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山东省各地八年级历史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戊戌变法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山东省各地八年级历史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2 23:1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 戊戌变法
1.(2022·山东菏泽·八年级期末)蒋廷黻曾写道: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作者强调了当时中国
A.军备落后
B.国力贫弱
C.政治腐败
D.急需改革
2.(2022·山东济宁·八年级期末)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地主阶级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D.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救亡图存戊戌变法运动
3.(2022·山东聊城·八年级期末)下图为维新变法期间各地创办的重要报刊。这些报刊
A.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主要宣传民主共和进步思想
C.推动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 D.为变法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
4.(2022·山东临沂·八年级期末)甲午国殇,催化了维新思想的发酵和维新群体的聚合,并很快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维新运动。下列事件,拉开了维新运动序幕的是( )
A.发动“公车上书” B.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C.签订《马关条约》 D.创办京师大学堂
5.(2022·山东德州·八年级期末)历史学家胡绳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道:“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在此他强调的是( )
A.民族危机的加剧激发了民族凝聚力 B.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运动的序幕
C.百日维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戊戌政变六君子为民请命慷慨激昂
6.(2022·山东德州·八年级期末)从19世纪6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在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却认为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是统一的,因此 他们介绍西方的法律和制度,呼吁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A.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D.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
7.(2022·山东日照·八年级期末)1898年,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以下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A.裁撤冗员 B.开办新式学堂 C.训练新式军队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8.(2022·山东济宁·八年级期末)“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具体措施有
A.废除科举制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福州船政局
D.颁布剪辫法令
9.(2022·山东枣庄·八年级期末)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
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C.组织北伐,推翻军阀
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
10.(2022·山东德州·八年级期末)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 )
A.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的片段 D.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11.(2022·山东枣庄·八年级期末)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12.(2022·山东德州·八年级期末)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限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
A.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C.维新派缺乏经验
D.顽固派反对变法
13.(2022·山东德州·八年级期末)梁启超提出:“三代(夏商周)以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其意图是
A.振兴洋务 B.倡导变法 C.批判孔教 D.维护共和
14.(2022·山东临沂·八年级期末)戊戌政变后,除下列哪项措施外,各项变法措施均随之被取缔
A.奖励创造发明 B.改科举,废八股
C.取消旗人特权 D.设立京师大学堂
15.(2022·山东德州·八年级期末)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到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敢把乾坤力挽回”。这些诗句共同体现了中国近代进步人士强烈的
A.实业救国思想 B.君主立宪思想
C.民主共和思想 D.爱国主义思想
16.(2022·山东临沂·八年级期末)“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19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下列属于该变法内容的是( )
A.废除科举制 B.设立京师大学堂
C.创办福州船政局 D.颁布剪辫法令
17.(2022·山东聊城·八年级期末)下列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事件,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②百日维新 ③洋务运动失败标志 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③④①② D.②①③④
18.(2022·山东·成武县实验中学八年级期末)1898年,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19.(2022·山东日照·八年级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前辈谭嗣同选择为变法流血牺牲,邓世昌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些前辈们坚守的“初心”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民主共和 C.推翻满清政府 D.推行君主立宪
20.(2022·山东济南·八年级期末)“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剪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这段材料反映了戊戌变法的
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影响
21.(2022·山东滨州·八年级期末)薛福成致力介绍西方科技政俗,曾盛赞欧洲君主立宪制“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弊,最为斟酌得中”,主张效法西方国家发展工商实业。由此可知,薛福成的思想最接近于( )
A.林则徐 B.洪秀全 C.李鸿章 D.梁启超
22.(2022·山东聊城·八年级期末)《清史纪事本末):“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沸腾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材料中的“志士”包括
①康有为 ②梁启超 ③谭嗣同 ④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2022·山东德州·八年级期末)19世纪末,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国闻报》宣传“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号召变法图强。《国闻报》创办于下列哪一时期( )
A.戊戌变法 B.中华民国 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24.(2022·山东潍坊·八年级期末)下面漫画反映的是一次近代史上的变法。该变法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获得了慈禧太后的全力支持
C.失败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民众基础 D.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25.(2022·山东济南·八年级期末)制作学习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下面这张学习卡片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
时间:1898年6月到9月 人物: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裁撤冗官冗员;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等
A.公车上书 B.百日维新 C.戊戌政变 D.护法运动
26.(2022·山东临沂·八年级期末)下列戊戌变法的各项内容中,对当时读书人这一群体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
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B.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D.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27.(2022·山东滨州·八年级期末)有学者这样评述:“戊戌变法运动是近代中国新生的资产阶级的首次登台表演,虽然结局惨烈,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里的“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指
A.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造条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8.(2022·山东枣庄·八年级期末)1898年,“戊戌六君子”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其中,临刑时慷慨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人物是
A.刘光第 B.杨深秀 C.康广仁 D.谭嗣同
29.(2022·山东临沂·八年级期末)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 )
A.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都重视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都为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贡献 D.都受到清政府的重用
30.(2022·山东临沂·八年级期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人刘大鹏在听到北京传来的消息后,日记中写道:“……士心涣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据此判断,该“消息”是(  )
