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3 08:0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归纳总结戊戌变法的大致经过;通过分析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
学习方法: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导学案。
学习过程
导入:《时局图》反映了什么时代主题?面对这种局面中国有何应对措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六课《戊戌变法》
史海泛舟
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提示学生独立完成,书写规范。
一、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春,《 》的签订。
2.经过: 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 ,史称“公车上书”。
3.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 。
4..发展:维新人士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做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二、百日维新
1.经过:1898年6月到9月, 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因为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 ”。变法只持续了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2.在课本上找出戊戌变法的内容,并分别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标注。
3.结果: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 ,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 等六人被杀害。戊戌变法失败。
大约5分钟后,待大多数同学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以组为单位回答问题,两个计分同学同时计分。每答对一题得一分。填空是必答,戊戌变法内容是抢答加2分。完成抢答后,计分同学宣布结果。
拨云见日
观看同学表演康有为辩论(表演同学有加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5年---1898年我国中文报刊统计
时间 报刊总数(种) 华人创办刊物数(种) 华人创办刊物数比例
1895年 7 3 42%
1898年 47 39 83%
材料二:梁启超《变法通议》一文,犹如当头一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后,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仍然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
————胡适
(1)19世纪晚期,华人创办报刊数量增多主要是什么历史运动推进下的产物?
(2)材料二表明,该历史运动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3)比较洋务运动和该运动在学习西方方面的侧重点。
1题每列举得一分,2题答出就可得一分,老师要补充出资产阶级一词;3题旨在总结变法的侧重点。
计分同学宣布最新得分。
以下两题要分组合作探究,给出充分时间,教师逐组指导
二、阅读 ( http: / / www.5ykj.com / shti / " \t "http: / / www.5ykj.com / shti / cuer / _blank )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绪帝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等。
材料二: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它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它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1)材料一中变法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对哪个阶级最有利?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是进步的还是倒退的?
指出这次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题答出包括教育方面的要表扬加分;2题答题中老师要适当跟进讲解。出示答案后齐读。
计分同学宣布分数
提纲挈领
根据提示总结本课知识,老师板书提示,学生自主总结,上前板书。
教师讲评
火眼金睛
各组分别完成,形成统一答案,用字条上交,展示答案,每对一题加一分。
计分同学宣布优胜组。(有神秘礼物)
课下作业:
三、阅读下列材料,提示看课本相关图片。
材料一:“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材料二:“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
材料三: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而难”。因此他们把变法的希望寄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以获取廉价的胜利。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始终眼睛朝上,是变法运动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结果顽固势力略一反攻,使自己立刻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请回答:
(1)材料一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讲这番话的?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说一说为什么“无力回天”?
你同意他的做法吗?理由是什么?
1题让学生展示谭嗣同的写法,可选多个比较,鼓励学生注重书写。
本体旨在探索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理解谭嗣同为国家的前途命运甘愿牺牲的英勇气概,注意引导学生爱国奉献的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3题有理即可加分。
序幕:
发展:
高潮:
失败: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
创办《时务报》、《国闻报》,组织强学会等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