼虫需要在地下生活17年,17年后的夏季爬出地面转变为成虫,成虫仅能存活约1个月。图1是出现在某地的一个“十七年蝉”种群的密度变化和被鸟类捕食百分比的变化,图2中λ表示该树林中某种鸟类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的“十七年蝉”构成了一个种群,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调查“十七年蝉”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原因可能是_____。调查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十七年蝉”种群的现存量与被捕食率的关系为_____。
(2)图2中a~e五个点中,d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_____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_____点。第1年至第3年间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为_____。
(3)在时间上,“十七年蝉”表现出了高度同步化的生命周期,在种群的正常生命周期之外,没有发现过早或过晚出现的该种蝉。根据“自私牧群原则”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
15.长爪沙鼠是引起某地草原鼠害的主要物种之一。若用灭鼠剂防治,长爪沙鼠种群数量会迅速恢复。为了提高防治的有效性,科研人员研究了不育剂EP1对当地长爪沙鼠种群数量的影响。3月初在实验区投放不育剂饵料,对照区为自然状态;3~10月份期间定期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和幼体(0~1月龄)比例(研究期间长爪沙鼠迁入、迁出情况不明显,忽略不计),其中幼体比例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_________两方面。
(2)调查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时,在0.5公顷的样地上,第一次捕获60只,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的40只中有20只带标记。据此估算,样地上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只/公顷。
(3)利用EPl使雄性个体不育,相当于改变了长爪沙鼠种群正常的_________,直接使_________降低,从而使该种群的_________明显降低。
(4)与对照区相比,实验区长爪沙鼠种群的繁殖高峰出现的时间_________(填“提早”或“推迟”),出生率总体水平_________。
(5)种群密度有关知识的应用有农田杂草状况调查、濒危动物保护和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将绵羊引入一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若食物、空间充足、无天敌等,种群可能呈“J”型增长,A正确。受环境容纳量限制,绵羊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制增长,增长到一定数量时可能会保持相对稳定,即呈现“S”型增长,B正确。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绵羊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也会影响其种群密度,C错误。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D正确。
2.答案:D
解析:柳树、青草包括多个物种,不是种群,A错误;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分布有多种类型,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B错误;有些种群没有性别比例,C错误;种群由个体组成,组成种群的个体不是简单的加和,个体之间通过多种关系形成整体,具备了个体不具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等,D正确。
3.答案:D
解析:雪豹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故可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其种群密度,A正确。种群密度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B正确。由题意可知,某科研团队利用照片重复取样法推算雪豹的种群密度,雪豹属于体型较大且数量稀少的动物,由此可推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可用照片重复取样法调查,C正确。由题干信息“研究人员确定研究区域约有20只雪豹。根据数学模型推算,估测在这个区域内每100km2有3只雪豹生活”,设该区域雪豹的种群密度为X只/100km2,可得相应的数学模型20(只):3(只/100km2)=120(只):X(只/100km2),则X=18,D错误。
4.答案:D
解析:利用标志重捕法对鱼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进行抽样调查,A错误;鱼塘中鲤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其增长速率可能相同,单位水体中鲤鱼的产量可能相同,B错误;鱼塘中鲤鱼种群达到K值前,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C错误;当种群密度处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所以为持续获得较高产量,捕捞时应该捕到K/2,D正确。
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K值是可以改变的,图中某种草的K值发生了变化,A正确;K值指环境容纳量,当达到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B正确;该生物数量增长时,以它为食的生物的数量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不一定增长,C错误;图中甲曲线表示的个体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说明此草原可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D正确。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相关知识。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可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A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比前一天增加1.5%,种群增长较快,说明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属于理想条件,田鼠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B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1+0.015=1.015,表示种群数量每天以1.015的倍数增长,C正确;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这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应越早越好,D错误。
7.答案:A