A.帝制终结 B.兴办洋务
C.民国建立 D.废除科举
31.(2022·山东滨州·八年级期末)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32.(2022·山东枣庄·八年级期末)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B.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3.(2022·山东青岛·八年级期末)用唯物史观全面评价历史事件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如评价戊戌变法,它作 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它也 有成功之处。其“成功之处”主要是指 (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思想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C.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4.(2022·山东济宁·八年级期末)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
A.维护了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在思想文化上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D.传播了革命思想
35.(2022·山东日照·八年级期末)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那一横线处( )
为走救国之路, A 再次上书;不作亡国之君, B 下诏变法 反对变法维新, C 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 D 慷慨就义
36.(2022·山东济南·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克制器之器。师其法后不必尽用其人。
——摘编自李鸿章写给奕忻和文祥的书信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学习外国利器”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
梁启超与《时务报》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摘编自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除材料所列举的人物之外,请列举另外一位“有识之士”的代表人物。
材料三 李鸿章晚年这样说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锌,虚有其表……而徐中约在《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认为这一事件”标志着工业化的开始,并在中国播下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种子,它具有许多深远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参考答案:
1.D【解析】根据题干的“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可以看出作者在强调中国急需改革,改革能促进中国的近代化。故D符合题意;军备落后、国力贫弱、政治腐败都是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也是当时中国急需改革的原因,但题干材料中作者未强调。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D【解析】根据所字知识可知,甲午战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多名举人,以公车上书”的方式,上书光绪帝,清求变法。为宣传维新变法,成立学会和学堂创办报刊及著书立说,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排除C项。故选D项。
3.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期间各地创办的重要报刊,主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故C符合题意;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排除A;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主要宣传民主共和进步思想,排除B;戊戌变法失败了,排除D。故选C。
4.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A项正确;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排除B项;签订《马关条约》是刺激公车上书发生的背景。排除C项;创办京师大学堂是维新变法运动的成果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5.B【解析】根据“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可得出材料描述的是公车上书事件,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参加的举人,联合签名上书,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民族凝聚力,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公车上书,而不是百日维新及戊戌政变,排除CD项。故选B项。
6.C【解析】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维新派认为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是统一的,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故选C;1839年虎门销烟,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不符合“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排除B;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不符合“从19世纪60年代起”,排除D。
7.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裁撤冗员属于政治角度,排除A项;B项有利于发展近代教育,排除B项;C项有利于发展近代军事,排除C项。故选D项。
8.B【解析】根据“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可知,指的戊戌变法。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1898年6月,光绪帝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被称为戊戌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是戊戌变法内容之一,B符合题意;ACD项均不是戊戌变法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9.B【解析】依据题干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第二段’的短跑健将”,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B选项符合题意;查禁鸦片,虎门销烟指的是林则徐虎门销烟。A选项不符合题意;组织北伐,推翻军阀指的是北伐战争。C选项不符合题意;宣传科学,批判礼教指的是新文化运动。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由此可知,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属于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故D正确;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的片段属于二手史料,故ABC错误。
11.B【解析】根据材料“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分析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根据材料“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分析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急于求成。故选项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关于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的内容,故选项AC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维新派的自身原因,且材料认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没有关于“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的内容。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2.C【解析】分析题干的“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限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可以看出1898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对西方的认识少,说明维新派缺乏经验。故C符合题意;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顽固派反对变法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B【解析】考查点:维新变法。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国衰弱的根源在于君权集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他主张在中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因此他认为要改变中国落后面貌,需要解决问题的根源,倡导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限制王权兴民权。B正确;振兴洋务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与题不符,A错误;批判孔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梁启超本人主张利用儒学的外衣进行改革,C错误;维护共和是要彻底推翻帝制,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与题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B。
14.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采取的措施,戊戌政变后,没有被取缔,故D正确。ABC在戊戌政变时期被取缔,故排除ABC项。故选D。
15.D【解析】林则徐的名句体现出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谭嗣同的名句体现出台湾被割让的爱国思想,秋瑾的名句体现出救国的思想。三句诗体现出共同思想是爱国主义,故D符合题意;实业救国是通过兴办实业进行救国,排除A;君主立宪是维新派思想主张,排除B;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倡导的思想,排除C。故选D。
16.B【解析】材料中的内容所涉及的是维新变法,根据所学,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B项正确;1902年清政府废除八股文,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排除A项;C项是洋务运动的内容,排除C项;D项是民国成立后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7.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8年,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正式下诏变法,开展了戊戌变法运动,也称百日维新,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1860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火烧圆明园,因此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④①③②。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8.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898年,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B正确;洋务运动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排除A;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排除C;义和团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排除D。故选B。
19.A【解析】谭嗣同在戊戌变法中选择为变法流血牺牲,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都体现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精神,A正确;谭嗣同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依靠清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变法,推行君主立宪,邓世昌是北洋水师将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而主张推翻满清政府、实现民主共和的是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因此BCD不是这些前辈们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B【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戊戌变法各个方面的改革内容,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戊戌变法的内容,不是背景、性质和影响,排除ACD。
21.D【解析】根据材料“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弊,最为斟酌得中”可知这一制度与“君主”、“民主”的折中,主张为君主立宪,因此与梁启超的戊戌变法提出的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接近,D项正确;林则徐、李鸿章都是地主阶级代表,没有提出提出君主立宪制,排除AC项;洪秀全是农民起义的领袖,没有君主立宪制的思想,排除B项。故选D项。
22.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沸腾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可知与维新变法运动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因此材料中的“志士”包括①康有为②梁启超③谭嗣同。A项符合题意;④奕 是清朝末年的恭亲王,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23.A【解析】《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天津创办的报刊,故A项正确;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1915年开始新文化运动,1926年开始北伐战争,排除BCD项。故选A项。
24.C【解析】读材料可知,这场改革支持发展民间工商业和农业。但最终改革被慈禧太后废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场改革指的是戊戌变法。读最后一幅图可知,广大百姓对这场改革并不了解,显得十分陌生。C项正确;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排除A项;戊戌变法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阻挠。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25.B【解析】1898年6月到9月,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开展了百日维新,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等,B项正确;1895年公车上书,排除A项;戊戌政变指1898年9月21日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排除C项;1917年护法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26.C【解析】依据题干可知戊戌变法的各项内容中对当时读书人影响最大的应是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A项属于戊戌变法经济方面的内容,B项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C项属于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D项属于军事上的内容,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7.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变法前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创办报刊,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西方先进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思想解放、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因此,这里的“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指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故C符合题意;A是辛亥革命的意义;B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D是五四运动的意义,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28.D【解析】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谭嗣同,在被捕入狱后泰然自若,题诗于壁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行刑时,仰天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D符合题意;ABC项都是“戊戌六君子”,但与题干“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内容无关,排除。故选择D。
29.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领导的洋务运动客观了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代表,他们都主张在政治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近程,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30.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0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于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等,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C是1912年,;选项B十九世纪60年代,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31.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认识到,封建制度是造成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要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于是中国人民的探索活动由学习西方的器物转向了制度,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即“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因此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B项正确;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排除A项;大力倡导实业救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之前,排除D项。故选B项。。
32.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国,1898年,进行了戊戌变法,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B符合题意;在洋务运动中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33.B【解析】根据所学,百日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这场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思想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B项符合题意;百日维新并没有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属于政治运动的内容,排除AC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34.C【解析】根据材料“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可知,学者认为戊戌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思想文化上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强调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群众基础问题,排除B项;戊戌变法主张改良维新,不可能传播革命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35.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36.(1)主张:学习外国的技术;事件:洋务运动
(2)救国之道:变法改革(戊戌变法、维新变法等其他意思相近词语);人物:康有为(或其他维新派代表人物都可)。
(3)同意李鸿章的观点,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同意徐中约的观点,洋务运动是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评价: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一分为二的。
【解析】(1)
主张:根据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克制器之器。师其法后不必尽用其人”结合所学可知李鸿章主张学习外国的技术;事件:根据所学可知与学习外国利器相关的是洋务运动。
(2)
根据材料二“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结合所学可知“新的救国之道”是戊戌变法。除材料所列举的人物之外,另外一位“有识之士”的代表人物可以列举康有为、梁启超等。
(3)
材料列举了李鸿章的观点和徐中约的观点,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进行回答。如同意李鸿章观点,根据材料三“李鸿章晚年这样说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锌,虚有其表’”可知李鸿章发起的洋务运动最后失败,即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根据所学可知评价历史事件要用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