解析:图甲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图乙中的f点,但ad段已有少量个体被环境淘汰,所以不能看成是“J”形增长,A错误;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图乙中的g点时,表示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可达到最大值,B正确;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K/2)点,使种群数量得到快速恢复,C正确;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时,其增长速率基本不变,所以不能用图乙表示,D正确。
8.答案:C
解析:O~b时段种群数量增长较快,说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较大,但无法判断该时段内野兔的出生率是否达到最大,A错误;c时间后种群数量上升速度减慢,d时间种群数量减少且之后环境容纳量降低,说明环境阻力在d时间之前已加大,所以在d时间之前天敌已迁入的可能性较大,B错误;雌兔的数量稍多于雄兔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出生率的提高,进而使种群数量增加,C正确;一定量的天敌迁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的种群数量在K2~K3之间波动,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被捕食压力时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K2~K3之间,D错误。
9.答案:B
解析: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例如,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除气温升高外,日照延长、降水增多也是重要原因,A错误;如果食物匮乏,动物种群会出现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的现象,种群数量会发生变化,B正确;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可以保持相对稳定,但仍会发生波动,C错误;性别比例发生改变时会直接影响出生率,但一般不会直接影响死亡率,D错误。
10.答案:B
解析: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林下阳生植物的种群密度下降,A错误;许多植物会因干旱缺水而死亡,而对于东亚飞蝗来说,气候干旱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B正确;竞争者、寄生者等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C错误;食物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11.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培养时间,因变量是大草履虫的数量或者种群密度,而培养液体积等是无关变量,各组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大草履虫个体过小,需用显微镜观察,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图中显示,在1~3d内,不同pH条件下的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均增加了,但是并不是呈“J”形增长,B错误;后期大草履虫数量下降,是大草履虫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的结果,C错误;据图分析,大草履虫在pH为6、6.5的条件下数量较少,而在pH为7、7.5和8时数量较多,说明大草履虫适于生活在中性及弱碱性水体中,D正确。
12.答案:A
解析:由图1可知,a~b段种群数量逐渐上升,对应的入大于1,且种群数量在K2附近上下波动,故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K2,A正确;b~e段表示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影响b~e段的因素最可能是气候和传染病,B错误;图2中,前4年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4~8年λ>1,种群数量增加,所以种群密度最大的年份是第8年,C错误;图2中,第10年到14年,λ先小于1,后大于1,田鼠的种群密度先减小后增大,D错误。
13.答案:B
解析:春天气温回升,草原上的草数量增加,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A正确;一夜的风雨过后,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没有体现非生物因素对海棠树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B错误;暮春三月,江南绿草遍野,树上各种花朵盛开,成群的黄莺到处飞翔,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C正确;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D正确。
14.答案:(1)种群密度;“十七年蝉”个体较小,不易做标记;偏高;“十七年蝉”种群的现存量小时被捕食率高,现存量大时被捕食率低
(2)衰退;b;增大
(3)若有过早或过晚出现的该种蝉,此时种群密度较小,容易被鸟类捕食而淘汰,个体难以从群体中获益,因此被选择下来的是高度同步化的大种群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理解运用信息的能力。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因为“十七年蝉”个体较小,不容易做标记,所以不适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分析图1曲线,“十七年蝉”种群的现存量与被捕食率的关系为种群的现存量小时被捕食率高,现存量大时被捕食率低。
(2)图2中a、e两点λ>1,种群数量增加,c、d两点λ<1,种群数量减少,b点λ=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因此,c、d两点的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第1至第3年间λ为定值,种群呈“J”型增长,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是增大。
(3)依据题干中“自私牧群原则”形成的原因“个体在空间和时间上接近相邻的其他个体时,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好处”可知,时间上过早或过晚出现的该种蝉,此时种群密度较小,容易被鸟类捕食而被淘汰,个体难以从群体中获益,因此被选择下来的是高度同步化的大种群。
15.答案:(1)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240
(3)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种群数量)
(4)推迟;降低
(5)农林害虫的监测与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
解析:(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2)样地上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60×40)÷20÷0.5=240(只/公顷)。
(3)使雄性个体不育相当于改变了种群的性别比例,直接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最终影响种群密度(数量)。
(4)根据题图可知,实验区长爪沙鼠的繁殖高峰出现的时间在9月,较对照组(5月)晚,且实验区的幼体所占比例总体低于对照区,说明实验区的出生率的总体水平较低。
(5)种群密度有关知识的应用包括保护濒危动物、渔业捕捞强度的控制、有害生物的防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